刘秀传

出版时间:2003-0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黄留珠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序章  中兴之君定鼎帝王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虽比不上秦皇、汉武那么显赫耀眼,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在他头上,至少可以戴两顶桂冠:一顶叫做“中兴之君”,另一顶叫做“定鼎帝王”。而像这样同时拥有“中兴”、“定鼎”两项头衔的帝王,光武帝刘秀当为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人。  “中兴”意谓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多用以指国家。《诗·大雅·丞民·序》:“《丞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孔颍达《疏》引《正义》曰:“《丞民》诗者,尹吉甫所作,以美宣王也。以宣王能亲任贤德,用能使人。贤能在官,职事修理,周室既衰,中道复兴,故美之也。”据此可知,“中兴”即“中道复兴”的意思,这里是用来赞美周宣王的。  周宣王姬静是西周的第十一代国君,其父厉王姬胡是一位贪婪暴戾的君主,他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等人,垄断山林川泽的一切收益,不让平民采樵渔猎;同时还兴师动众,征伐淮夷和荆楚,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他的暴政,激起广大国人的愤慨,“国人谤王”。他又靠巫术“监谤”,用高压手段制止民众的议论,使人敢怒而不敢言,“道路以目”。殊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终于“暴动”。厉王本人被迫逃奔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太子静躲于召公家,由召公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愤怒的国人杀死,才算保住性命。当时宗周一片混乱,遂由召公、周公临时主政收拾残局,号称“共和行政”(另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政)。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彘,太子即位,是为宣王。尽管这时周的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削弱,但宣王在北伐和南征中均取得了一些胜利,于是被后来史家誉为“宣王中兴”。宣王在位近50年,此间社会较之厉王时期要好得多。一个朝代能有将近半个世纪的相对平稳,称之为“中兴”,也不全然都是溢美之词。当然,实际上西周并没有由此真正转衰为兴,而在宣王之子幽王时期便彻底灭亡了。  历史上继周宣王以后的中兴之君,是西汉的昭、宣二帝。原来西汉帝国在武帝时虽达鼎盛,但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外事四夷,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得天下虚耗,百姓流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武帝晚年,也的确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开始禁苛暴,止擅赋,与民休息,养民富民,可惜时间太短,未能真正见效。继立的昭帝刘弗陵,为武帝少子,在大臣霍光等的辅佐下,继续执行武帝晚年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取得“百姓充实”的积极成效。其后的宣帝刘询,自幼生长民间,“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他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评理刑狱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社会继续平稳前进。经过昭、宣两代的努力,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又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从时间上来看,西汉昭、宣二帝在位近40年,短于周宣王10年左右,但其后西汉又经过元、成、哀、平四代50余年方亡,又比周宣王只传一代11年就亡国,长了许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西汉的这次中兴,似乎要比西周的宣王中兴更名副其实一点。  西汉昭、宣之后的中兴之君,就是本书要写的主人公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本是汉室皇族后裔,在新莽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他先跻身于农民起义军中,后来独立发展,取得了天下。旧史家一般认为,王莽篡汉,汉的统序已经衰亡;刘秀起事后一直以匡复汉室为己任,所建立的新王朝也以“汉”来命名,加之他本人的皇族身份,这样汉的统序似乎又延续下来,故而被称为“光武中兴”。南宋陈亮甚至认为:“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这里,如果抛开其他不论,单就上述史实的表象而言,有关光武中兴之说,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称光武帝刘秀为“中兴之君”。  当然,刘秀这位中兴之君与前述的周宣王、西汉昭、宣二帝等中兴之君,又有很大的不同。不论周宣王也好,抑或西汉的昭帝、宣帝也好,他们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王朝框架内的复兴。而刘秀的中兴,却是重建了一个新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王朝仍然沿用“汉”的称谓罢了。从这种视角来看,汉光武帝刘秀不仅是位“中兴之君”,而且还是位“定鼎帝王”。  “定鼎”一词,《辞源》(修订本)解释道:“传说夏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历商至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后因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接着释文引《左传》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郧”,以及《文选》南朝宋颜延年(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高祖(指刘裕)以圣武定鼎,规同造物;皇上以睿文承历,景属宸居”两例,以具体说明其用法。我们讲刘秀是定鼎帝王,即说他是开国之君的意思。尽管刘秀自称他所建立的新王朝为“汉”,而他本人身上也确实有着西汉刘姓皇族的血统,但事实上,刘秀的“汉”和刘邦的“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里不仅仅是建都地点的不同,而且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涵的不同。  中国历史上的定鼎帝王,一般说来都是颇有作为的。远的我们姑且不说,就以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而论,史家虽然颇讥其“好酒及色”,是一个元赖之徒,但对他的政治胆略、政治智慧与政治成就,却不能不叹为观止。《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叹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当时刘邦不过是秦朝基层的一个小小的亭长,见到至高至尊的皇帝,竟然敢想-“当如此也”,可谓胆大包天。这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志向和大无畏的勇气。正是基于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所以早在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之前,他便以逃亡的形式开始了反秦活动。当陈、吴起事后,他立即响应,在家乡拉起一支队伍,投身到反抗暴秦的斗争之中。及陈、吴失败,他和项羽领导的武装力量,成为继续反秦的主力,并最终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后来,他又灭掉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西汉王朝。在此过程中,他所表现出的卓越的政治才干,以及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屈不挠的品质,都是很值得称道的。特别是他的用人艺术,更堪称一代绝唱。西汉立国之初,曾有过一场关于刘、项得失天下的原因的讨论。经过是这样的:一次,刘邦在雒阳南宫设宴,款待群臣。当酒酣耳热之际,他兴冲冲地问大家说:“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道:“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刘邦听罢连连摇头讲:“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的这番总结可谓肺腑之言,充分表现了他高超的驾驭人才的能力。因此,他在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作为定鼎帝王的刘秀,比起他的先祖来,也并不逊色。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奋寡击众,举弱震强,进退有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极富战略眼光,善于统领全局,最终平灭群雄,大业以济;在治天下的过程中,他以柔道理国,偃武修文,尊师重道,尤其是在对功臣的处理方面,较之先辈更技高一筹。《后汉书·光武帝纪》最后有这样一段记载,颇能反映刘秀本人行为以及个性的某些情形:  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阵,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牛马,虽道未万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其大意是说,刘秀长期征战,厌恶武事,而且深知天下民众饱受战害,疲耗殆尽,人心思定,希望安息修养。自平定陇、蜀以后,除非遇到紧急情况,从不再论军旅战事。皇太子曾向他请教攻战之事,他竟回答说:“过去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战阵,孔子不作回答,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每天天亮他即上朝理事,直到太阳落西方才罢朝。又常常带领公卿大臣们讲论儒经的义理,夜里很晚才肯睡觉。皇太子见他如此勤劳辛苦,便乘机进谏,劝他颐爱精神,优游自宁,以享黄老养性之福。不料他却回答说:“我自己高兴这样,一点也不觉得疲累呀!”倘若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刘秀,可称得上是一个工作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说他“允冠百王”,认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惟光武独焉”,如此高的评价,也正好给本文开始所讲的刘秀非等闲之辈,做出了一个有力的注脚。  总之,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皇帝。他不惟是中兴之君,亦是定鼎帝王。本书揭示给广大读者的,就是两汉之际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的一种。全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字,向您揭示少年时代即失去双亲的孤儿刘秀,何以成为东汉的光武皇帝?他是如何在西汉末年的大动荡中脱颖而出的?他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少年时代即失去双亲的孤儿刘秀,何以成为东汉的光武皇帝?他是始何在西汉末年的大动荡中脱颖而出?他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笔,向您揭示其中的奥秘。

书籍目录

序章 中兴之君 定鼎帝王
第一章 彬彬儒生
第一节 九世皇孙
一、少年孤儿
二、太学生活
三、避吏新野
第二节 新莽风云
一、王莽代汉
二、托古改制
三、绿林赤眉
四、图谶定谋
第二章 初试锋芒
第一节 舂陵起兵
一、“伯升杀我”
二、骑牛将军
三、沘水大捷
第二节 昆阳大战
一、战前形势
二、突围求救
三、见大敌勇
第三章 独立发展
第一节 持节北渡
一、引过韬晦
二、汉官威仪
三、虎出牢笼
第二节 平灭王郎
一、义拒刘林
二、风云骤变
三、传檄讨王
四、规复邯郸
第三节 贰于更始
一、受封箫王
二、割据河北
第四章 称帝定都
第一节 鄗南践位
第二节 定都洛阳
第五章 初定天下
第一节 收降赤眉
第二节 悉平山东
第六章 实现统一
第一节 平定陇右
第二节 马蜀归汉
第七章 柔道为治
第一节 偃武修文
第二节 明慎政体
第八章 强化皇权
第一节 总揽权纲
第二节 度田事件
第九章 经略周边
第一节 北方边事
第二节 东夷西羌
第三节 南边各族
第十章 晚际岁月
第一节 马援事件
第二节 宣布图谶
第三节 驾崩南宫
……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南阳棘阳(今河南唐河东北)人,本书第二章 第二节 曾讲他为新莽据守宛城,投降了义军后即将被杀时,为刘缜所救,并被封作归德侯。其后他便成为刘绩的部下。当刘縯被杀后,他复为大司马朱鲔校尉,因战功荐为淮阳都尉,又迁颍川太守。赴任途中,遇到春陵刘茂起兵,道路不通,遂在河内太守韩歆处暂住。刘秀召见他,可以说是故旧重逢了。从此岑彭便跟随了刘秀。自更始元年十月刘秀持节北渡黄河,“单车临河北”,到其成为统帅数十万大军专制方面的萧王,历时约一年左右。这的确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应该说,刘秀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他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一年里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首先与他始终打着更始政权的旗号有很大关系。有关更始皇帝本人的情况,本书第二章 第二节 已作介绍。尽官更始政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它在当时的确满足了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需要,是人们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刘秀打着这块招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左右逢源,从而使他拥有最大的空间发展自家的实力。其次,也与刘秀身边聚集着一个优秀人才集团有关。像前文所涉及的王霸、冯异、耿纯、邓禹、耿弁、吴汉、寇恂、任光、邳彤、李忠、盖延、景丹、铫期等都是这个人才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或出谋划策,或规劝进谏,或扶危救难,或冲锋陷阵,其力量集合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推动着刘秀事业的发展。而刘秀本人也确实具有凝聚这些人才的能力和魅力。第三,刘秀获得了河北地方豪族势力及官僚集团的支持。这实际上是他得以成功的基础。像刘秀真定联姻,便是他与河北地方豪族结盟的典型例证。而上谷、渔阳、信都、和成等郡太守,不顾压力,拒绝利诱,一心赞刘,则是他得到河北地方官僚支持的实例。第四,刘秀成功地争取到幽州突骑为己所用。北州突骑素为世之精兵,而上谷、渔阳突骑更是天下闻名;能否争取到这支武力,关系至为重要。

编辑推荐

《历代帝王传记·刘秀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刘秀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填补历史知识的缺憾,对王莽的新朝了解甚少,对汉武帝刘秀的了解也少的可怜,通过这本书弥补了遗憾。
  •   还不错的说,挺喜欢刘秀的。
  •   读读以前不了解的汉光武帝,人民出版社的帝王传记系列很权威!
  •   挺好的,补一补东汉方面的知识。
  •   除了异族的几个皇帝,这套书差不多集齐了。
  •   很权威的著作,人物传记,不错,我打算看完所有人民出版社的人物传记
  •   语言通俗,感觉不错,观点也是比较适中
  •   值得收藏,多读几遍才有收获,纸质文字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详读。
  •   还没有读完 光武帝一代明主 可惜名气确实不如 他的先祖 和武帝确实有些类似之处
  •   硬精装,做工好,还买了隋文帝硬精装。
  •   简洁大方的封面,起伏跌宕的内容,值得用心细读。
  •   内容详实可靠
  •   送货员送达验货时,发现不是我订购的精装版, 只得拒收,出差回来后再订购。
  •   喜欢刘秀,中国最伟大的帝王
  •   除了书皮有点脏外,其它都好。
  •   内容比较全,但是许多引用古文的只给了原文,希望多些注释的好。


    还有就是送货过来时,书弄坏了一点。
  •   想凑齐可真不容易呀。
  •   帮爸爸买的。小说形式。不枯燥。闲暇时翻翻
  •   包装印刷一般,著作没创意事实性强。
  •   买的时候说是平装,但收到的是硬面的精装书。书籍印刷和纸张都不错,只是活页的封面有些磨损痕迹,无伤大雅。
  •   五折时候入手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值得信赖,陆续的集齐帝王传系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