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文人与党争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沈松勤  页数:537  字数:4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围绕党争这个轴心又产生了多层面文化活动的结构性互动。这种互动既决定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和政治命运,又深深地影响了学术与文学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也极为错宗复杂。要深入地把握它,并尽可能地作出合理的解析,难度之大是不言喻的。    作者首次揭示了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的主要表现形态与南宋多层面文化活动中的一个轴心,全面剖析了围绕这个轴心所产生的结构性互动。书稿将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文学命运及其走向,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层面上来深入剖析,为南宋政治史、理学史和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拓了原先不免局限的学术视野;对理学与文学的生态环境的揭示、对士人的告密、谄谀等风气的批判,又特具现实认识意义。

作者简介

沈松勤,1957年生于浙江省长兴县,1988年获抗州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近十年来,先后承担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基

书籍目录

引论上编 南宋党争的背景与历程  第一章 从“靖康之乱”到“绍兴更化”    第一节 “靖康之乱”的政局    第二节 避让与亡命    第三节 “最爱元 ”与“绍兴更化”  第二章 从“赵张之争”到“绍兴和议”    第一节 “绍兴更化”与“赵张之争”    第二节 “绍兴和议”与“赵秦之争”    第三节 “绍兴和议”与“绍兴党禁”  第三章 从“隆兴和议”到“庆元党禁”    第一节 “隆兴和议”的形成    第二节 近幸势力与道学之争    第三节 道学的崛起与“庆元党禁”  第四章 从“开禧北伐”与“嘉定更化”    第一节 “开禧北伐”与“嘉定更化”    第二节 “端平更化”以后的朋党政治 中编 南宋党争的动力与文化性格  第五章 国是之争    第一节 “国是”说的形成与内涵特征    第二节 国是之争与专制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国是”下的皇权与相权之关系  第六章 学术之争    第一节 学术的经世特征    第二节 学术之争与排他性学术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学术之争与“非历史化”思维方式  第七章 用人之争    第一节 君子小人之辨与用人之争    第二节 用人之争与党同伐异的政治文化性格    第三节 余论:党同伐异与《宋史》之失下编 南宋党争与文学命运  第八章 文学群体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最爱元 ”与“江西诗派”的全盛    第三节 “崇苏热”与“苏轼词派”的兴起    第四节 “吾党”行“吾道”:“道学文派”的崛起  第九章 高压政治与谄谀之风: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一    第一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一:专制文化政策与文学狱    第二节 高压政治的表现形态之二:谄谀之风与谄诗谀文    第三节 谄谀之风的历史与心理本源  第十章 畏祸心理与以理遣情:文学命运的走向之二    第一节 党争中的文人命运与心态    第二节 “朋党之恶”与“和陶拟陶”    第三节 结束语后记本书主要引用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宋文人与党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条)

 
 

  •   很喜欢沈松勤先生的很多著述成果,如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唐诗研究等。学术价值较高,较久问题的角度较新,能发前人之所未发,道前人之所未道,笔力深厚,才力富瞻
  •   很好的党争研究著作。
  •   希望能客观点,别中国特色式评论
  •   不错挺好的,一本不错的书,内容很好,
  •   之前买过一本北宋的,看了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就又买了一本南宋的
  •   “不能据中道以自成”

      南宋党争与南宋政权共时并生,且与北宋党争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联系。南宋文人也是以参政主体为主要角色的;同样具有政治、文学、学术三而合一的复合型特征。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民族矛盾和学术对抗,是南宋党争的历史背景。南宋党争大致经历了高宗时期的“后新旧党争”;孝宗至宁宗开禧年间“道学朋党”与“反道学党”之争;开禧北伐到度宗朝近60年的朋党政治三个发展阶段。
      作者将长期不息的宋金和战之争、道学与反道学之争这两种论争,从传统的已有模式中提到党争的层面进行研究。在解剖相关事例时,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政治与文学、学术关系的线型状态之上,而是将其置于南宋文学生态特有的结构性互动中,考察其原生状态,分析其内在理路,揭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底蕴,总结出其内在规律与特征。
      作者认为南宋党争是南宋政治与文人参政的主要表现形态。而“国是”的推行,无疑是最为显目的表现,“国是”激化了党争。“国是”的推行,给分朋结党与党同伐异树起了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旗号,推进了人事上的打击和迫害。文化上的监控与禁锢,也强化了参政主体的专制文化性格。
      在文学层面上,南渡后,虽然曾使得文学命运一度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得到了再造。但是,围绕党争这个轴心所形成的结构性互动,不可避免得造成了南宋文学的繁荣缺乏持续性。高压政治孕育的大量歌功颂德、谄诗谀文玷污了文坛,改变了文学命运的走向。谄谀之作的大量出现是南宋文学主体内在气质待时而发的心理与性格的一种外化形态,南宋党争极大的诱发了这一心理与性格。
      “不能据中道以自成”(王夫之语)。“中道”即“无偏无党”“无淫过,朋党之恶”的“大中之道”,因“朋党之恶”而不能成就泛世济民的大事业。王夫之的这一概括适合于整个南宋文人士大夫。
  •   对南宋文人党争的分析比较透彻
  •   与老师的《北宋文人与党争》连起来看更好自己感觉北宋那本写得比较扎实,论据和理论都是南宋这本,有值得争论的地方,不过这些争论点也是阅读这本书的价值之一吧
  •   打开包装袋,看到书表面有些白色灰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