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学术史略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顾颉刚  页数:167  
Tag标签:无  

前言

人民出版社是党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始创于1921年9月。重建于1950年12月,伴随着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巨变一路走来,成为新中国出版业的见证和缩影!“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为挖掘人民出版社蕴藏的丰富出版资源,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和老一辈出版家意见的基础上,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包括我社副牌东方出版社和曾作为我社副牌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需求,积累传承优秀文化。

内容概要

  “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门本科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第二章 封禅说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士第四章 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第八章 黄老之言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第十章 经书的编定与增加第十一章 博士官第十二章 经学的今古文问题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势力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附录 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由于古人对宇宙问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他们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很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而得到它们的主要原理与其主要成分,于是要分类。但他们的分类法与今日不同,今日是用归纳法,把逐件个别的事物即异求同;他们用的演绎法,先定了一种公式而支配一切个别的事物。其结果,有阴阳之说以统辖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以及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有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这种思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依据现存的材料,阴阳说可说是起源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是起源于《洪范》。《周易》是筮占的繇辞,比了甲骨卜为后起,当然是商以后的东西;而且在《周易》的本文中不见有阴阳思想,不过它的卦爻为一和一的排列,容易激起这思想而已。《洪范》上的五行,说是上帝赐给夏禹的;但从种种方面研究,这篇书很可疑,大约出于战国人的手笔。所以这种思想虽不详其发生时代,但其成为系统的学说始自战国,似已可作定论。汉代承战国之后,遂为这种学说的全盛时代。今先把在这种学说之下所发生的政治学说讲三种,作为引子。以前作天子的要“受命”(受上帝的抚有四方的命),要“革命”(革去前代天子所受的命)。到战国时,周天子渐渐在无形中消灭,用不着“革命”了;而群雄角逐,究竟哪一个国王可做天子还没定,所以“受命”说正有其需要。但那时已有五行说了,五行说已为最高的原理了,所以这“命”应是五行的命而不是上帝的命。那时有一个齐人邹衍,他作了好些书,其中一篇是《主运》,说做天子的一定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显示其符应,他就安稳地坐了龙位。他的德衰了,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这一德是足以胜过那一德的:就起而代之。这样地照着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成功了历史上的移朝换代。他创了这种学说,唤做五德终始说,很得当时的信仰,自然有推波助澜的徒众。他们以为黄帝得土德,天就显现了黄龙地螾之祥,所以他做了王,他的颜色是尚黄的,他的制度是尚土的。其后土德衰了,在五行中木是克土的,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杀的祯祥,建设了木德的制度,换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亦各有其表德的符应和制度服色。邹衍们排好了这个次序,定了五德的法典,吩咐上代帝王各各依从了他们的想象,成了一部最有规律的历史。到秦始皇既并天下,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见有上天的符应下来,因此就有人对他说,从前秦文公出猎时猎得一条黑龙,可见水德的符应已在五百年前见了。他听了很高兴,就用了邹氏们的法典定出一套水德的制度:(1)以十月朔为岁首;(2)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3)数以六为纪,如符是六寸,舆是六尺,乘是六马;(4)行政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5)更名黄河为德水。这是实行五德说的第一次,到汉得天下之后,当然也要来这么一套。不知何时,起了一种与五德说大同小异的论调,唤做三统说。他们说历代的帝王是分配在三个统里的,这三个统各有其制度。他们说,夏是黑统,商是白统,周是赤统;周以后又轮到黑统了。他们说,孔子看周道既衰,要想成立一个新统,不幸他有其德而无其位,仅成一个“素王”,所以他只得托王于鲁,作《春秋》以垂其空文;这《春秋》所表现的就是黑统的制度。《春秋》虽是一部书,抵得一个统,故周以后的王者能用《春秋》之法的就是黑统之君了。记载这个学说的,以董仲舒的书为最详。照我想来,三统说是影戤了五德说的牌子而创立的。当汉高帝成功之后,他自以为始立黑帝祠而居于水德。这不知道他是否因秦的国祚太短而不承认为一德,要使自己直接了周,还是有别的用意?到文帝时,有人出来反对,说汉革秦命,应以土德代水德,丞相张苍就驳道,“河决金堤,就是汉为水德的符应”。此后虽因种种原因,改为土德,又改为火德,但在汉初的四十余年是坐定了水德的。大约这个时期中讲《春秋》之学的有人对着五德说的流行颇眼红,就截取了它的五分之三,将汉的水德改成黑统,周的火德改成赤统,商的金德改成白统,使得五德说的法典都适用于这一说,见得他立说的有据。只是夏在五德说中为木德,在三统说中为黑统,有一些儿的冲突。但他说,不妨,孔子志在“行夏之时”,所以《春秋》用夏时,即此可证明夏和《春秋》有同统的必要。再有一种明堂说,说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这屋子的总名叫做明堂,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又各有两个厢房。天子每一个月应当换住一个地方,穿这一个月应穿的衣,吃这一个月应吃的饭,听这一个月应听的音乐,祭这一个月应祭的神,只办理这一个月应行的时政;满十二个月转完这一道圈子。这大院子的中间又有一个厅,是天子在季夏之月里去住的,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所谓“土王用事”)去住的。这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和时令的“春夏口秋冬”相配,使天子按着“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真是五行思想的最具体的表现。记载这个制度的,叫做《十二纪》(《吕氏春秋》),又叫做《时则》(《淮南子》),又叫做《月令》(《礼记》)。以上所说,今日的读者们切莫以自己的智识作为批评的立场,因为其本质惟有迷信,已不足供我们的一击。但这是汉人的信条,是他们的思想行事的核心,我们要了解汉代的历史时是非先明白这个方式不可的。第二章 封禅说古代的王者固然最信神权,但因王畿的狭小,四围又都是些小国家,已开化的和未开化的,不尽能交通无阻,所以他们并无远行的可能,也就不能到远处去拜神。《左传》中记楚昭王生病,卜者告他是河神作祟,应该去祭。他说,“江、汉、睢、漳是楚国的望,才是应当祭的。河距我们远了,我就是有了错处,河神也管不着!”就不祭了。古代命国中名山川为“望”,也命山川之祭为“望”。各国有各国的望,谁也不想越界去祭神。春秋战国之世,齐和鲁是文化的中心,泰山是这两国的界墙。他们游历不远,眼界不广,把泰山看做了全世界最高的山,(连聪明的孔子也会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设想人间最高的帝王应当到最高的山去祭天上最高的上帝,于是把这侯国之望扩大为帝国之望,定其祭名为“封禅”:封是泰山上的祭,禅是泰山下小山的祭。他们又说,自古以来七十二代之君,当他得了天下之后,没有一个不到泰山去封禅的。最早记载这件事的要算《管子》,其中有《封禅篇》。但管仲为齐桓公成霸业,是齐国人崇拜的偶像,他的书全非自著而出于齐人的杂集;《封禅篇》又已亡,惟《史记封禅书》载有管仲论封禅一段话或是从那篇抄出来的。今把它大意叙述一下,以见封禅在战国时的意义。这上面说: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想行封禅之礼。管仲提出抗议,道:“从前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我只记得十二个。从无怀氏、伏羲、神农,……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之后才行这个礼的。他们那时候,嘉谷生,凤凰来,东海得到比目鱼,西海得到比翼鸟,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然后封禅。现在有这种东西吗?”桓公自己知道没有这大福气,只得止了。这一说和五德终始说同出于齐人,亦同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受命的天子得到他的符应;不过得到了符应之后,五德说望他定制度,封禅说望他到泰山去祭天,有些不同罢了。第一个去实行这个学说的,也是秦始皇。他做了皇帝三年,巡狩郡县,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走到泰山下。他已从“秦文公获黑龙”上证明了他的受命,当然要实行这个所谓自古相传的典礼。不幸封禅之礼虽说为旧章,究竟没有实际的根据,临到办事的时候,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得不到一个结论;有的还唱高调,以为只须极简单的礼节,扫地而祭就够了。始皇怒他们的不济事,把他们完全斥退,自己到泰山顶上去行封禅,又到梁父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大都采自秦国祭上帝时所用的。诸儒既不得参加这大典,怨恨得很,恰好始皇走到半山碰着大风雨,躲在树下,就暗暗地讥笑他,以为犯了天怒。不久秦亡,这班儒者又造他谣言,说他给大风雨击坏了,或者说他没有到山顶就退下来了。“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这是齐、鲁间人的信念。但始皇成了统一之业,到底眼界广了,他把全国的名山大川整理了一过。他以崤山:旧时秦国的门户为界,定其东边名山五: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其西边名山七: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山、鸿冢、渎山。泰山的地位固然高,但也不过是十二个名山中的一个罢了。汉高帝得天下,四面乱嚷嚷的,没有功夫做这种事。文、景玄默,也不想做这种夸大的事。直等了六七十年,到武帝即位,这种学说才因投合了天子的脾胃而蓬勃地兴盛起来,司马迁至特作一《封禅书》以记之。

编辑推荐

《汉代学术史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代学术史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顾颉刚(1893年-1980年),汉族,原名诵坤,字铭坚。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著名的中国现代史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留北大图书馆任助教做编目工作。在工作期间,草拟出《重编中文书目的办法》,提出了拆散丛书编“书名目录”、进而提出“学派书目”和“分类目录”的见解,并建议编“待访书目”,这些建议对改进图书馆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顾颉刚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   学术史略而已
  •   研究汉代的必读书籍,非常的好。
  •   尽管关于汉代各种思想的研究,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本书依然有参考价值。本书的缺陷是对于与社稷苍生有关的学问,例如盐铁论之类,很少论及。主要是作者缺乏政治学的视角。当然,对于古史辨运动的领军人物,不应该有这样的苛求。
  •   有助于秦汉学术的认识,顾先生的观点能破除陈俗
  •   但是页数少了些,出版社可以考虑将其与顾先生的其它著作合刊
  •   古史辩派的代表作
  •   看顾颉刚的书是种享受。大家治史,治学的严谨。文字功底深厚。行文如流水。该书又名《秦汉的方士和儒生》
  •   很多人都对三国赤壁之战,张昭劝孙权投降产生疑惑。甚至心中觉得此人乃是愚夫,但是若细读此书,你将会获得一系列的解释。
  •   大师经典,但价钱较高。
  •   冲着顾颉刚得名字买的,确实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   平凡中真知,是了解汉代、理解汉代典故、思想、风俗习惯的明了书籍。
  •   值得拜读 需要耐心
  •   那个时代不少人喜欢疑古,顾氏是代表人物,有时候不免疑古过甚。他给先秦诸子的思想搞了一套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给他们的年代早晚排了顺序,这在逻辑上可能有问题。如果思想家的生活年代是确定的,你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他们思想之间的关系还比较靠谱,反过来就不对了。有些结论显得主观、武断。
  •   可做一般的了解,不喜此类随意的文字和偏倚的治学方式.
  •   顾老先生的名作,算是精华了,但不是很详细,可以参考《古史辨》
  •   挺不错的很好的,谢谢
  •   与传统读书人不同,顾颉刚先生一直有些叛逆的味道,写的文字也是通俗易懂,大抵是因为先生有些口吃,外拙内敏吧。这本书读接受传统课堂教育的人,会有很大的颠覆。读过先生编辑的《古史辨》,蛮有意思。
  •     此书可以和《古史辨》(第一册)、《孟姜女的故事》等书合看。顾先生引领了古史辨潮流,其功甚伟。
      当然,古史辨有疑古过甚的问题,常常是根据有限的资料推翻历史,显得并不稳重。然而,古史本来就是有问题的,他们对人们所不疑的“信史”进行质疑,不管质疑的对还是错,都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和了解。比如,他们根据《老子》中有“上将军”等语,断定《老子》一书出现的时间很晚。根据马王堆、郭店等出土材料,他们的质疑是错的。但是,我们由此知道了《老子》一书并不晚,但是混入了战国人的话(比如“上将军”)。这种认识不是比认为《老子》完全是春秋时老子所著、没有其他人篡改的认识要深刻吗?疑古,对了当然好,就是错了也是有其价值的。不能轻易否定。
      非常可惜的是,现在的潮流是开始否定古史辨,尤其是李学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时代》发表后,在学术界几乎成了共识。君不见现在的三皇五帝又蹦出来了,搞的是乌烟瘴气。强烈建议恢复古史辨派的疑古精神,同时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古史辨的思路是对的,至于其中出现了问题,修改方法就是了,何必要完全废除?
  •     顾先生此书简明扼要地归纳和概括出了两汉学术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读后可使人明晰汉代学术史之大略。另,本书作为顾先生“疑古”思想之产物,随处可见其关于经学辩伪之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王莽、刘歆改动“五行灾异”的考证,尤为精彩,值得一阅。
  •     这要从顾颉刚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开始说起啊。
      
      《上古》一书,中华书局出版,材料爬梳是相当的好,见解也绝对是典型的古史辩派。但我并不赞同用历史真实去很衡量华夏历史上的“大义真实”。所以我读此书,大抵是为了看他如何整理材料。
      
      顾老搞完了上古,再用同样的方法搞一下三传,《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是他在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整理的。薄薄的小册子,半天就看完了。还是他一贯的做法,把三传漂白成史料,一点点把三传中他认为的层层累积的窜乱、增删都找出来。
      
      搞完了先秦继续搞两汉。他的《汉代学术史略》,显然与上面两本书从内容上是相承的,但大的思路完全一致,说好听了是“去伪存真”;说批判一点呢,就是“去伪存真”后,中国的历史还能叫历史么?原本由《春秋》统摄的有意义的历史,就变成了his story了。古史辨伪辨到最后,就只剩下材料,没有历史了。
      
      所以,尽管本书对汉代的“德”与“统”的历史沿革区分细密,对灾异谶纬、封禅、受禅等许多问题都有令人击节的认知,但我还是无法接受古史辩的态度,即我不会深究这些所谓秦汉人的“伪造”究竟多么“伪”,我认为,弄清楚汉代的经学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展开的更为重要。古人并不比今人笨,他们自然有他们信仰的方式,时异势殊,不可泥古。但汉代与今天必定还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要想看清楚这个东西的面貌,就不能用“古史辨”的态度抹平了之。
      
      对了,《汉代学术史略》就是《秦汉方士与儒生》。
      
  •     顾颉刚的疑古态度始终贯彻在《汉代学术史略》这本书中。
      我以为,顾颉刚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在研究汉代学术本身,而是为他怀疑汉代以来的经学的主张来张本。
      顾颉刚以一种略带调侃的语气,将汉代种种学术思想及其在汉代政治中的影响娓娓道来,对各种掌故多有独到见解,又时不时地把历史拿来讽刺时事,颇有说书先生那种纵横捭阖的大气。
      不过这本书作为学术著作,似嫌太随意了。且不说文章中顾不上学术规范,引证文章全无出处了,他在揣摩古人心态时,直接以己度人,虽然很让时人容易明白,终究不够严谨。
      而且,顾颉刚对汉代学术的态度也太过轻视,名言说汉代学术实际已没有现实意义,研究它只是因为明白了汉代学术背景才知当今的古史是汉代人生造的。
      窃以为,这种本来就有一定之见的研究,恐怕失于偏激。
      不过,读顾颉刚此文,不仅可对汉代学术有所了解,对顾颉刚的治史方法之长短处亦有了解,还是很值得的。
  •   中国的古人笨得出奇,尤其是被儒释道洗了脑的古人。
  •   说得很好,与我昨天看的一评论呼应,对此书我是很有感情的,启蒙材料
  •   这这这,啥时候写的,白话都白成这样了
  •   顾颉刚先生在书后早就说过了,他不是说这些历史“是假的,要不得!”,而是“把战国的伪古史不要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战国史里”!
  •   嘿,我都快忘了我还写过这样一篇读后感。。哈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