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新才,姜安印 主编  页数:387  

前言

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因其在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内在关联性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经济区域,其特殊的区位条件、经济结构、外部环境、发展路径等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典型区域。在近30年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可谓风头占尽,其增长速度之快、经济效率之好、利税贡献之丰、开放程度之高,无一不让人称道、令人企慕,甚至被国内外奉为同类区域发,展的经典之作。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处祖国边陲的西北区域发展则显得大为逊色。从经济结构看,西北多了些传统,少了些现代;从发展战略看,西北多了些含蓄,少了些张扬;从精神人气看,西北多了些厚重,少了些轻灵……这一切均导致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话语权中,西北多了些沉默,少了些声音!这些不同形式沉默的直接后果,便是外界对于西北的缺乏了解。如果仅此而已,也无伤大雅,古人不也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嘛!但不幸的是,因为这种缺乏了解,至今仍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渠道,讹讹相传、陈陈相因,以致在对西北区域开发与发展的认识上形成了误解。

内容概要

西北真的是整个国家发展的负担吗?对于这个问题,任何一个了解西北、了解中国经济史的人都可以坚决而明确地做出回答:绝对不是。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了服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西北地区默默地奉献了很多很多。近年来,陆续出现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西北区域经济的支持,就没有东部经济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    时至今日,在举国上下齐奔小康、共建和谐的新形势下,西北地区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励精图治,通过自身的壮大显性地直接促进国家整体发展之外,它还一如既往地通过许多隐性的方式间接地推动这一进程。举其要者,大致有三:    一是资源。过去,一方面通过直接的产出,另一方面通过间接的价格“剪刀差”,西北地区为东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现在和将来,无论资源产业本身能否有益于西北,从大局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西北地区依然要充当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基地和能源基地的角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稳定的基础资源和能源供给,一切增长均将是“镜花水月”。    二是生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需要付出成本,而这个成本又会对经济长期增长造成约束。因此,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其成本理应由全社会承担。众所周知,西部是中国生态的“命门”,西部生态要是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国家很大部分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难以为继。但在当前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仍然只停留在学术讨论的情况下,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巨额成本将长期主要由西北区域自己承担。    三是稳定。如果说资源保障和生态保持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还可以估量的话,那么西北地区保持社会稳定的价值就根本无法以数字来衡量了。作为国家的西北边陲,本地区有着太多的复杂性:漫长的边境线、大量的少数民族、严重的贫困、严酷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西北稳定,金银不换!毋须多言,这也需要支付很多的成本。    其实,西北地区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有很多,但仅就这三项而言,已足以使它有理由从国家和东部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反哺。而回报和反哺的基本前提必须是让全社会了解西北。    有句老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在默默地承受了太多之后,面对新的形势,西北地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摒弃过去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思想,敞开家门,打破沉默,主动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赢取了解与支持。    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精心打造了《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本书分别对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及时追踪,对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理性展望。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努力,道出西北的实力,讲出西北的伤痛,说出西北的愿望,使人们对西北经济发展的现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在消除对于西北的误解、促进西北未来发展方面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矿产、水能资源的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 特殊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第二章 青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多民族杂居和民族融合程度的提高 第二节 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差距 第三节 青海的地域文化与地缘经济地位 第四节 青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分析第三章 产业结构的演进特点及调整方向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及特征 第二节 产业结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及调整的方向第四章 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 第一节 青海农牧区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 第三节 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与管理体制创新第五章 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的演变及优化 第一节 青海工业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转折点 第二节 青海工业结构的内生特征 第三节 青海工业化阶段的判断 第四节 青海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 青海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第六章 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第一节 青海服务业的结构变化分析 第二节 青海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服务业转型的思路和对策第七章 青海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第一节 青海城镇化的演进及特点 第二节 青海城镇化道路与模式选择第八章 青海人口与人力资源 第一节 青海的人口发展:回顾与现实 第二节 青海的人力资源问题第九章 青海反贫困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青海贫困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青海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青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对青海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第十章 青海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青海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第十一章 青海省经济开放度及市场化进程 第一节 青海省经济开放度水平及比较 第二节 青海对外开放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第三节 青海市场化进程成就与问题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一、地形和地貌特征青海境内的山脉,呈西部高峻并向东逐步倾斜降低的态势,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山脉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区。祁连山位于该省东北部,北于东邻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由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平行走向的褶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达1200千米,南北宽约250-400千米,面积11万平方千米,西端及北缘伸人甘肃境内。一般海拔在4000米以上,景观垂直分异显著,格状水系发达,5000米以上山峰很多,西面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4500米以上的山峰和山谷常年覆盖着积雪和冰川,现代冰川广泛发育。从北向南有黑河等6个谷地,谷宽20-30千米。除南部有沙漠、戈壁外,多为4200米以下的坡地。牧草生长良好,是重要的天然牧场。东段平行岭谷少,山势较低,海拔4000米左右,仅冷龙岭有冰川分布。谷地海拔2500米左右,主要有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西宁盆地和大通河谷地、湟水谷地、黄河谷地。谷地周围的山脉高度多在4000米左右,除少数山头常年积雪外,大都有牧草生长,河谷两岸均有较宽的阶地,气候湿暖,土壤肥沃,为本省农垦较早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周围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环绕,东西长约85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盆地海拔在2600-3100米之间,是青藏高原陷落最深的地区,系典型的封闭高原盆地。青南高原是柴达木盆地、青海南山及贵德巴音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主要由昆仑山脉及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等组成,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间的高原也多在4000米以上,是本省最高的地区。常年积雪的山峰很多,冰川广泛发育。高原西部和南部同藏北高原、西北高原连成一片,高原面积相当完整。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整个高原一样,地貌特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与整个青藏高原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机制息息相关。省内大的地貌单元自北向南有: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地、柴达木一共和盆地、昆仑山地、巴颜喀拉山地和江河源高原、唐古拉山地等(见表1-1)。

编辑推荐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青海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蓝皮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买这本书是写论文的,对我来说帮助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