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忆事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于光远,杜润生 等著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之年。  中国人历来有由当代人将当时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便以史为鉴的传统。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更应当对我们的成功与失误、进步与挫折加以记录和分析,以便总结过往经验,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把改革开放的事情办得更好。  然而,在旧时代中,修史的权力基本上被官家所垄断,以致对历史事件的记述被简约阉割为帝王的“起居注”,以此为基础修成的“正史”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帝王家谱”。其间,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而增删修饰,更使历史丢失了它的真面目。在新时代里,这种做法不应当再重复了。  改革开放是大众的事业,亿万工农群众、专业人员、企业家、政治家参与了这一事业。将他们的辉煌业绩和失败挫折记录下来的最合适的笔者,莫过于现代社会中的“无冕之王”——新闻记者。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翔实准确,使新闻分析成为这种活历史记述的最佳文体。可以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财经》杂志丛书——这套由《财经》杂志以不同内容选辑而成的书,便是如此这般地使昨天的新闻成为了今天的历史。不过,它是一部未完成的历史,因为改革还在继续,每一天都上演着激动人心的大戏,我们的财经媒体也源源不断地取得鲜活的素材。

内容概要

2008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30年来与改革开放兼程共进的各个方面的实践者、研究者、记录者,得以真切回顾这一激起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沸腾岁月。    本书“国事篇”,由于光远、杜润生、吴象等30多位重大决策、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钩沉史实,或亲笔,或口述,定格决定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的关键瞬间,披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具有极强的历史资料价值;本书“家事篇”,由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士留下生动的生存档案,或详述,或碎片,但求真实准确,见微知著。    阅读此书,有助于总结30年的史实、成就和经验,准确审视当下的历史方位,理清思路,正视问题,更好地制定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方略。

作者简介

  于光远,男,1915年生,上海人。原姓郁,名锺正,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1915年7月出生。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初抗日战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1948~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于光远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担任过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等团体的理事长或会长。

书籍目录

总序改革30年:还原真实情境国事  不堪回首的年代  粉碎“四人帮”与历史转折  追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  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  “真理标准”讨论与平反冤假错案  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  叶剑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起草始末  邓小平为资本家“摘帽”    从两个“不许”到“伟大创造”    五个“一号文件”出台始末  为中央农研室“打工”    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拨乱反正  制定“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首钢承包试验  价格“双轨制”改革的由来  对巴山轮会议的回顾与思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秘密  “马丁事件”始末  立法“民告官”    价格改革:经济改革中的一步险棋  将证券市场引入中国  “皇甫平”文章引发的一场思想交锋  从分税制到公共财政  刑诉法风雨修改路  卡在“玻璃门”外的“非公36条”  何时能开一代民主新风  智慧老人杜润生引领民主二三事  舆论监督的风雨苍黄家事  小平恩泽未敢忘  生产队长·“卢员外”·会长·董事长  一只呢绒袜  耕地·扬场  告别代人写信的日子  我的20年旅游生活改革思辨录  农村改革的创新与突破——纪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30周年  物权法的意义和阴影跋  与民间力量一起成长

章节摘录

  不堪回首的年代  那个年代留下的不仅是贫穷,还有产生贫穷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是相互依存的  在即将过去的30年间,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发生的?也就是说,中国这场变革的初始状态是一个什么样子?弄清这一点,对于了解中国这场变革的起因,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实质并展望其未来走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名当年的新闻记者,我曾经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也在不断的记录和思考中,体会到改革开放的意义。  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之弊  中国的经济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将变成一架大机器,变成几万万人遵照一个指令工作的大机器”。到改革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运行了20多年。这个体制在改革初期的状况是怎样的呢?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农业方面,时至毛泽东同志逝世时的1976年,以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为主,还有2093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农场。据1981年《中国经济年鉴》和张思骞所著《1980年的中国农业》的数字,1980年,全国有农村人民公社5.4万个;参加人民公社的有1.7亿户,8亿人口,3亿劳动力;农村私营经济基本绝迹,一切土地都是集体种植。  在工业总值中,《中国统计年鉴1984》公布的数据是:197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81%,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没有私营工业。1978年的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占90.5%,集体所有制商业占7.4%,个体商业只占0.1%,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占2%。1978年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745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78.4%,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2048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6%。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财经》始终秉承“独立、独家、独到”的编辑理念,以新闻的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视角,以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的身份,持续关注、报道影响中国及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和焦点人物,成为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新闻媒体……《财经》杂志丛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热点问题的犀利剖析促进了净化中国市场环境的努力,而且对于提升中国传媒界的职业探索和专业素养也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财经》没有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中国问题的完美处方。它努力做的,不过是在每一重大事件中运用独立判断能力,忠实记录时代和历史,而且一以贯之。我以为,这是《财经》与中国社会在它们共同的演化中求解中国问题的可靠途径。  ——北京大学教授,《财经》学术顾问 汪丁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革忆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有助于总结30多年的史实,适合新闻界、历史界、政界、宽泛人群阅读。
  •   好的历史教材
  •   了解基本情况
  •   纪念改革三十年的回顾性文章片段,买了主要是了解改革三十年经济方面的一些政策出台的情况,主要是一些参与者的回忆和一些评论,可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