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诗学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杨矗 人民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杨矗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杨矗的论文要出版,让我作序。这自在情理之中,无推脱之理,也不想推脱。但我不想写得杂沓、琐碎,而只想集中谈谈我对他论文的看法。他的研究成果是《对话诗学》,对话诗学又称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本是西方现代文论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理论,学界对此已有所研究,但一般局限于巴赫金和其后西方学者的有关论述。而杨矗则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把“对话”看成是一种结构关系和交流模式,因此具有极大的普适性和涵概力,从而发现在西方诗学中存在着一个从古到今的对话谱系,而且可以推广运用到中国诗学内在对话性的观照。按照这样的思路,他在“历史”篇中用对话理论的视角对中西诗学作了系统的发掘和重新梳理,阐释双方殊途同归的哲学基础和异彩纷呈的思想理论。在此基础上,又在“建构”篇中进一步建构具有当代意义的对话诗学理论。从人的对话性和文学的对话性的根源出发,系统而具体地展开对话诗学的本质、范畴、结构,文学对话的场域维度、谱系维度以及文化维度。他的论文自觉以中西相关哲学为基础,系统地整合了中西诗学的资源,进行了中西会通的对话诗学的建构,赋予对话理论以新的生长点。理论视野开阔,牵涉面广,材料丰富,具有难度大、原创性强、勇于探索的特点。从以上我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杨矗教授的学术雄心和相应的学养。在我带过的博士生中,他是职称最高、年龄最长、中西理论修养最好、精力最为充沛的一位,自然也是我期许最大的一位。本书就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得到了答辩委员们的好评。当然,任何原创的理论总是具有理论风险的,而要做到体大思精更是难乎其难。本书在梳理和重构中西对话理论等方面,只是做了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论文的某些部分与对话理论的内在关系还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完善。

内容概要

  诗学对话的理论原型是哲学对话,而无论哲学对话还是诗学对话。都是对人们语言活动中的对话的借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一种比喻性的概念,其实质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结构、交流模式。《对话诗学》从中西兼融,历史梳理,体系建构几个方面阐释对话学的发展的脉络,并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对话学体系。

作者简介

杨矗,男,汉族。1953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市。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文艺学教授。太原师范学院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山西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西省委《理论教育》杂志副主编、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青联常委、山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现社会兼职:山西省文联委员。研究专长;中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电影文本批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批评等。多年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美学、哲学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先后讲授过文学概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文本分析、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艺术概论、诗词名作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思潮、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等课程。迄今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3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另外还在备类报刊发表文章69篇。完成省级研究课题4项。所发表文章被《新华文摘》、《审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摘、复印多篇。

书籍目录

导论:从对话理论到对话诗学一、对话:一个巨大的时代症候二、对话理论的多维化现状三、在体性匮乏的“对话理论”生产四、走向建构的对话诗学历史篇第一章 中国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生命模式第二节 气化理性第三节 天人关系第四节 道和第五节 儒和第六节 禅和第七节 生态和合第二章 西方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技术模式第二节 实在理性第三节 酒神与日神的交相辉映第四节 自然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五节 精神分析第六节 言语与语言第七节 原发居中与存在第八节 对话主义第三章 中国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第一节 感物说第二节 道文说第三节 神思——兴——妙悟说第四节 象与象外说第五节 以意逆志与品味说第六节 中和说第七节 意境说第八节 游于艺说第四章 西方诗学中的对话思想与理论第一节 和谐与中道第二节 应和与象征第三节 传统与语境第四节 现象学框架第五节 接受美学第六节 复调小说理论第七节 读者反应批评第八节 互文性第九节 后现代综合化思潮建构篇第五章 人的对话性与文学的对话性第一节 人的非自足性第二节 人的意识的能动投射性与收受性第三节 人的活动的语言符号性第四节 文学的“关系结构”性第五节 文学的文本性第六节 文学性即诗意的对话性第六章 对话诗学的本质、范畴与结构第一节 文学对话的本质界定第二节 对话诗学的本质界定第三节 文学对话活动的基本要素第四节 文学对话过程第五节 对话诗学的基本概念、范畴第六节 对话诗学的结构体系第七章 文学对话的场域维度第一节 场域的界定第二节 基因场域第三节 生成场域第四节 流派场域第五节 主体场域第六节 文本场域第八章 文学对话的谱系维度第一节 谱系的界定第二节 六合思维与天地境界第三节 审德主义第四节 史传传统第五节 宗教与神性第六节 哲理化第九章 文学对话的魅态文化维度第一节 魅态文化的界定第二节 魅态文化的理论形态第三节 魅态文化的诗化形式第四节 魅态文化与“小传统第五节 魅态文化与文学对话余论文学对话的范式维度与原型维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国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了解中国诗学对话思想的哲学基础的目的在于使这个基础在学术的层面得以显现、澄明,进而确证诗学对话思想得以确立的可能性、合法性和坚固性。这样设计问题的前提在于对话思想在中国诗学和哲学中都有丰富的内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内存发掘出来,并从中勘探抽绎出某种逻辑线索,进而使某种合理的理论模型最终得以确立。第一节 生命模式“生命模式”,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个最具根本性的范型,这一点国内已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成复旺就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范型是“生命模式”,西方文化的根本范型则是“技术模式”。所谓“生命模式”,是指“按照植物生长和人口生育的样式、按照生命的诞生和成长的样式来认识世界的”,而“技术模式”则是“按照人制作器物的样式来考虑问题,因为人制作器物是一种典型的技术行为”。我认为生命模式和技术模式的不同,也与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中所论的“我一你关系”与“我一它关系”的区别相类,说到底也是“人化”和“物化”的不同,即前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掌握是以人为中心、为标准的,而后者则是以科学为立足点、为方式的,而正是以此为基点形成了中西正相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哲学体系。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后记”原是这样写的:我这人似乎命中注定什么都晚,晚上大学、晚结婚、晚得子,连读博士学位也是晚的。几乎是读博的末班车。看来“美人迟暮”的喟叹,不光是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常态抒情”,也是我今天的一种特殊感受。昔也,今也。古今有同。有人说,老子的“大器晚成”之“晚”原是“免”的意思,就是“大器免成”,太晚了,成不成的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好像张爱玲也说过:成名须趁早。因此,什么都晚的我,只能是学而免成了。但老子的言说理路原是“居中两兼”的,属于本源性的辩证智慧,在他看来,晚就是早,成则不成,免成则正可为大成。或可套用他的经典语式而言之:成可成,非常成。晚成者,免于成,或正是对成的某种“超越”。而晚读博的我,却既有负于张爱玲,又有愧于老子。因为,我终未得大成,更谈不上有什么“超越”。但可以使因这“晚”而起的种种负面结果顿时好转的是,我虽晚学却幸遇良师。由王纪人先生做我的博导,可以说是吴昊苍天对我晚读博的最宝贵的补偿了。上帝是公平的,看来这话没错。有失就有得。孟子曾言,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在我则是,得良师而学,虽晚则晚矣,却乐莫大焉!有良师也得苦学。晚学晚进的好处是更知学之贵,思进求得之心是更切更甚于他人的。本来,沉潜学理就是我平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画景怡人的校园环境,更别说还有良师“添翼”了。这样,一切所谓的苦、闷、单调、乏味,都因此统统被乐、趣、甜、丰富等解构或置换了。当时的心志、情状,真可谓志比天高,心雄万夫。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任由我。

编辑推荐

《对话诗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对话诗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