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瑞林  页数:266  

前言

  我从2001年开始接触新经济地理学,2004年开始讲授新经济地理学,本书的作者就是听我讲授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不变(递减)和完全竞争不同,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是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克鲁格曼认为,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作用力有两种:一种是市场接近性所带来的优势,这是引起区域分异的力量,也就是导致现代部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可以称为聚集力;另一种是促进现代部门扩散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市场竞争,在企业集聚程度很高的地区,往往企业间的竞争强度很大,这限制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这种分散力促使现代部门在空间上均匀分布。集聚力,一般又包括两种力量,一种是本地市场效应,又称为后向联系;另一种是价格指数效应,又称为前向联系。这两种力量都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从系统动力学角度上说,这两种力量是正反馈力量。

内容概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作者就是听我讲授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把被主流经济学长期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框架中,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区域(世界)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与新古典的规模收益不变(递减)和完全竞争不同,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是以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为主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李瑞林,云南石林人,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 选题的国际背景1.1.2 选题的国内背景1.1.3 选题的意义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1.2.1 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1.2.2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1.2.3 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评价第三节 研究框架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1.3.2 研究方法1.3.3 研究结构及主要内容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点和缺陷1.4.1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1.4.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进展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2.1.4 研究对象的界定2.1.5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第二节 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2.2.1 理论溯源2.2.2 关税同盟和资源配置2.2.3 贸易创造型关税同盟的条件2.2.4 对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进一步研究2.2.5 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评价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拓展2.3.1 研究的基础理论2.3.2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基本假设2.3.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种作用力量2.3.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第四节 小结第三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效应第一节 基础模型: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T3.1.2 消费者行为3.1.3 生产者行为3.1.4 自由资本模型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生产和投资效应3.2.1 自由资本模型的扩展:多国FC模型3.2.2 核心一边缘临界点3.2.3 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第三节 经济一体化的国内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产业与投资分布3.3.1 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3.3.2 1978年至今中国的产业分布3.3.3 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趋势3.3.4 结论与启示3.3.5 对改革开放至今产业分布和资本流动状况的解释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分析4.1.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际福利水平4.1.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内福利水平4.1.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际福利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的国际经验4.2.1 模型的说明4.2.2 分析和政策基点4.2.3 分析结果4.2.4 结论与启示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效应的国内经验:我国改革与福利4.3.1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人际福利变化4.3.2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区际福利变化4.3.3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四节 小结附录A 1985年一2005年东中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附录B 1985年一2005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附录C 1978年一2005年我国三大地带间及区域內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度第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米诺效应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米诺效应5.1.1 基本经济模型5.1.2 政治经济模型5.1.3 多米诺式的区域化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5.2.1 基本模型5.2.2 自由进入的一体化集团规模5.2.3 选择性接收的一体化集团规模(无进入费用)5.2.4 选择性接收的一体化集团规模(收取进入费用)5.2 ,5国家竞争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节 小结附录D FrA成员国厂商利润与非成员国厂商利润分析第六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6.1.1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6.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6.1.3 新增长理论6.1.4 内生增长模型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发展第二节 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6.2.1 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6.2.2 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6.2.3 经济系统的短期均衡6.2.4 经济系统中的长期均衡6.2.5 几点启示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6.3.1 研究概况6.3.2 欧盟经济一体化与增长、收敛6.3.3 结论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的国内经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增长6.4.1 全国GDP、人均GDP的增长统计6.4.2 我国经济增长的区际差距6.4.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与否的计量检验6.4.4 结论第五节 小结第七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集聚、产业分工第八章 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人际福利变化来看,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有所增加。(2)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程度高于农村居民。(3)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较落后地区多。为了说明改革开放至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福利变化,利用平均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1)我国整体的区域差距目前有扩大的趋势。(2)东部、中部和西部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3)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组间差距对我国区域总体差距具有支配作用。概括地说就是,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鉴于此,为了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所有者流动的障碍,让劳动力所有者能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充分流动,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落后地区来说,剩余劳动力的流出可以减轻当地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剩余劳动力的流人可以减轻劳动力短缺的压力,降低劳动力短缺造成的工资率上升。同时,加大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落后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是落后地区获得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缩小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区际差距,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活动。如。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和完善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内各种要素市场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