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谢皓  页数:230  

前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其对投资国和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会产生全面、复杂、深刻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途径有两条:一是新建投资(绿地投资),即跨国公司以“一揽子”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在东道国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二是跨国并购,指跨国公司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取得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指出:在美国,没有一家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主要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通过兼并竞争对手发展成为巨型跨国公司是现代经济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时,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金融、法律、商业、管理和资源整合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过程,甚至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和行为主体,涉及众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各种形式的并购,既改变了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结构,也改变了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经济绩效和竞争格局,改变了单个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实力。活跃、健全的并购市场,使市场竞争由产品与服务竞争,拓展到经理市场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竞争,使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机制更加完整和完善。

内容概要

  还值得一提的是,跨国并购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从跨国并购的载体来看,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活动。半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向国外发展的重要形式。其次,从产权交易的行为来看,跨国并购是对国际资本重新分配的过程,是一种价值转移而非价值创造。跨国公司利用跨国并购,通过对资本的分割、剥离,形成新的资本组合,实现了对全球资本、人力、物力等要素的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可以预计,在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世界产业将步入跨国并购发展的新时期。再次,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核心是通过企业所有权的扩大来进一步扩大其经营权,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实现企业经济内部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当今世界经济处于大调整、大改组的发展阶段,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经济现象,是跨国公司为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越来越多地选择跨国并购呢?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多种解释和说明,但许多理论相互抵触,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综合的理论框架。同时,各种统计数据表明,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50%-80%。美国《商业周刊》的研究结果表明,75%的企业收购和兼并是完全失败的。据毕马威、埃森哲和麦肯锡的研究数据,并购后6-8个月的时间里,50%的企业生产率下降,并购后1年内,47%的被并购企业的高管人员离开公司,并购后3年的时间内,62%的企业出现零增长。

书籍目录

1 导论1.1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 国外的研究1.1.2 国内学者的研究1.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1.3 本书研究的框架构思1.4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2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中国的实践2.1 跨国并购概述2.1.1 跨国并购的含义2.1.2 跨国并购的不同类型2.2 全球跨国并购的新发展2.2.1 跨国并购的发展演变史2.2.2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现状2.3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2.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2.3.2 中国企业当前跨国并购的特点2.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浪潮初步形成的原因探析2.4 本章小结3 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透视3.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3.1.1 垄断优势理论3.1.2 内部化理论3.1.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1.4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3.1.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2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体系3.2.1 效率理论3.2.2 委托一代理理论3.2.3 目标企业价值低估3.2.4 交易费用理论3.2.5 供给与信息的不确定性3.2.6 生命周期理论3.2.7 分散经营风险理论3.2.8 资产利用理论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案例研究——基于扩展的折衷理论解释3.3.1 并购双方的情况简介3.3.2 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动因分析3.4 本章小结4 跨国并购的效应分析4.1 横向跨国并购中的正向效应:规模经济效应4.1.1 规模经济的定义4.1.2 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之一:成本下降4.1.3 规模经济效应来源之二:市场支配力增强4.2 跨国并购效应的综合分析:福利权衡模型4.2.1 威廉姆森的基本模型4.2.2 福利权衡模型的含义与拓展4.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效应的案例分析——以TCL并购施耐德为例4.3.1 并购前双方公司概况4.3.2 并购的战略考虑与进程4.3.3 并购结果及存在问题4.3.4 TCL并购施耐德效应的实证分析4.4 本章小结5 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5.1 跨国并购风险的概念和分类5.2 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和管理5.2.1 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识别5.2.2 企业并购风险的管理5.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测评5.3.1 跨国并购风险的模糊测评法5.3.2 模糊测评法的案例运用5.4 本章小结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6.1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时机选择6.1.1 汇率变化影响FDI的“两国两公司”模型6.1.2 汇率波动对FDI的传导效应6.1.3 汇率波动影响FDI的实证研究6.1.4 研究小结6.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6.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现状6.2.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市场的具体选择6.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选择6.3.1 行业差异影响并购效应的一般分析6.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现状6.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6.3.4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行业的界定6.3.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业的具体选择6.4 本章小结7 研究总结与展望7.1 研究总结7.2 研究展望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因为跨国并购从理论上而言是一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并且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般也可以用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动机和行为。  (1)垄断优势理论  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在其论文《一国企业的国际经营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海默在通过对美国近四十年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指出,现实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实际上就是垄断者或寡占者,具有垄断优势。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根本原因,而其拥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是其实现FDI利益的条件。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垄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9年,弗农在对其原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重大修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根据上述理论,弗农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四个生命周期更迭的必然结果。弗农假设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国家,分别为新产品的创新国、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新产品依次进入导人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的三类国家之间转移。

编辑推荐

  跨国并购的发展及中国的实践  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透视  跨国并购的效应分析  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选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国并购与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