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传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群 等编著  页数:424  

前言

今年,1996年4月29日,是先父李四光逝世二十五周年。适逢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将于8月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地质大会。人民出版社在此时将陈群等编著的《李四光传》再版发行,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中为这本传记题写了书名,我们由衷地表示感谢。回想四十八年前,也就是1948年,我们还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李四光从中国大陆到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大会。这是二战后第一次召开的国际地质学大会。会后,东道国一位地质学家问他:中国何时能邀请各国地质学家到中国开会?那时,他正关注着中国国内胜利在望而鏖战方酣的解放战争。期待的心情,使得他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能用无言的微笑作为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工作者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被无理地剥夺了参加国际地质学会活动的权利。风雨春秋已成过去,各国地质学家终于能在接近世纪之交的时候,应邀来到这块古老而生机焕发的国土上举行盛大的聚会了。如果李四光在天有灵,我们相信,他一定会以东道主一员的心情,向各国地质学家表示衷心热烈的欢迎和真诚友好的敬意的。

内容概要

《李四光传》的五位作者都是先后在李四光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他们不局限于一时的耳闻目见,而是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做了广泛的访问调查,并结合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对传主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有重点地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都不是文学工作者或新闻工作者。他们写这本传记的立意、观点和视野,读者可以从本书的有关章节、尤其从“结束语”中体会到,无须我们多说。总之,这本传记应当可以被认为是一本认真的尊重历史的传记。    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的今天,重读这本传记,仍然使我们对李四光毕生所从事的科学实践感到骄傲。“不废江河万古流”,我们相信,历史将会继续作出这样的回答。

书籍目录

再版序言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清贫的家庭  勤劳善良的少年  进了新学堂  留学日本  年轻的同盟会会员  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  刻苦学习,志为祖国  在留法勤工俭学会的演讲第二章 教授生活  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  严谨的治学精神  要走自己的路  校务活动  苏联科学院纪念会  家庭生活中的浪花  激流中的一个漩涡  强烈的民族感情第三章 在艰辛的科学道路上  创立地质研究所  山字型构造体系  庐山面目  杨铨蜒  从西藏高原讲起  《中国地质学》的出版  美国之行  刚直不阿第四章 烽火年月  搬迁  在桂林的日子里  科学实验馆  一个弯曲的砾石  乡居  南岭东段的考察  并非题外话  地质界的楷模  悼子元  奔波  地质力学的创立  在北碚  抗日战争胜利了第五章 困顿与转折  要冲出囹圄  英伦海峡之滨  祖国的解放  回到新中国第六章 肩负重任  信任与关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科联主席  把地质工作者组织起来  思想改造  地质部的成立  科研要根据国家需要  不倦的科学战士第七章 入党前后  多年的心愿  坦率的批评,恳切的建议  入党  丰收的一年  第四纪冰川与支援农业  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  朋友遍天下第八章 《地质力学概论》的诞生  冲破旧概念的束缚  四十年实践的总结  地质力学理论的普及第九章 石油之战  驱散迷雾  连续突破  展望第十章 鞠躬尽瘁  留下的一份提纲  地震预报的探索  七项科学资料的汇编  开发地热资源  最后时刻结束语附录  年表(1889—1971年)    著作目录(1920—1971年)    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贡献(英文)后记再版后记第三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使中国落到了受宰割、受屈辱的境地。这在青年李四光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日益高涨,李四光加入了同盟会,参加了伟大的辛亥革命,从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他赴英国攻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清贫的家庭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回龙山街(镇)下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农村私塾教师家里。黄冈是历代州府所在地,又称黄州。它位于武汉东南,长江北岸,隔江与鄂城相望,是湖北“雄峙江浒”的一个重要门户。十九世纪中叶,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从广西兴起,如海洋的波涛,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曾经三占武昌,四克汉口,六进黄冈。太平军英勇奋战的事迹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张家湾在黄冈县城北二十五公里处,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现今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被当地修建的一座水库淹没了。这一带地势比黄冈县城略高,属于大别山南麓的低山与丘陵地带。居民点较密,湖塘星罗棋布,耕地纵横交错,颇具江南的风光。就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李四光开始了他的童年。李四光出生的时候,祖父、祖母都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李四光的祖父是蒙古族人,叫库里。他何时来这里落户,已无从考证。库里通达汉文,曾在村里开设私塾,靠教附近的儿童识字、读书为生。后来库里和一位汉族妇女结婚,生得一子,取名卓侯,字康爵,并且改姓李。李卓侯从小随库里念书,长大后成了一位“穷秀才”。他继承父业,在乡间庙宇里办“餐馆”,终身从事塾师职业。李四光原名仲揆,是李卓侯的次子,上有一兄,名伯涵。后来又添了两个弟弟,一个叫叔和,一个叫季寿;两个妹妹,一个叫希白,一个叫希贤。希贤刚生下四个月,就送给了一位远亲做女儿,改姓赵。李四光的生母姓龚,汉族,是一位朴实的农村劳动妇女。她是李卓侯的后妻,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耳濡目染,也认得几个字。这个农村塾师家庭的主要财产,是两代辛苦积蓄下来的三亩地。但是,全家老的老、小的小,劳动力不足,就只好跟一位姓徐的搭伙耕种。由于人多田少,生活开支还得靠私塾学生缴的一点学费来贴补,而这笔收入也很微薄。因为,农村私塾的学费是没有什么定规的。有钱的地主人家,瞧不上这样的“餐馆”,很少送子女到这里来上学;当地家境不太富裕的农民,送孩子来识几个字,一年交几斗米或百十来文铜钱,不论多少,也就算是学费。李四光的母亲龚氏,经常绩麻纺线,赚点零钱,补贴家用。逢上个好年成,一家九口还能过得去;一遇荒年,地里收不到多少粮食,来私塾上学的学生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向地主去借那“大加二”利的谷子,以渡饥荒。李卓侯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乡亲有为难的事,都愿意找他商量。他还同黄冈革命党人吴贡三、殷子衡等来往密切,并为吴贡三编写的反清小册子《孔孟心肝》润色过文字。1906年12月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失败后,吴贡三、殷子衡被捕,李卓侯受到牵连,被迫逃到南京躲了一年多。后来回乡继续任教,直到1923年逝世。家庭所受的种种困苦,深深地印在李四光幼小的心里。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每忆及先父母在世情况,辄僵坐不欲出一言。人惊而问之,则支吾其词以告,实在所不忍言者矣。”勤劳善良的少年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十四个年头。他勤劳好学,性情温和,并有一颗善良的心,经常受到家里和乡亲们的赞许。他从五六岁起,就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样样都做。下张家湾北面有座白羊山,是这一带最高的地方,也是当地村民打柴、割草的场所。李四光经常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和同伴们到山上的树林中打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第一位的。一天没有柴烧,生米就煮不成熟饭,这一点,李四光是从小就有实际体会的。李四光幼年时最喜欢听祖父讲故事。这时,库里老人已久病在床。但他十分疼爱这个孙儿,常常从病床上支撑着坐起来,摸摸孙儿的头,就海阔天空地讲起来。李四光最喜欢听祖父讲当地流行的太平军在黄冈的斗争事迹。每听过一遍,他就把故事的情节记在心里,还能有声有色地讲给别人听。李四光五岁时,他的祖父病逝了。这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就在这一年,李四光跟着一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识字启蒙。一年后,转到父亲李卓侯执教的私塾开始念书。李四光读书很勤奋。每天,早饭前,朗读和背诵书文;饭后,听讲课,练毛笔字或作文写诗;晚间,同哥哥伯涵一起挑灯学习,直至深夜。有时李卓侯因事外出,学生们便趁机玩了起来,甚至把桌子搭成戏台,跳上跳下。李四光从不参与,仍独自诵习功课。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遇到他还不能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到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在下张家湾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这是李四光常和同村的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经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都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很久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直到三十多年后的1933年,他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一文中还提到了这件事,认为它可能是一块在冰川时期从远方被冰漂运来的大砾石。这件事反映了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已显露出他对探索大自然秘密的特殊兴趣。李四光聪敏灵巧,对于农家的一些技术活也学得很快。例如采藕,从深泥中把藕拔出来是要有点技巧的。李四光只是跟着年长的人在泥塘里采了几回,就很快掌握了要领。只见他用脚轻轻地拨开塘泥,钩出藕的一端,然后顺着藕的长势,一下把它挑了起来,又快又很少折断。村里同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很佩服他。李四光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具。他的全部工具是一把刀子,一把剪子,一把锥子;大门的门槛,就是他的工作台。他很喜欢做“船”,不但有木头做的小船,也有用铁片做的小汽轮。为什么他喜欢做船呢?因为他听父亲讲过:甲午战争时,由于中国海军的船不如日本,结果吃了败仗。所以他很想长大后学会造船,去争一口气。有一年的元宵节,李四光还给弟妹们做了“跑马灯”、“刘海戏金蟾”、“猴子打秋千”等彩色灯笼,引得大人小孩子们拍手叫好。他的二妹李希白,在年近九十时,说到他二哥李四光当年做的灯笼,还津津有味地回忆着那时的情景。农村的生活,使李四光同穷苦的农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李四光在私塾念书时的一天夜里,天气很冷。村上的一个小偷摸了进来,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后来大家分头查找,把这个小偷捉住了。同学们都很生气,用绳子把小偷捆住吊了起来,你一拳我一脚,狠揍了一顿。李四光却没有打他。李四光看到这个小偷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寒冬腊月,身上穿得很单薄,立刻对他产生了同情心,不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的脚下,并劝诫说:“你今后再莫做坏事,要做一个好人,不然这样挨打,怎么受得了。”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深夜,村里有一家失火,在嘈杂的人声中,李四光的母亲忽然发现李四光不见了,急得到处找他。原来李四光从家里拿了一只水桶,跟着大人跑到塘边提水救火去了。当乡亲们把这家的一位老婆婆救出来的时候,李四光看到老婆婆身上没有穿衣服,在寒风中冻得直发抖,就赶紧跑回家去,要母亲找件衣服出来,拿给老婆婆穿了。老婆婆非常感激,乡亲们也都连声称赞。进了新学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在湖北开矿办厂,同时设立新学堂,培养人才。这种新学堂,除继续教学生读经书外,还讲授一些科学技术知识。1902年5月,在张之洞主持下,湖北全省学务处成立,开始兴建大批中小学堂。到了1904年,湖北各地,特别是省城武昌,兴办新学的规模超过全国各地。“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附近省县有志改革的青少年,都来武昌就学。省城开办新学堂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李四光,向父母提出上学的要求。父亲李卓侯很支持他,马上向乡亲借了路费,母亲也为他赶缝了一件蓝棉袍子。就在1902年冬天,李四光挑起行李,告别父母,前往省城武昌。进了武昌城,李四光来到设在水陆街守备衙门内的湖北省学务处报名,准备参加人学考试。

后记

今年是李四光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又适逢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在这个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里,刊行这本传记的第三版,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本传记,自1982年付印,迄今已有二十八个年头;其中第二版发行也有十四年,现在书店里已很难见到了。这次再版,我们除了修订书稿中的少量文字以外,主要是增补了一件十分珍贵的史料。这就是:1949年9月下旬,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以后,作为新政协代表的李四光,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阻挠,以“外出考察”为名,毅然离开英国伦敦,辗转欧洲,秘密启程回国。这时,刚刚担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十分关心李四光旅途的安全,于1949年11月15日给新华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吴文焘和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发去一封电报,要他们设法与李四光接触,并予以保护。这封电报,现已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辑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一册。当我们读到这份史料时,心情自然是十分感动的。

编辑推荐

《李四光传》为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李四光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这本书介绍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术人生,有很多内容是值得现在科研工作者继续研究的,如高温岩体、地震的预报方法等。
  •   对李四光感兴趣的人可以读一读,可以全面了解这个人
  •   此书真的写得好。易读,易理解。能看书伟人的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敬仰。我买回给小孩看看。让我们下一代看看,让让他学习伟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敬业得精神、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的高尚的情怀。
  •   很好,别人特意让我买的
  •   学地质的应该看一看,讲述了中国地质巨匠的一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   还没看,不过说说实话,价格太贵!!五十多啊。。。拿到书后感觉不值这个价位
  •   非常的书。
  •   叙述太过流水账。。。多少欠却故事性。。。人物不是很可感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