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政治史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清凌,钱国权  页数:487  

前言

  一、《中国西北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占有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华民族成分的大多数。它是中华先民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考古学上,已经展现了从蓝田猿人到大地湾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再到周秦文化的严整序列。进入文明时代后,周人开发,秦人继武,氐羌等西戎民族驰骋于边疆地区,观天相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创造文明,使这里形成了农牧文化、中外文化互相接触、交流、融会的重要场所,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过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秦、汉、唐以来,中国不少古代政权的创建者都是从这里兴起,然后挥戈东向,扫平群雄而统一天下的。宋人云:“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这句话虽然是就一时情况而言,但纵观中国古代政权兴替史、农民起义史和其他规模性武装活动,我们就会感到此言符合许多时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道理。故此,历史上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没有不重视西北问题的。  西北自唐中期以来,由于民族矛盾的延绵和激化,战事不休,生产停滞,社会混乱,在此影响之下,出现了与中原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内容概要

  《中国西北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在内的中国西北地区,占有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华民族成分的大多数。它是中华先民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考古学上,已经展现了从蓝田猿人到大地湾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再到周秦文化的严整序列。进入文明时代后,周人开发,秦人继武,氐羌等西戎民族驰骋于边疆地区,观天相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创造文明,使这里形成了农牧文化、中外文化互相接触、交流、融会的重要场所,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过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秦、汉、唐以来,中国不少古代政权的创建者都是从这里兴起,然后挥戈东向,扫平群雄而统一天下的。宋人云:“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这句话虽然是就一时情况而言,但纵观中国古代政权兴替史、农民起义史和其他规模性武装活动,我们就会感到此言符合许多时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道理。故此,历史上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没有不重视西北问题的。

作者简介

  李清凌,汉族,1944年,甘肃省甘谷县人。1969年毕业于甘肃师范大学(今西北师范人学)历史系,现为西北师大文史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著有《西北经济史》、《史学理沦与方法》、《元明清治理甘青少数比族地区的思想和实践》,主编《中国文化史》、《甘肃经济史》,合作主编《西北通史》第三卷等,另在《西北师大学报》、《中国藏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文史知识》、《历史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  钱国权,汉族,1970年生,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后。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可持续发展研究》杂志主编,受聘为兰州大学国土与区域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先秦时期西北的政治第一节 西周以前的西北及周族的兴起一、西周以前的西北二、周族的来源与兴起三、周灭商,建立更加强大的政权四、周公旦的政治建树第二节 秦人在西北的崛起一、秦人的族源及其崛起二、秦穆公和秦孝公振兴秦国的措施三、从畴祀看秦人的政治抱负第三节 先秦西北的民族及民族政治一、西戎:先秦西北的主要民族二、西戎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三、中原王朝管理西戎的成功经验第二章 秦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第一节 秦王朝建立以后的西北一、秦统一六国及其在西北的行政建置二、北防匈奴和修筑长城三、人才战略与秦的兴亡第二节 两汉西北的行政管理和安保一、两汉西北的行政建置二、两汉西北的户口和行政管理三、两汉西北的安保第三节 汉武帝反击匈奴及其在西北的战争一、西汉前期对匈奴的政策二、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三、河西纳入汉朝版图四、东汉与匈奴在西北的互动第四节 两汉政府与羌族的关系一、西汉时期的羌族二、东汉政府征服羌族的战争三、两汉治理羌族的措施第五节 两汉政府经营西域一、汉朝将西域纳入统一国家的版图二、西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政策和措施三、东汉时期的西域及班超父子的艰苦经略四、两汉治理西域的历史经验第三章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的政治第一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的民族及民族政治(上)一、氐族二、羌族三、匈奴族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的民族及民族政治(下)四、鲜卑族五、西域诸族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北朝西北各政权的人才兴国一、统治者重视培养、罗致和重用人才二、统治者对佛教人才的争夺三、道教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调适第四节 分裂战乱中西北各政权的统一追求一、结构趋同的行政建制二、试图统一南北的战争三、维护正统政权、保护先进文化四、改革内政,力图打破均衡局面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西北的政治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西北的民族政治(上)一、突厥二、沙陀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西北的民族政治(下)三、吐蕃四、吐谷浑五、回鹘第三节 隋唐治理西北民族的主要策略一、隋朝治理西北民族的主要策略二、唐朝治理西北民族的主要策略第四节 隋唐五代西北的军需供应与经济开发一、军需供应是西北经济开发的动力二、设屯田以益军储和养战马以壮国威三、贸易安边的思想和实践第五节 西北区域政治史上比较优势的骤衰一、“安史之乱”:西北政治史上的一大拐点二、西北政治中心地位丧失的社会历史原因三、西北政治优势衰落与东西部发展的差距第五章 宋夏金时期西北的政治第一节 宋朝西北的行政区划及蕃官守边制一、宋朝在西北的行政区划及管理机构二、宋朝的蕃官世袭守边制三、宋朝安抚汉化蕃民的思想和措施第二节 党项西夏与宋朝在西北的对峙一、西北党项的迁徙与分布二、宋朝对待党项西夏的战略思想和措施三、西夏立国长久的原因第三节 宋朝西北的吐蕃和吐蕃政权一、北宋西北的吐蕃二、凉州六谷族政权三、青唐唃厮哕政权四、南宋后期的凉州会晤与吐蕃归附蒙古政权第四节 宋金夏角逐与金朝统治下的西北一、宋金争夺西北和吴玢、吴磷的抗金斗争二、金朝西北的行政区划和管理机构三、金朝与西夏的关系及蒙古国统一西北第五节 河西、西域的回鹘等政权一、河西回鹘和西州回鹘政权二、于阗政权和喀喇汗朝三、西辽政权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西北的政治(上)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西北的主要少数民族……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西北的政治(下)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5.宋夏金时期——晚唐五代以来兴起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党派纷争的恶风,吹垮了全国包括西北统一兴盛的政治局面,周边各少数民族乘机而起,纷纷建立起割据性政权,西北再一次变成了民族纷争的漩涡。与此同时,随着封建统治中心的移去,民族问题的凸显,西北的经济、政治、文化也开始边缘化。宋朝的政治家、思想家们面对来自党项、回鹘、吐蕃等民族政权的压力以及军需供应的亟须,在农牧业、茶马贸易、边境防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然而过于繁重的边界防务、无休无止的民族战争,终于造成了西北社会的衰落。延至今日的我国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殆是从晚唐、五代、宋朝逐渐形成的。  6.元明清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强化。西北作为国家的边远地区,原先游牧于这一带的许多古老民族已经融合到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去了,一些新的民族又以西北为适土次第形成和发展。在区域政治生活中,仍然以民族问题最多和最为突出。尽管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不同于辽、宋、夏、金时期,但中央政府在考虑和处理西北任何事情时,都首先考量其对民族问题的影响,都要以民族、社会稳定为前提,这一点与前代没有两样。这一时期的政治家们还在西北的经济开发、行政管理、宗教政策、教育教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内地的政策措施,其问有很多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来总结。  三、西北政治史的主要特点和研究方法  西北政治史以唐朝中期,具体以“安史之乱”为界点,可以划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此前直至远古时代,此后截至清末,呈现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特点。  西北地理环境复杂,崇山峻岭,大漠戈壁,激流险河将这里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在战乱中极有利于军事防御,加上当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牲畜,对道路条件的要求不高,因而曾经孕育出许多强势的政治集团。从传说中伏羲、炎、黄及一大批古先英雄的发迹,到周、秦、汉、唐强盛皇朝的立国;从礼乐祀典、国家体制的创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西北政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