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魏义霞  页数:309  

前言

  《儒家和谐理念与建构》是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出站之后,特别是在修改此书的过程中,我总是回忆起当时的情形。2001年,我获得了博士学位。由于种种原因,四年之后才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由于错过了规定的期限,我进入流动站颇费周折,是我的导师张立文教授的不懈努力最终玉成此事。2005年5月的一天,初次拜见先生,先生的和蔼可亲、诲人不倦令我如沐春风。从先生家出来,我突然发现,北京的天是那么蓝!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和合学大师,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思想深邃,观点新颖而独成一家之言。然而,先生又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提倡学术自由,从不约束学生的思想,并且鼓励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我向先生请示出站报告的选题时,先生欣然同意;当我怀揣忐忑向先生提出要改变出站报告的选题时,先生同样欣然同意。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两年经历使我受益匪浅,先生的鼓励、教诲和关怀更是令我倍受感动。我深知自己离先生的要求和期望距离甚远,然而,先生的教诲时刻萦绕在我心中,不敢遗忘,正如一盏明灯引领我人生努力的航向。  在感受师恩如海的同时,我自知应该以加倍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报答先生,也深知振兴传统哲学、传承中国文化是先生最大的期望和追求。回想起出站在即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有两件事令我难以释怀,自觉愧对先生。2006年商务印书馆拟出版拙作《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由于久慕先生大名,出版社提出请先生作序。

内容概要

本书的选题属热点问题,其研究视角和手段则属于全新尝试,突出表现在研究视角——本体哲学、人性哲学与道德哲学三位一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主要特色是对儒家的道德哲学以及传统文化的伦理本位从诸多领域和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研究,贯穿纵横两条线索展开:纵的是,以孟子、荀子、董仲舒和朱熹等代表人物的思想为主线,通过对他们的和谐思想的研究,探索儒家一以贯之的道德主旨,展示儒家和谐理念和建构的沿革历程;横的是,以道德哲学与本体哲学、认识哲学、人性哲学、政治哲学、语言哲学乃至法哲学的关系为主线,在相关学科的观照下,从不同视界反思、整合儒家和谐建构的独特意蕴和理论特色。

作者简介

魏义霞
  1965年生。1983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做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哲学基地专职研究员。多次主持或独立承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生存论: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哲学回应》和《比较哲学——当代哲学重建的历史关照和哲学审视》四部,并在《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次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和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二等奖。代表作有:《独·群:中国近代哲学内在矛盾浅析》(1996年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22000年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

书籍目录

上篇  和谐理念第一章  和谐理念的奠基  一、“明于天人之分”  二、“人道莫不有辨”  三、“礼者,人道之极也”  四、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第二章  和谐思想的新开展  一、天本论与宇宙的预设和谐  二、“人副天数”与天人之间的预设和谐  三、天人感应与天人和谐的互动机制  四、“以君随天”与天人和谐的具体操作  五、阳尊阴卑与儒家和谐的新开展第三章  和谐理念的一脉相承  一、天与德的内在联系  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诉求  三、天人合一模式的固定化第四章  “理一分殊”与和谐旨趣  一、“理一分殊”  二、天命之“理一”与气禀之“分殊”  三、格物、致知与“穷天理,明人伦”  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第五章  仁的一体而差等与宇宙本体蕴涵的和谐  一、仁是宇宙本原,是“百善之首”  二、仁的内涵和境界  三、仁之一体与厚薄  四、因循与创新第六章  语言哲学中的和谐意识  一、孔子的语言哲学及其道德旨趣  二、正名主旨与无言基调  三、交往情结与和谐理念下篇  和谐建构第七章  儒家的仕途情结与和谐建构  一、“学而时习之”  二、“达则兼善天下”  三、“学而优则仕”  四、“礼之用,和为贵”第八章  人性善恶与和谐建构  一、人性之判断  二、人性之认定  三、人性之对待  四、人性之调控  五、殊途同归的和谐建构初衷  六、礼乐教化的和谐建构途径第九章  知行观的伦理维度与等级和谐  一、知行内涵的道德意蕴和伦理维度  二、知行目标  三、知行关系  四、知行分歧  五、知行定位第十章  和谐理念的践履方法和修养工夫  一、二程的敬诚、格物和致知  二、朱熹的存心、格物和致知  三、陆九渊的“自存本心”、“先立其大”  四、王守仁的“致良知”  五、和谐的不同层次和逻辑推进第十一章  宗法和谐建构的秘密  一、“民胞物与”说  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说  三、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  四、家国同构和天人合一第十二章  和谐建构的整体设计和政治举措  一、德法并举而尚刑重法  二、德刑关系与人性根基  三、民间的响应与和谐的指标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措施只有顺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招致灾难和祸端。这就是说,人应该将遵循自然法则视为行为的底线——个人的行为如此,国家的行政举措也不例外。例如,就国家的行政举措来说,“应之(指天或自然规律——引者注)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同样的道理,只有那些顺应自然规律的合理措施才能给人带来吉祥,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合理措施只能给人带来厄运: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荀子·天论》)  荀子所讲的天人相分是在天与人各有其职的意义上立论的,在天人各有其能与不能的维度上,天不能干涉人事,人也不能影响天的作为。另一方面,所谓的天人相分以天人合一即天是生人之本为前提,或者说,正因为天人合一,所以才有明确天人之分的必要。正因为如此,他一面强调天人之分,一面彰显人与天的血缘亲情,并且基于人与自然的血缘纽带让人遵循自然规律而行。作为人与天既相分离又相和合的结果,遵循自然法则成为人一切行为的大前提,也成为天人和谐的形上保障。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