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锦华  页数:5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国家发展的模式必定是拥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内涵的社会经济结构;检验模式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是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模式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真实形象,不需要刻意打扮,也不应任意涂抹;国家发展道路的模式必然含有制度的内在动力,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有效融合,使得中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中国制度在中国模式形成中发挥的整体优势、系统功能和综合作用,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其制度因素,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很难说会有取得巨大成功并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中国模式。因此,只有结合中国制度,才有可能把有关中国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升到应有高度,从而真正认识到中国模式的巨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陈锦华,男,汉族,1929年8月生,安徽省青阳县人。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四届中央委员。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第二节 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二章 中国模式的历史传承与嬗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演进及其制度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发展模式与制度的“超稳定组合”
 第三节 近代以来重构发展模式与制度体系的探索
第三章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演进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国发展和制度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扎根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初步探索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全面探索
 第一节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艰难探索
 第二节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国发展进步及中国模式的巨大成就
 第四节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第五章 中国模式的经济支点与对应制度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三个经济支点
 第二节 支撑中国模式发展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其他符合中国国情民意的基本制度和体制
第六章 人民群众是中国模式的创新源泉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中国模式的创新源泉
 第三节 中国农民对中国模式形成作出的特殊贡献
第七章 中国模式现代化与和谐世界建设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二节 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建设
 第三节 中国和平发展模式促进和谐世界建设
第八章 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相融是全人类的课题
 第一节 模式与制度融合须顺应历史要求因时而立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第三节 推进完善全球化观照下的中国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也是最具有普世意义的是,没有依靠对外扩张和掠夺而是依靠国内的自我积累完成了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原始积累。在此过程中,中国农民的贡献最大。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俊所说的:“只要对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稍稍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判断:中国农民对中国的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之大,时间之长,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过的。”  新中国成立时,现代工业仅占GDP的10010左右,城市化率不足10%,支撑经济的是农业,绝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中国从1952年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当时条件下,工业化需要原始积累,需要技术装备,需要城市的发展,但在这些方面,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土地革命洗礼的中国农民,承担起了推进工业化的主力军角色,他们在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形成的价格“剪刀差”中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原始积累,在统购统销体制下为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用大量的农副产品偿还了苏联援助的技术装备贷款,以很低的工资从事工业劳动和工业基地建设,而他们自己却过着俭朴的生活。计划经济30年,中国保持了30%的积累率,工农业产值比重调整到了5:5,工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达到46%,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新建了61个工矿城市,修建了大量铁路、公路,有了“两弹一星”,这期间,中国农民通过“剪刀差”共提供了6000亿-8000亿元工业化资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比较全面,收录了几乎所有有关中国模式的一些书的一些片段,挺超值的
  •   效果不错,孩子很喜欢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