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杜龙琪  页数:186  字数:210000  

内容概要

情节性绘画在我国20世纪的绘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杜龙琪编写的这本《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首次对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进行梳理,探讨其兴起、兴盛至式微的过程,分析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各方面因素。
《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认为,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决定了美术必须承担社会改良、启蒙、救亡、革命动员等历史任务,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情节性绘画的兴盛。而由于情节叙事与绘画本体语言之间的矛盾性,在注重绘画本体语言的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文人画传统的双重背景下,由于社会政治原因而兴起的情节性绘画必然会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走向边缘并最终淡出。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情节性绘画概述
第一节 “情节性绘画”的概念辨析
一、“情节性绘画”的概念和使用
二、“情节性绘画”的含义分析
三、绘画叙事的特点
四、情节叙事与绘画本体语言之间的矛盾性
第二节 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管窥
第三节 西方情节性绘画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1949年之前的情节性绘画
第一节 20世纪情节性绘画的先声
一、社会变革与情节性绘画的兴起
二、从叙事内容看《点石斋画报》
三、西方写实观念和技法的引入
第二节 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号隋节 性绘画
一、徐悲鸿的写实主张
二、“二徐之争”
三、徐悲鸿作品的情节性表现
四、徐悲鸿对情节性绘画发展的影响
五、其他写实画家的情节性绘画
第三节 鲁迅所倡导的左翼木刻与情节性绘画
一、鲁迅的美术活动
二、鲁迅的艺术观点
三、鲁迅与左翼美术运动
四、左翼木刻运动作品分析
五、鲁迅在情节性绘画发展中的意义
第四节 抗日战争与情节性绘画的大量兴起
一、文化上的战线
二、抗日战争中的情节性绘画
第五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情节性绘画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背景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
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情节性绘画的勃兴
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
第三章 1949年之后的情节性绘画
第一节 新年画运动和中国画改造中的情节性绘画
一、新年画运动中的情节性绘画
二、中国画的改造与情节性绘画的发展
三、中国画的情节性作品
四、中国画改造的结果
第二节 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其对美术的影响
一、知识分子改造的背景与事实
二、美术改造的一般方式
三、美术创作方面的改造
四、知识分子改造的影响
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情节性绘画
一、苏联影响的政治原因和苏联美术的传播
二、苏联的情节性绘画
三、马克西莫夫训练班与送出留学
四、在学习苏联绘画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三面红旗”“两结合”与“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情节性绘画
一、“三面红旗”与绘画情节内容的变化
二、“两结合”思想与情节叙事的变化
三、阶级斗争的绘画主题和情节表现
第五节 “文革”美术中的情节性绘画
一、“文革”的社会背景
二、“文革”美术作品叙事内容的变化与样板化
三、“三结合”创作方法对作品的规约
四、“文革”后期对技法的重视与绘画的自律演进
第六节 伤痕美术中的情节性表现和向乡土写实的转变
一、“后文革”时期的情节性绘画
二、伤痕美术作品
三、伤痕美术的淡出
四、乡土现实主义与情节叙事因素的弱化
第七节 情节性绘画淡出历史舞台
一、对“内容决定形式”的怀疑
二、政治与艺术关系的改变
三、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怀疑和批判
四、“自我表现”的新趋势
五、绘画的多元格局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分析
第一节 情节性绘画在中国20世纪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清末至抗日战争前)
二、兴起阶段(抗战开始至1949年)
三、中兴阶段(1949—1978年)
四、淡出阶段(1979年之后)
第二节 情节性绘画的内在矛盾
一、情节叙事和绘画本体语言的矛盾性在美术发展中的体现
二、二者的矛盾性在中国现代绘画中的体现
三、绘画发展的“反向”潮流
第三节 情节性绘画的大众审美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一、艺术样式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二、处于通俗艺术与精英艺术之间的情节性绘画
三、从美术接受的角度理解情节性绘画
四、情节性绘画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情节性绘画与意识形态话语构建
一、情节性绘画与意识形态的话语构建
二、情节性绘画参与意识形态建构的方式
结语 激进还是保守的情节性绘画
附录
附录1 中国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性绘画作品
附录2 与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相关的文艺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中国情节性绘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