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罪魁祸首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陈学明  页数:608  字数:610000  

内容概要

  “罗马俱乐部”对生态危机的告诫与呼吁已过去差不多有半个世纪了,157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签署声明警告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威胁也快有20年了。总管整个世界,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在继续、并且在有的地区还变本加厉。那么,为什么人类在消除生态危机方面如此举步维艰、事倍功半?关键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清楚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谁是罪魁祸首:追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基于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追寻给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带来如此大威胁的整整的祸首。

书籍目录

前言
导论:生态与资本——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研究
上篇 福斯特对生态危机的研究
第一章 当今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
一、必须批判对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否定
二、为什么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视而不见
三、关键是要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
四、应当正视伊壁鸠鲁等对马克思的影响
五、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给予人们的启示
第二章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一、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其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看其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马克思如何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引出生态观点
第三章 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态意蕴
一、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土地论的批判
二、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三、对鲁道夫·蒙特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四、对蒲鲁东“普罗米修斯主义”的批判
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态理论
六、《共产党宣言》的生态理论
第四章 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意蕴
一、《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概念
二、《资本论》中的“新陈代谢断裂”概念
三、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断裂”原因的分析
四、马克思对消除“新陈代谢断裂”可能性的分析
第五章 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给予的启示:资本与生态的对立
一、马克思是如何论述资本与生态之对立的
二、当今世界生态与资本的对立是如何展开的
第六章 布什政府强烈阻挠《京都协定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
一、布什政府对《京都协定书》的态度
二、美国政府对其他“地球峰会”的态度
三、他们要广大第三世界人民“吃下污染”
第七章 消除生态危机首先必须丢掉各种幻想
一、通过将资本主义经济“非物质化”就能解决环境问题吗?
二、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就能解决环境问题吗?
三、通过把自然市场化、资本化就能解决环境问题吗?
四、通过道德改革、建立生态伦理就能解决环境问题吗?
第八章 人类究竟如何展开消除生态危机的斗争
一、需要某种形式的知识性抵抗
二、超越金钱驱动的经济底线
三、以人为本
四、构建以“普遍自由”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关系
五、够了就行,而不是更多
六、将土地伦理付诸实践
七、自然的社会化
八、环境革命必然引起社会革命
中篇 其他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危机的研究
第一章 奥康纳:马克思主义具备潜在的生态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
一、从马克思关于“历史与自然”的论述看其生态理论
二、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与自然”的论述看其生态理论
三、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与自然”的论述看其生态理论
第二章 佩珀: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马克思的生态理论
一、马克思以一种虽然比较含蓄但颇具意义的方式包含了足够的生态学观点
二、解决环境问题究竟从何入手
三、为什么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四、为什么资本主义“内在地对环境不友好”
五、为什么人口过剩、人类饥饿问题并不是由“自然短缺”造成的
六、为什么克服自然的异化在于“坚持自然的人性”
七、人类究竟如何理性地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章 柏格特:重构马克思自然、社会和环境危机等思想的内在关联
一、社会生态学的四个必要条件
二、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生态的价值分析与资本主义理论
四、两种革命观与共产主义的生态内涵
第四章 格伦德曼:马克思的思想能够为分析生态问题提供深刻洞见
一、生态问题与马克思的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三、如何理解马克思的技术思想
四、如何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一
第五章 高兹:超越经济理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
三、超越经济理性、实施生态理性
四、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
第六章 阿格尔:生态矛盾导致人们对资本主义“期望的破灭”
一、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的危机理论
二、走向生态马克思主义
三、沿着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的道路去改造资本主义
四、把生态马克思主义嫁接到美国的民粹主义上去
第七章 莱易斯:用马克思主义透视绿色理论
一、控制自然与控制人这两方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二、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
第八章 马尔库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开自然革命
一、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自然解放理论
二、对当今世界生态现状的分析
三、与“罗马俱乐部”的比较中看马尔库塞的“自然革命”理论
下篇 生态马克思主义所引发的思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一、从马克思的三部著作看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
二、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
一、透过人与自然的冲突去分析和解决人与人的冲突
二、发挥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
三、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结合在一起
四、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
第三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
一、“绿色政治”就是一种后现代政治
二、废弃现代化还是医治现代化
三、是否需要用生态中心来取代人类中心
四、要不要用理性来纠正理性的偏差
五、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功能
六、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是错误的吗
七、在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中看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就和现实意义
第四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之所在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承继了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理论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承继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承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理论
五、生态马克思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 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
——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
二、按照新的理念对目前的消费方式做出重大改变
三、如何在生产领域寻求满足
四、“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的命题给予的启示
第六章 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反思
一、生态危机主要源自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二、从对资本主义利润动机的批判延伸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三、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是无法实施生态保护的
四、现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态帝国主义国家
五、不可能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本主义”
第七章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一、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进行
二、“科学发展”的战略决定了这不是“黑色”而是“绿色”发展
三、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任务决定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其主要目标
四、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决定了通过人与自然的统一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
一、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选择的三种战略
二、我们能够实施的战略是推行以生态为导向的新型现代化
第九章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破解的深层次难题
一、如何对待资本:既要利用又应限制
二、如何对待科技:既要发展又应驾驭
三、如何组织生产:既要扩大又应改变
四、如何组织消费:既要刺激又应引导

章节摘录

  高兹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但他同时又指出,他所说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苏联模式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在他看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不能有效地实施生态保护这一点上,几乎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奉行的也是经济理性,而不是生态理性,也就是说,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和人的行为同样受制于经济的理性。只要是受制于经济理性,那不管是用计划还是用市场进行调节,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主义。他强调,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仅仅向人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基础特征的滑稽的放大画,因为它把追求积累和经济增长作为其主要目的。唯一与资本主义不同的是实施这种积累和增长的方式,即它试图用精心规划的、中心化的、外在的整体经济控制的市场取代了自发的外在机制,在一切行为领域中,它使得体系的全面合理性所要求的功能行为与个体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方式的合理性相互分离。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曾实施过种种改革,但由于这些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建立在消费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即这种改革并没有对追求的目标作丝毫的改变,而只是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手段进行了调整,所以这种改革的结果是越来越向西方资本主义靠拢,而远离真正的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使经济行为服从于社会的目的和价值,如果不朝这一方向努力,那现存的和传统的社会主义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  佩珀指出,既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于这一制度不可改变的利润挂帅的经营战略,那么,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对这一制度实施变革,即变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他所说的社会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态社会主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谁是罪魁祸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人生心血之作!
  •   深刻而好读。至情之作。
  •   书很不错,特别是关于生态危机的问题论述,系统、权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