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修身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小静  页数:224  

内容概要

  我国的修身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亦体现了古人崇高的精神追求。古人云:天不变,道亦不变。修身文化也是时代之产物。时至近代,面对中国社会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修身文化将何去何从,既关乎其自身的发展流变,亦关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清末民初修身思想研究:以修身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以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及其中蕴涵的修身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与分析。通过本书,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及其修身思想的历史面貌,而且对今人的修身和当下的修身教育亦不无启示;不仅可以弥补现有研究的缺憾与不足,而且对人们了解我国古代修身文化的近代转型亦不无帮助。

作者简介

  王小静,女,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的发展第一节 清末修身教科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古代的德育教材二、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的德育教材三、甲午战争后至“癸卯”学制前的德育教材四、“癸卯学制”颁布至清亡:学制修身教科书的出现第二节 民初修身教科书的繁荣与衰落一、民国初创与修身教科书出版的兴盛二、袁世凯复辟帝制与修身教科书出版的停滞不前三、军阀混战与修身教科书出版的日益没落四、民初修身教科书的特点第二章 以美德为核心的个人修身思想第一节 个人修身的意义一、个人修身是修身的起点二、个人修身是家族、社会与国家发展的基础三、个人修身是身体、精神、道德、自立等方面的全面修养第二节 身体修养之道:“卫生” 一、节制饮食二、清洁体服三、运动与锻炼四、按时休息五、快乐精神六、惜命与不贪生第三节 精神修养之道一、知的修养 二、情的修养 三、意的修养第四节 道德修养之道一、对己之德二、对事之德三、对人之德第五节 “自立”是个人修身的关键一、清末二、民初小结第三章 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修身思想第一节 家庭修身的意义一、家庭修身是社会修身与国民修身的基础二、家庭修身是个人幸福的重要保证三、家庭修身的层面及要求第二节 家庭和谐之道(一):幼仆之道一、子女之道:孝二、弟妹之道:敬爱、顺从三、妻子之道:辅助、顺从四、佣仆之道:忠顺、勤谨第三节 家庭和谐之道(二):家长之道一、父母之道:慈爱、教养二、兄姊之道:提携、教导三、丈夫之道:赡养、保护、指导四、主人之道:仁慈、威严、慎择、教导第四节 家庭发展之道:治家之道一、家庭经济二、家庭教育三、家庭事务四、家风养成小结第四章 以公德为核心的社会修身思想第一节 社会观及社会修身的意义一、社会观二、社会修身的意义三、社会修身的主要层面及内容第二节 消极道德之修养:维护社会秩序一、遵守公义二、遵守秩序三、遵守礼仪第三节 积极道德之修养(一):促进社会和谐第四节 积极道德之修养(二):推进社会发展一、各谋职业二、谋求团体进步三、谋求公共事业的发展小结第五章 以爱国为核心的国民修身思想第一节 国家观及国民修身的意义一、国家观二、国民修身的意义第二节 爱国之道(一):尽国民义务一、守法律二、纳赋税三、服兵役四、受教育第三节 爱国之道(二) 一、为国献力、献财、献身二、爱国旗、扬国粹、雪国耻三、与他国和睦相处,不媚外、不排外第四节 爱国之道(三):各尽其职、各保权利一、各尽其职二、各保权利小结结语一、修身教科书修身思想的总体特点二、修身教科书修身思想的现实启示意义附录附录1:清末出版的伦理教科书一览表附录2:清末出版的修身教科书一览表附录3:民初出版的伦理类书一览表附录4:民初出版的修身教科书一览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科书的使用对象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来编写。清末民初的修身教科书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因此,其编写形式与内容就充分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低年级教科书,体裁多采用图画、故事、游戏,素材则多选取儿童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身边的人事物,寓道理于故事之中,而不是抽象的说教。随着年级的增高,图画与故事减少,字数增加,道理加深。  三要结合生活实践的需要,加强实践做法的内容。尤其是思想品德教科书,更需注意此点。因为德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最终必须落实到实践中去,因此,教给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需要,教给他们具体的实践做法与步骤,以指导他们的道德实践。修身教科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以商务印书馆1912年推出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教授法》(初小,秋季)为例,第二册第十三课礼节,在讲了礼节的重要性之后,列出具体做法:“(一)行路相见,鞠躬为最简便之礼节;(二)座位以左为上,无论何方向,咸以客居于吾之左边为上;(三)在客前或友前,勿喧哗争吵,举动宜端庄,同学友来,亦当告知父母,捧茶敬之;(四)同辈行在途,可并肩行,若与尊长同走,则随其后,勿与并行,如尊长命前行,则超其前行走亦可。”①其做法之具体详尽是今天的思想品德教科书望尘莫及的,而教育成效显然要好得多。  其次,教科书的思想来源必须具有开放性,能够广泛吸收古今中西各家之长。德育及德育教科书各国皆有,且各国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德育教科书的编辑形式,都各有特色,各有短长。唯有与各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使我国的德育与德育教科书的发展日渐进步。因此,当今需要继续加强中西德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探索二者的融合之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清末民初修身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