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发生研究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辉  页数:320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先秦文学发生研究》作者以自创的“限定时空言
说”理论为指导,从言说场合的性质、 主体和言说对象的言说身份及其构成的 言说关系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这一视角,
对先秦文学的性质、体式、言说方法和 审美特征的发生作了全新的探索。 《先秦文学发生研究》的作者赵辉 认为先秦文学是礼乐政治形态的言说,
礼乐制度将宗教、政治与文学艺术结构 为一体,先秦的文学隐含于神坛和政坛 的言说之中,先秦的诗、赋、史、论都
是礼乐规范下“限定时空”的言说,是 神坛、政坛言说的产物,遵循的是礼乐 政治形态言说“庄敬而辞顺”的伦理原
则。礼乐政治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 言说方式规定了先秦文学形态和文体特 征,形成了先秦诗、赋、史、论的言说
惯例。这一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先秦和中 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赵辉,男,1954年生,湖北省崇阳县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在《文学遗产》、
《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 《六朝社会文化心态》、
《心旅第一驿——先秦社会文化心态》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礼乐政治形态的言说特征
一、隐含的文坛
神坛、政坛言说的本质是宗教与政治的言说——礼乐制
度将宗教、政治和文学艺术结构为一体——先秦文学艺
术的言说为宗教、政治的工具——各种文章 体裁均为政
坛实用文体——诸子为干世主而著书言治乱——先秦的
文坛隐含于神坛和政坛
二、主体的“自主性”剥夺
先秦文坛的言说主体即神坛、政坛言说主体——礼乐政
治的价值形态将言说主体的自我实现拘限在礼乐政治方
面——追求富贵使文人产生了对统治阶级的身心皈
依——选举制度将言说主体的独立性完全剥夺——士大
夫不过是具有一定特权的“奴隶”
三、礼乐政治言说的伦理原则
礼乐的本质是伦理等级秩序——礼乐政治形态的言说原
则为伦理原则——战国礼的等级制度从没崩坏——身份
的差异而形成等级言说原则——话语的等级性——合礼
的言说必庄敬而“辞顺”
四、神坛、政坛的限定时空言说
礼乐政治仪式言说是典型的“限定时空言说”——仪式
言说具有特定场合、言说主体、言说对象及其构成的言说
关系——先秦礼乐政治言说多为仪式言说——非仪式言
说因言说主体、言说对象的伦理身份形成“非完全限定
言说时空”——文坛隐含于神坛、政坛,使文坛言说成为
“限定时空言说”——“限定时空言说”也存在于个体经
验的言说
第二章 礼乐政坛言说中的文、言、乐
一、“文”的三维建构
“文”本为一种宗教仪式行为——“文”的道德含义——
“文”是宇宙、社会法则——“文”的生命本体意义——
“文”的道德、宇宙社会法则、生命本体意义发而成“文
章 ”——先秦文章 意义的“文”专指国家典令和儒家经
典——“文道合一”源于先秦“文”的三维建构
二、“言”的一元价值取向
“言”为天地意志和社会制度的实现媒介——作为局部
的个体在接受礼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同时将自己投射
到全局——战国诸子的“言”的一元价值取向——孔子
所谓“言之无文”之“文”的含义为礼乐道德规则——
“言”的标准是“不二先王”
三、乐的本质
乐为礼的结构元素——乐承担的功能为表现礼所规范的
伦理关系——乐是大功盛德之果——乐以“和”为根本
价值取向——乐的本质是政治工具
四、“诗言志”与“功成作乐”
诗为“乐语”——先秦的诗论实为乐论——论诗的乐论
视角——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建立在乐学理论基础
上——“诗言志”原本是一个乐学命题——乐论的价值
取向规定了诗论的价值取向——“诗言志”之“志”的内
一、文体的“互体”
坛的功能决定着文体的发生和以功能确定文体的惯
例——先秦文体多为礼乐政治仪式行为——言说关系及
功能对文体的区分起着决定性作用——功能目的决定文
体对语言形式的忽视——文体的“互体”——先秦没有
严格的文体
二、歌与诗的起源与原始功能
歌非“诗”——歌的本质是音乐——寺由祭祀场所演变
为中央国家机构——诗为寺这一国家政治机构活动的产
物——诗的实用使其借语言文字表意的功能较歌大大加
强——诗的本质是政治工具
三、礼与赠送酬答诗
赠答酬送类诗歌的源头在先秦礼乐仪制——以言赠答酬
送是因主体之意难以物尽——外交的赋诗言志为“言”
包括诗的赠答酬送摆脱礼的仪式作了全面铺垫——礼的
赠答酬送规定了赠答酬送诗的内容与功能
四、赋的发生历程
赋本为祭祀仪式上向神灵贡献祭祀物品——祭祀主持人
一一列举祭祀物品赋予了“铺陈”的意义——赋因铺陈
而具有言说方式和文体的意义——宋玉的赋大多登坛而
作——登高而赋确立了赋这种体裁的基本形式与赋讽
谏、讽喻的惯例
第五章 礼乐政治形态的言说与史、论
一、西周“文书”叙事与礼乐仪式言说
西周的叙事文具有完全叙事、言事相兼两类——西周叙
事散文的“文书”性质——“叙事文书”性质多因礼乐仪
式而形成——某一特定时空具体场面的记述——少见历
史著述的性质
二、百国《春秋》叙事功能的转换与礼乐
叙事散文的写作主体兼有史官和礼官的身份——西周的
史官不是历史著述家——春秋时期史官的地位、职能随
着社会偏重于礼义的转化发生相应转变——史的“守典
奉法”职能的极大强化——史家记事由西周记叙礼仪及
周王之言和铭功转向提供历史借鉴和防止君臣乱法——
孔子《春秋》标题式记事只是一个特例——百国《春秋》
完成了向历史著述、重在事件过程和由质向文的转变
三、《左传》的依礼记事和叙事明礼
《左传》的礼学历史观:家国兴衰、邦交和恶、战争胜败皆
因礼——礼学历史观决定了《左传》“以礼明事”——礼
仪对于细节 的重视导致《左传》叙事细化——“言”为
“事”之因素——明礼仪与礼义离不开记言
四、从“史、论同体”到“论、史同体”
《尚书》、《国语》已有较成熟的论说文——外在叙事框架
和“对话式”说理使其具有“论、叙同体”的性质——言说
主体的臣子身份使《国语》较《尚书》的“胁迫性说理”更
具逻辑性、理由的充足性——诸子论说文的叙事性——
同一行为方式是诸子论说文和历史散文“论、叙不分”的
根本原因
附:百国《春秋》佚文考
第六章 礼乐政坛言说与文坛言说方式
一、礼乐政治与言说方式
政治形态君臣关系的言说以臣下之“顺”为根本原
则——战国士阶层“义不臣乎天子”的诉求没能使其超
越礼乐的伦理原则——政坛言说使臣下处于巨大的焦虑
之中——人臣之礼不显谏——“五谏”以讽喻最得礼乐
要义
二、“六诗”、“六义”与讽喻
对“六诗”、“六义”的解释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学者多以文
艺为视点——诗的产生与政治功用的实现都缘于美刺的
第一存在形态——“六诗”之风雅颂与作为诗之体的风
雅颂非同一概念——“风’’即借其他人事来说言说对象
所做正确与否来进行讽劝——“雅”即庄严地言说——
“六诗”是适应礼乐政治形态言说“颜色齐”和“顺辞令”
的原则而产生的言说方式
三、“春秋笔法”与《庄子》寓言
战国君臣和诸子的言说继承着“六诗”的言说方式——
“《春秋》笔法”的核心是“委婉其说”——韩非所谓与君
主言说十二种方式与“五谏”相近——《庄子》的寓言、重
言是“六诗”言说方式的糅合
四、诗+音乐言说的正式性
诗达到歌功颂德的政治和沟通意见的目的不需要音
乐——先秦的诗与歌都与音乐融为一体——音乐的通神
性和功成作乐的神圣性赋予了音乐的神圣性——音乐的
神圣性赋予诗借乐言说的神圣性和正式性
余论文学的“限定时空言论”:从先秦到近代
一、社会生活的“限定时空言说”
二、文学的“限定时空言说”
三、中国文学研究的检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秦文学发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老师讲呢,还没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