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牧之  页数:606  字数:5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共分上中下篇:上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编辑出版理念和追求,如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门艺术,要追求精品、要创新、要继承弘扬民族精神,要“咬文嚼字”讲求质量,要做到读者要的书书店里都能找到,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方面的问题与思考;二是作者对当时新闻出版署出版方面一些重要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也包括对一些重要工作的实施体验。中篇部分主要是对专业图书出版情况的描述和思考。其中收集了作者关于少儿读物、辞书工具书、外国文学、科技、地图和古籍图书等方面出版成绩、问题的分析和发展建议。下编是作者做编辑工作的体会,以及后来做出版管理工作时碰到的有关编辑素养问题的一些感想。

作者简介

杨牧之,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入中华书局,开始编辑出版生涯。1987年,调任新闻出版署,做出版管理工作。2002年,任职中国出版集团。
主要作品有《编辑艺术》、《出版论稿》、《晏子的故事》、《春秋的故事》、《隋唐的故事》、《辛弃疾》以及散文集《佛洛伦萨在哪里》、《火车带来的乡愁》等。
任大型英汉对照《大中华文库》总编辑。

书籍目录

前言
上编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谈精品图书与精品战略
创新的激情源自远大的抱负
——在首届“香山论坛”上的致辞
国家首次大型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缘起和设计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述评
对出版形势的看法和出版改革的意见
1994年全国图书选题评析
关于国家图书奖的构想和实践
国家图书奖十年回顾
审读是出版管理工作中一项最基础工作
——在全国审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新形势下全国图书审读工作的要点
“两减两增”说明了什么
制约出版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和改革的设想
——在1998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的发言(部分)
出版业要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支持西部大开发
农村图书发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
非国有书业是书刊发行业重要组成部分
愿心有所想,店有其书
——庆贺第十二届全国书市胜利开幕
我们都要“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01年合订本序言
对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快建设中国出版集团的意见
——在中国出版集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出版改革的动因及应警惕的误区
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提高出版物传播水平
中编
崛起,在祖国丰饶的土地上
——《文史知识文库》前言
从获奖图书谈我国的少儿读物
辞书出版关键是提高质量
关于外国文学出版的思考
超越前人,无愧于后人
——古籍出版40年概论
关于加强地图出版管理问题答记者问
科技出版要为“科教兴国”服务
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
——《大中华文库》总序
向世界介绍中国
——在“《大中华文库》出版工程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试点)是一项重大改革
五十本书和一个时代
当前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十项任务
波澜壮阔的九十年
——在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要推陈出新
——在中华书局出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北京图书馆藏敦煌遗书》出版的意义
美丽的通天塔
——祝贺《英语世界》200期
关于优秀图书的编辑含量
——从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说起
对三联书店选题策划的建议
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与着眼点
上善若水
——纪念中华书局总经理王春同志
下编
把编辑工作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
编辑事业是立言、存史、资政、育人的事业
编辑要有辨别的水平和坚持的勇气
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是编辑的基本素养
编辑的文化修养和提高的途径
政策修养是编辑的根本
编辑也应该懂点装帧艺术
今天的编辑要有经营意识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具有新的本事
编辑要有国际视野
编辑应该注意的十件小事
“雅”、“俗”与“雅俗共赏”
办刊物就是要请“专门家”撰文
刊物要处理好“系统”与“零散”的关系
稿件整理的几点体会
标题目录要目
杂志办“专号”的价值
杂志是主编身影的伸长
要有什么样的编委会
编辑部的活力与凝聚力
编辑部里的年轻人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中国有优良的传统,历朝历代都要修史,都要整理前朝的文献。今天有现代化的手段,我们更应当把这项工作做好。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比如印度,历史非常悠久,东汉末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但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的历史就很难撰写,因为印度那段时间的文献断绝了,是《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这段历史,弥补了这段空白。又比如埃及,埃及大地上动辄是5000年以前、3000年以前的文物,诸如神庙、金字塔、方尖碑,巧夺天工,灿烂辉煌,但它的文献有很大局限。石头上的文字数量有限,又很难破解,现在还不能把字猜准、猜全。在纸草上书写也很有局限,何况纸草保存的时间不长。中国却不一样。中国从《尚书》、《左传》到“二十四史”、《清史稿》,有丰富的系统的文献,是8万种也好,10万种也好,15万种也好,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确实如此。无论是印度、埃及、罗马,包括前不久在北京展览的玛雅文化,都是中间断绝了的,搞不清楚当初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达到那样的辉煌,是什么原因突然中断了,但中国历史却连绵不断。埃及在公元前64年一把大火烧毁了许多古迹,又过了200年,把寺庙里懂古文字的又全部赶走甚至杀掉,这样一来,就很难了解这段历史了。埃及卢克索神庙讲解员说,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了解神庙的历史了, “帝王谷坟墓的彩色壁画上隐约可见年轻法老神秘的微笑,但却无法明白神秘微笑的含义”。他们说,“要了解法老的历史,只有到比法老坟墓更深的地下才能知道”。这就是文化传承断绝了,历史搞不清楚了。中国则不然,中国有持续的文献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他还统一了文字。统一文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今天,在中国,一个字无论如何发音,写法总是一样的。我们联系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历史中断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的事实,对统一文字怎样评价恐怕也不过分。怎样把历史文献保存好、整理好,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否则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中央1981年的文件讲,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事,的确是非常中肯、非常深刻的论断。

编辑推荐

《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关于出版的思考与再思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