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陈新、 王卉 人民出版社 (2013-05出版)
Tag标签:无
前言
刚刚结痂的伤口,却又被残忍地撕开,没有比这更令人疼痛的了。 这种疼痛,只有四川人感受尤为深刻。 2013年4月20日8时零2分,就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发生尚不足五年之际,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天全县交界处又发生了震级达到7.0级的大地震。因为是周末,那一刻,生活恬淡的成都人还在睡懒觉,但楼房疯狂地摇曳,颤栗,惊慌便在一瞬间漫延开来,人们纷纷从家里奔出,集在户外的空阔地里,叽叽喳喳地倾诉着那惊心动魄的历险。 曾历经惨烈的汶川8.0级大地震伤痛的洗礼,使居住在这座毗邻灾区最近的省会城市的人们,在面对突然而至的地震灾难时,心绪已平和理性了许多。当时除了大谈地震发生时,自己都在干嘛,以及以何种状态跑出来的情景外,人们更关注的是此次大地震的震中在哪儿,先是从收音机里听说在四川雅安雨城区,接着又听说是在雅安芦山县。但无论听说地震震中在哪儿,人们的表情和嘴里,都禁不住发出一阵阵撕心般的痛。 当恐慌渐息,纷纷归巢后,人们心中更多的牵挂也是灾区,更是灾区人民。打开电视,关注新闻,这个普通岁月里的普通周末,不知不觉间,多少人的泪腺情不自禁地被打开,一次又一次。 天灾无情,泪水除了传递情感外,实际上面对灾难,爱与关怀,才是一种最佳的疗伤药。 4月20日晚饭后,与一友人散步于水碾河路,边走边聊芦山大地震发生时,自己都在干嘛、如何惊慌失措地从家里跑出的情景,以及从电视上看到的芦山震区的灾情。友人说他正申请第二天去芦山灾区现场采访。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曾去灾区实地采访过,九死一生,在收获很多感动,收获很多人生感悟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地震灾区采访时自我保护的经验,因而友人向我咨询他要是去灾区采访时该准备些什么,注意些什么。 就在我?舀滔不绝对友人讲述相应的注意事项时,我俩突被娇子音乐厅一角一个近似怪叫的声音吸引住了:只见一个智障者,手里拿着一个廉价麦克风,在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虽然谁也不知道他唱的是哪首歌曲,因为他的嗓音实在太差了。但他脚下放着一个鞋盒,鞋盒里躺着七零八落的一些角票、元票,却能让人一目了然:此痴呆者街头献唱,是为讨钱。 看到这个智障者的可怜相,有人给他钱,也有人说“‘瓜娃子’最容易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了,可是坐趟公交车才花1元钱,真是给也不好,不给也不好。”“瓜娃子”是成都人对智障者的蔑称。 我与友人向来同情弱者,尤其是这样可怜的智障,便各给了他五元钱,然后继续聊着芦山地震的事,一路慢行。 友人如愿,获准于4月21日上午9时随成都新闻界其他记者一起前往芦山灾区采访。但8时许,友人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在娇子音乐厅外又遇到了那个智障者。他正奇怪为什么此智障人这么早就出来要钱时,智障者却走向他,一把抓住了他的衣角。 友人大骇,但几乎是一瞬间便明白了是咋回事,于是心里顿生后悔:昨夜不该给这个瓜娃子钱啊!这不?乱发同情心又给自己添上麻烦了! 然而,正在友人寻思着怎么摆脱这个智障者的时候,智障者却拿出一个装着一包零钱的塑料袋递给了友人,并言语不清地表达说,昨夜听友人与我聊天,说要去芦山地震灾区采访,便特地一大早起床,在娇子音乐厅外守株待兔地等我的友人,想请其将他讨的钱带去捐给芦山地震灾区的人。 友人感动了。但他是电视台摄像记者,当时手上又没有设备,便打电话将这一感人经历告诉了我。 友人的讲述同样感动了我。昨夜智障者讨钱的情景再现脑际,我的视线模糊了,脑海中突然有了这样一个词:有一种爱,叫与你同在! 芦山地震发生后,爱无处不在:一个只有12岁的小女孩,为了救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地震发生那一瞬间,她用自己娇弱的身体扑在弟弟的身上,弟弟得救了,她却不幸身亡;一个新娘子,正准备举行婚礼时,地震发生了,她马上便想到了自己身为记者的责任,即使仍穿着婚纱,却也开始了对灾情的报道;为了支持丈夫去前方救灾,一个女子举办了只有一个人的婚礼;成都金牛万达广场,流浪歌手为灾区开起了“演唱会”;为给灾区伤病员提供充足血源,成都市民自发排长队输血,7小时便输满了血库;芦山妈妈重伤,刚满4个月的宝宝喊饿,有900个正值哺乳期的成都妈妈为其排队当奶妈,接力喂奶…… 两位战士在救灾途中,不幸遇难,这是爱;为救一家四口,20邻居手刨废墟9个小时没歇气,这是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指示,首要任务是抢救生命,这是爱;李克强第一时间飞赴灾区,亲察灾情,这也是爱…… 地震是可怕的,因为地震就意味着撕裂,撕裂我们的房屋,撕裂我们的财产,撕裂我们的亲人,撕裂我们的肉体和心灵。 撕裂是痛苦的,但爱,却是撕裂这种疼痛的天敌,政府之爱、社会之爱、亲人之爱、邻里之爱都是撕裂这种疼痛的天敌…… 面对撕裂,只要有爱,我们便精神不倒!有爱在,即使再深的伤痛,也会有愈合的时候! 陈新 2013年5月4日
作者简介
陈新,《知音》杂志首席编辑,《四川经济日报》周刊主编,四川省简阳市艺术馆文学辅导干部,青年编剧。先后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儿童文学》《萌芽》《春风》《中国故事》《知音》《家庭》等杂志发表各类作品。有题为《江凡》的散文入选北师大出版社全国小学《语文》教材课本,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继郭沫若、巴金、流沙河、魏明伦之后,第五位文学作品进入全国《语文》教材的四川作家。 王卉,曾就职于广播电视系统,从事播音主持专业,参与创作广播电视节目,多个节目在全国、省市获奖。20世纪90年代末,转行报业,先后任特稿、教育、新闻版块编辑。著有报告文学《一个巴山农民的作家梦》、《聚散浮萍》、《尘封五十年的苦酒》等。现任《华西都市报》编辑。
书籍目录
序 第一章地震突至,剜心的痛中有爱闪耀 第二章拼力自救,受伤的我们相扶相携 第三章神兵天降,正能量就是同舟共济 第四章爱雨倾盆,五湖四海都是雅安人 第五章爱是春风,废墟上绽放感恩之花 第六章笑傲灾患,爱的力量赢四方赞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米有了,菜有了,锅有了,灶也砌好了。可是有一样东西却难坏了蒲东山,这便是煮饭的水!由于地震震坏了县城的供水系统,已无水可用。 煮饭没水怎么行啊?蒲东山在县城逛了一大圈也未找到适合煮饭的水,正在他颇为绝望的时候,猛然想起自己家里还有一件矿泉水,于是他连忙抱了出来,这才开了张。 第一锅稀饭煮好后,请大家免费吃了后,不少灾民都被感动了,便四处去寻找煮饭的水,或冒死将自己家的桶装矿泉水扛了出来,有不少人还冒死回到摇摇欲坠的家里,刨出腊肉什么的送到蒲东山处,让其煮来分食给大家。 蒲东山算是灾区最快最早提供食物的志愿者,第一天就煮了30锅稀饭,因为救灾物资还来得少,他的稀饭让灾民们喝得感激涕零,并被亲切地贯以了一个“稀饭哥”的称谓。 从媒体上得知蒲东山的义举后,不仅加入蒲东山阵营的当地灾民更多了,而且蒲东山远在成都的亲戚朋友也眼热心动,先后便有两男四女奔赴芦山,义务给蒲东山打起了下手。 大伙儿称呼蒲东山为“稀饭哥”,熬稀饭的女士们自然成了“稀饭姐”。 煮一大锅稀饭要用十四五斤大米,几天下来,蒲东山的库存粮很快便被吃得所剩无几,他的“老本”虽然就这样被自己“煮”光了,被众多灾民“吃”空了,但他却很高兴,毕竟让成千上万的人扛过了饥饿的折磨。而更令他开心的是,这么多喝过他稀饭的人,心中都重新审视起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温情和关爱的回归一定程度地减缓了无情地震所留给人们心灵上的阴影。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芦山体育馆大门处,也有两个人自4月20日下午1时许,支起了一口大锅煮起了稀饭,这两个人便是王立虎和他的弟弟。 王立虎兄弟俩地震前在芦山县迎宾大道开米粉店,地震发生后,他们冒险从布满裂缝的饭店中抢出了大米和土豆,来到受灾群众最为集中的县城体育馆门前架起了一口大锅,熬起了稀饭。 不少避灾的居民拿起饭盒,排队有序等在王立虎面前,不一会,一大锅稀饭便被居民们分食干净,王立虎赶紧又倒人米,继续熬起来。 到下午5点过,王立虎和弟弟一口气熬了6锅粥,他揉了揉胳膊说,舀稀饭把手都舀酸了。“但想着居民要吃晚饭了,再舀一会儿也能坚持。”王立虎一天煮了成百上千碗稀饭,自己却没有喝上一口。 他说,自己还年轻,饭留给需要的人先吃。 除了“稀饭哥”以外,还“米粉姐”。 同样在芦山县体育馆门口,还有一位80后米粉“西施”。
编辑推荐
《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就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爱与痛的故事,让人读了暖融融的,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一幕幕地震灾难镜头令人扼腕断肠;一幕幕地震灾难镜头也有爱在闪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