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红了

出版时间:2001-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台湾] 琦君  页数:200  字数:12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出延续香火的悲剧,这是一首两代弃妇的挽歌。    橘子红了的时节,是大伯回乡的日子。大伯虽然乡下有大妈,城里有二姨太,却一直没有子嗣,为此,大妈亲自为大伯选了十八岁的少女秀芬。全家怀着憧憬盼望着宁馨儿的降临,不料却是梦碎人亡。家人在秀芬的遗物里发现了一个暗自留给小叔的香袋……    琦君的书就好像一本贴满了泛黄相片的旧相簿,那里面珍藏着她魂牵梦萦的江南,承载着她如许深厚的记忆与怀念;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曩,书里的四个故事,温馨中都透着幽幽的怆痛。

作者简介

琦君,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917年生。早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1949年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怨而无诽”。
琦君笔耕不辍,已出版作品数十种,其中包括散文、小说、评论、儿童文学等,有部分作品已被译为英、日、韩文。

书籍目录

弃妇吟自序橘子红了附录《关于橘子红了》金缕曲清泉院爸爸,好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橘子红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黄磊的都是极喜欢的。把一个人当成知己的感觉。
  •   虽然看过电视剧但还是喜欢这本书,它总能让人感动!
  •   看完这本书你会有种想大哭的感觉
  •   看完后觉得心里很伤感,大妈和秀禾的命运根本不愿意自己掌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这是太美丽的文字。原著。中篇里的短篇。睡前阅读。美丽。
  •   故事很让人伤感。
  •   是一本极薄的书,作为休闲看看挺好的.只是我拿到的书中间有几页坏了,希望加强质量监督.
  •   就是太简短了
  •   书的内容是没的说,质量差了点,呵呵呵
  •   盗版书!!里面还有联页未开的。错字太多太差了
  •     有关《橘子红了》,第一次是在电视上,黄磊和周迅,把一场繁华旧梦演绎得凄美绝伦,由此便成为自己极爱的一部电视剧。但现在要说的是小说本身,与电视有些差异,小小的故事,虽以不完满的结局落幕,但里面没有恨、没有怨。
      
      大妈与大伯一直没有孩子,甚至在大伯在娶了交际花姨太之后,依然午后。于是大妈便张罗着为大伯找一个生孩子的年轻姑娘,秀芬成为选中的对象。在大妈家相处的这些日子,”我“与秀芬成为了好姐妹,修打小就相识的六叔与秀芬萌生了一种暧昧的情怀由此不得不疏远,大几个月后,大伯回来了,在家里与秀芬相处了一段时间又离开,此后秀芬也与大妈一样留下了不舍的牵挂,好在秀芬的肚子争气,没多久就有孕了,而她作为生子工具的功效也终于发挥了作用,一家人欢喜不已。只是这欢快并未持续多久,从城市回来的交际花姨太硬要带秀芬去城里生活,百般不愿的秀芬在意外中失去了腹中胎儿。产子工具未能发挥效应,痛苦的秀芬没多久便咽气了。这个故事,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经历了相逢、相知、相爱、分离、喜悦、悲痛各种情绪,而作者的言辞之间并未显示出任何的愤懑或者怨天尤人。只不过常常出现的”无可奈何“这些字眼令人忍不住叹气,感慨万分。
      
      琦君对小说人物的描绘,显得很善良,在作者的眼里,在故事第一人称我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大妈、大伯、六叔、阿川叔、先生以及生命短暂的秀芬。大妈是一个隐忍、贤惠的妻子,大伯在外取了交际花姨太这件事,心知肚明却没有捅破,依旧在乡下一心牵挂大伯。为了给大伯留后,大妈还为大伯物色了一个家境贫寒却礼貌大方的年轻女子,等待大伯回来洞房生子。大妈一生做事都是为了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个价,但是对于秀芬来说,不免有些不公平。
      
      秀芬,在来到大妈家中之前,生活很不易,之后终于在这个短暂的家中感觉到了温暖,这个在秀芬眼中感觉好似母亲母的大妈,让她的心温润,让她死心塌地的跟着大妈。而大伯在她眼中,也是似父亲又似依靠的一个形象,起初有过害怕,但那毕竟是这辈子要追随的丈夫,半个月的相处时间,秀芬对大伯已经有了依恋,然而大伯还是没多久就离开了,留下秀芬与大妈孤独地守在那片橘园里。一段相思、期待、忐忑的时光之后,秀芬终于有了胎儿,这是值得欢欣的消息,然而即使这样大伯还是没有回到橘园看过秀芬一眼,直至秀芬生命消失也没在见到自己所为的丈夫。每个人都在为大伯找借口,事务繁忙走不开,大伯心里还是记挂着的,云云。当二姨太回来之后,执意要把秀芬接到城里和大伯住在一起,与大妈相依为命的秀芬不愿意,为了躲避二姨太而意外摔倒,只是胎儿也随之离开。病重的秀芬,终是在病榻上结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便是六叔。在小学的时候,六叔便和秀芬相识,在大妈把秀芬接到家中之后,二人得以重逢,此后经常在一起玩,不知不觉中有一种莫名的感情在二人之间升腾。他们俩是彼此喜欢的,无奈秀芬要与大伯成亲的,无奈之下,只得克制,于是六叔极力避免二人的见面。即使是在秀芬最后的生命里,六叔也只是立在门前远远的看了一眼。想上前去问候,终是不能。六叔心中肯定是有很多遗憾的,然而他把自己的那些感情与情绪都埋藏在心里。所以当最后阿娟把秀芬放在箱子底下的本子和荷包交给六叔的时候,六叔只是把东西小心收好,然后说,我们以后都不要再提了。看似洒脱,内心百般无奈啊。爱是天时地利的人和,若是六叔和秀芬在一起,肯定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未来。然而,他们在儿时就失了联系,而他们是以叔嫂的身份再次相遇的,他们身处的那个社会要求他们要克己复礼……
      
      此外,教书的先生也是善良的好人,而忠心耿耿的阿川叔也是,一心一意地为大妈做事。
      
      这是一个封建家庭里的悲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找一个生产工具便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善良的品行,那么我们该怪谁呢?是什么导致这样的悲剧?作者没有说,也没有抱怨。
  •     这是本无法简单定义为爱情小说的书,它里面包含了一种美学:超脱于爱之上的宽容。
      首先,它包含了中国社会里形形色色的矛盾:大太太和二太太嫣红之间的地位之争,嫣红与三太太秀禾对于爱的占有之争,一开始宛晴不屑于为钱做小的思想之争,吴大伟想用爱与物质争夺嫣红。
      但是所有的争夺背后都有一种理解和宽容。这些人的争斗,只涉足于自己所在意的事物,而非一种因斗气而生的刻意伤害。
      所以,这本书就像一个桃花源。每个人都包容对方的痛,欣赏对方的美,小心翼翼地不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只是合上书回到现实的时候,觉得有点恍惚,琦君是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看世界,才能有这样的胸怀呢,不怒不争过生活。
  •     橘子红了,最早接触这个词,是在看电视的时候,不过当时也没有看这个电视剧,所以一直都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前段时间在图书馆里,恰好看到了这本书,挺薄的,所以就借过来了。看完之后,觉得太压抑了,太伤感了。琦君说,本来是秀芬是在大伯之后死的,实在受不了她的苦了,倒不如早点结束。确实啊!!!
  •      一个女人的命运,仿佛她来到这个世上,就为了完成那个任务,任务完成,她的生命就完结了。最后我居然眼含泪水,因为一桩死亡在进行的时候,一桩婚姻也在进行。真的,世界上没有谁离开谁不能活,但同时也是履行人生的职责吧,因为这是必须,终结他们没有感情用事,也许这对大家都好,但我又不愿结局只是这样,是的,冥冥之中,应该有更好的事情,可是事情就这么发展了,无能为力。
  •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橘子红了》的评论文字,现在想起来,有许多关于《橘子红了》的那些记忆来了。
      
        接触《橘子红了》可以分成三段来说,每段都又各不相同,说的是《橘子红了》,但却又有些许小小的不同。
      
       
      
       最早接触到《橘子红了》是黄磊的专辑《等等等等》,因为黄磊出的音乐专辑并不多,而这一张在出之前也做了很多宣传,其中的歌都是根据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的,也很对我的胃口,所以在面市后我就抽空买下来。其中专辑的第一首歌便是《橘子红了》,而这歌真的是很好听,也的确很有味道,相当适合由黄磊来演唱,也与黄磊身上所具有的那种 很有书生气质的感觉很相符合。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橘子红了》这作品,虽然还不了解原作是怎么样的内容,但已经心中对它有了一点向往。不久后也听说黄磊要出演《橘子红了》的演出,于是心中很想知道会是怎样的一部让人期待的电视剧。
      
        其后,不久后的冬日某一天,因为与旧友相聚,跑到了曾经在那呆过近三年时光的故地重游一遭,那是我十几岁时读中专的常熟。熟悉的地方却有着不同往日的变化,记忆中的风烟小城,充满了历史感的陈旧街道,在我离开她之后的几年中悄悄的改变,我记忆中的新华书店从原来窄小的县南街搬到了小城中最热闹的地段,方塔街上。
      
        我是每遇书店必要进去看一看的,于是很自然的就进去一逛。
      
        不经意间,便发现了一直记挂在心的那本《橘子红了》,封面是淡淡的桔黄色,简洁的寥寥几笑的涂鸦式的设计,楷体的四个字,“橘子红了”。封底,则正是那部尚未播出的电视剧的剧照,有周迅和归亚蕾坐在椅子上,但没有黄磊。
      
        欣然掏钱购买,眼都没眨一下,因为喜欢,所以根本无需考虑别的了,更何况一本薄薄的小书集,又能花掉多少银子啊,虽说近年来,书价涨的真的有点失控。
      
        这应该是第二段关于《橘子红了》的经历,回家后我便一口气看完了这不长的故事,虽然不长,但故事却意味悠远,充满了不可言说的惆怅和哀愁,也知道这故事源自作者琦君自己亲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读来更多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于我心有戚戚焉.
      
        再后来,知道了电视台要开播《橘子红了》,当真是充满了期待,以为能好好的在电视上看一下我心目中的《橘子红了》会是怎么样的,但后来我知道居然电视剧要有超过二十五集的长度时,便知道这个电视剧是没法看下去的了。
      
        原因是很简单的,想谁都可以理解,一部五六万字的小说,被拍成长篇大作,一定是要改得面目全非的,那就失去了原作的韵味和所能表达的主题了。
      
        但不论怎样,《橘子红了》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这一点不可否认。
      
  •       看了几遍电视,看了两遍电视小说,每一次都觉得那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我常常想起秀禾的风筝,她的命运好象那个风筝一样苍白.
        一个关于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幻化成晦暗背景下的一抹橘红,刻骨铭心.
  •     说说《橘子红了》吧。
      
      看了电视,我一直就对原著寄予了一种很高的期望。
      
      看完了,不说失望吧,但和我原先期待的,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电视剧里,乡下的镜头是笼着烟雾,迷幻的,若即若离。城里的戏,也总是悠悠的。服饰浮华美丽,台词精致细腻。整部戏在不慌不忙中进行着,婉约而精致。
      
      我所期盼的是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这份悠然和婉约,然,琦君的原著却并非如此。原著的用词和氛围、整个调子都很平,没有电视剧的那股气质。
      
      《生活周刊》上,把《橘子红了》、《人间四月天》等片子归于一类——文人戏。评论说这样的戏过于文绉绉,纯属艺术,和生活离得过于遥远了。
      
      怎么说呢,我想我是喜欢这样的戏的,不象一般的电视剧,它是需要你有空坐下来细细地看细细地品细细地感受的。生活是现实的,可终究也是需要有一些纯粹的艺术来点缀的,至少对于我是这样的。
      
      原著没有给我这样的感觉,即便它也有其自身的出彩之处。
      
      by Rhea
      2002.08.15
      
  •     大伯在外娶了交际花的姨太太,从此大妈(伯母)在乡下守了活寡。大伯无子,让大妈在乡下为他物色一个三姨太作为产子的工具,然后回乡与贫家出身的三姨太秀芬圆房后又匆匆回城。不久秀芬如愿怀孕了,交际花感到地位受到威胁,亲自下乡要把秀芬带走以便监视。秀芬害怕,回娘家躲避,路上不小心把胎儿摔掉了。由于失去了产子的功用,秀芬最终抑郁死亡。
      
      故事里,大伯是个“讲话一句算一句”的君子,他三妻四妾是当时社会认同的;大妈更是位“豆腐心肠”的好人,替丈夫纳妾生子在那时是体现妇德的事情。人都是好人,谁都没有错,可是“好人”们往往做出了最自私、最残酷的事,以致最终葬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这部小说后来被名导演改拍成电视剧,在原著里三姨太和六叔纯洁的精神恋爱到了电视剧里变成了两个人乱伦。三姨太竟曾经试图和六叔逃离乡下,三姨太居然怀上了六叔的孩子,这是电视剧要表现农村妇女对个性解放的觉醒和对命运的抗争吗?可是剧情的结局却是:三姨太因为难产死亡了,电视剧似乎要告诫观众,乱伦终究是没好下场的;交际花跟一个练马术的跑了,大伯终发现是自己得了不孕症,觉悟到还是糟糠之妻最忠诚,电视剧仿佛要宣扬“守得云开见月明”;他们把一个锥痛人心的悲剧美化成感天动地的大团圆。我以为,这糟透了!
      
      父亲在外纳妾,母亲带着孩子在乡下勤劳艰苦地生活着,琦君还以自己生活为源泉创作了一系列散文,同样优美而动人。
      
  •     如果你喜欢阴沉缓慢的节奏..这本书非常适合你..
      我大概是14岁左右看的..
      所以对这本书理解大概不太深吧..
      不过是本好书..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很喜欢琦君
  •   为什么你看的和我看的完全不一样,难道有不同的版本?
  •   你看的是电视么?电视和小说是不一样的。
  •   虽然我看的也是书,不过估计是编剧版的,不是原著
  •   可能是,原著很短小,文字很美,几乎没有什么怨恨的情绪在里面。
  •   之前也是因为读了琦君的一篇散文觉得文笔很好,才想起看这本书的
  •   我也是看了电视剧很喜欢然后满怀期待地看书的~~同感同感~~还是电视拍得比较有感觉~~没想到书是那么短的~~
  •   我反而更喜欢琦君的文字。
    文字的感觉很真实,而电视的效果,要做作很多。
  •   如果你们都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电视剧,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小说其实更紧凑,不长,但是意味深长,很悠远的感觉,读来让人怅然若失,说不出的一点忧伤,主人公的命运让人叹息。
    不喜欢电视剧选周迅来演女主角,悲悲戚戚,死气沉沉,小说中的女主角可不是这般个性的。
    总而言之,最关键的是,电视剧注的水太多,硬把一篇几万字的小说拉成几十集,也不能说编剧功力不行,这样的长度,再好的编剧也没法还原琦君的原著的感觉了。只能说投资方为了多卖钱,硬要搞成一个长篇了。
    真是作孽啊!
  •   看了楼上两位的回复,想想隔了7年,是时候再把书从书架上取下,重读一番。
  •   电视剧确实很有感觉
  •   有“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之誉的著名作家琦君2006年6月7日凌晨在台北病逝,享年九十岁
  •   确实,这世上多的不是坏人伤害好人,而是好人互相伤害!
  •   的确,小说好多了
  •   喜欢小说,是因为我先看过的小说,但电视剧我是只看过一点点,便没有看下去的兴趣了,反以也不是很明了具体的剧情是怎么样发展,只是觉得连小说中人物的性格都变了,又无端多添了许多人物出来,完全不是原著要表达的意思了。
    橘子红了是一个很忧伤的故事,但我喜欢,是因为能读出那个年代的无奈与冷漠~~也许,我本来也很喜欢以二三十年代的江南为背景的故事吧。
    吾甚爱之。
  •   正是所谓好人,残害起别人或自己来,比坏人更具杀伤力。大太太好像是最大的好人,秀禾安慰地死在她手里了;容耀华在那个年代绝对称不上恶人,他也是好人,耀辉就这样被迫而抑郁地栽在他手里了,说不定此生的乐趣都被他大哥销毁殆尽了;容家侄女和那个彼此互有好感的激进青年,更是可爱的离谱,是对顶好的傻子组合,耀辉的最后冲动和再次因被秀禾的拒绝的退却,更秀禾的彻底绝望、对生的主动放弃,与这对活宝正面、反面的作用直接相关!
    好人!
    但,我不能不对耀辉最后对秀禾还是隐瞒真相和放弃,惋惜,不满
  •   为什么我看的小说版结局和连续剧结局一样= =难道我看的版本有问题....
  •   呵呵和你一样,读这本书的时候跟你差不多年纪
    当年因为电视剧而买了这本书
    觉得和电视剧差太多了~
    语文课本上也有她的文章
    其中一篇,不记得是散文还是小说,她一家人一个接一个去世了,看完之后学会一个成语——“踽踽独行” 囧
    ANYWAY很喜欢她啦,虽然后来都没怎么读过她的东西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