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猫头鹰学术文丛

出版时间:2002-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蓝棣之  页数:324  字数:2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三个层面上诠释以戴望舒、卞之琳、冯至、纪弦、艾青、穆旦、舒婷、流沙河及其先驱郭沫若为代表的现当代计歌的优秀成果与传统。一是文本的短短的解读,深层含义的发掘,并尝试“通讲”的方法,二是对于诗人整个创作脉络的把握,注重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豁然贯通,力求找出其创作的内核和某种同一性,三是确切而有据地从诗人们不的创作个性概括流派共性,论证流派的特征,这个特征与它所处时代之关系,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原因,何以它是某一时代思潮有表现等。本书有很强的理论意识,但读者很难把它找出来,因为它已融化在论述之中。一位教授曾将本书用做研究生教材,他认为,这是一本如西方大批评家韦勒克那样的思维和行文风格的著作。

作者简介

蓝棣之, 教授,1940年生。四川新津人。1963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调至中国工运学院文化系,1992年晋升为教授。现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诗创作委员会委员。著有《正统的与异端的》(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华夏出版社1994年)、《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编著有"现代文学流派丛书"三种:《现代派诗选》(1986年)、《新月派诗选》(1990年)、《九叶派诗选》(1992年),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还编有《当代诗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享受孤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纪弦诗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八十年代文学新潮丛书》(主编之一,12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92年)、《何其芳全集》(主编,8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1984年任中央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选讲课程主讲教师,并编写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选讲》(合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书籍目录

第一辑 现代诗的脉络与走向   一 郭沫若:以高潮的生命感突破形式   二 闻一多:纯粹形式与诗的意义   三 徐志摩:诗化生活与分行的抒写   四 戴望舒: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五 艾 青:从欧洲带回了一支芦笛   六 冯 至: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   七 卞之琳:一颗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   八 何其芳:倾听飘忽的心灵语言   九 穆 旦:用身体思考   十 牛 汉:长期凝聚,瞬间爆发   十一 纪 弦:从逻辑的世界到秩序的世界   十二 当代诗歌:用东西方两种眼光审视第二辑 现代诗的三次浪潮   一 巴那斯主义浪潮:新月派   二 意象象征主义浪潮:现代派   三 新现代主义浪潮:九叶派   四 从巴那斯主义到象征主义

编辑推荐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猫头鹰学术文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本书〈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是猫头鹰学术文丛出的书,这个“猫头鹰”名字起的很怪也很有意思。想要了解和学习,并且继续深入现代诗的人,这本书是很好的学习材料,讲得深入浅出,通谷易懂,还是很不错的学习教材。
  •   对新诗评论的相当透彻,看到本书才真正学会读诗.
  •   这本书从情感和形式着手研究,很有创解!!语言平实易懂!
  •   蓝老师的书啊!这本书找死我了。图书馆资料室都没有。还好当当上有。赶快买了。而且还打折了。开心死我了。当当网上的专业书比较多,比书店全多了,而且老一点的也有。真好,终于买到了。
  •   蓝棣之老师的诗歌批评,有渊博的背景材料,敏锐的美学感悟和诚恳的人生体验,文体又相当漂亮,所以一直是我所愿意阅读的。他的第一本诗评著作《正统的与异端的》,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列入“新人文论”丛书出版,我有过一本,后来被借走,从此杳无音信。前些日子,听说蓝老师的第二本诗评著作《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已经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就立刻请同学相帮给我买来一册,以便放在手头,能经常地阅读玩味。这本集子内的22篇论文,有半数我原先读到过,现在重新阅读,我得承认,我仍然非常喜欢。这些论文不是为评职称或出于职业需要写出来的,而确实是诗情、灵性、学养和体验熔铸而成的果实。它们是相当独特的,即使不署作者姓名,放在大量的当代诗歌评论里,我仍然能一眼辨认出它们的主人。但是在重新阅读之后,我也得承认,我有了一些不满足(请蓝老师原凉),譬如《论闻一多的诗思维》。这篇论文,10年前我读过它的打印稿,当时就非常喜欢,它对闻一多的学术思维作出了非常深入的讨论,文章写得博雅、从容、游刃有余,本身就是极好的美文,尤其开头一段,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真令我神旺。可现在我最感不满足的也正是开头这一段:它太堆砌了,而且有几条材料之间是不能“触类旁通”的,它们之间异多于同。再譬如《当代诗歌:用东西方两种眼光审视》一文,玩笑开得太大了,难道可以用伦敦英文版《世界名人录》入选的中国当代诗人名单来编选中国当代诗选和概述中国当代诗创作的特征、脉络、走向和命运么?虽然这篇文章似乎“自圆其说”,但这篇论文实在是文字游戏多于真诚的体验和感悟:文章题目表明“用东西方两种眼光审视”,但阅读全文,我们的印象是在替一种所谓的“西方眼光”作注解,或者说,是先想以名人录入选名单来编一部诗选,然后再寻找编这样的诗选的理由。易言之,是先有出版行为或动机,再有替这个行为或动机作辩护的这篇文字。所以作为诗评家的主体在这篇文章里显然削弱了。所谓“用东西方两种眼光”云云,在文章里事实上未能贯彻。“现代诗若干理论术语”非常好,提炼出了236条现代中国诗学术语,并作出简明准确的理解,可惜的是,这些术语仅注明其创始者和最早使用者,未注明其文献出处。蓝老师80年代前期的诗歌评论,风格浓郁,舒畅流丽,间或“浓得化不开”,这可举他的讨论新月派的学位论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评“九叶派”诗歌创作的论文和《现代派诗选》序言为代表。后来的诗歌评论,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可举他的讨论闻一多诗思维和冯雪峰诗歌创作的论文为代表。这个变化,我的印象大概是在1985年或1986年左右完成的。这第二本诗歌评论较多地体现了第二期的风格特征。从书的形式看,第二部书也有些叫人不满足的地方:封面和版式设计有点平庸,未能与本书的气质相者及书的内容简介,遣词造句也欠雅致庄重,与本文的气质风度有所不合。
  •   专业的但非古板的描述深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术但不失亲切语言晓畅很好的一本书
  •   蓝先生的写作风格我很喜欢,这本书值得拥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