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全集

出版时间:2003-0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德)格林兄弟  页数:523  译者:魏以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格林童话全集》共二百一十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脍炙人口而又百读不厌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篇,还有《莴苣》、《享舍尔和格莱特》、《布勒门镇上的音乐家》、《桧树》、《白雪公主》、《幸福的罕斯》、《矮子土地》、《放鹅姑娘》等等。本书分为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儿童和家庭故事青蛙王子或铁享利、猫和老鼠做朋友、马利亚代养的孩子、学习发抖、狼和七只小山羊、忠实的约罕涅斯、好生意、奇怪的乐工、十二兄弟、下流东西、小弟弟和小姐姐、莴苣、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三个纺线的女人、亨舍尔和格莱特、三片蛇叶、白蛇肉、稻草、煤炭和豆子、渔夫和他的妻子、勇敢的小裁缝等。

作者简介

  雅科布·格林(1785-1863)与威廉·格林(1786-1859),出身官员家庭,均曾在马尔堡大学学法律,又同在卡塞尔图书馆工作和任格延根大学教授,1841年同时成为格林科学院院士。是德国的两位博学多识的学者——民间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但他们最卓越的成就,却是作为世界著名的童话故事搜集家,以几十年时间(1812-1857)完成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即现在俗称的“格林童话”,它包括200多篇童话和600多篇故事。其中的代表作如《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均脍炙人口。由于这些童话源自民间故事,作为学者的格林兄弟又力图保持它们的原貌,因此其中篇章大多显得比较粗糙,更适合低幼儿童阅读。  “格林童话”的最早中译本是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由魏以新据莱比锡“德国名著丛书”译出,包括“儿童和家庭故事”与“儿童的宗教传说”两部分,共210篇童话。此后根据它不断再版。

书籍目录

儿童和家庭故事1、青蛙王子或铁享利2、猫和老鼠做朋友3、马利亚代养的孩子4、学习发抖5、狼和七只小山羊6、忠实的约罕涅斯7、好生意8、奇怪的乐工9、十二兄弟10、下流东西11、小弟弟和小姐姐12、莴苣13、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14、三个纺线的女人15、亨舍尔和格莱特16、三片蛇叶17、白蛇肉18、稻草、煤炭和豆子19、渔夫和他的妻子20、勇敢的小裁缝21、灰姑娘22、谜语23、老鼠、小鸟和香肠……

媒体关注与评论

  《格林童话全集》共二百一十篇,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脍炙人口而又百读不厌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篇,还有《莴苣》、《享舍尔和格莱特》、《布勒门镇上的音乐家》、《桧树》、《白雪公主》、《幸福的罕斯》、《矮子土地》、《放鹅姑娘》等等。要是谁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烦恼,甚至睡觉都不安稳,只需从这本宝书中读上几篇,包管他会睡得很香很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格林童话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0条)

 
 

  •     因为有个身边人在看《格林兄弟》,所以冒出读一下格林童话的想法。应该小时候度过吧,但是记忆中似乎只有青蛙王子、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的记忆了。
      现在想来原因,我猜因为这三个故事里面都有公主和王子。既然是童话,怎么可以没有王子和公主呢?而且,大凡公主都是美丽的,大凡王子都是英俊的。好吧,又偏题了。
      
      猫和老鼠的故事真真简单好笑,一只聪明狡猾的猫和一只善良笨笨的老鼠,构成了一个经典的故事桥段。猫用花言巧语顺利和老鼠成为了合作伙伴,为了熬过冬天,一起努力获得了美味的油。自此为止,其实老鼠的办事价值已经基本被利用完整了。但是猫咪和老鼠还是在和谐共存,甚至猫咪会费心的编制一个又一个谎言。当一方愿意编织谎言,就说明,你还有价值。
      于是一个和宗教有关的谎言被充分的应用出来。如果油藏在教堂里,你就不会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也不会有人敢偷吃。为什么?因为谁敢偷吃教堂里的东西。对哦!善良的老鼠眼睛也跟真一闪灵光。猫咪真聪明。
      接着,猫咪用参加朋友孩子洗礼的谎言,掩盖了自己去教堂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暗渡陈仓的经典案例。但是,最有趣的是不得不说,猫咪居然还勇敢地把事实用幽默的手法表达出来,一共三次,同一个理由,每一次回来,小毛头的名字叫做,没了一层顶,吃了一半,吃了精光。这是火辣辣的讽刺吗?还是每一次偷盗的任务mission code?
      直到此时,笨笨的老鼠才意识到事情的真相,是因为太善良的缘故吧,被人卖了还在给别人数钱,说的就是这个吧。终于,最后一次的勇敢便是笨笨的把一切叫嚷出来,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最后的使命,成为猫肚子里的食物。
      
      换作小朋友会说什么?哦,老鼠真是笨。到底是老鼠,就是比不过猫。或者,我也不知道了。
      
      但是作为成人,该是什么答案呢?
      强势和弱势如果从一开始就鲜明了,那么强者主动示好,弱者该好好思量。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与生俱来的崇高。好吧,从我内心,我是拒绝这个结论的,我相信人与生俱来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逼迫才会导致丑恶的侵袭。那些强国中的一心为了慈善和和平努力的人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什么呢?既然作为弱者就要自省,自强,自律,怎么能完全听从强者呢?
      还有,要沉得住气。猫咪就是沉得住气的正面案例,潜心经验,步步为营;相比老鼠,那就是反面例子,到了最后一刻,既然醒悟,如果能沉得住气,就可能给自己争取到最后一线生机。可见,对于自身情绪修养的控制多么重要。
      
      当然啦,里面是一套完整骗术,如果规划,如果取信对方,而完成第一步,随后是缓兵之计,充分利用了宗教的幌子,来达到自己目的。接着是如何撒谎,谎言有了非常多的具体细节,来达到可信度。
      
      当然啦,如果用高考语文的思维去思考,其一是讽刺资本主义的真面目,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善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二,讽刺资本主义的宗教,根本就是用来圈进人思想的牢笼,而同时是那些当权者用来控制人的工具。额....
      
      好吧,我永远是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虽然作为弱者,我有充分的那啥经验了。好吧,老鼠啊,作为弱者,也要有弱者的尊严还有弱者的自知之明啊。
      
      罗嗦到现在,也该差不多了,不过这分明是一部经典的女性网络小说的开篇第一章模型啊。某男二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女一的信任,然后两人海誓山盟缠绵悱恻,当女一的利用价值告罄,男二便毫不犹豫狠心的陷害女主,乃至送命。于是,上天看不下去了,女主重生了!or 穿越了!所以说,猫儿,你也就是配角的命,说是男二已经很给面子了,很有可能最后,变成不知名的过去尘埃,让重生的女主嗤之以鼻。
  •     首先我认为童话书儿童的启蒙读物,最起码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格林童话,只是最近看了小王子,想多看看童话书,安徒生,格林童话都被例入了书单看了几篇我就暗自庆幸我没有在我小时候读过这本书··以下是作为21岁的我眼里的格林童话
      1青蛙王子
      小公主只是想利用可以帮她拿到金球的小青蛙,并非真的想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可是最终结局却是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觉的很荒谬吗,为什么青蛙王子会愿意和这样一个的公主在一起,可以说青蛙王子也是个只看外表的十分肤浅的人,为什么我觉得结局应该是衷心的亨利其实才是真正的王子,公主和那假青蛙王子从此过上了天天吵架的生活。
      2猫和老鼠合伙 好看
      最后一句话,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一直在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强者欺负弱者?敌人永远是敌人?轻易相信别人终究会伤害自己?我不知道
      3圣母的孩子
      可能这篇取名为禁止的那扇门更合适。王后的三个孩子被抱走,她没有忏悔,当她自己要被处死了,她忏悔了,也许也不是真的想要忏悔,她是一个自私的人,国王的压力她不管,孩子的死活她也不管,那扇禁止的门打开后,也打开了她的不好的一面。
      4傻小子学害怕
      这个傻小子一定很单纯,因为只有单纯的人,才不知道害怕偷了东西的小贼害怕警察,考了不及格的孩子害怕爸妈··这傻小子一定很善良很单纯(其实这篇没太看得懂就百度了下,百度里面有个答案很可爱,说的是女人比魔鬼更可怕)
      5狼和七只小山羊 好看
      挺好看的一篇,里面有个什么老板的知道狼会去骗人但是为了自己还是给他脚刷了面粉,挺现实的
      6忠实的约翰 好看
      7好交易 之前农夫挺死板的后来为什么会突然很机灵?
      8令人叫绝的乐师 好看
      9十二个兄弟 好看 谢谢我也有个好哥哥
      10
      
      
  •     我不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基本上是给五六岁的小朋友看的。因为这本书里的结尾有一句很经典: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本书容易给小朋友产生误会,以为嫁给王子就是幸福了。童话世界很美好,但美好的很不现实,孩子年龄稍大就不应该再读这样的书了。
  •     相比安徒生的童话,格林系列大多显的短小精悍,更像寓言故事。 很多读起来仿佛就从传说故事改编。 因此,就有了“黑化”的空间。 (更多精彩文章转自空间日志大全网:www.njhylight.com,空间日志转载网:www.doiio.com)
  •     这是我童年为数不多的书籍之一, 但是看的次数之多无法想象,并且每次在看的时候就像是第一遍那时津津有味。
      
      格林童话教给我想象力和面对是非的态度,因为好人总是有好报坏人总是有恶报。
      
       尤其是它夸张怪异的想象力, 让我觉得自己身处一个扭曲夸张的世界里,有堂吉诃德式的游吟诗人, 有两面三刀的狡猾骗子,这样的感觉就像是看塔罗牌上的图案------如此神秘如此富有魔力。
      
      可是说来奇怪,什么王子公主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在记忆里,王子就是一个单有匹夫之勇却运气很好的普通青年,而公主就是天使的面孔纯洁的心各种被陷害各种成功被救。而那些下场凄惨的坏人,却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达成既定的目标,虽然出发点是邪恶的,但是不像正面人物显得那样单薄并不堪一击。
      
      童话终究是童话,但童话毕竟是童话。 它保护了我们对于世界单纯的幻想,保护了我们对人间公正和真理的认可和信仰。
      
      
  •      格林童话全集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有不少故事的语言富于诗意。本书收录了格林童话中的全部作品,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小红帽等,相信大家又会回到童年的美好时光中去。
      
      
       这些童话的蓝本大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更加以编纂者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其中不少是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绪,宣扬封建道德,鼓励安分守己的处世态度的。推荐阅读:http://blog.sina.com.cn/lipma
  •     小时候看青蛙王子只注意到青蛙最后变成美貌的王子,跟小时候看泰坦尼克不记得激情桥段一样,我忽略了青蛙王子的结局。
      青蛙王子变回人之后,仆人来接他回去,路上王子听见咔嚓一声,以为是车子的什么东西断了,仆人海因里希说:断的是我的心脏上的铁箍。当您变成青蛙囚禁在井底时,我怕心脏破裂,因此在胸口雇了三道铁箍,因为我太痛苦了。接着在路上,又咔嚓咔嚓断了两个铁箍。
      这就是结局。正宗的西方爱情故事,心脏套铁箍,写成情诗也是在合理不过啊!公主为人不正直出尔反尔,这个故事是在说女人太浅薄,男人的爱才感人!
      坏公主不只她一个, 勇敢的小裁缝里面,小裁缝冲破重重困难娶公主,做国王,结果知道小裁缝不是将军而是穷小子之后,公主毅然决然派杀手谋杀亲夫。
      王尔德童话里面,夜莺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说高傲的小姐跟穷穷书生说你送我玫瑰我就跟你跳舞,但是那个季节没有玫瑰,夜莺歌唱一整夜用自己的血液滋养了一束玫瑰,结果小姐食言,跟官二代跳舞去了,穷书生还抱怨夜莺只会唱歌。
      赤裸裸的隐喻啊!夜莺代表禁忌的同性之爱,穷书生是好高骛远男主角,高傲的小姐代表世俗的异性爱,官二代是无法打败的情敌。类似的童话还有小矮人喜欢公主就千辛万苦穿越森林来王宫表演,结果公主嘲笑他个子矮小。又一个浅薄的面目可憎的女人。斗胆猜测一下,王尔德小时候大概被某个自私浅薄爱慕虚荣的女人伤害过,因此走上同性爱情之路。
      王尔德,安徒生,有可能再加上格林兄弟之中那个终身不娶的,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和性别取向反应在通话里面,不过安徒生和格林都还是适合小孩子看的,王尔德太残酷,童话怎么能是愤愤不平的呢。
      惊闻另一写童话的作家郑渊洁也出柜了,相信写童话和同性倾向或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格林童话绝对不是给孩子看的,血腥,充斥着成人的心计与阴谋。
      有一篇忠诚的约翰,约翰为了救国王变成石头,石头冥冥中告诉国王,要国王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然后用他们的血就能使其复活。国王居然还这么做了,我的天哪。(德文原版)后来两个小王子原地被复活,但是无论如何,这忠诚的约翰要国王做出这样泯灭人性的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即使再有愧疚感,也不该杀死自己的骨肉。之后国王让约翰藏在柜子里,为了等王后从教堂回来。测试了一下王后的反应。国王问王后,如果要以两个孩子的性命来救约翰,她是不是愿意。王后居然痛苦的答应了。之后约翰出来,皆大欢喜,三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约翰,你都和王后有肌肤之亲了,就三个人在一起吧)。这里吊诡的是,约翰既然已经复活,为什么还要试探王后?可怕的格林兄弟。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关于国王有没有杀自己的王子,在德文版里,是这样的:(我不是翻译家,只能说个大意)国王拔出剑,亲手把两个孩子的头砍了下来,当他把他们的血涂到石像上时,约翰复活了。他对国王说,你的忠诚不应该被漠视。他把孩子的头重新装回去,然后用他们的血涂抹伤口(王子的血够NB),王子们复活了,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中文版里,这里把这一整段改了,变成国王拔剑时,约翰制止了他,其实只是约翰的试探。也难怪,如果按照原版直接翻译,也太过血腥了,砍掉了头再接上?Seriously?小孩听了还不做噩梦?
      
  •     直到去年暑假,除了小学课文上的《丑小鸭》和哥哥给我讲的《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我还没看过《格林童话》呢。看了之后才发现,《格林童话》拜金、暴力、血腥、惊悚、色情、偏见、封建又俗套!总离不开国王、公主、王子、继母、金币(金子)、森林这些关键词。继母总是坏的;公主一定是嫁给王子的,他们相貌地位必须相当。其实我看的还是被修改了十几次的现代和谐版,听说原版的更黄更暴力。
      我觉得《格林童话》完全不适合儿童阅读,除了以后增加些谈资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很多人说,这是你现在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小孩子是喜欢的。当然,小时候没有条件看其它优秀动画的情况下我也喜欢国产动画。好的童话应该是像《怪物史莱克》——包括后面的关于婚姻矛盾的续集——这样的。
      
  •     相比安徒生的童话,格林系列大多显的短小精悍,更像寓言故事。
      
      很多读起来仿佛就从传说故事改编。
      
      因此,就有了“黑化”的空间。
      
      网上黑色童话有,但不多。
      
      所以很期待有一本全黑色的“格林童话”(黑化的童话还能叫童话???)
      
      如果哪一天面世了,肯定要买一本收藏。
  •     突然就想起格林童话了,那时候相比较安徒生童话我更喜欢格林童话,因为小时候感觉格林童话里有王子公主,魔法什么的,而感觉安徒生童话写的虽是小孩子看的,但很现实,卖火柴的小女孩死掉了,我不想看这么伤心的东西,于是,我不看,看的我会哭,我会整天心情不好,会难受,我不要那样的感觉,于是我不看,我只看格林童话。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吃完晚饭,就坐在床上,捧着格林童话看的津津有味,而妈妈在一旁打她的毛衣,好温暖的时刻啊,在柔柔却泛黄的灯光下,妈妈和女儿,我感到很温暖。在爬上床之前,我会站在自己的小书架上苦恼该拿什么书坐到床上,虽然家里没有什么钱,不富裕,但是妈妈还是给我买书看,虽然每次买时她都会说家里都已经有这么多书了还买,但她还是会给我付钱。苦恼的我就会抓起格林童话爬到床上,一遍又一遍的看着,虽然里面的情节我都知道了,甚至还会背了,但我还是愿意选择看格林童话,十点多了要睡觉了,就把我的梦,我的童话书放在床头,关灯睡觉了。后来我忍不住了,还是拿起了安徒生童话,看了里面的海的女儿,本以为会是美好的结局,可是看到最后我好伤心,怎么回事这样的呢,说实话,我哭了,后来就再没看过这本书了,直到我长大,直到我了解这个世界,陪伴我的一直都是格林童话。
  •     嘻嘻
      
      好像一直都喜欢童话
      
      因为总是有好的结局
      
      美满得像那完美的句号
      
      读童话一定要很投入才行
      
      忘记现实生活中的纷纷扰扰
      
      找到真正的所谓“净”界
      
      格林童话是不错的选择哦
      
      
  •      许久没有在午夜上网了,自从下定决心改变作息以来,我已经很少熬夜到那么晚了。
       但是今天是一个例外,晚上喝酒了,九点睡到12点醒来,却又无论如何再也睡不着了。于是便起来看书,手边是一本格林童话,上一次读这本书,大约是十年前吧?俱往矣。
       当然,二十三岁的我读童话,和十三岁的我读童话,感触自然是不一样的。
       格林童话里,含着浓浓的宗教意味和德国的民族性在里头,对于手艺人的尊崇,是这个民族骨子里的东西,这一点从童话里头就可以看出。在格林童话中,正面典型往往是手艺人。这和我天朝的传统,自然是大不一样。
       而宗教对于德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亦是不可忽略,《三根绿枝条》这一故事,曾经让我困惑了许久,不懂得“don't judge"在基督教中重要地位的人,大约不容易懂得这个童话背后的深厚意味。
       正所谓童言无忌,童话里头,也可以看到许多很有意味的事情来。如果将东西方的童话进行比较研究,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童话里,包涵了一个民族潜意识里头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对童话进行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我们是谁。
      
  •      小时候乐观到几近天真,不大喜欢安徒生而狂爱格林兄弟.原因很简单,安徒生里面都是流泪又失明的王子,化成泡沫的公主,不管开头多么为这个故事心仪,最终难免会伤心,因为一切的美好与不美好都会在结局的时候化为泡影,消失殆尽.很悲伤.
       格林兄弟就不一样了,虽然过程中充满着背叛,血腥,种种丑恶,但结局总是美好,一个公主,不管她曾经是如何的潦倒,总有闪闪发光的王子在前方等着她.然后大家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等到有一天公主老成了恶毒的王后,又会有新的一个"大家"在结局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好像那头在前面吊了胡萝卜的驴子,美好总在前方.不管它最终是否会实现,在不尽如意的旅途中总是一个好消息,令人会心一笑,觉得一切都会过去.
       格林童话在记忆里不是文字的样子而是一幅幅具像的图片。我小时候的格林童话是一套四本绘图连环画,画的极漂亮,是黑白的白描之类的,因为很喜爱它,所以很认真地帮每一张图的主人公都用彩笔上了色,每个公主的蓬蓬裙尤其仔细认真地区分出玫瑰花,珍珠,宝石的颜色。花花绿绿四本拿出来好不得意。可惜后来都被表妹们拿去看,等我想起来找它时,早已经了无踪迹。后来在各大书店寻找都没有再见到,几乎令我怀疑是不是真的有过这样一套书,因为无迹可寻,反倒像发过一场梦,五色斑斓,蓬蓬裙和蕾丝边,会说话的各种动物,魔法和巫术。
      
       P.S 如果有谁恰巧曾经有过这样的书,或曾见过,烦劳知会一声,有人曾经同梦。
  •     总有一些书让我无法忘记,因为想到了他们,便想到了那段岁月,想到了与我们一起分享阅读快乐的人,至亲的人。
      
      88版的格林童话全集于我,便是这样一本书 。
      母亲在我很小时送给我这本书,每天给我读一个童话故事,如果我表现好,她会读两个,那是一段模糊却幸福的记忆。
      
      离家9年,我终会回去,拾起那本书,拾起那段记忆。
      
  •     小时候学到的许多道理的在里面写着,只是那时候不明白,长大了才知道那不只是本童话故事,它教給我们爱和宽容。
  •     抓住了童年的尾巴读的这本书,还记得小时候,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这些书,昏黄的灯光下,我总能看的津津有味,向往王子和公主般得爱情,觉得善恶终有报,所以我总认为如今自己的善良、天真都是这段时期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所赋予给我的
  •     童心不会随着我们的长大而消失,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童心,在现实中,保持我们最后的真,小孩的世界中,我们能学到很多!!
  •     很棒的句子,美丽的一切的幸福,代替了本就不该有的痛苦何悲凉。。。。。。这,也许就是我们心中的最美好的童话吧
  •     那时,你爱谈天,我爱说笑
      关于,我的童年
      还是有很多的美好
      还记得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妈妈给我买的格林童话
      没想到,一个公交车的时间,这本书书就被我啃掉了
      我想
      应该从那时开始
      我和童话,就开始结下了一个不解之缘
      很喜欢幻想
      幻想着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人
      幻想着同样美好的结局
      会吗?
  •     格林童话
      与安徒生之类的童话相比
      是比较阴暗的童话
      
      而我从小只读了格林童话
      
      也许
      这就是我是现在我的原因之一
      
      女人被拖到强盗窝里
      被剁成碎块
      分着吃掉。。
      
      这段,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也许
      这就是我是现在我的原因之一
      
  •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证实德意志民族精神延续性和完整性的鸿篇巨制。建立民族国家的需求以及上流社会对法语的过度使用使得格林兄弟意识到用统一的语言塑造德意志民族精神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同时,统一当时一盘散沙的各个邦国、排除疆界外的异质群体也成为可以利用"语言"这一工具完成的任务之一。KHM (Kinder- und Hausmärchen,格林童话)应运而生。据说全部故事均来自于民间,足以证实其真实性(authenticity) ,即作为证明文献的可用性。但事实是成书过程中几易其稿,很多情节,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拇哥》,《睡美人》等,都经过大量修饰,真实性 无从谈起,却仍被宣扬保存了最完整纯粹的德意志民族精神。讽刺地是,格林兄弟自己承认虽然有些内容经过删减,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要照顾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真是怎么说怎么有理。这种经过了净化的文本,具有,起码,双重功用,第一,可以将"精神"灌输到小朋友脑子中去;第二,更重要的是证实了民族性从古至今一脉相承,已经深入到了民间文化的血液中。
  •      我的后母宰了我
        我的父亲吃了我
        我的妹妹小玛丽
        捡起我所有骨头
        包在绸手绢里面
        埋在那槐树底下
      这只小鸟唱的歌是我印象最深的。小时候看,觉得害怕。现在看,觉得厌恶。
      看了桐生操的“血腥的童话”,虽然有种“她们瞎写”的感觉,有时候回忆起来,觉得格林童话里面还真有点黑暗的东西。
      小时候觉得格林童话比安徒生童话好看,总觉得这里面的故事更有意思。难道小时候有猎奇心理?呵呵。
      长大了看格林童话,看到了很多现实的东西。比如灰姑娘的故事,就很假。我认为假的不是灰姑娘不能遇到白马王子,而是最后“灰姑娘和白马王子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最近看肥皂剧回家的诱惑。就觉得林品如和洪世贤在一块儿不可能幸福。有点这个意思在里面。虽然门当户对是老套思想,但是现实中,这点其实很重要。因为这个“门户”决定了人的精神和思想。
      还有那个青蛙王子的经典故事,就让人觉得,公主呢,不可能嫁给“青蛙”这种草根出身的。而幸运的是,青蛙是王子冒充的。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很开心,觉得是个大喜剧。现在看看,也没啥好开心的。
      七个小矮人收留白雪公主那一段美好印象,被桐生操给毁了。总觉得桐生操写的更接近现实。虽然,人家是童话,把童话往现实里面对照是不对的。但是,我这不是已经过了读童话的年纪了么。。。
      我想,格林兄弟那个时代,应该还是有很多“黑暗”的吧,所以,残酷一点的童话,也是应了作者的心情。
      还是喜欢那种“猫和老鼠做朋友”没有人的篇幅。那样,我可以少往现实去对照。
      长大了,还是喜欢读童话,不是向往童话般的生活,向往的,是我那回不去的童年。那种无忧无虑,不宠不惊的天堂般日子。
      想到这一点,看着童话,总想找个发泄口,有时候,就那么哭了出来。
      
  •     449561561321;;;;;;;;;;;;;;;;;;;;;;;;;;;;;;;;;;;;;;;;;;;;;;;;;;;;;''''''''''''''''''''''''''''''''''''''''''''''''''''''''....................................,,,,,,,,,,,,,,,,,,,,,,,,,,,,,,,,,//////////////////////////////////??/????????//???;[[[[[[[[[[[[[[[[[[[[[[[[[[[[[[]]]]]]]]]]]]]]]]]]]]]]]]]]]]]]]]]]]]]]]]]]][[[[[[[[[[[[[[[[[[[[[[[[[[[[[[[]]]]]]]]]]]]]]]]]]]]]]]][[[[[[[]]]]]]]]]]]jnugmnmjkljknkjn
  •     摘自《东方早报》 作者:黄昱宁
      
        要鉴定《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你没读过的初版原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8月第一版)是本烂书,我们其实不用调动痛心疾首的姿态,那样反倒容易把事情说乱。单单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理由就足够了:“羊头”是“格林童话初版”,“狗肉”是日本女作家桐生操根据她自己(也包括某些心理学和历史学研究成果)对这些童话题内或题外之意的理解,将既有的情节及人物重新排列组合后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据说这些小说以前也曾出版过中译本,但没有打“初版原貌”的旗号,没有围上血淋淋的腰带,而且它至少还是根据桐生操原著翻译的文本而现在这个,最多只能算掐头去尾、加油添醋的编译本。
        经典童话的“故事新编”是很常见的现代小说题材,唐纳德•巴塞尔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A.S.拜耶特和安吉拉•卡特都是个中高手。相比之下,桐生操进不了纯文学的流品,即便在类型小说群落里走的也是相对低端的路线,但就其情色暴力的尺度而言,并没有超过当代作品的一般水准。也就是说,如果包装不是那么李代桃僵、耸人听闻,如果我国有足够完善的图书分级制度,那它至少可以获准在有限范围内销售也许像台湾书店那样,贴上一张“十八禁”标签。在微博上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人问我会不会拿这样的书给自己的孩子看,我的回答是:当然不,因为它在被写下的那一刻,本来就不是给孩子看的。然而,不幸的是,炮制这个粗糙的编译本的出版商,思维比中国的图书市场还要混乱。版权页上的分类落在“儿童文学”,书封上的广告则毫不含蓄地指向成人,试图覆盖全市场的结果是它在任何一个分众市场都无法立足,进而受到颇为严厉的行业处罚在整个出版业的运转和监管都远未达到良性循环的中国,出现这样的事件也不算意外。
        然而,话分两头,狗肉的质次价高,并不是羊头的问题,如果因此就否认羊肉的价值,甚至质疑到底有没有羊肉存在,就有点滑稽了。追溯童话的源头,比较童话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版本,研究童话的传承及其流变,早就是一门显学。以学术的态度分析格林童话的初版真正的初版,不仅合法,而且必要。真正的初版并不难找,我在专业网站上随便搜搜就能看到1812年的德语版和后来据此翻译而成的英语版。但是,仅凭这些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枯燥的文本,并不见得能理解为什么“初版格林”会让后世的作家、出版商以及普通读者产生色情联想,又是怎样的来龙去脉,赋予它“令人战栗”的印象和“错觉”(真的完全是错觉吗?)。要解释这些问题,还得从“童话”的词源说起。
        在中文里,“童话”这个词严格限定了目标读者的范围,但与它对应的英文词组fairy tale及其源头法文词组conte de fée却并不包含这样的指涉,其字面意思只是“关于仙女/精灵的故事”。从学术上很难界定fairy tale的准确疆域,一般认为这种文学类型从属于广义的“民间故事”(folktale),与其他分支例如神话(myth),传奇(legend)和史诗(epic)既互相交叉,又显著区别。Fairy tale最鲜明的特点是:它们通常不依托真实的时空/人物背景或宗教典故,只需要听任“从前”(once upon a time)开道,轻装上阵就好。十七世纪末,当活跃在法国沙龙里的奥努瓦夫人(Madame dAulnoy)开始使用conte de fée归纳自己撰写的神怪故事(其鲜活的口语体看起来就像是一份沙龙谈话记录)时,这些故事的受众显然不是儿童连“儿童”这种概念在当时也远未稳固。试想,那时的女孩十一二岁就谈婚论嫁,从“婴儿”到“成人”之间走的是一路绿灯的快车道,一旦具备基本认知或读写能力,就已经长大成人,哪里需要那么多故事来打发这一小段模糊光阴呢?因此,虽然沿用conte de fée(fairy tale)这个名称至今,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奥努瓦夫人是一个语词的发明者而非一种类型的奠基者,十七世纪也不是“童话”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登场的确切时间。如果用典型的童话语言来描述,那么,当时“童话”的处境是:戴着小红帽的灰姑娘尚且躺在城堡里昏睡,等待被唤醒,旁边有狡猾的青蛙在爬来爬去……
        那只最狡猾的青蛙名叫夏尔•佩罗(1628-1703),一位才华横溢且懂得鉴貌辨色的御用文人,出没于皇宫、沙龙和法国学士院,平生写的第一则寓言歌颂女性对丈夫终身隐忍将会得到怎样的报偿,是后世女权主义分子最乐意拿来示众的反面教材。在《百变小红帽》中,本着女权主义立场,作者奥兰斯汀将佩罗毕生最大的成就《鹅妈妈故事集》(其正式标题是“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形容成当权者压制女性主义勃兴的利器,也算有凭有据。更有意思的是,奥兰斯汀以《鹅妈妈故事集》中的诸多细节(宫廷里的玄关镜、凡尔赛中的绣帷挂壁)举证,强调“佩罗这些故事既非源于乡野童言,也不是为了儿童所写,它们都是经过一番修饰的嘲讽寓言,其字里行间紧系着十七世纪法国宫廷、社会发生的事及上流社会的性爱政治”。
        吊诡的是,这个文辞绮丽、让专家看到无数宫廷隐喻的《鹅妈妈故事集》,几乎所有的篇目都对此后的“童话史”影响深远,无论《小红帽》、《灰姑娘》和《睡美人》,还是《驴皮公主》和《蓝胡子》,在各国的民间文学(包括格林童话)里都有为数众多、万变不离其宗的版本。由于追溯口述文学的信史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些“疑似变体”与《鹅妈妈故事集》之间的传承关系(孰先孰后)难以确凿认定,但鉴于佩罗这部作品的形态相当完整稳定,其成文的年代也相对较早(比格林童话初版早了一百多年),它们从书斋流向民间、继而被当成原汁原味的“民间故事”采集的可能性很大。回过头来细看《鹅妈妈》的文本,虽然其中没有像“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骑上一条硬皮昆虫,用太钝的针拧进去”(2010年英国“最糟糕性描写奖”得主)那样纤毫毕现的性描写,但其情节之可怖(“蓝胡子”连环杀妻)、性暗示之密集(“小红帽”的帽子颜色和“蓝胡子”在钥匙上发现的血渍都被认为是影射妇女的经血;青蛙王子要求与公主同床共枕是现代心理学家津津乐道的桥段;就连《睡美人》里的一处闲笔都显得那么暧昧“王子和公主只睡着了一小会儿,而公主也不觉得有什么入睡的必要”)、伦理纲常之混乱可疑(“驴皮公主”躲进森林是因为父王要娶她为妻),以及作者劝诱加恫吓的警世口吻,都教人印象深刻。如果说,我们对“童话”的原生态依稀产生过“很黄很暴力”的概念,那么最集中的印象就应该来自于佩罗的作品那些在严格意义上根本不是童话的“童话”。
        青蛙变身王子并非一夕之间,至少在童话发展史上是这样。当具有语言学家、民俗学者和大学教授三重身份的格林兄弟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民间故事时,欧洲的生育率、平均寿命及初婚年龄已经与佩罗时代大相径庭。借助工业革命的魔力,这一百多年的社会生活变迁异常迅猛,失真得像一则真正的童话,人类发现自己不再需要依靠早婚早育来维系人口稳定和经济繁荣,将性成熟期一再延后的优势逐渐凸现,“儿童”与“青春期”的概念亦随之明晰,并被精密量化。这个日渐壮大的群落需要属于自己的产品,需要物质精神双丰收,正如格林兄弟需要充足的学术经费。两者一拍即合的结果,就是格林兄弟于1812年将原先用于学术研究的民间故事材料,汇编成适合图书市场的文本《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出版商在写给格林兄弟的信中明确指出,“支付一定数量的稿酬”的先决条件是“达到一定的销售额”。这种商业导向对格林毕生强调的“口述实录”的真实性产生多少影响,现在很难估量,但上世纪末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他们的一手材料可能大半来自与格林兄弟同一阶层的朋友和家庭,而不是乡间大树下满嘴跑马的说书人。
        佩罗作品中最出名的故事,几乎在1812年的初版《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里无一漏网,其中有些还经过符合商业导向(即儿童化倾向和对主流道德观的迎合与强化)的“改良”,这似乎间接证明格林搜罗来的故事未必像他们强调的那么草根,那么不假修饰。《多毛姑娘》是《驴皮公主》的翻版,《菲策尔的鸟》与《蓝胡子》同根同源;《小红帽》的主干沿用佩罗的设置,但在原先的结尾处加上了一大段峰回路转的情节:猎人剖开野狼肚子,救出小红帽和外婆,后来小红帽又遇上第二只野狼,与外婆合力设计将野狼淹死,然后她“快乐地回家,一路上不再有野狼会伤害它”;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格林版的《睡美人》将佩罗版拦腰斩断,醒来的公主与王子“幸福生活,白头到老”,随即戛然而止而佩罗版的睡美人却还要经受王子将她金屋藏娇、秘而不宣的考验,好不容易熬成皇后了还要遭受皇太后的迫害,差点被煮成人肉汤……
        种种迹象显示,与《鹅妈妈故事集》相比,格林童话从第一版起,就在各个指标上更接近fairy tale这种文学样式的现代概念。这一点写在学术书上,是一句干巴巴的结论:“(童话)这种类型,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异军突起,之后通过许多作家的作品稳固成形,直至格林兄弟的作品,才终于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类型’。”(杰克•齐佩斯:《伟大的童话传统》);落实到细微处,则表现为格林兄弟耗尽后半生心血,六次增补修改,除了将故事数量从八十六个扩张到两百十一个,还通过一次次手术将这个“类型”打磨得更为成熟,更适应童书市场需求,更具有行业示范效应,也距离民间故事的雏形越来越远。
        将1812年初版与1857年的第七版对照,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我选了十来个故事逐句对照,同时参考别人对照之后的结论,发觉两者之间的差异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惊人,至少远远比不上“小红帽”从佩罗走向格林的那段距离。弟弟威廉所说的“凡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字句一律审慎删除”首先包括初版中附加的晦涩注释,那是这些故事原先用于学术目标的残迹;其次是语言风格上的大幅调整,文字更流畅简洁,故事更完整可读。至于观念上的调整,那种始自欧洲文化启蒙时期的“塑造完人”的目标,只是隐约可见,打散了弥漫在不太起眼的细节里。
        《死神教父》的改动幅度很大,原先尚有想象空间的结尾被挑明,于是“人人难逃一死”的题旨昭然若揭,颇具震慑性;《白雪公主》里那位对着镜子抓狂的女人,身份从亲妈变成了继母(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汉斯尔与格蕾特尔》中)往大里说,这样改动显然更符合常人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对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核心家庭概念,也算是某种呼应。最著名的改动出现在《拉朋扎尔》(又译“长发姑娘”),初版中明确指出,囚禁在城堡中的拉朋扎尔放下长发,让王子爬进闺房,并不仅仅是让他来听歌的,因为此后拉朋扎尔天真地问巫婆为什么自己的衣服越来越紧(暗示怀孕)时,他们的“奸情”便在巫婆和读者眼里暴露无遗。从第二版开始,这个关键细节就被格林兄弟“审慎地”改为:“拉朋扎尔突然问巫婆:‘告诉我,你比年轻的王子要重得多,你怎么也能上得来?”诸如此类的色情暗示,到后面几版时都用类似的手段铲除得一干二净。
        耐人寻味的是,格林兄弟对暴力的态度非但没那么审慎,甚至还颇有强化的兴趣据说这是格林兄弟为了贯彻纯正的德意志道德观(而这种“纯正”,既受过恩格斯的褒奖,也被希特勒大力弘扬)所作的努力。初版中灰姑娘的两个姐姐削足适履、血溅林中路的情节就已经够残忍的了,从第二版起,作者又加上了她们的双眼被鸽子啄瞎的情节,让惩罚进一步升级;《桧树的故事》为了鞭挞后母不惜细致描写其屠戮继子的全过程,“人肉羹”的呛人气味充溢字里行间,这个凶猛的故事历经六次修订,仍未被格林兄弟舍弃,倒是托尔金发现后来的选本有时会拿掉或者改写这一篇;根据《蓝胡子》改编的《菲策尔的鸟》增添了浴盆里被“砍成碎块”的尸体;同样的碎块也出现在《强盗新郎》的第二版里,格林兄弟嗜血之余甚至没有失去幽默感,安排歹徒在碎块上“撒好盐”……作为史上公认的“童话之父”,格林兄弟这六次修改的取与舍,是否为至今仍然“重色轻暴”的审查制度(保护青少年身心,始终是各国审查制度最看重的旗号之一)树立了某种较早期的标杆,也许是值得童话史专家和社会学家认真探讨的课题。
      
      
  •   郑渊洁小孩都那么大了,怎么就出柜了!好可怕!
  •   他貌似出柜很久了,06年新浪的专题http://news.sina.com.cn/o/2006-01-01/10027872064s.shtml
    我看到之后好震惊啊!!!!!
  •   今天看了一下,还没懂为什么要写仆人。。原来如此、、、
  •   最近的美剧 格林 可以去瞅一下
  •   美剧一直在收藏,从没有下载。因为电影已经看不过来了。格林貌似收藏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