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

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陈忠实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鹿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最牛逼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史诗级别的,就是把某阶段的人类生活仿佛从历史时空象限中剪切出来一般,全方位全角度生动再现出来。比如《红楼梦》就是一幅清中期上层贵族人家的浮世绘画卷,《金瓶梅》姑且忽略男女之事的热辣文字,绝对是《清明上河图》般的明代市井人间百态组图。
      
       以此为标准,《白鹿原》绝对是史诗级的小说。时间横跨清末到解放战争之后这半个世纪,以陕西关中这片历史凝重的土地为舞台,出场人物几十个,着重刻画的也有十几个,情节多线且不断交叠爆发。读者们有人看到了时代变迁,有人看到了传统信念和新生代理想的冲撞,有人看到了人物的多舛不幸,当然还有不少淫民是冲着热辣的偷情描写去看的……
      
       描写清末民国这半个世纪的文艺作品很多,张恨水写了《金粉世家》之类才子佳人的故事,林语堂写了《京华烟云》这个北平富贵人家悲欢离合的故事,但这些,都太优雅太小资,适合小女生读。如果你不想要轻歌曼舞风花雪月,想要重口味、质朴原生态、残酷悲壮、直面人性丑陋,那就看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
      
       中国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的作家,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很多。比如《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俩人的作品也有些相似之处,比如时间段都是清末到解放这跌宕起伏又乱糟糟的50年;莫言笔下是这个时段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陈忠实笔下是陕西蓝田县(书中的滋水县)白鹿原,但都是最接地气最顽强朴实的农民的故事。陈的代表《白鹿原》和莫言的《丰乳肥臀》、《檀香刑》都有些荒诞、夸张,甚至迷信色彩的段落,这绝对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体现,用虚幻妖魔化的手法来凸显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切莫苛求其情节的合理性,体会那个意思就行了,又不是侦探小说。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白鹿原》,基本是厚重的写实顶多有十分之一的虚幻。而莫言的作品魔幻程度太高,恕我水平有限读着很晦涩,臣妾做不到哇~~~~
      
       做足了对比:和古代章回小说比,和近代反映同时代的小说比,和当代同级别的作家作品对比,只是我为了说明白《白鹿原》的特点,当然但凡伟大的作品,其独特性是很难横向纵向比较的,只能拜读后才有感受。
      
       通常史诗级别的小说,结局的意义已经不单单是故事的终结和人物最终命运的交待,更是历史时空象限里某个坐标下的全景状态。将在这一坐标状态之后,这个舞台上众生们会何去何从,给读者留足够的想象空间。举个通俗的例子,长达八个季的美剧《绝望的主妇》,结局就是四个女主离开了美景镇紫藤街这个舞台,开始了各自新的生活,所谓人生时空坐标的新起点。
      
       说回到《白鹿原》,白鹿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大结局既有偃旗息鼓的意思又留有回味余地,每个人物都领到了比其命运审判还要悲剧性的结局,且逐一点评:
      
       白嘉轩的腰杆被打折,每天像狗一样佝偻着背倔强的活着。而他的亲人们却逐一离去。妻子和长工鹿三在瘟疫中离世;最爱的女儿白灵为她追求的理想而冤死;从小忠孝仁义教育大的儿子孝文变成了腹黑的权谋者;从小看着长大的黑娃被儿子孝文弄死……他坚信的忠孝仁义、学为好人,在经历了“三民主义”、“共产主义”的一番番冲击后,已显得老朽不堪。但是,白嘉轩看似被时代淘汰的惨淡结局,反而透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土地的生命力,传统价值观的生命力。
      
       鹿子霖是一个小人,投机份子,但还没到大奸大恶的份儿。他占田小娥的便宜,为了弄臭老对头白嘉轩唆使田小娥诱惑白孝文通奸,他一贯不检点私生子无数,他在城头变幻大王旗般的时局中左冲右突,总想捞好处。这样一个小人的结局却不仅仅是个人品行的审判,而是同样带着时代的悲凉,再生财有道也架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凉,两个儿子兆鹏追随共产主义杳无音讯,兆海牺牲在抗日战斗中。最后鹿子霖在疯癫屎尿中结束残生。
      
       白灵,这个作者寄予最美好期望的精灵女孩,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自己的理想不惜背叛父亲,背叛曾经的爱人兆海。最终却在共党的肃反运动中被当做叛徒活埋,为理想而背叛了一切,最终遭到理想的背叛。有很多人讨厌白灵,觉得她偏激自以为是,但是这样一个单纯的有理想的女子被毁灭,已经不仅仅是可惜两字,已彻底是悲剧。也幸好中国的小说远没有影视审核严格,这样讽刺当政者的情节依然可以鲜活的跃然纸上。
      
       田小娥,另一个戏份很多但是充其量只能算是推动剧情发展,而不是主线人物的女子,红颜祸水,一个徒有美貌但却没有能力把握自己命运的bitch。她遭受的命运审判也远远重于其生平。田小娥的确是个伤风败俗的女子,但是她并没有伤天害理,起码她没偷没抢没杀人放火,让她被残忍的杀害之后,仍然被挫骨扬灰还被镇在镇妖塔下,无论你多么不齿这个女人的生平,但她的结局还是很让人同情。
      
       黑娃,是一个很多人欣赏但我很不齿的人。为了田小娥,黑娃跟父亲和宗族礼法彻底决裂;但是不久后又因为“运动”失败跑路逃命,扔下田小娥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女人独自煎熬。黑娃只不过是空有叛逆之心却无任何信念可守的人,没有一件事情是有始有终坚持自己的本心的。他做了土匪打断了嘉轩叔的腰杆,白嘉轩以老派的仁义之心以及对鹿三的兄弟情原谅了他,让黑娃最终有机会拜在大儒朱先生门下“学为好人”,然而,一切都晚了,等你想要树立理想和信念的时候,命运又来开你玩笑。黑娃被阴谋家——嘉轩叔的大儿子、滋水县新中国第一任县长白孝文,找个反革命的罪名枪毙了。很多人觉得黑娃是作者的败笔:前后人格不统一。我倒觉得黑娃写得很真实,他就是一个一直反叛却一直没搞清楚为啥造反的二货。
      
       人物结局的同时,时代的结局也随之呈现:关中大地从向皇帝交粮,耕读为业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瘟疫、土匪、农协……一拨儿一拨儿的苦难,终于走到了红色统治的时期。然而这并不是苦难的结束,隐隐透出的,仍是新的苦难的开始。如果作者继续写,再写一部20世纪下半个50年白鹿原的史诗也毫无问题。
      
       然而,即便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苦难,而且未来依然是沉重悲壮的命运,作者还是赋予了众生些许光明,兆海的遗腹子也最终被领回白鹿原,给鹿家留存了一点希望;多年后白灵的孩子成为了作家,致力于挖掘白鹿原这50年间的悲歌故事;而白嘉轩,这个代表旧时代信念精神的老头儿,佝偻着腰杆倔强的活着。对白嘉轩,我是极尊重的,尽管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尽管他造成了黑娃和田小娥的悲剧,然而这个人是中国文化中传统道德“忠孝仁义”的代表。我觉得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尊重传统的,关中大地祖祖辈辈都以忠孝仁义为信念,绝不是任何新思想可以轻易取代的。对此我很赞同,尤其是有观点批评中国人无信仰时,我绝对会反驳,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国两千年来的信仰,西方口口声声宗教,不就是借着宗教名义侵略屠杀吗?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但绝不可以以偏概全批判历史。
      
       又扯跑偏了,继续说《白鹿原》的结局,每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已不仅仅是自己生平的审判,更是那个跌宕的时代地重创。而这个时代的终点也并不是关中大地白鹿原这个舞台的谢幕,而是时空的新起点。生命生生不息,苍凉怒吼的秦腔一直响彻,悲情的慷慨的人和事会继续上演,一代一代。这就是这片深处中国腹地,一直被传统浸润却很难完全沦陷于新思潮,古老厚重土地的生命力。
  •      说封建老一套的好,那么田小娥绝对戳中了它的核心bug。她有什么错?没有地位的女人没了男人,要怎样过活?被迫用身体换了活命,既没有偷,也没有抢。“啊。。。大啊。。。”那一刻忍不住泪崩。让我想起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那个美丽的军官少妇。这个地球上,人性是有这样的几分相似,但是结局毕竟不同,不同源自文化!田小娥赤裸裸的死了,杀死她的是她的大,没说过几句话,也没吃过他要过他一分一毫的大。这个女人被自己的亲生父母看得贱,被财主老头看得贱,也天然的带着“原罪”被白鹿村的人看得贱。西西里的女人,她终于等回了爱她的老公,能够抬着头做人,有姿态宽恕所有人,田小娥,怎么也想不到,是她心底里带着敬重,不敢正眼瞧一眼的大,亲手杀了她。她等不到她的男人,最终还被一座六角塔压在身上,永世不得翻身。阳间她是害人精替死鬼,到了阴间还不放过,要替阳间的灾祸负责。
       遗憾的是,在田小娥这件事上,朱先生也是要造塔的。
       这个文化,其它方面也许你无法察觉,但选择这样的归因方式,唯有“呵呵”作以回答。
      
       鹿三不识字,没“文化”,但不代表他的行为不包含文化的基因。白嘉轩总体是磊落的,但他的守旧和腐朽与他的正直威望一样等量齐观。他的不自觉自知的作恶与狭隘,源自于他所僵化信奉的丑陋文化传统。
       这个文化是如此的可笑,除了田小娥这个核心bug,还有一堆:鹿子霖逼死了儿媳妇,搞了一堆女人,搞下一堆儿子,终究并没人敢因此而动他,白嘉轩也没敢动他——正义是假的,力量的较量才是真的,在捏软柿子这一点上,一贯的打着正义的旗号;白孝文小时候读书顶认真了,经书读的好,可却是最冷血麻木的一个,顶不认真的黑娃,却真正是条汉子。兆鹏的媳妇,冷先生的闺女,他自己下药毒死了,孝文的媳妇,活活饿死了。女人们死了,有时甚至连个屁都不如,因为屁还要响一下,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来过。这个文化真是“仁义”,呵呵!
      
       鹿子霖脑子里没那多礼法,这人干下的事也无甚值得颂扬之处。但是,在不畏人言和任性真实方面,他比白嘉轩好多了。白嘉轩是专制的,他的儿子们被他捆缚了天性,孝文实际上干的事,与他所读的那些圣贤之言,差十万八千里。鹿子霖是开放的,虽然他称不上好鸟,但是他的两个儿子都不赖,敢爱敢恨,比之孝文强多了。这说明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是不对的。套用心理学和人性的观点看,白嘉轩的家长制和文化传统教条的灌输,压抑甚至扭曲了儿子的天性,正常的事情不能正常的做,经年累月,就会从一个扭曲的口子里倾泻出来,汹涌疯狂。白孝文的历程,再一次说明封建文化的谬误和害处。
       专制的丑陋在于,打着正义的旗号要求别人这样那样,自己错了却死不低头,还仍然处于高人一等。专制是没有诚意的。面对小娥的冤魂,白鹿村的人心里有愧吗?白嘉轩、鹿三心里有愧吗?其实有的,没有愧他们不会“鬼魂上身”,没有愧鹿三的精神支柱不会轰然倒塌,没有愧白嘉轩不会恼羞成怒。深切的固执,即有深切的畏惧。面对愧疚,白嘉轩不低下他倔强的头,正义是其次的,面子架子和威严才是重要的。所以,他没有诚意认错,他认错了,往后的面子还怎么搁?往后该怎样行为,岂不让人笑话?白嘉轩胆小,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没有勇气放下身段从低处换一种方式再来过,他选择死撑着面皮,“顽抗”到底。小娥的塔盖的越高,越映照他内心的恐惧。但是,小娥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她不过是个战战兢兢活着,不敢正眼瞧人,没人搭理的弱女子。是小娥让白嘉轩们,这些腐朽文化价值的信奉者们,感受到了这腐朽文化价值的漏洞和反动,让他们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颤抖和不安。
       小娥是替罪羊,白嘉轩们仍然在好的坏的那么裹挟着前行。
      
       国党上台了审共党,共党上台了,一样审国党。一样杀人,一样有混子。历史发展到如今,可爱的白灵死了,郝县长死了,兆海也死了,兆鹏九成也是死了,也许历史小有进步,但与之先烈的牺牲相比较,历史它是否真正跳出了循环往复的窠臼和局限,有了根本性的提升?
       关中大儒走了,他固然是一个巅峰,但是世事仍有他这个巅峰所无能左右莫可奈何之势。国人怎么了?文化怎么了?大儒亦不能解。原来的一套还行吗?哪里出问题了?
       我们需要大师,各式各样的大师,不独尊一家的大师,山高即为峰,何惧满琳琅。
      
      
  •     自古以来,一个女人的全部价值只取决于一点:她要么尚未丧失明媒正娶的资格,要么已经明媒正娶而且不会被休。
      
      所以田小娥只能被万人唾骂。浪子回头可以金不换,bitch却只能永远是bitch。和田小娥有关关系的男人都好好地活着,而田小娥即使死后多年还要被焚尸,被宝塔镇压,而且天空中出现了一群,蛾子。是的,蛾子。也许只有贞洁烈女才可以变蝴蝶,淫娃荡妇只好变成蛾子。哈哈!
      
      孝义媳妇生不出孩子就面临被休弃的风险,不幸中的万幸是有问题的是她的丈夫。这个没有名字的女人被动地接受了借种的决定,可她的怀孕换来的还是太婆婆的厌恶。从一开始就不是她的错,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发言权,可最后承担后果的却只有她。好在她终于熬死了那个老不死的。
      
      鹿兆鹏的媳妇,冷先生的女儿,让我想起朱安,这些新旧时代夹缝中的女人。她的丈夫不承认这场婚姻,她的父亲和阿公都只把她当成白鹿两家和好的政治工具,她自己也不想离开这个虚假的婚姻。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她逼上绝路。至于所谓的“淫疯病”,哪里是什么病呢?只是女人不可以有欲望,才称之为病罢了。难得冷父可以亲手毒死自己的女儿,果然不愧姓“冷”。
      
      白灵是女人里的例外,新时代的女性的死法,是接近男人的死法。但这个悲剧实在唤不起我多少同情心来。杀AB团,杀托派,整风,肃反,反右,四清,文革,政治运动那么多,总有一个坑能教你摔进去。可叹的是鹿鸣知道年近五十才知道生母的身份,不知道是鹿兆鹏从未提起她还是更糟,从未找过这对母子。
      
      然而无论如何,时代的悲剧总是以更大的力度打击到女性身上。
  •     看罢全书,最后被枪毙的这个黑娃鹿兆谦,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黑娃,就是水浒传的黑三郎宋江。
      
      黑娃本来不喜读书,娶过婊子,闹过农协,干过土匪,甚至有些不晓得好歹,砸断了对自家百般仁义的白嘉轩的腰杆子,反叛到底的个性让他一路从给人熬活的长工变成,农协带头人,山上二拇指,炮团营长。最终他拜了朱先生,成了关门的最得意的弟子。儒家文化彻底磨平了黑娃头上的角。最终也让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变成乖乖蹲在如来佛手心的斗战胜佛。最终被白孝文设局做掉时,他站在台口,微微低垂着头,胸脯里憋闷难抑,转地身急嘟嘟地对坐在主席台正中的白孝文说:“我不能跟他俩一路挨枪,请你把我单独执行,我只求你这一件事!”没有人搭理他。他被押解的战士使劲扭过来。黑娃就深深地低下头去。黑娃完全失去了反抗精神,完全怂了。跟最后明知朝廷赐死,还要拉上李逵垫背的宋江相比,有啥区别。
      
      这其实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悲缩影,吴承恩只是没有写孙猴子的续集,估计是不忍再写,真的要写,估计孙猴子的下场不会比微信上广为流传的追求白骨精,被拒绝的版本好。中国人,有反叛精神的,要么被砍头了,要么被收编招安了,最后象宋江一样,被高俅之流玩死,要么就是太实诚,象黑娃一样被人坑死了。剩下的,都是耍小聪明,希望别人去反抗,自己享受胜利果实的缩头乌龟。
      
      所以,侵华日军,才可以几个人的小分队,押着浩浩荡荡的几千中国人去活埋。这就是种族的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人,继续做黑娃,不要做鹿兆谦罢。
  •     ”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麻廓清,毒虫减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人乎盛世!“
      
      这是小说《白鹿原》里面,陈忠实给读者们描绘的白鹿。毫无疑问,这个白鹿是把握全书,了解作者思路的关键。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力作,书中以白姓和鹿姓两家为切入点,描述了三代人在民国到解放初期关中平原白鹿镇的兴衰历史。这篇小说很长,但是很精彩。
      
      小说出版后取得了空前成功,并获得了第四届茅盾奖。看完整本书,不得不感叹评奖的当时话语空间还是不错的。如果从今天的气氛看,这肯定是不可能的。问题的重点不是书中的性描写,而是书中对传统价值观的肯定,对革命、颠覆和破坏的否定;书中虽然对共产党国民党避免直接评论,但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的却是,作者旗帜鲜明地各打五十大板、一视同仁的不赞成态度。
      
      白鹿的取名本身也是精心设计的。通过作者的描述,传说的白鹿是一个精灵祥瑞,它象征的应该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一种关中平原人民的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说主角也就是白家和鹿家的白鹿镇,当然也强化和丰富了白鹿这个语义。更重要的是,在天灾人祸民生困苦的时候,这只白鹿的形象反复出现。
      
      巨变中的几代人,以及人性与制度的冲突,是本书的主题
      
      《白鹿原》重点描述的是两条线的故事。一是沧桑巨变中的社会和人。全篇最着力刻画的,就是新观念、新政权和新制度对旧文化、旧观念和乡村宗法制度的冲击。这种冲击,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就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命运。因此,书中一条持续的脉络,就是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首这代人如何在社会变化下找寻自己的位置,适应新的政权和环境。白比较坚持原则,采取的是安天命而不合作的态度;而鹿就善于投机,希望时时都不被新社会被抛弃。如果说上代是被动适应的话,如白灵、兆海等第二代就是主动接受,积极参与投身革命,怀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情怀,希望能够推动这种变革。但由此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难以化解和承受的困惑,焦虑和不幸,一直是全书描述的重点。这些命运的安排,凸显了作者的倾向性,就是对革命的不认同态度;或者至少证明革命的成本和苦难都是普通的人和家庭在承担。
      
      除了白鹿两家,其他人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共产党早期造反策略是发动农民斗土豪恶霸,因此有了农协冒冒失失的铡土豪;农协想镇压田福贤,但田被当地势力(以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所保护,结果还是村民深受其害,包括黑娃被迫逃亡他乡落草为寇,几个积极分子被还乡团处决。小说的最后共产党得了天下,田和岳都被枪毙。历史相当于在此又转了一个圈。真正讽刺的是黑娃也一起被枪毙。除了内在原因是孝文陷害以外,难道不说明在那个时候,没有人是真正安全的,人人都是乱世的受害者吗?所以再次证明作者是强烈反对任何革命的理念。无论国共,在他看来这种颠覆性的巨变都对乡村的解体负有责任,都是乱世和民生灾难的罪魁祸首。就像朱先生所说“白鹿原是鏊子”,“他们都是在烙饼”。所以作者有意安排凡是入党的,好人活不成(兆海和白灵),坏人(孝文)当道。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所谓革命政党所持的保留观念。
      
      第二条线是对传统宗法社会的描述,揭示其固有矛盾和制度下人的宿命。作者认为宗法来自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天下,其核心精神是坚守“仁义”的原则,因此白鹿镇是“仁义村”。书中对白家和白嘉轩有大量的正面刻画,告诉我们白家能够几个世纪屹立不倒,长期担任族长,作为乡村的稳定因素和中流砥柱而存在,就是这个原因。另外方面,作者也通过白嘉轩行族规,对孝文、黑娃、田小娥的惩罚,揭示了乡村的宗法观念刻板、非人性的地方。由此看到,虽然作者倾向于传统价值观,认同宗法对社会管理的作用,但他强烈反对宗法和传统观念对自由,特别是女性的压制。因此,书中花了大量笔墨描述田小娥和黑娃、鹿子霖、孝文的故事,实际上是渲染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原本动力,是任何思想和僵化的制度所压抑不了的。压抑的结果就是毁灭。田小娥和兆鹏媳妇的毁灭,就是这个原因。
      
      此外,对于乡村的贫穷、封闭、愚昧和无助,通过瘟疫和求雨这几个事件,作者有着详细和悲天悯人地描述。
      
      总的说来,陈忠实通过这本书,抒发了他对关中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革命和颠覆的理念;寄托了希望避免天灾人祸,期望风调雨顺,回归田园传统的无限向往。同时也强调了他希望以传统儒学为主干,辅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性自由的尊重来重塑民族精神的想法。这,就是陈忠实的白鹿。
      
      人物虽多,但是很典型,其代表性非常突出
      
      小说中,人物的性格都很典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常常是成对出现的,有着鲜明的对比或者互相烘托的效果。我简单地总结了一下。
      
      朱先生(白鹿)和冷先生(大侠)
      
      在小说中,朱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是白鹿的化身。他国学功底深厚,不仅文章盖世,而且早已博古通今,甚至能遇见未来;他一心只关注道统和民生,从不参与政治,不好虚名,为人克己和做人有原则。这样让他拥有了无形的道德力量,被所有各派各种阵营的人所钦服崇拜。也只有这样,才能被称为“大儒”。
      
      作者借朱先生这一个“关中大儒”,实际上表现的是传统儒学的神奇力量,在圣贤书读透之后的大彻大悟。因此朱先生拥有了穿越历史的强大内心,不为政权更迭、社会巨变、思潮混乱而迷失自己的本心和价值观念。无能在什么压力的情况下,他能始终牢牢地把握民生和人道主义,比白嘉轩教条古板的信念多了一分更温馨的人性特色。更神奇的是他对死后红卫兵的折腾都有预测,写在他的墓穴的石头上。因此,朱先生是作者塑造的精神偶像,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从写作手法来说,朱先生也能起到对小说中人物和故事的客观解读,从侧面推动情节的发展。只是个人觉得这个角色稍嫌过于完美,如诸葛亮,有非人之感。
      
      作者第二推崇的角色应该是冷先生,言语不多,医术高明,济世救人。他为救兆鹏仗义疏财,颇有豪侠之气,但是又很低调,也算是传奇人物。不过像有些人的评论一样,他的角色定位与朱先生显得略有重复。
      
      白嘉轩(正面)和鹿子霖(反面)
      
      白嘉轩也是作者着力正面刻画的中国农民或者小地主的形象。白是族长,他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腰板挺直”,象征他的正直和原则性。白嘉轩维护传统道统是决不妥协的。他可以不认女儿白灵,不认和田小娥偷情的大儿子孝文,坚决不让黑娃进祠堂。他也可以顶住全村的压力不给死去的“淫妇”小娥建祠堂,都可以看出他的坚定到了刻板的程度,这就是他为什么“腰板挺直”。他的坚定和原则性也表现在历次运动中,他能顶住各种压力,拒绝与当权者合作(比如他拒绝主动借寨子的戏楼给田福贤就是一个例子)。他绝不投机钻营。他的硬气也表现在土匪面前可以面不改色。另一方面,他对族人具有坚定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他冒着巨大的危险和当局讨价还价救在交农事件被拘押的村民;他在求雨中不惜用烧红的铁钎穿透自己的嘴巴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他也大度,对鹿子霖和黑娃都是以德报怨,特别是对自己腰被打断并不埋怨,最后还能帮着黑娃求情令人感动。因此,他是个合格的族长。只是思想局限,在人性和制度的冲突上,永远维护制度,显得僵化刻板。
      
      与此对比,鹿子霖是鹿家的当家人,但是他秉承祖训就是卧薪尝胆,忍别人所不能忍,在任何时候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机会。因此他是典型的投机者,奉行实用主义。他对当乡约十分热心,利用小娥救黑娃心切占她的便宜,并且唆使她拖孝文下水以打击白家等等,这些都是卑鄙的小人勾当。当然他也是可恨和可怜并存。儿子兆海牺牲,另一个儿子兆鹏入了共产党,到处被通缉抓捕,朝不保夕,生死不明,让鹿子霖担心受怕,饱受折磨。鹿子霖到处想投机,有时也湿脚,曾被抓到警察局里关了很久。最后发疯死掉。
      
      白、鹿两人,代表了乡村地主的正负两面,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
      
      黑娃(光明磊落的草根)和孝文(自私阴险的世家子)
      
      黑娃性格简单,甚至可以说光明磊落。不喜欢受约束是他的典型特征。因此他熬活宁愿去渭河北岸也不在白家,因为白家让他不自在。被逐出祠堂后,他是典型的无产阶级,游离在社会之外,注定了他会在农协成立后成为积极分子。他变成土匪是被逼无奈,但是并没有做多少坏事,而且因为为人仗义,手段高明而深受大拇指信任。但就是因为思想过于单纯,改邪归正后反而最后被孝文暗算,丢了性命,真是令人叹息。另外,我对黑娃后来跟着朱先生学习觉得这个转折略显突兀。
      
      孝文于黑娃相反,孝文在白家相对优越环境长大,是族长的接班人,可谓根正苗红。但是孝文的内心自私小气,后来逐步发展到阴险狡猾,心机很深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和小娥在一起的时候可以不顾结发妻子的死活,当了国民党军官后轻浮自大;为了投共不惜当场打死具有知遇之恩的团长;为了保住自己历史的清白不惜陷害黑娃于死地。在我看来,他比鹿子霖更狠更阴险。陈忠实把孝文最后安排到了共产党内而且未受任何惩罚,是很高明的。历史其实有时就是这样,坏人不一定得到惩罚。这才是本书深刻的地方。
      
      兆海和白灵(理想主义者)
      
      天真有激情,幻想改变这个世界,对革命充满热情,舍得献身。两人的结局都类似,兆海死于剿共,白灵则被共产党自己活埋,让人唏嘘不已。兆海和白灵应该象征着这种对革命天真憧憬的毁灭。
      
      田小娥和兆鹏媳妇(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在小说中,陈忠实没有安排任何一个所谓的贞洁烈妇,相反,小说中的女人都有大胆追求的勇气,包括不怕和白嘉轩同房的仙草,兆鹏的妻子、白灵,最突出的当然是田小娥。田小娥是个让人无限同情的人物,她苦命单纯但是又热情善良。她一开始是在极度屈辱的生活下,不惜偷情与黑娃结合;与黑娃一起被族人抛弃而只能住窑洞而不悔,因为她爱黑娃,愿意这种自由的生活。之后黑娃逃走,她为了救黑娃,与鹿子霖有了私情,受了鞭打;从勾引孝文开始,到真心和孝文生活,直到最后被鹿三莫名其妙地杀死。她没有什么错,旧社会女人离开男人很难生存,更何况一个被众人嫌弃的所谓淫妇。与其说是她的身体对男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不如说在男人眼里她更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与她在一起,她展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境界,混合着柔弱、情欲和反叛的感觉,无外乎几个男人都如此着迷。
      
      兆鹏媳妇也是个悲剧,长期的独守空房,无性无爱无人关心的生活早已让她不太正常,而试图勾引公公的心理负罪感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是被制度的贞洁观念和压抑不了自己的需求给逼疯的。这到底是兆鹏的错还是包办婚姻的错,还真难说明白。只能说她和小娥的悲剧,都是压抑人性的制度造成的。
      
      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
      
      基本是采用顺序风格,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人物语言方言味很浓,是很出彩的地方。作者大量借鉴马尔克斯的倒叙手法,比如“很多年后”怎么怎么样,来增添文章的变化和悬念。
      
      此外,一些背景的交代,有些在文章的后半部,比如鹿家先祖鹿勺的故事,应是非常仔细的安排。恰到好处的象征应用,包括前面提到的白鹿之于白家鹿家,也象征那个精灵白鹿和朱先生;田小娥死后的蛾子等等,都很精妙。
      
      人物性格的刻画,特别是前后一致和互相呼应做的很好,不愧为大师。比如黑娃从小就怕白嘉轩,因为白让黑娃有自卑感,因此黑娃怕看白的腰杆,觉得他挺得太直了;这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其实深刻地刻画了黑娃天生反叛的心里因素,为后面黑娃的行为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后来黑娃当土匪后回来打断白的腰杆就很自然,有说服力。这不光使黑娃这个角色的发展和情节的呼应恰到好处,也进一步衬托了白嘉轩的硬气和原则。以至于到最后白能够不计前嫌希望能救黑娃一命等等,角色在长期发展和各种事件的互动中的性格变得非常丰满和完整。
      
      在情节的取舍上面,作者选择了三方面的情节:一是民国初年到解放前的一些大事,比如乡约的设立;农会农协闹革命打当地的恶霸;蒋介石清党;日本入侵,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土改等等。在这些过程中,书中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如何参与历史事件、创造历史,并完成角色之间的关联。二是作者也选择了军阀屠城,还有两次大的饥荒,求雨,瘟疫等发生在乡土的大事,着力刻画出当时农村的无助和乡民的顽强精神。三是角色之间的感情纠葛,比如黑娃和田小娥,白灵和兆鹏兆海;兆鹏媳妇的精神失常等等,来刻画人性的扭曲,如何和制度的抗争和自我毁灭。
      
      通篇不乏神来之笔
      
      孝文和小娥偷情,开始很紧张,一直性无能。直到两人被鞭打,孝文被赶出家门,这下马上就好了。孝文的解释是“以前要脸,现在不要脸”。这个是陈忠实的神来之笔,把礼法对人性情欲的压制形容得淋漓尽致。但又不露声色,没有激愤而更见讽刺。
      
      村民求雨的一节写的非常详细,生动。实在可以作为民俗文化的写作范本。而且从这一节看到民间的愚昧,无奈和执着。
      
      瘟疫的蔓延这一段,书中详细描述了仙草和鹿三老婆如何倒下,她们各自对家庭对疾病对自己的态度,家人的反应;村民们如何对白嘉轩施加压力要修小娥祠堂,与此同时孝武的反应,鹿子霖的反应等等,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非常生动自然也非常感人。
      
      农协闹”风搅雪“的那一段故事,在早期共产党的鼓动下,如何疯狂地破坏现有的次序,如何铡死长期的恶霸和恶棍;光头和尚如何带领大家游行,鹿三的反应,田福贤的反应都写得很好。栩栩如生,犹如亲临当时的现场。
      
      小说的第一章,特别是第一句话”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的确是经过了精心的考究,这个开篇非常成功。开篇后,第一章通过白嘉轩的七个老婆的故事,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也快速的交代了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只有那个时代才把传宗接代看得如此重要,才会有七个老婆的故事。
      
      翻译腔的语言和略显平淡的描述能力是最大的问题
      
      语言的长句太多,不符合汉语写作的习惯,而更像当时流行的翻译腔。这个缺点,让小说文采打了折扣,特别是失去了汉语词句可以带来的音乐感,不能不说非常遗憾。
      
      故事的节奏有时略显沉闷,特别前半部分,悬念不多,也许是语言不够生动。陈忠实对情欲的描述功力很强,人物的内心活动奇峰突起跌宕起伏,非常出彩。但是在把握其他的大事,如白灵眼中的西安屠城,日本入侵等等大事,笔墨并不少,但是写得不够精彩。我认为完全可以写得更加惊心动魄。也许是平淡中显神奇,反正我没有读出来。总觉得全书的调子都偏平;也许是由于这些事件的发生和结束都显得孤立,缺乏前期的铺垫,语言的质感,情节的层次和递进不够而造成的。
      
      看完这本书,有时我想,陈忠实理想中的白鹿到底来了没有?现在国家的确是”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了,但是我们是否做到了”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人乎盛世“了?这只白鹿是否真的能够”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我不肯定,也许答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吧。
  •     这是我除开从父辈那里听说以外,第三次接触到"文革"。第一次是《霸王别姬》,第二次是《风和日丽》。那个父子反仇,全国人民失去理智,互相毒害的疯狂月岁,我为之震惊,也无法理解。当然,这只是白鹿原里的其中一部份。整本书讲了好长,从封建时代开始变迁,社会变迁,人物变迁,围绕着白家和鹿家讲述了整整一个时代。非常值得再次阅读。
  •     这部厚重的小说写尽人间祸福变幻无常。黑娃学好太突然了,学好以后丢了性命也是意料之中。白孝文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这个人心狠手黑,虽然当了县长,但决逃不过文革。朱先生是一位圣人,看透世情,独善其身,身后无数弟子、乡党为他送殡是最高荣誉。白嘉轩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终身当一个本分的农民,靠劳动自食其力。白灵心气太高,早晚会死,但死得那么窝囊是最可惜的,我宁愿她战死沙场。鹿兆鹏总是能死里逃生,如果能熬过文革,他当得善终。
  •      看完白鹿原,内心五味杂陈有点沉重,很想表达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部历史长剧晃晃悠悠地断断续续了一个多月才看完,像架破落的老牛车咿咿呀呀在脑子里慢吞吞走着书页。小小一个原,交织着历史上一桩桩事件,经历各种风云变换时局起落,真实展现了中国一角底层人民的生活、繁衍和观念、精神。书中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丰满的性情,真实的形象,透过他们,也更让我了解了人性其实矛盾而复杂,善良中可以裹着卑鄙,正直里可以看到邪恶,这些矛盾的特质可以合情合理,丝毫不排斥地住在同一颗心里。每个人那么多面,即便是最贴心的人儿,又能看到几面?让我震动的,有那一片令人敬畏的黄土地,有各色迥异鲜活的性格,但更有扎根于黄土地上的人们心中对信念的那股执着坚定。
       白嘉轩,一个对时局变迁永远沉着冷静,置身事外的封建地主。踏踏实实靠劳动发家致富,他对土地的那种特殊的情感也深深感染着我。“腰杆儿挺得太直了”,陈忠实给他的这句评价是褒亦是贬,包含着对他一身正气的赞誉,却也不无遗憾。
       作为族长,他毫无疑问是克尽己责,成为原上做人处事的道德标杆。他坚信庄稼人只要秉承着将勤劳踏实的精神与土地结合的信念,在任何时局背景下都能走上生存求富的康庄大道。祖上封闭的匣盒一代代延续下来,也传承着融入白家人血脉里的遗训家风,这些在他对后人的言传身教中体现尤为明显。白嘉轩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总像一杆精准明白的称,丈量着原上的是是非非,而在与田小娥鬼魂义无反顾的斗争中,则体现了这杆秤的坚毅不移。
       对于价值观中的大片灰色地带,我也曾茫然迷惑,是不是所有事都可以用是非曲直的道德观去丈量评价,会不会人生中许多事原本并无对错之分。而读到白嘉轩对严苛道德观的身体力行,让我会想,道德一物,原应用于律己,或许对于自己言行的丈量评价,最好也能心里有一杆秤,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对自己所有的言行皆抱着宽容的心态,推脱于世事的无奈,处境的尴尬,久而久之,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偏离初衷,滑向道德的对立面。而对于他人之言行,则只能止步于道德评价,若越界强加,就粗暴了。
      
       鹿子霖,心胸狭隘有仇必报的小人一个,卑鄙中不乏隐忍开通,灵活里又难免有点儿油滑。在与白家人世世代代的明争暗斗中,鹿子霖到终了才渐渐看开看淡,而在小说最后给他的一段描述中,陷入痴癫的他满怀真诚的对白嘉轩说:我跟你好,让人读起来不免心生同情和悲凉。相比起之前那个锱铢必较的清醒的鹿子霖,会不会这个除却了俗世记忆,回归本原的灵魂反而会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获得幸福。一面沉溺于贪欲不可自拔,露出阴险可怖的面庞,一面又没能失掉人道情怀的温存,总有温情体己的另一面流露,鹿子霖可真真诠释了人性的复杂多面。贪嗔痴,佛家三毒,不无道理。
      
       田小娥,这本书里争议最大的人物。从她的出场到结束,都贯穿着一股悲剧性的无奈。从武举人的妾到跟黑娃私奔,是被作践的生命遇到激情的救命稻草,还是与封建枷锁抗争的真爱?从黑娃出走到与鹿子霖苟且,是为保全爱情的无奈妥协还是随波逐流的依附?从听从挑唆为复仇勾搭白孝文到渐生情愫,相依为命,是没有活路的无奈之举和对封建体质的公然挑衅,还是她放荡的本性表露无遗?或者,都有。
       田小娥悲剧的一生无疑是可怜可悲,封建体制下女人命运的不公在她身上体现尤为鲜明,而她公然与封建叫板的所作所为,除了将自己葬送以外,也确给了守旧的封建思想一个响亮的耳光。人的痛苦皆源于人性的挣扎,田小娥也不例外。她行为举止有悖道德伦常,甚至在报复白嘉轩的手段上甚是低劣,但另一面,她又并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在得知白孝文受罚的当下,她心中人道的一面又萌生出悔意和纠结,用一泡尿宣泄她心中的不满。就是这样一个矛盾又纠结的灵魂,始终处在恨意和良知的拉扯之下。
       但我同时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像个物件一样在数个男人之间轮流转手,其实都与她生性没有自我只会依附男人过活大有关系。她一面控诉着封建制度对她的不公待遇,一面却扎扎实实身体力行地将自己当成男人的附属品,用身体换取资本。身体能换来资本,显然,田小娥深谙这个道理。从撤掉托盘给黑娃送饭,到她一步步走向堕落,我们在感慨命运没有给她机会,封建制度没有给她机会,白鹿原没有给她机会,白嘉轩没有给她机会做个好人时,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她自己有没有给过自己机会做一个好人?她的一生都太随波逐流了点,以至于空有抗争的念头没有抗争的意志,她命运的悲惨,与她自身也有很大关系。活的无奈,也罪不该死,但我认为死的也并不冤。
      
       我没有像大趋势一样喜欢白灵这个人物,相反,我认为她是书里最为胡闹的一个。她错把飞扬跋扈和任性妄为当成进步,不懂得理性抗争,还伤害了她最亲的人。而她对所谓信仰的坚定和对革命的热情,满是激进空洞的口号而缺少实质性的建设性想法,她思想单纯,只是为进步而进步,空有一腔无用的热情却很少踏实地深入理解革命本身。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最容易煽动而又不成熟的学生形象。当然,她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对进步事物的向往和坚定也形成了她可爱的一面。
      
       书中太多人物都值得好好欣赏,血性的黑娃,神机妙算的朱先生,我都喜欢。白鹿原教会我太多太多,也许再过十年,我重读白鹿原,又会读懂我现在还理解不了的东西吧。
  •     不知道为啥,总是记得高中语文课上老师描述的白鹿原里面的一个情节,白嘉轩娶仙草的新婚当夜摸到仙草腰间的桃木腰链,以及白嘉轩初次在田埂上恍惚见到白鹿时的描述。不记得老师做的是什么评论了,却一直记得描述的那两个情景。这大概是促使我看完这本书的动力,这种类型的名著真的不怎么看,以至最后以每晚50页左右的进度看完全书的时候,有种很豪气的感觉。好在故事真的很精彩,对里面的写黄部分印象深刻,猥琐就猥琐吧。但是里面有关键的好几页被人撕了,真忒么的想骂人!
      白嘉轩,仙草,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黑娃,小娥;鹿子霖,鹿兆鹏,鹿兆海;朱先生;冷先生;没有完全讨喜的角色,结局也似乎都是悲剧,也许这就是现实小说跟其他小说的区别,角色的划分不是非黑即白的偏袒。
      这些人物串联成了整个故事,看到最后满心凄惶。人面全非,草木全非。不喜欢谈什么大背景,只喜欢关注书里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刚硬清高的白嘉轩,把信誉威望看的高过一切,晚年拖着残破的像狗一样的身躯,丧妻的那一段看得落泪;
      人生几度起伏的白孝文,恨他那么轻易的就被小娥蛊惑,抛妻弃子,气死发妻,小人得志了之后的阴险狡诈,害死黑娃,结局却貌似是所有人里面最好的;
      白孝武的人生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吧,小心翼翼的讨好大家长,不知道在大哥为族长的期间是不是有过阴暗心理,却什么都没干,大哥不堕落退位的话估计也就在次位中规中矩的活着吧;
      也像鹿三一样有点反感自小就在家各种得宠的百灵,虽然小说的定位貌似不是这样的,但就是莫名的有点反感。。。喜怒这种事情还真是不由人。。就是不喜欢她的任性,为了所谓的革命完全毫无眷恋的离家,放弃兆海。
      期待过兆海真的会对白灵坚贞不渝,终身不娶,却也还是在途中遇到酷似白灵的女子,并生下孩子。大概真的是世道变了,不能理解那种舍身不顾一切为革命的情怀。
      也看不惯黑娃的无情,为了小娥抛弃父母,间接打断白嘉轩的腰,能在门外听着儿时的玩伴被惨打
      臭名昭著的小娥,对她的同情止于她毁了白孝文那一段。虽然错不在她,却很难再有好感了
      
      
      总试着勾勒出白鹿原的大概样子,应该是一个祥和美丽的村庄,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过着各自的日子。没有大背景,不管它是否腐朽封建,只是靠天吃饭,清苦却踏实。被很多次提到的那只通体发白的白鹿,总觉得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纯朴的象征。然后世事更迭。。。
  •      白鹿原是本好书。描写中国近代轰轰烈烈变革的书很多,很少有人能把一个时代的沧桑浓缩成一个小村庄两家人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如此悲天悯人又不动声色,像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坐在村口柳荫下呷着茶给后辈小儿讲遥远年代的故事,分不清是真实还是传说。
       非大情怀不能也。
       胸中有此大丘壑的,路遥是第一个,陈忠实是第二个。大一的时候看《平凡的世界》曾感动的恨不能亲身看到那激荡人心的世界,如今看《白》,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的石头拿起又放下又拿起,但终于还是跳出了人物的个人视角,代之以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顿觉气魄对于作者和作品的重要性。路遥写《平》,虽激荡人心但终脱不了小农思想,说来说去都在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浪潮里沉浮,而《白》总算冲破了这个枷锁,不再着眼于个人命运的哀叹,甚至于时代的变迁都成了背景,它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命运。《白》更多的是对世事的洞明,对命运的了然,中国几千年的哲学不过是“知天命”,朱先生做到了,白嘉轩也做到了,这一凡一圣构成了中国人,不管是士子还是农民,最终极的理想。朱先生是集儒道释三家于一身的人物,早已参破了世事运行的规则,顺天命。
       另一个写命运写得好的作家是余华,《活着》是部好小说,福贵和白嘉轩是难兄难弟,只是白更聪明看得更开更远,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经历繁华、安宁、动乱、生离、死别种种福祸之后安然的讲起那久远的记忆吧。
      
  •     开始是被书里白家轩接连死了六房婆娘的鬼神情节吸引进去的。后来发现这是通过写清末到民国,一个村子变迁映射出国家变革的历史。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白家轩和鹿子霖两个贯穿全书的主角,而是下面几个人。
      1)田小娥。我觉得他真是个特别悲惨的女人,开始给郭举人做性奴隶,天天泡枣,后来跟黑娃私奔,被黑娃的爸爸鹿三觉得伤风败俗,最后杀死,中间还被鹿梓霖糟蹋。她是我看到所有小说中最惨的人。
      白灵,是受过高等教育,干革命的新时代女性。可她并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党内两个派别的内斗中,被自己人诬陷,活埋……这个下场,真让人瞠目结舌。
      朱先生:是个超越现实的神人。有个他跟白灵的关于革命的对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白灵说革命后人民就能当家作主了。朱先生听了,只是很淡定的问她,然后呢,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权利然后呢。朱先生真是个神人,当年天天喊着闹革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的当家作主,有了权利又能怎样呢?像60年后的现在这样吗?革命的意义到底何在呢。朱先生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这革命的空洞了。
      
  •     故事是以白嘉轩开始,一个腰直挺挺得让人牙痒痒的人物,并不如人意。可全篇走下来,就这么一位硬骨铮铮的站在那里,就算拄着拐杖,腰折成直角,却还是叫人不敢多瞧。
      一本小说,常常为故事渲染,若是真有那么一两个人立起来了,那真可谓是作者走了心了。这本书,每个人都站着,每个人都仿佛从灰霾中立着,转过来瞅着读书人,那种震撼,不是一两个字能说清的。
      书中最让人清醒的不外乎是朱先生,但他的清醒是老天爷赏的——他就是那原上的白鹿爷儿,什么都懂得些,完全是尽责。而另一个清醒的,自是那娶了七回媳妇的白嘉轩了。
      要说从这么多年的教育来看,只看一半书自然是觉得白老爷真是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我们要破四旧,抛弃封建顽疾,不能守旧,可白嘉轩偏不,事事要按照自己意思来,偏偏不屈服。后半段的白嘉轩,不知道是真的随成长过程,朱先生的提点,自己的悟性,有了自成一套的人生哲学,还是作者故意要塑造出这么个乱世中坚挺的人物形象。白嘉轩忽然就从那个阴沟沟的石头变成了一块定心石,任谁见了都不敢忤逆,说话掷地有声,还句句大实话大狠话,抽的那些误以为这人是破坏革命的坏分子的人无地自容。
      在那样的乱世中,真的有谁是百分百的对?实打实的动机纯?都不是,任何变更的传递,从中心到地方总是需要时间的。围绕风暴而坐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自己感受到的强风在别人那里不可能就是微风,于是要联合大家反抗。可真正只觉察到微分的人们,不是反应迟钝,只是真的感受没那么强烈罢了。可每个地方总会有心思活泛的人,他瞅准每个机会为自己获利,而这样的人,往往是抱怨太多,和站在中心的人一样,过于敏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你知道,我是在说鹿子霖,眼见这样一辈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老伙伴,白嘉轩往往格外严加管教自家子弟。白嘉轩才是那个佛爷,儒家思想深入骨髓,道理,自己明白就好,多的人,救不回来,也没名额了,只做自己该做的,尽心尽力就好。
      或许这种独善其身的心态不值得大篇幅的推广,可现在,好少人能顾好自己了。若是都能管好自己再去放眼世界,很多事,或许不会再是烦恼吧?
  •     最近花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一本名叫《白鹿原》的小说。
      小说以白家和鹿家世代人人生起伏为主线,诉说着一桩桩发生在白鹿村里的的事情。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叫田小娥,一个叫白嘉轩。
      田小娥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小妾,因为耐不住空闺寂寞,勾引做工的黑娃,被主人发现,于是黑娃和小娥被撵出门,黑娃辗转到小娥家,娶了她回到白鹿村。村民们唾弃两个伤风败俗的人,作为族长的白嘉轩更是不容他们进村里的祠堂,他们便搬到村外的破窑洞里住下来,过着清贫但是满足的生活,小娥跟黑娃说:“就算跟你吃菜咽糠我也愿意哩。”
      那时正值国共合作的年头,黑娃跟着共产党员风风火火地要破四旧,砸了祠堂里的仁义碑,建立农协。后来合作黄了,黑娃逃走又被国民党抓起来,只剩下小娥一个人住在破窑洞里。小娥去找住在白鹿村的亲戚鹿子霖帮忙,鹿子霖爱女人的脾性使他帮了小娥也睡了小娥,却被村里的一疯子捉奸在床,为了避嫌,鹿子霖使心计把罪怪到疯子的头上,事实却被白嘉轩掌握。一心要雪耻的鹿子霖让田小娥勾引白嘉轩的大儿子白孝文,田小娥顺利达成目标,白嘉轩的颜面被他那个准族长的儿子重重地打了一耳光,并和儿子断了关系。小娥开始和白孝文厮混在一起,他们开始吸食鸦片,寻欢作乐,最后小娥被黑娃的父亲暗杀了。小娥的生命画上句号,但是不久之后她却变做鬼魂带来一场瘟疫,几乎杀死了白鹿村所有人,黑娃的父亲被小娥附身,质问白嘉轩为什么她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子会不入他们的眼,白嘉轩在把小娥的尸骨压在六棱塔下,瘟疫才得已平息。
      白嘉轩是村里的族长,娶了六个老婆均死于非命,第七个老婆给他生下三男一女。当上族长,白嘉轩修葺了破败的祠堂;为抵御住“白狼”的攻击,带领村民们连起并夯实村子的围墙;他在村里第一个种起了罂粟,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当时种罂粟不犯法);他对长工鹿三亲如一家,并加强村子精神文明建设,整顿民风,此外,他带领村民度过一个十分干旱的饥馑年头,并制止了由田小娥引发的瘟疫。白嘉轩是村里最受尊敬的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他感激不尽,严守族规的他被日后成为土匪的黑娃打折了腰,被大儿子与眼中的婊子田小娥私通的事深深地伤害,不仅如此,大儿子鸦片上瘾变卖家产抛弃妻儿,女儿百灵投奔共产党闹革命,都给他带来不小的悲伤。可是他变得处事不惊了,默默地观望着村里发生的,不关族长事务的一切。从国民党派系战争到国共合作搞农协,从批斗国民党腐败官僚到共产党革命分子被处罚,他承受着,承担着,目睹着你争我抢尔虞我诈,自己还是勤勤恳恳耕田种地,为村民求水镇邪。
      他们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引起了我的思考,田小娥是个放荡风骚的妇女,心里只装得下男人,并不指定是哪个男人,谁能让她快活,让她不至于饿死,她就把身体献给谁。她知道自己的筹码就是那张楚楚动人的脸蛋和那双娇小玲珑的脚,所以她能成功地盗取任何一个爱女色男人的心。她所谓对男人的好,无非是让他们得到满足,她的好,是给黑娃的那一小碟蒜泥,是为鹿子霖而抹的香粉,是给白孝文提供的鸦片。她的人生观,仅限于自己生存下去,而他人的羞辱,谩骂,甚至是利用,都成了与她无关的东西。一个被人看扁的人,没有被给予一点儿同情,可是作者却赋予她带来瘟疫的能力,让她毁灭她所憎恨的人。可是,她没有让白嘉轩染上瘟疫,因为她要让他生不如死,这个想法也直接导致白嘉轩有了挖她尸骨的机会。这种人,眼睛里只装得下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利益,但是看上去却活的有滋有味。白嘉轩作为一个从头到尾清清白白坦坦荡荡的君子,他的生活平淡之中夹杂着大大小小的事故,所有的事故叠加起来,让他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男人,一个“知道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不能说的话矜持一生”的男人。
      从小到大,中国教育价值观念就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做一个诚实勇敢善良的人成为每个孩子皆知的事,可是人生的活法又无数种,为什么偏偏要为成为一个诚实勇敢善良的人而奋斗终身?我们可以像田小娥,欢欢乐乐但遭人鄙夷地过一辈子,在得到肉体的欢愉时也受尽冷眼,像白嘉轩之子回答田小娥时一样“以前要脸,现在不要脸反倒好了”,而对于白嘉轩来说,活得问心无愧就是他一生的总结,或许他的形象仅仅只是一个的村汉,但是他所讲述的人生道理,亦在她的言行之中昭然若揭了。“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活得洒脱,高尚,无愧,才是一个人,一个人文之人。
      2012-3-21
      
  •     看完书最纠结的就是小娥了,有时站在她这边,有时站在她对面。说不清道不明
      
      1.小娥和黑娃之间是爱情吗?
      
       对于小娥,我想跟以前人不如人却物质丰富的生活来说,愿意跟黑娃一起住破窑,吃糟糠,那一定是有感情的,且不说开始谁勾引谁。哪怕后来被鹿子霖利用,说到底也是为了黑娃,没有爱情,恐怕也做不到这点的。后来的白孝文,是她发现离黑娃愈来愈远后的自暴自弃。虽然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她还是同情白孝文的,但这阻挡不了她想报复的决心。她心里有怨气,是对这个世道不容她的怨气。
       黑娃为了小娥和父亲闹翻,和白嘉轩闹翻也是需要勇气的。但却不说明黑娃爱小娥有多深,他对白家和父亲本来就有少年的叛逆,借着小娥他是不会妥协的。黑娃在自己农协失败以后,仓惶而逃,却不带走小娥?就像小娥说的,田福贤一伙儿肯定不会放过她这个弱女子的,继而被鹿子霖利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就算没有陆子霖,肯定还有别的男人打她的注意,这点黑娃也是清楚的,刚进破窑洞的时候,就知道要把她藏的深深的。----这说明黑娃在走的时候就知道,他是要放弃这个女人了,日后的给银元等生活上的补助,也只是黑娃情义上的补偿。
      
       黑娃到底年轻,还不懂得爱。至于日后的黑白牡丹,就更不及小蛾了,做爱工具而已。直到最后的老婆高玉凤,我觉得黑娃是爱了,爱可以改变一个人,让他想变的更好。黑娃想跟玉凤学文化,玉凤让他另找名师,可以说玉凤是懂黑娃灵醒的。黑娃也尊重玉凤,当然黑娃的改变不能都说是玉凤的功劳,但是玉凤作为老婆确实比小娥成功许多。同样是闹革命,当时农协做的过火的地方小娥没有适当的制止黑娃,反而和他一起,弄了个啥妇女主任,哎!
      
       要是在现在的社会,他俩就是模范夫妻啦,可那个动荡的年代,有多少爱经的起如此折腾呢!
      
      2.小娥和黑娃的相恋到底有没有错呢?
       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自由恋爱,冲破束缚也要在一起,多伟大啊,真爱啊……
       可按现代的法律来说,这属于出轨啊,黑娃是小三的正主啊,就现代人的道德观点来说,这都是世人所不能接纳的,那个时代的人肯定更无法接受了。
       白家的《乡约》自然是他们处事的法律,不承认黑娃和小娥的结合是符合当时的道德观的,因此白嘉轩在对待小娥的问题上一直都是坚决决绝的。就像一个公正的法官。
       可是回想一下书中的其他女人,在符合道德的行为下,又过着怎样凄楚不堪的生活呀!
       冷先生的女儿,鹿家的儿媳,守了那么多年的活寡,就是因为他爸的一句----从一而终,最后造成自己生理失常,精神扭曲,太惨了。
      但由此可见,小娥的结局亦是如此。倘若小娥没有和黑娃相恋,必定是在老秀才家忍受着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那么她的结局必定和冷大小姐的结局一样的悲惨。
       再说芒儿的女儿,小翠,没有破坏道德,强忍着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自己先前定下的人结婚了。就好比小娥在嫁给冯秀才之前就和黑娃好了,但是因为道德观念,没有和黑娃咋样咋样,但是结果呢,可想而知,小翠是上吊了,小娥想上吊的心思估计少不了。
       还有里面算是圆满的女人仙草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她自己生完白灵后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白嘉轩烧的茶水。女人在那个年代该有多悲哀啊!
      
       想想,小娥就算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肯定也过不了好日子。所以我也不说啥违反道德伦理了。她两的相恋是没错的。错的是那个年代对女性的束缚。
       小说里唯一可以说幸福的女人就是白灵了。先是悔婚,下战书给自己定亲的那家,得罪了所有人,特别是身为族长的父亲,谁都看的出白嘉轩有多么爱自己的女儿。再后来和鹿二公子谈恋爱,谈不到一块去就吹了,再和自己喜欢的鹿大公子结合,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就连鹿大公子开始都顾及她弟弟和她有过恋爱关系,可是她却很放得开。这不得不说,她已经走到了我们现代女性的行列了。最后的惨死,丝毫不减她活着时候的畅快自由。
      
      突然觉得自己作为现代的女性还是幸福的!作为女性,我还是相当同情小娥的,就把小娥的种种,归结于那个时代吧!
      
      
  •     白鹿原的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开始,白嘉轩见白鹿,于是想方设法换(实则买)下了鹿子霖的那块地,从此,白家发迹,顺事连连。而后待白嘉轩梦见白鹿那一时,却是女白灵的被活埋之时。
      此,变迁是也。
      我个人觉得,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世事变迁。其中涉及到人老更替,家族兴落,社会形势变迁,政策调整之下个人生活状况的改变。夹杂着家族矛盾,个人矛盾,社会矛盾,一切咋爱那时代的渭河平原之下的抗争中展开。
      这里,个人的情感连结变得看似重要,但最终归结于历史,放在大背景大角度上看,个人有时值得同情的,挣扎求生,无谓得失的。个人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推出那一段曾经看得很重的舞台。白嘉轩最后向鹿子霖的道歉,鹿子霖在夜里望着屋顶是想找宁静,求退繁杂事务,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言,吐露出了那一时代众多人物心理历程。
      .................................................
      ;;;;;;;;;;;;;;;;;;;;;;;;;;;;;;;;;;;;;;;;;;;;;;;;;
      一部中国五十年家族变迁的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
      本书,值得一读。
      
      以下是我个人对书中的几处我的感悟之处:
      1,朱先生教了一世书,最后,最令他得意的弟子竟是那个”共匪“黑娃:”兆谦闯荡半生,混帐半生,糊涂半生,现在想念书求知活得明白,做个好人“;
      2,箴言(我曾经些文章用过好多次):欢庆的日子比较短暂,剩下的是更加平凡而充实的岁月。
      3,对世事的见解,点唔了我:世事你不经它,你就摸不准它,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罗面的萝柜,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头了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你们日后经的世事多了就明白了。
      4,对于历史的见解:作家鹿鸣也不执意要找到毕某问询什么。他觉得重要的已不是烈士的死亡细节和具体过程,那仅仅只是对未来的创作有用,重要的是对发生这一幕历史悲剧的根源的反省。
      5,人与事的联系:白嘉轩心情很舒适地对儿子们说:“人是个贱虫。人一天到晚坐着浑身不自在,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总觉得慌惶兮兮。人一干活,吃饭香了,睡觉也踏实了,觉得皇帝都不怯了。”
      6,什么叫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7,对爱情的动情描写(看得出陈忠实先生的手法啊):她端坐在方桌的那一边,墨绿色的褶裙散拖在地上,罩住并拢着的膝盖和腿脚;两只平平的肩头透出棱角;红色缎面夹袄隐约透出两个紧绸成团的乳房的轮廓;乌黑的头发绾成一个硕大的发髻,上面插着一枚绿色翡翠骨朵;单薄的眼皮下是一双沉静的黑眼珠;挺直而秀气的鼻梁;薄厚适度的嘴唇更显示出自信沉稳。黑娃久久地坐着抽烟,看到炕头并摆着的一双鸳鸯枕头,更加卑怯到无力自持的地步。
      8,最后,点明那个时代明白太多人过晚的主题:你说啥最珍贵?钱吗地吗家产吗还是势吗?都不是。顶珍贵的是——人
      
      最珍贵的是:人。谨记
      
      大致如此!
  •      朱先生在鹿兆海出征前写给他的四个字“白鹿精魂”。“白鹿”就是白鹿原人的上帝。他们信奉这种谁都没真正见过的生灵,她全身白色,能让万物复苏。朱先生死的时候,头发全白,就像那连鹿角都是白色的神灵。朱先生乃旧式读书人的典范,他保持着晨读的习惯,恪守圣人处事的守则。无论是禁烟时期的魄力,赈济灾民时的怜悯,还是编纂县志的执着,都让他那么与众不同。直到国难当头,他意识到读书无用,要投笔从戎。对于这样一个读了一辈子书的人,在人生的最后不读书也不写字,有这么大转变的人不止他一个。
      
       黑娃的“劣迹”与他的名字“兆谦”形成鲜明的对比。黑娃在娶了一个烂女人,闹革命失败后又当了土匪,最后被招安当了炮营营长。小时候不爱读书的他,最后却拜朱先生为师,要做一个好人。朱先生说这是他最后的一个学生,也是他最好的一个学生。没想到他最好的学生居然是个土匪坯子。黑娃的愿望是将来做一个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念“人之初性本善”。
      
       白姓鹿姓两家一直明里暗里的互掐。鹿子霖最后说还是比不过白家。鹿子霖这个爱喝酒爱玩女人爱耍心机的老子却有两个正面形象的儿子。大儿子鹿兆鹏是共产党员,二儿子鹿兆海是国民党军官。白嘉轩这个一直处于道德制高点的族长,大儿子白孝文堕落之后用阴险的手段最终当上县长,女儿白灵跟了共产党。尽管在白嘉轩眼中白家才是赢家,可是读者心里该有杆秤。鹿家的两个儿子都在为国捐躯,白灵身为个女娃娃,为了自己的信仰奋斗,可是白嘉轩不认她这个女儿。白孝文当上县长之后还不忘要害死黑娃,这个被白家视为亲人的鹿长工的儿子。
      
       人物的命运时时带着讽刺。白灵和兆海私定终身,在国共合作的时候两人分别入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后来阴差阳错,两人各自换了党,仍然不是一个党。当两党出现裂痕,他们俩的关系也随之出现裂痕。信仰的不同,让恋人没有了再在一起的理由。后来白灵和兆海的哥哥兆鹏走到一起,结成革命伴侣。兆海发誓要为白灵终身不娶,但最终在街头看到一个女人长得像白灵,便娶了她。读到白灵和兆海的这一段让人唏嘘不已。两人的结局类似,白灵在革命根据地被自己人肃反,兆海没有去打日本人,而是在国共内战中牺牲。这样的安排也发人深省,他们都没有死得其所,而是沦为内斗的牺牲品。白灵死后托梦化为一只留着眼泪的白鹿,我想她的精神也是白鹿精魂的一个表现吧。
      
       全书中塑造的女性角色几乎都是封建家庭妇女,除了田小娥和白灵。田小娥在村里人眼中就是一个荡妇。可是她最初在财东家里当小老婆也是受到虐待,娘家人也嫌弃她,追求个爱情自由吧,也被人唾弃。瘟疫流行之时附身鹿三,吓怕了所有人,被所有人唾弃的她成了争相供奉的“神”。后来还是被高塔镇住,永世不得翻身。奸情也可以升华成为爱情,黑娃是真的爱她,白孝文也是真的爱她。旧社会的妇女是否可以活的有点不一样。白灵不裹脚,还念书,自由恋爱,她是白鹿原上第一个新时代女性。
      
       那个自始至终都在的人就是白嘉轩,以他开头,结尾他还没有死,一直活到了解放后。他作为一个旧式家庭的长辈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遇事沉着,赏罚分明,黑娃说他的腰杆太直,后来虽然腰被打弯了也没有弯了气场。可悲的是他不能理解白灵而认同做了高官的白孝文。
      
       小说时间跨度很长,展现着清末到解放后期陕西农村的种种变化。白鹿原的自然风貌和农民生活有着浑厚的魅力。人们从单纯的务农,到走出白鹿原,跟随大时代的洪流参与政治斗争,到有人为了信仰而牺牲,这讲述的既是人生的升华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被作者暗喻为白鹿化身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先生一个是白灵,朱先生的葬礼大雪,白灵死的那天也下着雪。雪象征纯粹,白灵死时的雪也象征冤屈。如果要说白鹿精魂到底是什么,我猜应该不是白嘉轩所立的“乡约”,而是像朱先生、白灵、鹿兆鹏那样如雪样纯粹的精神。
      
  •     记不起这是第二次还是第三次看了,也可能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认知,觉得这次都的很深刻,通过看大家的书评,也恍恍惚惚有自己的不成形的一些认识。历史很深刻也很真实,人物也很接地气。
      这本书里没有十足的好人也没有十足的坏人,作者是因为戏谑还是因为对人性看的更深刻更透彻?除了被神化的朱先生(明显神化,跟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样)和鹿兆海(人性神化,除了在两党选择上出现迷茫和娶了长相类似百灵的河南妹子之外,人性无可挑剔),谁也没有逃脱命运对人性的玩弄。
      印象最深的是白嘉轩,他的后半生无可挑剔,也是我向往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刚正、荣辱看的豁达。但是早年还是因为遇见白鹿,“昧着良心”换了鹿子霖家的风水宝地。早说白家,虽然最后鹿子霖说还是白家最终统治了白鹿原,白嘉轩这次却没有冷静,没有识破儿子白孝文的命运,不过也无需对鹿子霖说对不起。
      再说人性,白家和鹿家,白嘉轩虽然德高望重,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命运却不如人意。百灵死于肃清,冤。孝武虽然取代哥哥孝文掌管家族,性格也比较像白嘉轩,但是这两兄弟不知道遗传谁的性格,都会献谄,当然孝武还是好很多,他当族长远远不如白嘉轩,主持不了大局把持不住自我,这样的性格后面应该还会出大乱子。孝义,生来不孕,早晚也会知道孩子不是他的,也不知道他遗传谁的暴脾气,早晚也会火山爆发的。更可说的就是白孝文,聪明,除了朱先生和鹿兆鹏,最聪明的就是他,熬不过色字头上一把刀,早年很优秀,没识破小娥的诡计,不过就算没有小娥只要换个别人勾引他,他也不行滴,从结婚那段就看得清楚了。再说后来他见风使舵,慢慢在国民党的阵营中看透了看清了政治的玩法。这人劣根性十足,对很多事怀恨在心,虽然结尾混的风生水起,连白嘉轩也认为是白鹿的福荫,作者真的这么想的吗?还是反话?作者那么善恶分明,虽然白孝文活到文章的结尾,他的命运已经在作者的心中了,早晚白孝文也会出大乱子。还有不可不说的鹿三,十分善良,知恩图报,爱恨分明,最终因为太善良因自己杀害小娥而被自己吓死。黑娃,从小就不学好,恨腰杆直的白嘉轩,实则是大智慧,连后来神一样的朱先生都说鹿兆谦是他最好的学生,其实他从小虽然调皮捣蛋却重情义有骨气分清善恶,他或许有与生俱来的预见性,不愿与白家人相处,而喜欢兆鹏和兆海。黑娃和白孝文是很好的对比,前者是前半生被世人认为坏(其实是对爱情的忠贞和自由恋爱的追求,兆鹏也比不来)后来被人传颂(对大拇指和兆鹏的兄弟情义、对共产党入关功不可没...)再到最后死(灵魂不死),白孝文是前半生被世人定位德高望重的族长(从小贪色)后来败坏家族谄媚杀人(杀害张团长、岳维山、田福贤以及黑娃等等)再到最后生(灵魂已臭已死)。长远来看白家时日不长了啊。
      鹿家兆鹏聪明绝顶人,绝不会死。兆海虽死,灵魂常在,还留下个儿子。鹿子霖虽然最后疯了也是他自作孽不可活,但是他还有子子孙孙像蒲公英一样留在了白鹿原。可叹的是鹿家和白家共同的孩子鹿鸣也是无可挑剔的人。哎,长远来看,竟然还是鹿家胜了啊。
      
      
  •     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个标题了。总觉得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概况。
      白鹿原。白鹿两家的恩恩怨怨,时代变革的起起伏伏,随着时间,也都烟消云散了,折腾,闹腾,不过一阵,最后都要归于平静。
      虽然白鹿两家是本书的主角,但是我首先要说的是朱先生。一生不求浮名利禄,只为求得内心的安宁。只身退掉二十万雄兵,到饥荒事情的为民办事,这一生,不与他人争,守得自己的书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教书育人,深明大义。对天灾,对人祸,对动荡的时局,永远都是那么的冷静,永远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一代大家风范。白孝文与黑娃,一白一黑,一个又白变黑,一个由黑变白。都是他的弟子,最后借朱白氏之口:“没想到我最好的学生原来是个土匪”。可见,他对黑娃的厚望。老先生已算的自己的离去之日,所以固执的要找那根黑发,头发白尽,人,也就该走了。原上再也出不了这么优秀的先生了。
      白嘉轩。这人的腰杆太直了。
      开篇就是,白嘉轩,一生娶了七房。虽然说的是他一生做的事都是光明磊落的,但是我倒觉得,他自己一直都没敢公布置换田地那件事,虽然做的滴水不漏,但是从他内心里来说,他觉得自己亏欠了鹿子霖,一致面对鹿子霖疯癫之后,内心有了一丝愧疚。除此之外,此人凭借一身硬气,行走天地间,我只觉得他一生的辛苦,像白赵氏说的那样,天生的贱命。配偶的不断早逝(六房嘛,只能用不断地早逝),闹农协,种罂粟,整修祠堂,兴办小学,立乡约。这些都是帮助乡民的,累的只是身子。后来的孝文的败类,百灵的叛逆都成了白老爷子心中一道道负担。老爷子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是一道迈不过的坎,当百灵的烈士消息传到老爷子那,我觉得那是老爷子今生最大的打击,被撞折了腰,被血蒙了眼,跟这件事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一生不趋炎附势,只为良心做事,把腰杆挺起来做人,弯下腰杆咋做人?那是条狗!
      说说鹿子霖吧,善恶有报。
      一开始,百家卖地,鹿老爷子让他去办,他一副得意。后来各种事情都要跟白家真个胜负,绝不肯低人一头,当上芝麻官之后,虽未欺压百姓,但是却也霸占了不少民女吧,要不然怎么使得后来那么多的干儿子呢?子霖在男女这事上,就是畜生。真的到“站在村口四处望,村村都有丈母娘”,一开始的逼迫小娥,后来在各个村子瞎搞。也许是上天看不惯吧,最后给他那么个下场。倒也让人觉得凄惨。
      说说下一辈吧,男子之中,最敬佩的倒是兆海。军人,保家卫国,马革裹尸何所惜。爱的时候那么热烈,得不到最爱的人,知道她过的很好倒也安心了,抵御日寇,战死沙场,跟最爱的人做的是一样的事,起码自己不觉得孤寂【我更愿意相信他是与日寇战死,而不是死于剿共】。
      黑娃,倒是一个汉子,义气冲天,虽然做事有点极端,但是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子。他死去的下场,着实让人心痛,人心难防啊~
      小娥,一个妖媚的女子,一个有情义的女子,也是一个被人唾骂的女子。最后的最后,落得那般下场,也让人唏嘘不已。
      孝文媳妇,一个女子,相夫教子,最后丈夫不成气候,走上了歪路,妻儿老小一家,在饥荒岁月。活活被饿死。也是让人心疼。
      剩下的人物太多了,想说的也不少,人物形象的饱满是最难的可贵的。所以想说的太多了。
      人,活着,要想着自己做的事,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吗?对得起天地吗?
      想到哪说到哪,纯属胡扯!
      不过接下来说的一句,倒是理智的:好书!值得读!
      
      
      
      
  •     读了一些小说,总体的感觉就是,好的小说都在刻画人性,从各种角度刻画。看白鹿原电影的时候,是一年多以前了,当时就听许多人说,电影只演出了小说的三分之一。果然,读完书才真正觉得,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的确很难将小说内容完整呈现,遑论小说中的人性。不过,就电影本身来说,还是挺不错的,一直被看成花瓶的张雨绮的表演也出乎了我的意料。
      
      就像许多以陕西为背景的小说一样,白鹿原的性描写也是赤果果,一开篇就以白嘉轩的那话儿为引子。人性,人之初,性本善,食色性也。也许人际社会的一切,来来去去,都是和性有关吧。这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句老生常谈:人性是复杂的。那么由成千上万的人性构成的社会,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就像红楼梦一样,这部小说也远不能仅仅用反封建三个字来概括。说白了,一切都是人性。让人绝望的人性。
      
      电影中,甚至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让人感到一个基本事实:白嘉轩是好人。然而于我,无论怎样渲染,我总是不由自主联想到最开始白家是怎样起来的。而到最后,白嘉轩也承认了自己终生只做过一件对不起鹿子霖的事。整部小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黑娃的一句话“他的腰杆挺得太直”。可包括黑娃在内的所有人,除了白嘉轩自己,都不知道当初他曾经干过那样龌龊的事情。以至于在读到黑娃打断他腰的时候,竟感到一丝爽快。他努力挺直腰杆,也许是为了自己最初犯下的罪行来赎罪来遮掩?白嘉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朱先生——白鹿——上帝:全文的精神领袖。他有着卧龙一般经天纬地纵横捭阖的神通,从学识到人品仿佛毫无瑕疵。朱先生西去之时,白鹿重现,而之后呢,白鹿原会消失,还是继续像祖祖辈辈那样繁衍生息。
      
      鹿子霖,应该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一种人。他们巧言令色,却也不敢有大奸大恶之事。他们损人利己,但善于掩饰,反而让他人以为自己是好人。他们勾心斗角,而最后往往不会有好下场。多么真实的人。我们身边又活着多少鹿子霖呢。从始至终,我并没有很反感这个人物,只是觉得:真实。最后他的下场也着实令人唏嘘。
      
      白鹿一族的第二代,也就是电影中的三个主要角色,白孝文,鹿黑娃,鹿兆鹏。这三个人的剧情发展其实比较符合我的想象。书中没有明确提到,孝文从小在家里受到的教育是怎样的。但不难想象,最后变成狼子野心的人,必定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白孝文从小生活在三纲五常严父慈母的传统家庭。在故事早期,他无疑是三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就像大部分的文艺作品一样,这样的人往往最后会有逆转。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切皆是性”的证据。在摆脱了束缚以后,孝文终于“能行”了。他开始释放自己,释放压抑的人性,释放罪恶。孝文经历了三次逆转,成为笑到最后的人,却要遭到读者唾弃。可就算如此,他依旧是人生赢家。世道就是这样不公。这无疑是人性最让人绝望的部分。
      
      黑娃从出场就不同寻常。兆鹏读书是为了明理,孝文读书是因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读书做官”,而黑娃,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所以他不读。想到这里,我突然开始羡慕那样的社会,至少孩子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不读书也不等于死路一条,对于家庭也不至于是灭顶之灾。黑娃不愿意在白家熬长工,连理由都那么惊世骇俗。可是,他为什么讨厌他嘉轩叔过于挺直的腰杆?我也不明白。可能那个年纪的少年,对于过分正能量的人事物都有不自觉的反感。就像鹿三最后对黑娃的考语一样,他觉得眼前这个衣锦还乡温良恭顺的儿子已经丧失了锐气,不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血气方刚的黑娃。他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后选择回归书斋,不能说不好,可总是觉得惋惜。兆鹏,兆海,都是好人,可真正称得上是汉子的,也只有黑娃一人。
      
      鹿兆鹏的结局不得而知。但不难想象,有白孝文这样一个“队友”,他的下场一定比黑娃好不到哪里去吧。兆鹏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天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有如此强的人格魅力,可以吸引白灵,也可以吸引黑娃。在那个年代,还是存在着有坚定信仰的革命者,有兆鹏也有兆海,只是信仰不同而已。很害怕兆鹏和黑娃到最后会变成李云龙和楚云飞那样的结局。幸运的是,此二人没有反目成仇,不幸的是,两人恐怕一样没有好下场。
      
      看电影的时候,有人说田小娥根本不是女主角,真正的女主角是白灵。但看完书我觉得,不敢苟同。其实严格来说,这部小说没有真正的女主角,不管是白灵还是田小娥,戏份都不够多。不过二者相比较,窃以为田小娥其人,才真正表现出人性之复杂。白灵,就像朱先生和白鹿一样,太过纯粹,太过美好,太过不真实,以至于让人无话可说。小娥,说白了,就是一个追求性解放的女子。就像她自己所说,她当婊子是自己的事,她没有害过任何人,可白鹿村为什么就是容不下她?这个问题也让我非常困扰。她冤魂附体的场景,就像白嘉轩腰杆被打弯一样,让我感到过瘾。一生无害的田小娥,最后落得个被六棱宝塔镇压,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男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得你死我活,为了抢夺一个女人而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到头来,没有选择权的女人反而被骂成红颜祸水。这话,鹿鼎记中的陈圆圆也曾说过。白嘉轩将黑娃和孝文的堕落全部怪罪于田小娥,但他没想到的是,在黑娃将小娥领回家的时候,如果他肯松口,那么一切后来的灾难可能都不会发生。白嘉轩为了他的腰杆,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说到白嘉轩就不得不说祠堂。这是一个神秘的所在。象征着一个族群的精神寄托,就好像一些原始部落的图腾。记得大学某堂课上,一个老师说,为什么中国人没有信仰。西方国家有教堂,日本人有靖国神社,中国人曾经有祠堂,可现在,大部分的地方,祠堂已经不复存在了。我的老家还有祠堂,我曾经很反感那个地方,觉得它封建、落后,很排斥和爸爸爷爷一起去吃祠堂酒。可上那节课的时候,突然觉得原来祠堂还有这样的意义。鹿子霖嘲笑白嘉轩,来来去去就会摆弄祠堂的事儿。这是一种说不明白的情愫。祠堂对于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白嘉轩发达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修缮祠堂。白鹿两姓一族最重要的活动也是祭祠堂。黑娃小娥的厄运始于不能进祠堂。兆鹏起义的要紧环节就是打杂祠堂。风波过去以后白嘉轩做的第一件事是重修祠堂。
      
      小说中的一个又一个变动,总让我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悲凉。一切回到原始,多好。不管有多么大的风搅雪,至少还有祠堂让人们祭奠自己的信仰,至少还能依靠白嘉轩的腰杆撑起一方天地。可世道总是要变的啊!就算是朱先生,也无法力挽狂澜。现实就是这样绝望……
      
      人性终究太过于复杂,并且只会越来越复杂。如果一切都停留在“白鹿原的人只纳皇粮”的历史阶段,会比现在更加美好吗?
  •     书看完有几个月了,但白嘉轩、鹿子霖、黑娃、鹿三、冷先生、白鹿原名儒朱先生的名字依稀记在脑海里。这本小说是在上课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教授推荐的(他推荐的其他几本小说《红楼梦》、《子夜》、),书很厚,但读起来真的很吸引人,我喜欢憨厚的鹿三,但我最喜欢朱先生,他总会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说起话来总让怎觉得心里很舒服。我记得的一些比如编纂相约,办学堂,舌战退兵,饥荒时共饮稀粥,真正的与民同甘共苦。说实话我真的很敬佩朱先生,总是让人觉得太有智慧,当然最重要的是善,仁。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吧!
  •     久闻《白鹿原》的大名,那时候,还为此拍了电视剧。因此对书抱有极大的希望,可是,看完书后,有些茫然。
      书中那些可爱的人儿,不是在抗战中死的,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个死掉的:像智慧与道德的化身,冷老先生,死在新中国,死后还被掘坟;像象征着救赎与解放的白灵,被当做阶级敌人活埋了;像被知识熏陶,被社会改造后的黑子,被枪毙了……
      我也不能理解,书中要将老汉的背脊梁打断,说他太硬了,还描写出他那一颠一颠的臭模样;不能理解书中为何要写那一件又一件离奇又无法解释的事,但作者似乎深信不疑。
      我不能理解老先生的写作动机,是纯粹揭露当时百姓生活?还是抨击战乱和动荡?尤其是国人自己的内耗和愚昧?唯一根据自己得来的,便是作者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动乱时期抱有极大的不满,并以毁灭所有美好事物的方式进行控诉。
      这是一个动荡,思想不统一的平原,在动乱和封闭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毁灭,但愿国人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克服自身盲目,打开整个视界,避免这种动乱和不安分再出现!
  •      用朋友的话形容说,这是一部年代大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两个大家族的兴衰,几代人的纠葛,伴随着封建、愚昧倾泻出。
      
       白嘉轩,一生以仁义立本,他是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信诚者,作为族长正气凛然但也略显愚昧,在并不发达的陕北村落中,他尽可能做到不落话根,但在对待瘟疫的态度与命运的转折上仍带有鲜明的农民与时代气息。小说在这里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来体现科学的重要性,白鹿两家在瘟疫中都没有大的损失,白家信奉的是以桃木驱邪(一向聪慧的冷先生在此时也未能逃脱作者的暗讽),鹿家则在兆海的引导下以石灰杀菌。个中褒贬读者自是可以自己辨别。
      
       鹿子霖,另外一个封建家长。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时而让人深恶痛绝,时而又让人顿生怜悯之心。眼界狭小攻于计谋,在他的生活中,打败白家看他们笑话才是人生终极乐事。每日风流、算计,生下两个教育程度良好的儿子,带给他的却是无尽的事端。鹿子霖的一生其实是悲剧的一生,以跌宕起伏来形容毫不过分。大喜大悲,老谋深算也始终逃不过时代的宿命。
      
       鹿三,旧社会里贫苦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淳朴的秉性写就了穷苦的一生。对待白家自是无话可说,对待黑娃与小娥,也显示了社会环境下对自由的摧残。只是在后期亦真亦幻的小娥鬼魂附身这个片段中,饱受精神与肉体的折磨,至今仍不明白,如果他的“鬼魂附身”是自身的精神压抑所致,而并非封建社会形态下的落后,那么他妻子的回光返照又该作何解释?
      
       白孝文,白嘉轩的子女中着墨较多的人物,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前期是带着面具做人,后期是揭下面具做事,但若按照这种说法,白孝文在本质上就不是磊落之人,他前期只是碍于白嘉轩这位封建家长的影响力,因而任何事情不敢造次。后期在与白家决裂之后,邀功、剿杀黑娃。他终于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自始至终就没有对他有过良好的映像。
      
       黑娃,也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闹农协,加入游击队,落草为匪,招安进国名党,起义进共产党。这些经历全面立体的刻画了一个能吃苦,能容忍,敢爱敢恨的立体形象。最后性格的突然转变也令人始料未及,当然也留下了一个伏笔,这样的性格在乱世中不会善终,加上先前的所作所为,人们不会容忍的。
      
       田小娥,悲剧的一生。从地主家的受气小老婆到黑娃的妻子,本以为跳出了火海,孰知这却是悲剧的又一转折,郭举人,黑娃,鹿子霖,白孝文,她在不同的男人间周旋,所作所为既有人性的原始欲望又有现实的压迫,从善到堕落,谁说不是众人在做推手。
      
       白灵,“海兽”一词说的极为贴切。为共产事业牺牲一切,包括亲情、爱情。很多人对她这种极端的激进表示反感,撇开对她的谴责来说,陈老其实在这里也参杂了政治的东西。
      
       鹿兆鹏,共产社会的先行者,对于婚姻,我们可以说他敢于突破封建社会的桎梏,也可以说他不负责任、道义不存。兆鹏媳妇,这个在文中几乎没有名字的女性,就这样沦落为旧社会的牺牲者。她若敢于反抗,只怕是又将成为下一个田小娥。兆鹏的先进思想理念只停留在外面,他寻求共产的自由却忽略了自己身边的封建——对于女性的摧残。所以,他并不进步。
      
       兆海,近乎偶像性的人物,痴情、有作为。放在今天都电视剧中,恐怕会成为万千女性争相追逐的角色。但最后还是成为了时代战争中的牺牲品。
      
       朱先生,书中最为喜欢的角色,作者在其中甚至吝于给他一些负面的描绘,所以让他得以在众多亦正亦邪的人物角色中脱颖而出。那个在旧社会时期的新思想代言者,占卜算命的确有一套,教书育人也不在话下,在大事小事上表现出来的预见能力很能为世人信服,很少在他身上看到封建社会时期那种附着在知识分子身上的迂腐与短见,虽然在他的身上还缺乏强大的领导能力来推翻封建,但在他的学生身上已经得到实现。
      
       这是一场封建与进步的较量,无论白嘉轩有多么正直,总管不住白孝文后来的谋略心机。无论鹿子霖有多么阴险狡诈,但受过良好教育的两个儿子除了继承他们鹿氏的长相外,在内在上没有丝毫染指。人性的欲望在文章中刻画的酣畅淋漓,在陕北的农村大地上,一代一代人展示着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成就了这一部农村史诗。
  •     所阅同类诸书,不论查公武侠,单以文学小说而言,曹公《红楼梦》后,余首推此书!
      每读书,常窃以其中所述之人之事之物之理作评作论有感有觉,然读罢是书,余于此书所生欣敬之感令余尤惊!
      当年读后真实而强烈所觉:
      白嘉轩之守像我!
      黑娃之攻像我!
      朱先生,敬服无遗!然侯云杰此生决无能可至其境,于此,虽有惭却无憾。
      书中可恶可憎者,无处不在;可爱可敬者,遍地皆有;可怜可惜者不寡;可气者亦众。
      
  •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乐,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穆旦《赞美》
       我问过几个朋友,都说看过《白鹿原》的电影,却没有看过原著,印象里这本书是儿时被列为了最高等级的禁书一类的有着”很黄很暴力“情节的名著。对于电影的拍摄我也看了,不甚太过欢喜,虽说把很多涉及封建迷信的东西给一刀切了,但是却把我认为这部书中最为独特的地方给删减了,结局改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算是能够理解,避过了政治敏感话题)。而我想说的便是忠于原著的这本黄书说起。
      
      田小娥:”我就是一个人性的悲剧!“
       当然,这么一句极具新时代口号性的话不可能是出自田小娥这个”烂货“的口,而是在鹿兆鹏黑娃和小娥住的窑子里吃面时说出来的话(原句是时代的悲剧),作为此书我认为最为悲剧的人物(生前人人骂贱货,死后为鬼不超生),若改为了人性,应是最为贴切的吧。
       她是出身于一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的家庭,用她刚刚来到白鹿原时大家的话“黑娃带回来的媳妇不像俺土里吧唧的人”,却因家庭的窘迫被卖给了郭举人当二房兼“泡枣的容器”。加工方式是将红枣塞进自己的阴道12小时,每日加工3粒,每月休息一周,这么逗比的保健后来我去查了查,发现这是在陕北一代流传的道教所说的大补的方法(现已经证实为一种性陋习了)。天天好比放了一个不震动的按摩球,而郭举人又几乎不能与小娥行房事,可想而知小娥对于情欲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所以当小娥听到黑娃说他因为有一个长工戏说小娥来麦地里饥渴看男人而大打出手,心思乱撞不言而喻,而后的偷情也便是水到渠成了。用新时代的观念来看(也是鹿姚鹏给黑娃和小娥说的)他们这是属于自由恋爱,姚鹏并且给出了白鹿原有史以来第一桩冲破封建包办婚姻束缚的自由恋爱的评价。但是田小娥和黑娃却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反却觉得他俩进不了祠堂是一个痛处。
       书中出现了几次田小娥对黑娃说的“就算跟着你吃糠住窑俺也愿意”挺让人动容的,而一切伴随着黑娃参加了“共党”最后只身逃亡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小娥首先被鹿大叔勾引,孤立无援,付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报复白嘉轩,成功地勾引白孝文,却对白孝文产生了一丝的爱的幻想。在最后一次与鹿子霖的通奸时小娥有些忏悔了,觉得自己害了一个无辜的好人,于是尿了鹿子霖一脸。不久便被黑娃的“大”(陕北的土话:爸爸)一刀捅死在了她原本期待与黑娃幸福生活的破窑子里。
       我尝试着将她与书中另外一个女性角色白灵进行了对比,发现十分有趣。读过这本书的可以细想一下,这里不过多累述了。
       田小娥,有时候更像是一个傻姑娘。她的爱与恨源自于一个人最深处的孤独与无助,她一直在尝试寻找着自己的安全感,连设计去报复他人也是自己想从报仇的快感中寻到到充实的感觉,人性中她是善良的,对黑娃对白孝文都付出了真感情,却都没能逃离被抛弃的命运,于是她选择了自我放纵式的生活。从现实说来,小娥真算得上一个祸害,而且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货,但却总让人怜爱(我看过白鹿原里的不少书评中都表露出了对于这么一个姑娘的惋惜与怜爱的情感),我想真是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其根源皆是我们在面对诱惑或者痛苦时心中最直接的感受(比如挨人打了就马上想到要报复,独守空房太久了便想有人爱怜),她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姑娘,把这一切都肆无忌惮地表达了出来。到底人性是恶的,还是善的?我想我真的不能回答。
      
      朱先生:“平生不做亏心事,死敢仰面对青天”
       朱先生算是本书中比较超然的一个人了下葬要求自己不准掩面,要能看青天。看到他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关中大儒牛兆濂,也正是朱先生的原型“横渠之后第一人的美称”。我为何在这里列出这么一个不算太主要的人物,也许受古典文学的浸染比较久,对此类的大儒我算是“小人亲其亲了”吧。很多人觉得读古文显得迂腐,不过我真的挺喜欢关中的儒学经世济用,格物致知的精神,还有横渠先生(即张载)很喜欢他的一句豪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白孝文:“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这是出自国语的一句话。从一任受万人尊敬的族长继承人,转眼成为通奸卖地卖房吸大烟的败家子,在快要饿死之时最后浪子回头,记起了朱先生的教诲,学做好人,最终浪子回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此之一言,评孝文足矣!
      
      鹿兆鹏,白灵,鹿兆海:“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想来想去还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来评说三人甚好,且三人都敬重孙文先生。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个人放在一起呢?因为三个都算是接受了新学的新时代的有舍身报国精神的青年(即是我们常说的愤青)。而且三人的关系特别值得让人玩味。
       鹿兆鹏是鹿兆海的亲哥哥,矢志不渝的共产党的忠实同志,鹿兆海与白灵是情侣关系,私定终身,两人自诩为国民革命的先驱,并约定抛硬币决定了,鹿兆海去共产党,白灵去国民党,戏剧性的,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件之后,兆海改投了国民党,而白灵改投了共产党,后因两人政治立场不同,两人感情破裂。但兆海依旧深爱着白灵,直到最终抗日战死沙场(抗日烈士为世人所尊敬)。而后白灵因为任务需要与鹿兆鹏演起了假夫妻的戏份,不料假戏真做,双方都产生了感情,并有了孩子。
       白灵和兆海,是国共两党诚信合作时期的一个缩影,对于国民革命后民主自由的国家有着深深的期待,并相信国共两党能够永远和平共处下去,一起领导全国民众走向安居乐业的生活。成功塑造新青年的小说很多比如巴金的 家春秋 里面的觉新,觉民等都是经典的形象。所以也没有必要过多的着墨。
       这里,我想说说小说里面种反应出来的国共的关系: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中,反应国共的情况是比较真实的。国党势大,共党势小。而且我们常听到戏谑中共为共匪,是很有依据和根源的。在共党发展的前期,可以说是饥不择食,流氓地痞土匪一干人等通通吸收,造成了党内的关系混乱,且普遍的素质低下,革命觉悟不够。说白了,也该是被老蒋给摆一道。
       共党的理念就是要打倒富人,当时鹿兆鹏在给黑娃和田小娥传输共产的思想的时候,田小娥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把富人打倒成穷人了,岂不是全部都是穷人了”。这时共党在党建的初期犯下的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一味地强调打倒,忽视了三民主义中的人权。
       开始的时候是能够得到很多农民大众的支持,图个新鲜,看到平日里耀武扬威的人挂上牌子,游街进行批斗,出了一口恶气。但是根本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改变,农民穷苦的依旧穷苦,受到压迫的依旧受到压迫,这让我想起了古书里一句金玉良言“不患寡,患不均”。这确实算是共产主义在古时之书中的体现,但是共党前期的工作是通过拉低来达到的“均”。表面上是达到了均,其实是一种社会生产水平的退步,盲目追求于均等,而忽视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因素。这在建国的初期得到了很大的印证。所以老蒋给共党摆的这一道谱,反倒成就了中共,让共党幡然醒悟,开始着手整治党内的内奸,注重同志的筛选和素质的提高(在白灵后来由国转共的时候就体现得比较明显),并且懂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
       而后在抗战的时期,中共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大力发展地下党(其实我们也发现,两党的人员其实都是交织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中共的宣传怎么做,其实还是不能抹杀国党在于正面战场上对于日军阻击和伤亡。
       “零和博弈”好似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的传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在近几年比较火的QQ和360的“零和博弈”也不算是前无古人。我想这与国人根深蒂固“天子”只有一个的封建思想有关,所以在中国实行多党执政,肯定也会是不可开交。至少,共党执政这么多年来,中国整体发展的趋势还是大为可观。
      
      --------------------------------------------------------------------------------------------------------------------------------------------------------
       这里来一个长长的分界线,为什么要来一个分界线呢?因为我想说这本书的主人公,也许有人说前面那些人不都是本书的主要角色吗?其实不然,我想陈忠实先生写这部书,更多的是想表现生活了最低层的光大农民在与那段战火纷飞,演说,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年代下的生活状态。
       所以这部书的主角是白鹿原上一个个背朝天面朝地的农民百姓。
       之所以把穆旦的《赞美》里的一句诗放在文首,我觉得这是在我读过的诗书中最贴近于当时农民们的写照。
       相对于白鹿原的农民们,对于革命,他们更关心于“白鹿”还是“白狼”。在当地的传说中“白鹿”现,灾祸远去,仓满砵盈,“白狼”则是代表天灾人祸。
       抛开两次天灾,干旱和瘟疫,说说人祸。
       我首先想说的是“交农”事件,清末时,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农民不堪重负以“鸡毛传帖”(类似鸡毛信)形式自发组织起来,手持铣杈粪杷等五花八门的农具从四面八方围攻县府,向反动官吏“交农”,赶走了恶官史(屎)县长。农民起义自古皆有,上溯陈胜吴广,下至义和拳拳打封建帝国主义,这表明农民大众这个阶级在中国的国情看来是一支具有相当大力量的队伍。
       但接着来说说“白腿乌鸦”兵进驻白鹿原鱼肉乡里的事。白腿乌鸦兵给民众用枪杆子给村民们上演了一出远距离枪杀活鸡的戏,村民们便开始纷纷交粮。突出了一个“顺”字。
       想来一直以来,灌输的都是顺民的思想(直接可以说在明清时期直接称作“愚民”思想),而接受得最多的便是农民阶级。在书里,白鹿原的百姓们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人祸,依旧给熬着。
       其实有时想来一句特别反动的一句言论,农民阶级是可悲的,他们必须是顺民,如果整个阶级去跟着闹革命不和天斗来和人斗,试问整个社会吃什么?记得前些年,听一个研究党史的老学究开20,30人的小会时说起当年全民炼钢时期,因为农民也参与了,直接导致了之后的大饥荒,中共一起强调是由于天灾造成了,但是不可抹杀的是农民炼钢去后,田地的荒芜,民生的凋敝,而且据老先生的”可靠的史料“那几年的死亡人数是官方数据的10倍。
       ”况复秦兵耐苦战“杜甫的《兵车行》里称赞关中人民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白鹿原的村民身上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无论外面演说,叫嚣,天灾抑或是人祸,他们只是背朝天,面朝地继续着耕种,关心的是收成和传宗接代,革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换了一朝的皇帝。在经历过”农协“的新鲜劲过后,他们仍然是一层不变的生活耕种。
       我儿时也是在地里长大的,每天坐在小背篓里,跟着外婆外公下到地里,我想我想不出什么更赞美的话语。
       我同情农民阶级的境遇赞美他们的愚昧无知勤劳勇敢,却不能去改变它,因为这便是一个阶级越不出的命。
       也许真当生产力发展到了农民阶级消亡的那一天,这赞美便是终结的时刻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