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刘斯奋  页数:561  
Tag标签:无  

前言

即使置于新时期文学繁荣的整个大背景之下,历史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兴盛,也是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这种兴盛不仅表现为历史文学作品出版数量的大幅增长,而且表现为创作质量的空前提高。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各种禁锢的解除,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自由与宽容的社会语境中,作家们得以放下包袱,抛弃一切陈规陋见,充分施展史才、史学与史识,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史家的眼光,重新审视和阐释色彩斑斓的中华五千年历史。在对历史进行艺术再现时,作家们也不满足于亦步亦趋地屈从于历史,而是准确把握“史实”与“虚构”的艺术辨证关系,着力于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进行重解与重构,从而使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以诗的方式”在艺术世界里获得一种当代性的复活与新生,融入到当代人的精神建构之中。作家审视历史的视野亦摆脱了过去题材单一的狭隘}生,从三代以降到宋元明清的朝代兴亡更替,从农民英雄到帝王、文人、仕子等各种历史人物的生死遭际,都成为作家进行绵邈遐思、扼腕叹唱、负载作家思想情感与当代读者审美趣味的表现对象。在艺术再现历史的过程中,作家们也越来越少受到各种既有观念和类型的束缚与羁绊,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灵等角度,将作家个人的体验投射、贯注到历史对象当中,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历史审美选择。而恢弘的结构,宏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对史诗性的追求,也几乎成为新时期以来优秀长篇历史小说的一个共同艺术特征。《李自成》的“辫形结构”,《少年天子》的“星系结构”,《雍正皇帝》、《张居正》对传统章回体的改造运用……历史小说作家们在寻求历史的艺术表达方式方面作出的积极探索,促使当代历史小说作为独特的门类,在结构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日臻成熟,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稳定而高产的一个品类,并因其创作上的实绩,屡获中国最高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垂青。

内容概要

  《白门柳(共3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婉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

作者简介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1967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学术著作《陈寅恪晚年诗文》,另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等。《白门柳》,1998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齐。

书籍目录

白门柳 一•夕阳芳草 白门柳 二•秋露危城 白门柳 三•鸡鸣风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偏西的早春阳光,透过窗外竹树丛的间隙,把斑斑驳驳的影子,铺洒在梅花暖帘上。每当轻风摇动翠竹,那一帘碎影,便像溪水般来回流淌。地板上厚厚的红氍毹,衬托着褐色的雕花窗棂和紫檀木桌椅,使这房间的基本色调显得十分和谐;而华美的泥金描花草围屏,映衬着大铜火盆里通红的炭火,又增加了寝室的温暖和宁帖;粉壁上那帧独一无二的北宋院画人物,颇有分量地暗示出主人的趣味和家世;在画的下面,还摆着一张式样素雅的古琴,两架收拾得纤尘不染的线装书;一只装饰着走兽图形的景泰蓝博山炉,正袅袅地吐出沉檀的烟缕,淡薄的、若有若无的幽香在房间里浮荡……这间小小的、整洁舒适的闺房,虽然是用绫罗锦绣和金玉器皿布置起来,显得奢华而富丽,却依然保持着高雅的气息。这里看不见一样多余的摆设,也没有一样是可以缺少的,即便是一根雀翎、几片绿叶,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反复的比较,被安插到最恰当的位置上。 躺在悬着流苏锦帐的月洞式门罩架子床上的柳如是,靠着白缎红花软枕,斜瞅着那一帘竹影,渐渐觉得目眩起来。她重新把眼睛闭上一会儿,从大红云缎被底下,慢慢地伸出来一只雪白的胳膊,然后,又伸出另外一只,悠悠地舒展了一下身子。 十四岁的丫环红情,听见响动,踮着小脚儿从围屏后面转出来。她长着一张苹果样的小圆脸,和一双灵活的眼睛。看见女主人打算起床,她就走近前去,轻轻地把柳如是扶起来,又从暖笼上取下一件绿绒女衣,替女主人披在身上;然后,走到靠门内侧的一张八仙桌旁,用一只仿成化斗彩葡萄纹茶盅,细细地沏了一杯酽茶,送到柳如是手中,含笑请安道: “夫人,您醒了,睡得可好?” 柳如是没有回答。她远远地瞟着窗前的一张紫檀木书案。那上面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张诗笺。她心不在焉地揭开茶盅的盖子,凑在嘴边轻轻地吹着热气,问道: “老爷——又作诗了?” “啊,老爷又作了两首七律,真好!早一阵子着人送进来的。婢子见夫人正睡着,没敢惊动,就搁在书案上了——夫人您这就看?” 柳如是摇摇头,啜了一口茶。这是她平日爱喝的兰雪茶,泡冲时又加进一点松萝茶叶,使茉莉的香味稍煞,而茶味更酽。她含着茶,就在红情捧来的唾壶中漱了口,抱着膝盖,又出了一会子神,终于掀开锦被,把两条腿儿垂落在床沿上。等红情服侍她穿好衣裳,裹好了脚,又把一双瘦才半指的红绣鞋儿替她套上之后,她就扶着红情的肩膀,踩着花梨木脚踏,款款地走下地来。 她是一个二十五岁的标致女人,因为长得娇小玲珑,看上去还要年轻一点——一头又黑又亮、缎子似的丰厚柔软的长发,椭圆形的、异常白净细嫩的脸蛋,一双顾盼含情的细长眼睛,在远山般弯曲的眉毛下,流动着美妙动人的波光。光洁平整的前额,使她的脸容显得高雅;微微张开的鼻翼和紧闭的小巧的嘴唇,又使她有一种果决的、桀骜不驯的神情。她生性耐冷,虽然正是春寒料峭的天气,也只穿了一身薄薄的暗花紫绒衣裙,越发见得轻盈俏丽。去冬以来,她一直都在闹病,举止之间,时时显出娇弱不胜的样子。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小说写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虽然上百,这些人物在书中所占的位置轻重各不相同,但贯串全书始终的核心人物其实只是五位——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襄和董小宛,以及黄宗羲。五位人物当中,钱、冒、黄分别属于“士”这一阶层里三种不同的类型,各有其普遍的代表性;柳、董则分属“名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中的两种性格、追求各异的女性。当然,作为这群人的对立面,小说还以相当篇幅写到权奸马士英、阮大铖,以及降清明臣洪承畴,他们应该也属于第一层次的重要人物。  

编辑推荐

《白门柳(套装共3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白门柳(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一直期待的一部好书
  •   还没有看完,看的有点费劲啊。
  •   第二套茅盾文学奖书了
  •   还没看 但应该不错吧
  •   书挺好,发货也快!以后还会来的!
  •   读书是一种陶冶是一种享受
  •     从第一页对钱谦益的描写开始,作者就极力于心里描摹,非常到位。知识分子,书生的心理比一般人要复杂,同时比一般人更为怪异和难以理解。作者从这个地方开始入境,对全书的理解和情节的发展有很好的助力。方便读者的理解。亮点之一。
      充分理解明末书生百态的各式心态,以及各人所处的环境造就的各人心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投机而向往做官的钱谦益,执拗而迂腐的黄宗羲,聪明但眼界不广的方以智,好面子而被家庭所累的冒辟疆,变通通达但不为同志理解的陈贞慧,等等群生像。从把握他们的心理开始,完整地展现了各人的思想,短处,发展,以及最终不可知的命运终结。亮点之二。
      详略得当,大环境的变化,南北战局的变化,各处人物的结局,很多都是通过主要人物的几个对话和心理活动表达出来,既解决了背景的不断变化和心理波动,又不干扰主要人物的行动和描述。亮点之三。
      还有很多。
      
      
      再简单说说性格决定命运。复社总体上有一种性格,其中涵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人立世,非黑即白。恩怨分明,至死方休。明则大明,黑则大黑。为国为民,书之大者。顶天立地,甘为国死。道义所在,生死不论。正是这种性格决定了所有人的命运。典型的代表黄宗羲,带着这种性格拒绝了阮大钺的最后一次和好,终于让南明王朝的党争愈演愈烈,最终把彼此都拖入深渊。(当然阮大钺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大敌当前,容忍一下或许才是正途。)黄宗羲也带着这样的个性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和前辈(周啥的),同时也用它赶走了陈贞慧,一个努力为了大明江山思考出路奋力奔走的人。鄙视了方以智,一个人道主义者,为了活下来而委曲求全却没有真的为贼做过事的人。(名节呵,多少人为其所累。)
      钱谦益,投机,想做官,做大官。左右摇摆,心志不坚,他像绝大多数的书生一样,为了个人的进步一点一点失去本来的东西,放弃本来的品质,所以他饶了阮大钺,放过了政敌,却也得罪了本来的根本—复社,他继续卑躬屈膝,终于在南明王朝做到了礼部尚书,他赴任的时候,离开家乡的嘴脸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虚假和做作,同时他的内心也表示了他的博学和才智。正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直到中间,柳如是拉着他跳水自尽的时候,他终于放弃了自己最后的东西——名节,他要活下去,投降又如何,没关系。至此,这个书生,已经死去。
      方以智,可怜的,命运给他开了个玩笑,自诩为聪明绝顶,却玩不过世事的安排。以事贼的臭名回到江南,受尽白眼,可是谁又知道,这并不是他主动的。被迫,就该死么?那些骂他的人,换了是你自己,就能直接赴死么?
      陈贞慧,更可怜。全书能看的人,也就是他了。懂得委曲求全,懂得顾全大局,却不被最亲最近的同志理解,思来想去,他的内心无疑是所有人中最苦闷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是无知者痛苦,而是知道的越多,痛苦越多。他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人滑入深渊,不走自己设计的出路,(或许出路也不算有效)。最后南明王朝祸起萧墙,就此结束。
      
      总体来说,此书值得一看。但如果想看完,需要静下心来。
      总体来说,那些人命该如此。如果想改变,除非劈开自己。
      何谓劈开自己?反思,反省,从根拔起再从根扎进地里。
      方可长出新的根,新的芽,新的花。
      
  •      《白门柳》展示的是明末江南众生相。其主角是一帮文人士大夫。总的来说,这帮人的形象都不怎么光彩。
       第一个是钱谦益。这个就不用说了,其人品,堪比岳不群,其能力则远不及岳不群。唯有其得知柳如是红杏出墙而不加责怪反身自忏悔,实在让人唏嘘。也让人感觉到,这个“伪君子”留给后人的印象,除了苟且偷生,倒也有其他的很多。
       冒襄这人,每每让人切齿。其对董小宛只寡情薄意,真应了那句话,负心总是读书人。纵观全书,冒襄所作所为,几乎没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地方。人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既无经济之才,又无磊落节操,只晓得拿侍妾出气的薄情郎。啥时候读下《影梅庵忆语》吧。
       黄宗羲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愤青,三十多岁的时候想问题还总是只靠着一腔热血。每每慷慨陈词,持论甚高,而于事无补。尤其是其年轻时,以君子自居而狭隘至极。不过他能够亲率义军甘冒矢石,这等气魄,与一般书生相比,也算是云泥之判了。
       侯方域此人,狡猾而颇有权谋。这种人如果当政的话,恐怕绝非什么好人。不过这人也有可取之处,出入史可法幕府,虽然于事无补,但到底是也算是务实派,总比夸夸其谈好得多。
       如果用负心总是读书人来形容冒襄,那么仗义每多屠狗辈用在柳敬亭身上绝对合适。这哥们一介布衣,游走江湖,却能够投身抗清大业中不顾个人安危,这等气节,愧煞钱谦益冒襄诸位了。
       柳如是应该是被黑的最惨的吧,从头到尾,这女人恐怕没给人什么好印象。秦汉万茜版的电影《柳如是》,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可爱可敬的形象。但在白门柳中的柳如是,估计会让很多人讨厌。她说她与人私通而钱谦益不信那段,我真的笑了。
       另外说点,作者有意无意的暗示读者,钱谦益之子钱孙爱对柳如是有种说不出的感情吧。
       最后说说杨文骢。看桃花扇,我就很喜欢这哥们儿。白门柳中的杨文骢,“好好先生”,更是让我喜欢。这哥们活得太有味儿了!最后这哥们儿还起义了一把,失败后慷慨就义,真够意思!
  •      这部小说好长,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后一天醒来,脑子里闪现出哭冒襄三个字,是该用这三个字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最恨清朝的应该是冒襄,从如皋首富变成了街头乞丐,人生经历了种种巨大变故。而这变故的直接原因是清军入关。这让我想到了曹雪芹,也是人生刚开始的时候锦衣玉食,后来流落街头。
       如果有人生模式可以选择,那开头好后来坏无疑是最使人痛苦的,强烈的被剥夺感是痛苦的源头。
       当然,除了冒襄里面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悲剧的,是明朝的遗民,是夹缝中生存的弱者。
       钱谦益的如夫人柳如是背叛了他,在他开城迎降后。小说里着力描写的男性是当权者和复社成员,女性则以江南名妓为主。陈圆圆、柳如是、董小宛都是名噪一时的祭女。冒襄、黄宗羲、刘宗周则是复社圈子里的核心人物。
       在这样一个家破人亡的年代,各方势力因势出击,是挽救也好,是推波助澜也罢,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台好戏。
       掩卷后内心还是感觉悲哀的,因为故事里没有赢家,所有的人都输了,想哭。
  •     虽说是茅盾文学奖得主,但我还是总觉得有点写得拖拖拉拉,可能是对这套书预期太高了吧。不过看完之后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了解大大加深了。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南明的资料,不过总也记不清,史可法、左良玉、小福王弘光帝等人都是记得人名却怎么都记不太清楚他们具体干的事情。看完了这套书才晓得这帮人的争斗是怎么样的关系到了天下格局,才明白了马瑶草那句“宁可亡于清不可亡于左”如何瓦解了苦心经营起来的江北防线。满清就这样攻破了扬州。当清兵突然出现在南京城下的时候,弘光帝以及辅臣就那么跑掉了,钱谦益那帮大臣能做的只有商量怎么起草降表了。怪不得一员满人战将发一箭翎羽没入南京城门,大概二十万明军守备的这座都城就不战而降了;怪不得多铎号称史上基本打垮妨碍统一势力最快的将领。
      从书中感觉到作者对中国人喜欢内斗这一性格弱点非常反感,就像反清势力“所恃者人心所忧者穴斗”那样,即使到了大祸临头的时候,内斗都是比对外更被重视的。比如南明小朝廷里没完没了的党争,鲁王政权向北对抗清军同时还需要向南勉力处理跟隆武政权的关系……看完这些事实我也对咱们中国人喜欢内耗充满失望,因为即使现在即使身边这种事也是没完没了啊。
      作者刘斯奋对于读书人“士”这个群体着重笔墨描绘,于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清晰生动的展现在笔下。东林领袖钱谦益这种在党争中看透了官场的实质,大概就是所谓的参透阴阳了,于是一心只想钻营复出,最后弄得自己战战兢兢被所有的势力都不大瞧得起。而那些被领袖成为书呆子的热血青年比如黄宗羲这些人都是以读书人那种没有实质意义的方式意气用事,只知道打压历史上的敌人阉党余孽,最后招来更严厉的敌视和打击。于是这个群体就变得要么是道学先生要么就是书呆子。至于党争这个读书人都或者乐于参与或者身不由己陷身其中的政治漩涡,在崇祯期间成为皇帝显示手腕的利用工具,在清初则是满洲统治者明令禁止的对象,总之读书人进入政治就变成了奴才。也许作者本身对这个群体就充满了既怜又憎的感情吧。
      在这套书的最后,满清能否入主中原似乎还是有些不能确定,自“剃头令”颁布后就天下大乱,对清朝十分不利,但是也给了满人彻底肃清反对者,实现建立一个完全由奴才构成的帝国的机会。这种前途茫茫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终顺治一代也没彻底完成统一大业。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一长串直到康熙四年才基本结束的名词:郑成功、李定国、孙可望、永历帝、云贵、缅甸、李来亨……
      最后,黄宗羲在狱中那一番关于天下苍生和皇室一族的讨论实在让我很敬佩,很振聋发聩的,怪不得黄宗羲的思想号称与几百年后的辛亥革命挂上了钩。不过没想到《孟子》一书在明代因为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被朱元璋删掉了一半,也不晓得原版后来是怎么被重新使用的。
      呵呵,就扯这些,请大家指正。
  •     本书从儒士阶层反应一个时代的兴旺变迁,国与国之前,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无数种类的冲突,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体。明亡清兴,作者即没有同情,也没有批判,而是已历史的角度,再现种种人物,其中更是以洪承畴、黄宗羲、钱谦益、柳如是等人贯穿于三部书之中,降将、忠臣、名臣、名妓,庞大的展现了种种人在这时期的生活百态,纠结、彷徨。让我体会到了,人事的变迁沧桑,更懂得了生于和平的美好和幸福。不然,书中每个人物的抉择,对于我而言,都是残酷的……
      一部三卷,130余万字,作者十几年的心血铸成,是我一直想安下心而拜读的文章,终于有了时间让我如此这般的品读,从而感受那个特殊时代的苍凉。
  •     因为矛盾文学奖而关注,但又差点儿为了作者的作协身份而错过。晚明的故事,秦淮的背景,写得很细。里面的对话有点儿白话文言文的感觉,有古意,又容易理解。亮点是那种长卷的、全景式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但形象鲜明。文笔流畅,有些诗词文章不知是真有其文还是作者自己写的。如果是后者,就更佩服一些。
  •      全书共三册,昨天读完了第一册《夕阳芳草》。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全部读一遍,目前读过的来看基本上每部都是难得佳作,感慨万千。
      
       本书是以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家事开头的,说的钱谦益,头脑中首先想到的是那个非常著名的笑话:大明亡国后,钱本欲投河殉国,奈何踌躇半天借口水凉划着小船儿又回去了。这个人作为此书主人公之一,确实大有看头。
      
       第一部里明朝大厦将倾,复社成员情怀激荡,以中兴大明为己任。因为复社多有东林党后代的缘故,而且前任社长是张溥(书里他已经去世了),我非常喜欢《五人墓碑记》,小说看到这里我是非常佩服他们的。
      
       后来慢慢就变味了,本书里复社的第一次大内讧竟然是为了阮大铖,阮大铖原是魏忠贤阉党余孽人品败坏,复社成员一直以超强悍的舆论攻击他。而阮为了复出,请当朝首辅周延儒帮忙,此时此刻,钱谦益也花了一大笔银子向周讨官做,周对钱谦益提出了一个条件:利用他在复社的影响力,让复社停止对阮大铖口诛笔伐。
      
       于是复社就分成了两派,各种阴谋诡计,就跟笑傲江湖里争盟主似的,趁着选举新一任社长的契机,各种拉拢站队。
       嗨,书翻到这里,觉得这帮子书生除了嘴上说说的功夫,江山社稷能靠他们?!能乎哉,不能也。
       阮大铖人品差,是小人,不过能有做多大的风浪呢。复社中人死命骂他难得就没有标榜自己的姿态么?而就这个小小分歧,就能搅得复社不得安宁,大事更不可为了。
      
       再说一个我注意到有意思的复社成员,冒辟疆,也是本书主人公之一。
       他去拜访南京兵部尚书,说到面对时局混乱的对策,也不过“正风俗,严纲纪”等大而空的话。发表这些言论时,他内心澎湃万千,只恨自己不能大展身手。
       冒辟疆的父亲被调任某军事要塞,军情险急,败算极大。如此,父亲仕途甚至命都悬着。此刻冒同学可就一点为天下死的豪情也无,他变卖家产,上下花费了万两银子,终于把父亲从前线调回来了。当然他有丝丝愧疚,但很快被自己在尽孝道这个高尚理由把惭愧抹掉了。
      
       冒同学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作为复社成员,还是知名人士。他们是反对八股文的,还与八股名士针锋相对,文战不断。可是科举临近,冒同学巴巴地在家里狂练八股。最有趣的是,他找了史可法,史可法也应承下来包他中。
       于是他喜滋滋地去考试了,想到有史大叔帮忙,自己再写写,考上不是囊中取物嘛。
       然而放榜那天,冒同学被晴天霹雳震晕了,没中。。。(好吧,我一直在怀疑史大叔怎么没帮上忙呢)
      
       冒同学对待爱情更好玩了。他要寻找一位如夫人,第一位相好是陈圆圆,后来陈圆圆被田国舅抢走了。运气不错,董小宛痴心踏地喜欢他,跟着他。他迟迟不肯娶人家,最大的缘故是啥呢——
       董小宛不如陈圆圆名气大,退而求其次会不会被朋友笑话,传出去会不会没面子。我们的冒同学纠结阿。
       倒是让董小宛的手帕姐妹一语点破了:没有我们这些婊子,那些名士还没有这么神气呢。
      
       看,代表性复社成员冒同学,这种人堪当国之大任么?他的行为,和他们批判的人本质上又有多大差别,不过是清谈误国罢了。
      
       当然,我并不是对书中所有人物持反感态度。古往今来,总有让人敬佩的,拿出行动而不是耍嘴皮子的。
       清兵南下时,复社成员陈子龙他们坚持武装斗争,不屈而死。明忘后,顾炎武潜心著述,方以智削发为僧,他们都是有气节的人。
      
       书生有书生的气节,可惜这样的人总是少数。不消说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满人入关后,便是书中所写复社,也有不少人到新朝为官。
       复社无辜,总有鱼目混珠之徒沽名钓誉混进来,假装清流,实则浑浊不堪。
      
       我想到当下之世,多少人假借民主自由之名,肆意卖弄;多少青年一边义愤填膺,一边挤破脑袋愿入体制分一杯羹。
       真是: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     白门是南京的别称,白门柳自然是说南京发生的事。这本小说主要写了明末清初,江南文人为了理想而努力斗争的故事。其实挺上进的,要不怎么能拿茅盾文学奖奖呢?通过这本书,倒是知道了黄宗羲这个人,后来也看看了他写的文章,是当时的学问大家。其余出场人物也很多,柳如是、董小宛、冒辟疆。。。。。。传奇故事多说董小宛与冒辟疆是才子佳人绝配,这里写得比较贴近史实,实际上冒辟疆也不过是一俗人,没娶到陈圆圆,将就着带走董小宛而已,直到她去世前一段时间,他才真正爱上小宛,可怜了这一才女,一生受苦,薄命早逝,没过上几天幸福生活。书有点长,不过还是可以看下去的
  •      不愧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耗时16年完成的巨作,我们个把时间就读完了,感谢作者呈现给我们文学作品。
       作者以历史为背景,举凡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足以见证作者知识之全面,写作之严谨,对读者百分百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值得一看。
       历史背景下,各士的感情生活使文章增添了一些色彩。
       写作可能是孤独的,但读好书确是幸福的。
  •     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为着江南的半壁河山,为着光复大明的河山,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进行着角逐、较量。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惊心动魄的恩怨纷争令我有锥心之痛,而秦淮两岸的男女在乱世的感情纠葛,又是那般迷离交错。直至清军一举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溃,遂又唱起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晚明悲歌似将终结,却还不能划上句号。
  •     从没先过第一次被吸引成这样的书居然是一本历史小说,即使作者最后也解释说关于历史小说,每个人的定义不相同,而他是遵守严格考证的,我想也是由于这一点,这本小说洋洋洒洒100多万字,依然材料充分,人物性格饱满,每每看过,总觉得意犹未尽,再一次拿起书本依然毫无衔接的生疏。
      这本书我有一大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老师在课堂上口沫横飞,我却可以沉浸在那一段动荡的年代,这种专注我从来没有过。记得有一次课间,一个同学问,你在看什么,我把封面给他看,他说:“讲什么的?”我说,“明末清初的。”他坚定的说:“我知道,穿越小说。”我哑然失笑。
      后来的一半也是独自找一个安静的自习室,看到夜色降临,秋风又起。看完的晚上,看看时间已经9点多,回宿舍的路上,灯影幢幢,寒风扫叶,人群奚落。
      你嘲笑古代人?你认为他们的世界观幼稚、价值观狭隘?可是我想问,你的信仰又是什么呢?你愿意为了它死吗?你真的做得到以死殉国吗?
      我最想做冒襄,因为他娶到了董小宛;我想成为黄宗羲,因为他最纯粹和磊落。
  •     我把自己在卓越网上写过的评论在这里也发表一下:
      
      作者选择的时代背景就非常吸引人,那是个国家濒临内部崩溃,同时外族入侵的年代,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物,特别是社会人物,他们的思想连带着行为,在作者的笔中放大出来,让读者可以清晰可见。可以看见的是大部分人对君主的迷信;知识分子阵营每个人也都性格追求不同,在对一件一件事情的争论内耗中大家渐渐疏离,开篇阶段风光无限的复社四公子想不到到了第二本叙述中就已经各遭周折,对复社及世人的影响力渐渐黯淡下去。很多的事情都值得让读者深思,甲对鼓励幕僚一事坚决反对,有必要吗?乙对投靠过宦官的人物放其一马,是否合理?等等
      
      很高兴看到了陈圆圆,个人觉得历史最精彩的不是宫中的权利争斗,也不是年代君主的更替,而是男子汉冲冠一怒为红颜,明朝的话自然是吴三桂因为陈圆圆而起兵反李自成了。这时多么让人浮想联翩的历史时刻啊。
      
      目前我看到第二本,所以也就提到前两本中片段内容,要说的是这是套很不错的作品,《张居正》告诉我们万历年间张的事迹,而《白门柳》则告诉我们崇祯及以后时期社会万象,复社兴衰,一样的精彩,大家不要错过。
  •     这本书写得很宏大。值得一看。看完之后总体感觉就是,面对灾难,士不如妓。浅白一点就是,男人不如婊子。其根本在于,妓女比男人更有尊严、骨气。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无道德地位高于有道德的人。
  •      很早就有察觉现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日益淡漠,有位大师说中国是唯一一个自动抛弃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如果说一个民族能够坚持住自己的文化,守住自己的根,那么这个民族不管经历任何的狂风暴雨,都是不会灭亡的,一个民族的毁灭只能是自己抛弃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根,那么它将不久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确还没有被人们重视到,大多数青年人越来越崇尚外国的文化,抛弃了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智慧,真的是很可悲!看了白柳门这本书,首先被深深感受到的是他们那种身为中国人,为中国的繁荣,为中国的富强而愿意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他们为除贪官奸臣,为改革国家体制努力,不惜以生命对抗!放在今天,能找到几个人偶有这样的思想,大家自顾自,只要不在自己头上发生灾难,什么都好!那种民族感,国家集体感,在我们这代人生上是这么的薄弱!先写到这!
  •     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的语言。特别是士林之间的对话,白话之中夹成语,真可谓出口成章。“贱妾以蒲柳之姿,侍奉君前”。妓女说话都是文的很。作者确实极下苦功。这才知道历史小说不好写,没有大量的阅读,根本支不起来。塑造人物的成功大部分源于它的语言。
      
      明亡清兴的著述极多,家国、民族、悲愁离情,从《桃花扇》开始就注定了它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时代。加上《陶庵梦忆》等等笔记,为后人的创作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可是一执着于“民族大义”,容易抹杀了另一点:在明庭的压迫下,人民卖儿卖女、挨打受刑。比如在第一卷中,黄梨洲和方以智上京,二卷中,黄梨洲追寻民户当兵。如此腐朽的明朝,为什么老百姓就得为什么鲁王卖命?明庭压迫的厉害,当时的人就有明见。顾亭林在《日知录*田赋之重》写得极为明白。如皋冒家、常熟钱家都是田地几千亩的大地主,压迫欺凌人民多重!等到事态不谐,仓皇逃难,就有鼓动起来了。可是人民换一个主子,依然是皇庄、地主、租税、佣役、既不更好也不更坏。
      
      根据周谷城先生的《中国通史(下)》,满清一入关,就废止三饷,尽快与当地地主阶级结合,令旗民分置、严防滋扰。确实是很有办法的一个统治集团。而且统治稳固,在下面一件事情可见一斑:当时国姓爷趁大军攻云贵之际、从长江北征、光复镇江、扬州,直指南京、传檄苏常、可是还是被迫下海了。
      
      我觉得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用不好“民族大义”这面旗的。
  •     三卷的《白门柳》看得非常纠结,其间多次放下书,缓一口气,因为读起来心情实在不能够轻松。明末清初的那一段历史本就充满了悲凉、杂乱,感觉上似乎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更替的阶段能如同这个时期,各色人等充斥在舞台上,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非常敬佩作者的严谨和毅力,看似平淡、不事渲染的文字,却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把钱谦益、柳如是、冒辟疆、董小宛、黄宗羲这些人物的境遇挣扎,描述得纤毫毕现,令人如同身临其境,生活在乱世毕竟身不由己。
      对于这一段历史,我的很多认知来自于演义、文学、戏曲等等领域,尤其是涉及到秦淮河畔的风月人物,但很显然那是文学化、艺术化甚至理想化的,当然《白门柳》里是否一定就是真实的历史呢?并不打紧,重要的是它很深刻地展现出士子文人的面貌以及他们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作者似乎并不掺杂个人鲜明的情感,事实上,书中的很多人物都很让我讨厌,文人有文人的嘴脸,名妓有名妓的遭际。
      曾经有过一个话剧《白门柳》,当时来演出没有看,不知是否与此书有关。
  •      晚明史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那一段渲染着凄美异彩的年代,始终是文学与历史的最佳交汇点,也是文化想象的不竭源泉。自明亡后,与明清易代家国遗恨相关的宏大叙事便不断涌现,“稗史”式的叙事如《桃花扇》、《影梅庵》和《半野堂》的传奇早已成为中国文化想象的一部分,近世来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和姚雪垠的《李自成》,亦构成对那一时代的重要表述。翻开所有关于晚明世相的扉页,从孔尚任的,到陈寅恪的,对于晚明士大夫命运的关切似乎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那些至今飘荡于江南空气里的江南才子、佳人的遗响,更是会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情怀。
      
      
      
      日前有幸得到由广东作家刘斯奋先生所著《白门柳》一套。作者刘斯奋从1981年到1997年,历16年光阴,苦心经营了“在明清更迭之际,再现天崩地解”的《白门柳》,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于是,在寂寂的深夜里,我纵身投入了《白门柳》的艺术世界里,不,更确切地说是《白门柳》为读者所展现的人物命运中去,在充满韧性与人性意味的文字里,时而情不自禁地浅斟低唱起来。带着浓厚兴趣的阅读之后是细细的咀嚼与品味,《白门柳》这一小说三步曲在我心底激荡起的涟漪,大抵是这样一些——
      
      
      
      首先,不得不说一说我对《白门柳》艺术定位的理解。在我看来,《白门柳》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并系住读者的灵魂,在于其以史笔写诗魂,以诗性去激活历史的艺术定位。多卷本,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在这三个范式三个视野的融合上,《白门柳》无疑彰显出了它灼灼的艺术魅力。整个三部曲的调子,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全是雄性、刚烈色彩的,与其相反,刘斯奋将那段凝重惨烈的历史化于另一种细腻、婉约的故事之中,在小说中,大历史的天翻地覆、风云变幻往往与儿女情长同样不可或缺。
      
      
      
      其次,我得感谢自己以往的阅读与知识的积累。明清易代史的文字多到不可穷尽,其门类、出处五花八门,评价与论述亦往往大相径庭,为读者的甄别、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在过去的多年里陆续阅读了诸如《晚明史》、《南明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桃花扇》等等与此相关的作品,在头脑中早就编织起一张晚明众生相的大网,而其间具体的人与事、情与境,亦不至于太陌生,这为我理解《白门柳》中的深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读《白门柳》,很难不为作者伸缩自如的情节编排所动容,换言之,只要是稍具人文精神与历史情怀的读者,就极易不自觉地陷入作者有意安排的“陷阱”之中,扮演起小说中那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人物角色。在读三部曲第一部《夕阳芳草》之时,仿佛逆着时光的隧道倒退到崇祯末年,眼前满布着举国动乱、战祸的愁云惨雾,我化身而为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辽阔绚丽、波诡云谲的明末历史舞台上,与以阮大铖为代表的阉党余孽及以钱谦益为代表的政治投机分子之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董小宛、柳如是,则为这阴云密布的场景抹上几许亮丽的色彩,冒董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令我时不时地唏嘘感叹。《秋露危城》是《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二部,随着急转直下的形势,我的情绪陷入到另一番境地——李自成率兵攻进北京,崇祯帝的自缢在江南投下了极大的阴影,局势迅速混乱起来。此时,我仿佛成了充满正义感与责任感的黄宗羲、陈贞慧、史可法,为着江南的半壁河山,为着光复大明的河山,与以马士英为首的政治势力进行着角逐、较量。政治场中严酷的正邪之战、社党内部惊心动魄的恩怨纷争令我有锥心之痛,而秦淮两岸的男女在乱世的感情纠葛,又是那般迷离交错。直至清军一举南下,弘光朝迅速崩溃,遂又唱起悲风四起的末世挽歌,晚明悲歌似将终结,却还不能划上句号。带着如此困惑,进入了三部曲第三部《鸡鸣风雨》之中。我的身心似乎被肢解为几股,分别被命运驱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会是毅然参加义军从事武装斗争的黄宗羲,一会又是携爱妾董小宛颠沛流离的冒襄,各自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最终又集结在抗清的旗帜之下。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崇高、野心与情欲、征服与反抗、腐朽与新生交织相映,在凄风苦雨的晚明天空下,对于人性的种种似有更加充分和彻底的领悟。
      
      
      
      带着踉跄的步履走进《白门柳》的人物世界,在作者纵横开合艺术神笔的指引下,我在晚明社会毁亡的瞬间中,经历了无数次撞击、粉碎、熔化的肉身体验,于是,又迈着彻悟后坚定从容的步伐,走出《白门柳》,走向在现实之中关于历史的思索之门。
      
      
      
      我思考着,为什么在国破家亡之时,偏偏是文弱的书生以其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力挽狂澜的历史重任?早先读《晚明史》,便已与东林、复社相识相知,以东林、复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集团,伴着江南地区蓬勃的商品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在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的晚明时代,必然急欲显示出他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他们先天的弱点。《白门柳》将其笔触着重于其中分量最重的主角,即所谓“士”这一阶层,让他们接受明末血雨腥风的洗礼,将其置于中国十七世纪中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焦点,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奢华腐朽走向哀败孕育新生的末世画卷。《白门柳》中显然有类似孔尚任的《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思路,与《桃花扇》不同的是,《白门柳》所要抒发的并不仅仅是朝代的更替之感,更有“士”在中国文化变迁沧海桑田的命运之感。因此,与其说《白门柳》写的是历史,还不如说它写的是一个阶层的命运升沉。
      
      
      
      在《白门柳》中,我们不难捕捉无时无刻不贯穿其间的“反思”。习惯了“大历史”叙事方式的读者,不妨体会一下《白门柳》对“小历史”的关切。刘斯奋不仅仅满足于通过价值和道德的选择观察史实,且将其思索之笔刺向历史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私处”。试举两例——关于党争的描写,他一方面透视了诸如马世英、阮大铖等“士”这一阶层的投机者,但另一方面,他也不仅仅从道德方面肯定复社文人的行为方式,而是深刻地将欲望与道德的复杂而微妙的组合给予了深度的表现。如复社内的人事斗争并不会因为其政治方面的正义性而被忽略,而是揭开其中不为人知的隐秘。关于冒襄和董小宛的爱情,在这场爱情进展中,冒襄的性格是步步发展的,从起初并不在意董小宛,到在董小宛的坚持下,逐渐有了感情,但董小宛的出身经历却依然困扰着冒襄,成为他的无法摆脱的情结,通过一场不断出现的生死考验发展,他们终成忠贞的爱侣。
      
      
      
      当我轻轻合上《白门柳》三部曲扉页之时,依旧带着某种复杂微妙的心情,摩挲着装帧精美且带有晚明绮糜色调的封面,我的心里装着小说里的情节,也装着晚明那个黑黢黢的背影。
      
  •     “白门柳”一书主要描写了明末清初、天下动荡,风云变幻年代下的“士”和“妓”的生活遭遇和命运选择。虽以柳如是和钱谦益为主,但牵扯的其他名士和名妓众多,几乎涵盖的当时名噪一时的“秦淮八艳”和名士儒生。颇为有趣:
      
      秦淮八艳和她们的男友
      秦淮自古多佳丽,明末清初的八位名妓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曾被冠以“秦淮八艳”,她们留下的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为秦淮河增添了几多传奇色彩。
      要说她们的男友,其中也有不少声名显赫的人物。
      
      李香君――侯方域(其爱情故事详见孔尚任的《桃花扇》)
        董小宛――顺治(可疑)与“东林四才子”之一的冒辟疆(三角恋)
        柳如是――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顾横波――嫁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为妾
        马湘兰――明末江南才子王稚登
        陈圆圆――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
        寇白门――明保国公朱国弼(酒肉之徒,可惜)
        卞玉京――写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江左文坛领袖”吴梅村
      
      一、李香君――侯方域
      
      这一对广为人知,李香君姓李名香,当时称呼时加了个君字,顾称为香君。李香君时秦淮河边媚香楼的名妓,世传其体态娇小,肌肤胜雪,艳名”香扇坠“,喜静坐沉思,十几岁时就名满秦淮。当世才子侯方域,其父曾国户部尚书,在文坛向有名望,方域性格倜傥风流,朋友众多,二十多岁南下应试,于南京结识不少复社青年,并由他们引见结识了李香君。两人一见如故,又因彼此欣赏,遂海誓山盟。不料好事多磨,方域落弟,其我、父催其返乡。方域无奈只得北返,两月后借故又来,恰好香君不在,方域与老鸨谈起娶香君为妻的事,老鸨十分高兴的同意了。
      可是侯方域因匆匆出门,所带盘缠不多,而当时宦官魏忠贤的余党阮大铖早就想讨好这些青年文士;他不知从何处得知侯方域缺盘缠,便赠送奁资以惠李香君。可是,复社中的进步青年大都厌恶阮大铖,李香君久与方域等人来往,知道阮大铖为士林所不齿,便拒绝接受,仍要其人退回;这一举动,立刻传遍了秦淮河,人人一时称她为侠妓。但是由此一事,却把阮大铖激怒了,他深恨侯方域与李香君。  
      方域走后,香君毕门谢客,阮大铖那肯放过?香君推谢数次,阮大铖心有未甘,他便运用权势,想要迫香君嫁给他为妾。李香君誓死不从,在走投无路之下,便以头撞柱自杀;幸好在一旁的杨龙文拦阻救护,香君才没有撞死。但是香君脸己撞破,血飞溅在她所持的一柄圆扇上面。杨龙文看到沾了血迹的圆扇,便用画笔加以划添上枝叶画成桃花──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两个月后,香君伤势方愈,却又给朝廷进宫做宫娥。    
      不久,满清兵攻陷南京,南明小朝廷就此结束。而在江北军中服兵役的侯方域,在此时只身逃回河南故乡。李香君也趁南京大乱时逃出宫廷,随着难民到苏州,依靠秦淮名妓的卞玉京为活。
      逃过大难的李香君,身体却日渐衰弱,时时咯血,没等侯方域到来,就病死在苏州。她死前,有一位擅长说书的柳敬亭曾到苏州来看她,并且带来侯方域的音讯;但香君此时已在弥留之际,无法开口,只把自己的头发剪了一撮下来,和桃花扇一起交给柳敬亭,要他带给侯方域,作为最后的留念。    
      香君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是,值此亡国之际,她所处的环境,一方面遭受腐朽政府的官僚迫害,另一方面,她又坚强地和进步的年青文人志士在一起抵抗压迫,有此侠骨柔肠,难能可贵。秦淮八艳她居首位自是应当。
      
      二、柳如是――钱谦益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极具魄力,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    
      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卖到吴江为婢,后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求见年过半百、文名颇著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时自荐为妾。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曾经有幸去过常熟的红豆山庄,虽然已不复当年的壮观,但还是很精致美丽。
      
      明亡后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堂堂文坛第一领袖,但风骨却不及一风尘女女子,真是悲哀。可怜柳如是因为夫君的无能而郁郁而终。
      
      三、卞玉京――吴梅村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乃称玉京。
      
      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大为欣赏。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后来吴得到卞的一书简,心知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
      
      几年后,卞赛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
          
      此时吴梅村迫于无奈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在太仓终于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表达了因不见玉京而生的凄凉。造物弄人,这两人原本可以成为一对神仙眷侣,但乱世却让他们只能期待来世。
      
      四、陈圆圆――吴三桂
         
      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求请田割爱,田无奈只得应允。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怀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为尼。 
         
      后昆明城破,吴三桂死,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五、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六、侠骨芳心顾眉生
        
        顾眉生即顾媚,是南京上元人,据《板桥杂记》载:“顾媚字眉生,又名眉,号横波,晚号善持君,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变纤小,腰肢轻亚。通文史,善画兰,追步马守真,而姿容胜之,时人推为南曲第一。”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
        著名文人余怀与顾眉情谊甚笃;后顾与刘芳约为夫妇,不久她背约嫁给了早已降清的“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定山作妾,刘因此而以身殉情。龚得顾媚甚宠爱,号曰“善特”,后以顾为亚妻,受为一品封典。龚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在京师四方名士尊如泰斗,凡有客求龚诗书画时,皆由顾媚代笔,顾声名才气愈盛。顾媚曾多次利用龚的政治地位,对抗清志士慷慨解囊。
        1657年龚携顾媚重游金陵,寓秦淮河畔大油坊巷市隐园。有一天她向正在写诗的龚说,她在文德桥遇到了身著和尚衣服的阎尔梅,龚暗吃一惊,原来他本是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他在徐州劝史可法率军北上山东阻击;这几年他到处鼓吹反清复明,为清廷追缉。正在讲着,阎尔梅逃进了市隐园中村堂,此时四周已被清军包围,在顾媚机智的庇护下,终掩阎脱险。所以大才子袁枚赞之曰:“礼贤爱士,侠内峻?”。
        1664年深秋,顾媚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的龚府内病逝,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连远在江南的阎尔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庐州为她开吊设祭。龚还在北京长棒寺为其建了妙光阁,并为之著有《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
      
      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明代知名女画家,尤善画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径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个性招来的恶果。顾横波才貌双绝,有“南曲第一”之称,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七、才华横溢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     花了两个星期终于三卷《白门柳》看完了。不得不说看这部小说非常的累。作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原貌,使得小说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不高。还有个原因是作者描绘的那个年代太痛苦,描写的那些明末士子的经历太痛苦。从这两点看,就娱乐性是不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的。
      明末清初无疑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那当时那些人算是英雄呢?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包括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肯定算是英雄。闯王李自成也是个乱世英雄。名将袁崇焕算是个英雄,史可法虽然才略略逊于上述几位,但看在以死报国的份上肯定也是个。我们再来看其他几位。吴三桂是不是,但论他的才略应该是,但考虑到他的反复,便不可以称得上英雄,但至少是个枭雄。洪承畴也是个投降派,但以现在目光看,我认为他也算个,他看到天下苍生的未来,他的行为顺从了历史潮流,他作出了正确选择。就目光远见,超出了当时一般人;就才略也在史可法等明将之上。张献忠不算,才干并不突出,品行很成问题,但就凭他闹出的影响来看,也算是个枭雄。
      说了那么多,我们看书中的主角们,以钱谦益,黄宗羲,冒襄为首的士子集团算不算英雄呢?很可惜他们不算。他们在秦淮高歌,主张清议,臧否人物,谈论时政,一派风流潇洒的形象。但是在那乱世,他们注定是个悲剧。他们无法左右政局,他们往往还沦为政治牺牲品。就他们自身来看,他们也总是体现出中国文人的缺陷。就书中主要描写的几个人来看,钱谦益作为东林旧人,在政治立场上一直是徘徊的,年老时一直患得患失,最终还成了投降派。黄宗羲看起来倒是一副英雄气概,有理想,敢作为。但往往显得天真幼稚,对大明王朝充满幻想,而且时时显出毛躁的缺点。最终只成为个思想家,学者,在政治上一无所成。冒襄更具典型意义,作为富家公子,风流,有才气,慷慨好施,但时时又表现出中国文人的自我,软弱,无能。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复社同人一样为理想奔走。在感情上又处于自恋型的,对一往情深董小宛的始终犹豫,最终还是在朋友撮合帮助下才决定迎娶董小宛的。在逃亡的过程中更是处处显得无能,甚至还拿董小宛出气。另外其他一些人物,如陈贞慧后来隐居不仕清朝,侯方域后来投降了,方以智出家成为无可大师,顾杲被乡民误杀,龚鼎孳也成了降臣。总之东林,复社等辈最终都是历史的悲剧人物。
      不得不为这些人可悲。除了在政治上的无能,感情上的懦弱,他们还表现出文人相轻的陋习。常常有门派之争。对于阮大铖他们一直死咬不放。一群整天满口国家兴亡的才子对于一个无官赋闲的人花去太多精力,简直好笑。整天为君子小人之辩的“君子”最后却与“小人”有了共同归宿,可见大是大非上才真正见到君子小人之分。而复社文人一直咒骂的奸臣马士英最后却死得十分壮烈,这真是个讽刺。
      这种悲剧也是中国文人的悲剧。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知道要得人心,尤其是士子之心。但是文人儒士却从未获得真正的地位。秦朝的焚书坑儒就不说了。汉高祖曾经往儒生帽子尿尿,后来虽独尊儒术,但社会上崇拜的却是侠客,即现在不读书的流氓。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里,文人更是悲剧。曹操父子,司马懿父子都是拿文人开刀的主。以后的那班名士都不得不放浪形骸,以求自保。唐朝好点,不过举国有尚武之风,文人的地位仍然不高。宋朝可能是文人地位最高,言行最宽松的朝代,但两宋积贫积弱,文人成了国家衰弱的标记。元朝也不说了,“臭老九”不是白叫的。明清两代的文字狱足够让文人时时自畏了,八股取士就是另一种愚民政策。这样看来东林复社那班文人算不错了,至少他们还能在一边抱着美眉一边谈论政治时,博得个好名声。
      历史上文人和女人总是联系在一起。文人的悲剧往往又被比喻成女人的悲剧。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一点没有正面描写,所以书中真正的闪光点是女人——从良的女人。书中重点描写的柳如是有着男子都少有的才情和见识,敢爱敢恨,有个性而又有气节。董小宛有着传统中国女子温柔贤良的品德。还有没有直接描写到的陈圆圆,李香君等。不得不说,历史上妓女无数,只有秦淮八艳把一段悲凉动乱的历史涂抹的绚烂起来。
      以上就是看完书的一些想法。很久没写读后感了,经历了一番痛苦阅读后,思绪还是挺多的。
      
      
  •      白巾方裘,书生萧然一洒,论得事事非非,口酒长啖,坐拥船舟之上,红妓身旁。
       指点江上论道,骂庸碌无能饮茶。但算得三五载之际,龙门跃顶,扶摇直上九万里,臣唤得一声皇上。
       却不知,天生我才有此用无彼用,洋洒万言只是灶台一起引,最难得书生意气风发,消沉小载便又东山直上。
       惜万代君君臣臣,无不以造反拥权以弄上。书生之言平百姓之怒却平不得国家之苦,到头来,白巾卷黄,衣帽苍苍,终得一生获两言:唯是书生,百无一用矣~!
  •      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一部一百五十萬字的《白門柳》三部曲,終於在我不是很深入的觀看中成為自己的涉獵。
      我比較喜歡歷史,尤其是明朝的歷史。那段遙遠逝去的歲月,那段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塵封歷史深深吸引著我。而這部小說描繪的正是明末的那段歷史,從崇禎十六年到順治二年這三年的歷史。那段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時期,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存在著三股較強的政治勢力:一,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二,明王朝;三,關外的滿清貴族勢力。這三股勢力就在特定的年代,逐鹿中原,爭奪著中國的最高統治權。
       紛繁複雜的局勢,讓生在這亂世中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表現。小說的的主人公全都是明朝臣民。以黃宗羲、冒襄、錢謙益為首的“士”這一階層,以柳如是、董小宛等的“妓”這一階層。他們作為明朝臣民,在面對國難時,個人利益以及性格的差別使他們表現出不同的態度。
      錢謙益,為了他那能重回朝班之列的願望。這位東林領袖甚至不惜為閹党餘孽阮大鋮開脫。在南明弘光政權中,他實現了重回朝班的願望,但他卻向以馬士英、阮大鋮為首的奸臣妥協。這足以說明在他的心中,個人是大於國家的。這也顛覆了我記憶中錢牧齋的形象。但也許這樣做有他的苦衷,我不敢妄加揣測。
      黃宗羲,深受閹党迫害的正直大臣的遺孤。因而他對閹党有著天生的仇恨,身為複社中人。他的思想是與眾不同的。他曾經是錢謙益的學生,而後又是當時的名儒劉宗周的入室弟子。在經歷明朝覆滅,親眼看見弘光政權的不可救藥時,他產生了朦朧的反封建思想,這就是他的與眾不同。
      冒襄,復社四公子之一。他自生的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家中也頗具權勢。本有機會大試身手,展示才華的。但卻始終被繁瑣的家務事所羈絆,一直難有作為。到最後,只能平淡地以明朝遺民的身份度過餘生。
      這些人都是屬於“士”的階層。其實這三個人只是典型的代表,小說還描繪了眾多的士人。如陳貞慧、方以智、龔鼎孳等。這些士人在國難時各自的想法、做法是怎樣呢?他們面對的是變節仕它朝、保持名節殉國或做遺民、堅持抗清鬥爭這三條道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在各種矛盾都很尖銳的動盪時代,人是很善變的。但更多是出於自身利益。應該說,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黨爭。党爭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也是弘光政權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方面,東林黨人顯得有些固執。在國難面前,應該同心協力,共同抗敵。但東林黨人卻還在進行著無休止的黨爭,這不能不說是東林黨的悲哀,也是明朝的悲哀。
      再看“妓”這個階層。柳如是名“河東君”,是錢謙益的寵妾。作為一個弱女子,卻敢作敢為,在錢謙益出仕的過程中她是堅定的支持者。應該說,沒有她,也就沒有錢謙益後來的榮譽。她也有很多名士們沒有的東西,那就是氣節。在錢謙益決計投降清朝時,她曾決定自殺殉國,這使作為東林領袖又是明朝大臣的錢謙益頗感意外。她可以算的上是千古奇女子了。
      董小宛原是秦淮名妓,才色俱佳。後與冒襄為妾。也許是過慣了風月場那種靠賣笑及討別人顏色的生活,她毅然決定從良,並找到了她終身的歸宿——冒襄。在她身上,彙集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幾乎所以優點,恭順、賢良、對丈夫絕對服從,這一切都因為她深愛著她的丈夫。在跟隨冒襄的幾年的逃難生活中,她對冒襄的愛更是令人感動。董小宛,值得尊敬的女子。
      把“士”,“妓”兩個階層對比來看。那些自視甚高的“士”在很多地方都不如這些文弱的“妓”。也許她們是受到了以夫為綱思想的影響,對自己的丈夫百依百順。但她們仍然不忘的還有國,無國不成家。她們是偉大的。而那些士人卻醜態百出。如錢謙益者,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與虎謀皮,其結果必定是助紂為虐。最後還不是被乾隆皇帝列入《貳臣傳》。留下千古駡名。
      讀完這篇小說,我對中國的士人以及青樓女子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昇華。一本好書,一輩子的良師益友。
      
  •      有些书看过就忘记了,不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丝的记忆和波澜;有些书看过了,虽然情节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但却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好书的最基本定义包含这么几个重要方面:在看的时候难以释卷、看完之后会有感慨和思考、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完美的结合。刘斯奋老先生耗费十几年心血写就的这本《白门柳》就是一本这样的书。《白门柳》分为《夕阳芳草》《秋露危城》和《鸡鸣风雨》三部,洋洋洒洒一百三十万字,只写了三年的事情。但是这三年是明朝覆灭、李自成农民军失败和清朝入关的历史转折时期。自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写,情节也会很丰富。但《白门柳》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江南一带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对于腐朽的清朝的不满、东林党和复社和阉党残余势力的斗争、国家破灭后在忠与孝、家与国之间的利益权衡和抉择、对异族统治的排斥和反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气节。在看一本纯粹的历史书时,我们会对其中很多情节和人物的决定感到匪夷所思,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宏观描述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的整体,但是却没法深入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和人物思想和命运。而通过这本书则多少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有了更透彻清晰的了解。秦淮名妓陈园园是如何去了北京,以至于后来在很多小说中成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导火索;另外一位秦淮名妓董小宛又是如何嫁给了江南名士冒襄,最终命运又如何;当清军最初进入北京,赶跑了农民军,江南老百姓当时却对此举颇为感激,并重新燃起了复国的希望,但情势急转直下;史可法作为江南最高军事统率,在迎立新皇帝的问题上,如何被迫妥协退让,最终去扬州前线督师,最终慷慨殉国;清朝本来已经有望顺利一统中国,一道剃发令却重新在全国各地引起战火,令统一全国拖延了很多年;在国破家忘朝代变革之际,有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也有人只顾私利误国害民;有人选择从军反抗;有人看破世事归隐山林;有人投降卖国屈身侍敌;有人观望徘徊举棋不定。更多的是可怜的平民百姓,只能被社会动荡的潮水抛来抛去,家破人亡,受尽屈辱。读书是一种幸福,而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能看到《白门柳》这样的好书,则更是一种幸福的机缘!
  •     此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跨度跨越了“南明”这个比较特殊的阶段,读完此书,你会了解到,原来明亡之时,还有一段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并不是像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清入关,明亡。
      另外,那段时期的人物,也是精彩纷呈。
      严格的说,此书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现那段历史,反之有些冗长而呆板,不客气地说,有些浪费题材,惶惶3卷,其实压缩到一卷,更为精炼与出色
  •      虽然写的是明末清初,但是很多事情在以后的300多年间反复发生。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看了此书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书生意气,什么叫书生误国。好好一个大明江山就是在诽谤,内讧,争斗中让一个一个力挽狂澜的机会溜走。
      
  •   陈定生也算是个正常人,比较沉稳有胸怀。其他复社的人大多是愤青、伪君子或者只会打嘴炮的种。可惜书里没有介绍方以智的下落,我对他的故事兴趣最大。
  •   不过没想到《孟子》一书在明代因为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被朱元璋删掉了一半,也不晓得原版后来是怎么被重新使用的。
    ---------------------------------------------------------------------------------------------------
    猪元章死后,编辑删节版孟子的大臣参与到成祖和建文的争夺帝位的政争中,建文死,成祖上位,报复性的处罚忠诚于建文的臣子,于是呼删节本孟子因为编篡人的原因被取消,原本孟子又现人间,实天朝之大幸
  •   谢谢!找到了一篇对明初孟子删节事件比较好的文章,共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a52900100vr15.html
  •   等到把三册的白门柳看完后,突然想到了全文开头作者用去不少笔墨的老梅树,显然这不是很随意的景物描写,最初读的时候就期待把这个谜团解开。。
    于是再次翻开第一册,重读了老梅树一节,第一遍阅读的陌生感消失了,字里行间容易联想到整本书中复社青年的故事,我猜想这棵老梅树可能是某位复社成员的化身,可能是黄,也可能是钱,但是它也可能不是,可能作者并不需要言尽其中的比拟,朦朦胧胧的更好。
    不妨单看这棵老梅树,也觉得它经历坎坷却又饱含着一种超越自身的精神,这本身可能就是作者对自己与读者的一种共勉与期待。由此给全文营造的画面感,栩栩如生,回味无穷。
  •   大学的时候借过来看,楞是没看得完。
    那时(现在也是)读历史小说,对高阳情有独钟。
    就记忆中的观感而言,历史人物显得形象单薄,情节线索也嫌混乱,写这么一大部头,作者笔力似有不逮。
  •   看了一本之后对里边的人物很是失望,本以为他们是能救民于水火的才俊,没想到竟会是空有理想却无实干的道貌岸然的人,明朝的终结也让他们的无能更显露了出来。不过我还会看完的,现实确实很骨感啊!
  •   “不得不说看这部小说非常的累。作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原貌,使得小说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不高。”赞同,看的累,大部头,虽然说的都是名士和名妓,但娱乐性也不高。可以说是让自己艰难的看过来的。
  •   这本书本就不是为娱乐性而生的。自然不能和高阳等通俗作家相比。
    作者不仅要求读者付出若干个无所事事的小时,还要求读者思考和共鸣。
    作者写的是比较符合史实的,就算是写东林的偏执狭隘无用于世,作者笔下的刘宗周啊周镳等人的确有见识有定力,其人格魅力不可忽视。
    作者笔法已经很好了,不然更无聊。
  •   这本书 开头那一段就为全书定下了基调 我看这本书一点也没觉得吃力 只觉得是相当的过瘾啊 基本上是利用上课的时间看的 很怀恋那段时光啊 看过很多类型的书籍 说实话 还是历史小说能够打动我 比如这部白门柳
  •   历史本来就不是为了娱乐的,历史是严肃的,作者尽量还原历史的原貌,里面的用词遣句真心不错的
  •   大爱柳如是!
  •   今天看到这个书评价和看过的人不是很多,可能很多人从书名上没法判断它,其实是将明末江南士子的选择思考,很好的书。非常推荐
  •   现在才看,很好看
  •   严格的说,此书并没有酣畅淋漓的表现那段历史,反之有些冗长而呆板,不客气地说,有些浪费题材,惶惶3卷,其实压缩到一卷,更为精炼与出色
    历史往往就是冗长和呆板的
  •   同感,第一本都快看不下去了...
  •   好书...强烈建议都看看
  •   乱世的昏庸、污浊、杀戮、颠覆,却被后世演绎了一出出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看此书,真是国破山河在,难辨酸苦滋味,……
  •   看过此书,怎么就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太误国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