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页数:301  字数:277000  译者:斯人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3年初,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精选出60种深受读者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新组成了“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该丛书一经推出,就以其深厚隽永的内涵、优美流畅的译文和典雅精致的插图博得广大读者的厚爱,他们纷纷来信来电,对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增补一些新的品种。为此,我们沿续“名著名译插图本”前60种的基本风格,继续推出这套丛书,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书籍目录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辽娜的家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一件事为了事业的利益一只右手古战场守护人真遗憾!复活节十字架游行随感拾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这本书除了“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还收有索尔仁尼琴的其他小作品。写的真好,翻译水平也很高。本书的代前言,也帮我更好地了解了这部作品。非看不可!!
  •   在2月初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靠在椅子上看着窗外,阳光刺得有些睁不开眼睛,内心一片沸腾,而脑海却一片空灵,都市的喧闹声已充耳不闻,眼前浮现着书中一场场情形。怎样表述此刻的心情昵?深重、伤感、抑郁,仿佛都不能完整的表达内心的感受。一个作家只有关注民族的命运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这是需要用良心去感受的生命意义。索尔仁尼琴正是“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而获得了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6年俄罗斯国庆日在克里姆林为89岁的索尔仁尼琴颁发2006年度俄罗斯国家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说:“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名字和创作与俄罗斯本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科学研究和杰出的文学著作,事实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祖国。”对于前苏联的劳改营情况,文学作品有太多的描述,都将这作为对斯大林残酷统治的控诉,作为对前苏联剥夺公民人权的罪行。从前苏联刚刚建国的抗击白匪,到二战前的肃反,再到持续到60年代的迫害,有太多受到迫害的人进行控告和憎恨。相比前苏联,中国何尝不是也有这种令人心碎的经历啊。从经军初创时期的根据地清党,到康生领导的延安肃反,再到建国后的几大冤案直至文化大革命这一顶峰。太多的人也同样经历了那样的岁月。上至国家领导人的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下至《芙蓉镇》中的“豆腐西施”等平凡民众,太多的人受到了迫害。一些作家或者历史学家也试图去解释和思索这些悲剧发生的原因,但真正从对于民族的关注和热爱角度去诠释的又少有佳作,大多是一种个人情感式的喧泄,一种猎奇式的揭密。像索尔仁尼琴这样从思索人性的同时又关注民族的命运的更加是凤毛麟角。路遥算一个,他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是描写人民从动乱中反思的佳作,可惜英年早逝。电影导演谢晋算一个,通过《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样的影片来思索民族的命运。今天读完这本书如同一种人性良知的洗涤,内心也不禁反复地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如同时下泛滥成灾的许多反映宫廷、情爱、猎奇、偶像等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样吗?简直对人性的诋毁和嘲弄。生活有太多的磨难,我也时常抱怨命运的不公,每每也会对眼前的憎恨大声谩骂,但这样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吗?每每到这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舒霍夫那种“他一无所怨,现在他觉得能熬过去,谢天谢地,能熬过去,能熬到头”的形象,脑海中浮现《芙蓉镇》中那句名言“活下去,像狗一样活下去!”相对于前人所受的苦难,眼下自己的生活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啊!像这样能给人启示的作品才称得上好作品,才配得起做为作家的良心,这也正是文学应该有的良心。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2008年离开了人世。我坚信他走之后,良知仍在,他也正在天空俯视芸芸众生,依旧在思索人性的价值,民族的命运。他的宣言依然响亮,“我绝不相信这个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义和良善的价值观,它们不仅有,而且不是朝令夕改、流动无常的,它们是稳定而永恒的。”我敬重他,坚信他在天堂里一定得到了理解和原谅,并宽恕了那些他曾经憎恨的人,更加注视着他的民族。
  •   看《金色笔记》,看《癌症楼》,看《伊凡》,有一点粗浅的感受是共同的,这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摒弃了一切的浮躁,和看中国当代作品的感受很不同。
  •   其实这本书描写的与现时某些特殊场所的情景那么相似,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
  •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劳改营生活为素材写成的。小说主人公伊凡·杰尼索维奇原是集体农庄庄员,卫国战争中上前线作战,后被德军俘虏,又趁机逃回部队,但被逮捕审查,为了活命他招认自己是德国间谍,以叛国罪判刑十年,送入特别劳改营。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劳改营中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熄灯所度过的普通而又难熬的一天。由于这部小说是苏联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劳改营的生活,小说又是经最高当局批准发表,无疑成为苏联文坛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也引起了西方的极大关注,作者也因此一跃成名。索尔仁尼琴名言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耀就有多高远。人民的精神生活比疆土的广阔更重要,甚至比经济繁荣的程度更重要。民族的伟大在于其内部发展的高度,而不在其外在发展的高度。一个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涉及人类心灵和良心的秘密,涉及生与死之间的冲突的秘密,涉及战胜精神痛苦的秘密,涉及那些全人类适用的规律,这些规律产生于数千年前无法追忆的深处,并且只有当太阳毁灭时才会消亡。在我的生命尽头,我希望我搜集到并在随后向读者推荐的、在我们国家经受的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将留在我的同胞们的意识和记忆中。这是我们祖国痛苦的经验,它还将帮助我们,警告并防止我们遭受毁灭性的破裂。在俄罗斯历史上,我们多少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上的坚韧和坚定,是它们搭救了我们。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溃了。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只要还能在雨后的苹果树下呼吸,就还可以生活。我们不要忘记,暴力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的,而且它也不能够孤零零地生存:它必然与虚假交织在一起。在它们之间有着最亲密的、最深刻的自然结合。暴力在虚假中找到了它的唯一的避难所,虚假在暴力中找到了它的唯一的支持。凡是曾经把暴力当作他的方式来欢呼的人就必然无情地把虚假选作他的原则。暴力在出生时就公开行动,甚至骄傲地行动着。但一旦它变得强大,得到了牢固的确立,它就立即感受到它周围的空气的稀薄,而且倘若不自贬成一团谎言的浓雾又用甜言蜜语将这些谎言包裹起来的话,它就不能够继续存在。它并非总是公开使喉咙窒息,也并不是必然使喉咙窒息,更为经常的是,它只要求其臣民发誓忠于虚假,只要求其臣民在虚假上共谋。
  •   当我读《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读到一半,却全无往常那种阅读快感时,我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篇四十年前的俄罗斯小说。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得“小说”这个词本身的涵义已经大不相同:曾经有那么一种小说,追求严肃更甚于娱乐,追求深度更甚于追求速度。《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是这样的一篇小说。从文学水平上来看,作为索尔仁尼琴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显得不是那么成熟。通篇小说描述了主人翁在监狱里平凡的一天,过于细腻近乎琐碎,没有中心而近乎散漫,缺少情节主线和叙述节奏。——或许有点吹毛求疵了,但愿不算太狂妄。但这部小说之所以引起轰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第一次在苏联公开批判了斯大林时代的罪恶。在这个意义上,真实比艺术更重要,内容比手法更重要。《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准确命中并引爆了酝酿已久的社会情绪,引起的反响空前绝后。所以就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部因时势而闻名的小说,其艺术成就是否真的能够持久?是否会因为时过境迁而丧失魅力?——答案是否定的。历史上确实有光耀一时随即无人问津的文学作品,但也有很多因时势而成名,进而永垂不朽的著作。杰作因时势而得以传播,时势并不抹杀作品本身的品质;时势有时成为历史的重要时刻,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作品和时势之间也会建立起难以割裂的关系。更何况,索尔仁尼琴并没有在《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后止步不前。5年后,他写出了《癌症楼》;11年后,他写出了《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的名字自此被钉上了文学史的灿烂星空,成为永不坠落、最具光彩的明星之一。
  •   要是再啰嗦点就更好了。
  •   很遗憾,我不知道它讲的是集中营的故事就购买了。由于集中营的故事我个人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只是粗略地翻翻。打算留给儿子当世界名著看吧。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东西,我觉的一般般,主要是揭露苏联时期对人权的剥夺践踏。
  •   也要静下心来看才行
  •   无法与大师的思想接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