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散文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人民文学  作者:王安忆  页数:27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国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本套中华散文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作者简介

王安忆,1954年生予南京,1955年随母到上海定居。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队落户,1972至1978年在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1980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事写作至今,2004年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
1977年发表作品,迄今出版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启蒙时代》等,中短篇小说集《小鲍庄》、《我爱比尔》、《忧伤的年代》、《三恋》,以及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等共五百余万字。部分作品有英、德、荷、法、俄、日、以、越、韩等译本。作品曾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怀念萧军先生 岛上的顾城 黄土的儿子 我的大舅舅 溯母亲足迹向浙西 今夜星光灿烂 执绋者哀 我们和“叔叔”之间第二辑 儿童玩具 办公室的回忆 回忆文学讲习所 窗外与窗里 市民 茜纱窗下 忧郁的春天 仁者寿 遍地流火 英特纳雄耐尔 乔伊斯的脸 台北的街 樱花的仪式第三辑 摹写的精神 用你的矛攻你的盾 气氛 在吉隆坡谈小说 小说如是说 复兴时期的爱情 写作课程宣言 “美国梦寻” 寿岳家 欧刀吴斧削江郭第四辑 我记故我在 生活的形式 两篇小说谈 《三恋》序 时空流转现代 要说爱你不容易 水色上海 假作真时真亦假 《遍地枭雄》后记 谁夺走了我们的性格? 期然与不期然之间 短篇小说检讨 剧团魅影 后院 家常 绿崇明 寂寞 遍地民工 泰康路1958 非典时期的生活 “知道了” 读报 “围城” 废都 男之俊 女之倩 家有传奇 香港的说梦人 岭南大学 指路的小孩 手艺人 小范第五辑 寻根二十年忆 月儿弯弯照九州 2006年3月9日这一天 麦田物语

章节摘录

第一辑  怀念萧军先生萧军先生在我辈心目中,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尚没见他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印着两帧情景:一是在一个北方的大雨滂沱的天气里,他撑了一柄不知为什么被我想象成非常巨大的雨伞,卷起裤脚管,粗壮的小腿蹬着齐膝的大水,去一个小小的被困的旅店里,将我热爱的女作家萧红拯救了出来。二是在鲁迅先生的灵堂,忽然闯进雄狮般的一条关东大汉,嗵地在先生遗体前跪下,扶灵放声大哭。那情景于我们像是遥远的故事,那是一个令人醉心的时代:上海的石库门内深深的天井和新式里弄房子狭小的亭子问里,常常有一个激情满怀却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写作着意味深长却平自如话的檄文,将一整个中国沉重的命运,负上他们因结核菌而赢弱单薄的肩背。而我从来没有期待过,要去见一见萧军先生。那一年大约是夏天的时候,有一次去妈妈家,见她从外边回来,问她去了哪里,她说去看萧军先生。萧军先生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他的老朋友家中,住房条件也不顶好,可萧军先生挤在那里,过得很得意的样子,不愿搬出来。当时我感觉到他住在与鲁迅故居大陆新村同一条山阴路的地方,很有历史意义,具有一种“五四”的味道。后来就到了这一年的冬天。记得是一九八六年的最后一日,也就是除夕的晚上,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新年晚宴,我坐在桌边,忽有一个年轻的男孩走过来同我说话,具体说什么,至今已记不清了。大约是问我想不想看萧军,我说想,于是他就带了我走到大厅那一头的小厅内,里面果然坐了萧军先生,还有骆宾基老师。后来我才知道这男孩是萧军先生的孙子。名叫萧大忠。萧军先生是敦敦实实面色十分红润的一个老人,坐在那里往一大摞首日封上签字,我趁机也将手里的一把首日封递给他,他很认真也很快速地一个一个签,总是在笑,与我说着一些闲话。如同所有的公公和晚辈一样,说着那种很随便很寻常很没要紧,很没有“五四”味道的话。因此说了些什么,日后也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我问他现在还写什么的时候,他声如洪钟地说道:“我才不写呢,我为什么要受那个罪,散散步睡睡觉多舒服,我不写。”然后则说:“你们写,你们写。”我觉得特别开心,就笑了又笑,他便又嘿嘿地笑,眯得很小很弯的眼睛狡黠地看了我一眼,又说:“我受那个罪干吗?你们写,你们写。”有些恶作剧的调皮似的,好像将一份很重的负担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推卸给了我们。我们七扯八拉了一会儿,又拍了照。昨日还将照片取出来仔细地看了:他很结实地坐在椅子里,腰板很直,扎在了那里似的,头上戴了一顶凡老公公们都戴的小帽。很开心也很调皮地笑着。那时和以后,我都不曾想到,他会那么快地离开我们。这时候,想起萧军先生,就常常和“我们”联系在一起了,他无疑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尽管他确实来自那一个遥远的不同寻常的时代。那照片是事过一年之后,萧大忠寄来的。过了一些日子我才给萧大忠回信说,照片收到,请向他爷爷致敬并问好,我有些书想请他爷爷指教,过些日子就寄去,然后我又在信中说了我对萧红的崇拜。给萧军先生寄书的事情,我时而想起,时而忘记,忘记时没事人一般,想起时又一拖再拖。这期问,经常听到萧军先生的消息,一会儿说他率领了浩浩荡荡一队人马去了香港、澳门,就想着老公公威风凛凛的样子;一会儿却说他生了癌症,则想起许许多多庸医误诊的传说。其问还收到萧大忠寄来的先生送我的书——《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想到答应先生的书至今没有寄出,便很惭愧,惭愧了一阵子,又拖了下来,总是说:“明天寄。”到了明天,又说:“明天寄。”直到那一个江南黄梅雨季的晚上,电视新闻播出了萧军先生长辞的消息。我想着,从去年五月发现病症至今,已是一年的时问,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与癌症做了长达一年的斗争,也算是没有白饶了那病,只是不晓得这一年老人是怎么度过的,吃了哪些苦处。再想着,那八十年的一生,几乎从头至尾走过了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并且总是努力地走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可能走到的前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萧军先生是没有什么遗憾了,可是我们呢?我先前答应的书至今没有寄到先生手里,从此也再不能寄到先生手里,这于已故的先生是没有所谓的事情,可是于我,却再无可挽回地不光彩地失信了。我给萧大忠拍了电报表示悼念,心想这于事又有何补,不过求得心情的安宁罢了。很快就收到萧大忠的信,信中说:“接你上次来信后,萧老几次提及你,他虽然读你作品不多,但对你印象还是很好的。我告之他,你对萧红感兴趣,今年一月初,他把他自己仅存的一本《萧红书简注释录》签名送给你,并令我寄上。事情拖至今天,很是抱歉,恳请谅解。”书上签名的日期是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将近半年之后,先生辞世之时才到了手边。我不由要想,凡事一弄到我们儿孙辈手里就生生地被耽误了。而我们儿孙辈也不知怎么的,真正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萧军先生走了,怀了那一个时代的浩气大踏步地撇下我们这些拖拖沓沓的人走了。先生是没有理由不安息的,不得安宁的是我们。为了先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总应当再努力一些,再争气一些,再雷厉风行一些,也再负责一些。                     1988年7月5日  岛上的顾城五年前的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在德国旅行,听说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也从国内来了。我每到一个城市,就听人们说,顾城要来,或者,顾城走了,永远失之交臂,直到我回国。这年年底,我又去香港,在中文大学见到了顾城,他头戴一顶直统统的布帽,就像一个牧羊人,并且带有游牧的飘无定所的表情。他说这半年来,他这里待待,那里待待,最终也不知会去哪里。后来,听说他去了英国、美国,又听说他去了新西兰,在那里放羊。到一九九二年的初夏,我又去德国,到了柏林。一天晚上,一群中国学生来敲我的门,对我说,你看,谁来了?我伸头一看,走廊拐角处,顾城腼腆地站着,依然戴着那顶灰蓝色的直统统的布帽。我说,顾城,你在放羊吗?他回答我说,是养鸡。顾城说他从小就想要一块地,然后在上面耕作。他很早就在为垦荒做准备,他甚至收集了关于木耳的知识。他知道所有的木耳都能吃,只除了一种生长在西藏的有毒素。我是很后来才知道,顾城在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上海找到了他的妻子谢烨。他们生活在这拥挤的寸土为金的城市里一问租赁来的小屋,那里的空气使顾城感到窒息。这城市是我最了解的,天空被楼房与高墙分割为一条条,一块块,路面也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车水马龙,走在路上,简直险象环生。有一天,顾城决计要走了。他径直来到十六铺码头的售票大楼,他不知道要去哪里,他只知道要搭一条船。他向谢烨要二十块钱买一张船票。谢烨靠窗站着,用身体挡住窗口,以防顾城一头栽下去。他僵持了很长时间,谁也不相让。十六铺是个嘈杂的地方,每天有十几万流动人口在这里经过和滞留,轮船到岸和离岸的汽笛声声传来,时间在一点一点过去。后来,谢烨说:顾城,你看见吗?马路对面有个卖橘子的老头,你去拿个橘子来,无论是要还是偷,只要你拿个橘子来,我就给你买船票。这个橘子其实就是签证一样的东西,代表一种现实的可能性。顾城想来想去,就是没法去拿这个橘子,从小做一个乖孩子的教育这时候涌上心头,乞讨与偷盗全不是他能干的。于是他只得和谢烨回了那个小屋。我想,后来顾城在欧洲,还有美洲,走来走去,其实就是为了得到一个橘子,然后去搭一条船。他们这里停停,那里停停,然后滞留在了新西兰的城市奥克兰,在那里,谢烨生下了他们的儿子木耳。奥克兰的冬天很冷,他们很穷,买不起木柴,朋友们就送他们许多报纸烧壁炉。晚上木耳睡着了,谢烨烧壁炉,顾城就在壁炉前翻报纸。不识英文但识阿拉伯数字的顾城专门翻看房屋出售栏目,将价格低廉的售出启事一张一张剪下来,第二天,带到奥克兰大学请一位教授朋友帮忙审阅。这朋友一张张地看,说:这是一个厕所,这是一个电话亭,这是一个汽车棚……接着,他的眼睛睁大了:哦,这可真是一座房子,竟有这样便宜的房子,他几乎不敢相信。这座房子在离奥克兰不远的海岛上,他们在星期天乘船去了那里。他们上岛,走下码头,涉过海滩,走进了黑压压的森林。这是南太平洋的岛屿上的原始森林。高大茂密的树叶,遮住了天日,脚下是柔软起伏的落叶,那就是高更离开巴黎所去的那样的岛屿。他们走了很久,几乎绝望的时候,一座红色的房子出现在了眼前,就是这房子。在破了一个大洞的屋顶之下,有一个脸色苍白的男人,正在努力地破坏这房子,他在砍一根木柱。他抬起眼睛,一眼看见了来人中间的顾城。他很奇怪地不理睬任何人,只和顾城说话。他看着顾城,说:“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你知道吗?”顾城问:“什么时候?”“五十年以后。”“没事,我只要二十年。”于是,问的和答的都释然了,开始进入关于房子的谈判。我读顾城最近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我们写东西》。诗里说:“我们写东西,像虫子/在松果里找路/一粒一粒运棋子/有时/是空的/集中咬一个字/坏的/里面有发霉的菌丝/又咬一个”;诗里还说:“不能把车准时赶到/松树里去/种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松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语言,就是“集中咬一个字”的那个“字”,对于顾城是什么意义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听顾城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过程中已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顾城有时也须向现实妥协,他承认语言的使用功能,并且利用这功能来与人交谈,在大学讲课,于某些场合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诗。这使用功能于他还有一种船的作用,可将他渡到大海中间,登上一个语言的岛。这是一幅语言的岛屿景观,它远离大陆,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语言的声音和画面浮现出来,这是令顾城喜悦的景象。有时候,他的耳边会忽然响起一个字词,清脆地敲击着他的感官,这就好像来自很久以前的一个启迪,一个消息。比如说,“兰若”这个词的来临。“兰若”是什么呢?顾城心里揣着一股神秘的游动。他就去查找字典,这就像乘船重回大陆进行考古与勘察。他意外地看见了“兰若”这个条目,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兰”与“杜若”这两种香草;二是梵语寺庙的意思。顾城想:这是一种幽冥的召唤,又像是一个旧景重现,好比海市蜃楼。而我想,这种召唤与重现的实现,不是又要依凭语言的使用功能了吗?但这被顾城视作语言的天然景象。顾城认为语言也是有它自然生命的,具有外在形状与内在精神;就好比“兰若”这两个字,香草与寺庙是它们的外形,而“兰若”的字音与字形以及它们偶然的并列,则是它们的精神。那天早晨还是梦中来叩醒顾城大脑的,就是这字词的精神。但我以为顾城对于语言的写实性的外形,还是有着相当的迷恋的,比如当他看到字典上对“兰若”的解释,心中升起了欣喜的感动。然而他嫌恶被使用得烂熟、滑腻的语言,那有一种失贞的感觉。而像“兰若”这样已经被时间淘洗洁净,宛若处子,便能在顾城心中唤起喜悦。他有时也承认,语言的精神当借助外形而存在,还表明顾城在某种程度是个唯物主义者,只是对这种承认流露出无奈。比如,他用模糊主谓动宾的方法,来展现“红豆生南国”的另一番场景。他说,想一想,红豆生出了南国,是何等壮观的场面!这证明他至少承认,并且运用了“红豆”、“南国”、“生”以及语法的日常表达方式,这就像乘船去岛屿的航行。顾城来到那南太平洋上,与当年高更所居住地方同样地理位置的岛屿上,他们可说是一穷二白:他们所有的钱都付了房款,且在银行欠了一笔贷款。在这一个时期里,顾城总是在森林里走来走去,尝着各种植物,看有什么能够做充饥的粮食,各种草汁染黑了他的嘴唇。有人指着一棵树告诉顾城,这可以吃。于是顾城就从这棵树的树根开始尝起。这树是巨大的参天的一棵,南太平洋岛上所有的植物都是那么肥硕巨大,把人类映衬得很小,孩子似的。小小的顾城从根上开始啃一棵树,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他很耐心地,忍着辘辘饥肠,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从根啃到梢,最后知道,这棵树可以吃的,是它的花蕊。他们还吃过能够制造幻觉的野草,最后,是牡蛎救了他们。这样,他们就做了这岛上的渔民,他们从海里打捞起牡蛎,一桶一桶提进森林里的红房子。在天黑以后,就着蜡,因为此时他们还没有钱拉进电线,他们在摇曳的烛光下,剥着牡蛎,储备着过冬的口粮。然后,顾城就去种菜了。他每天扛着锄头去开荒,锄头扎进泥土又翻起泥土的一瞬间,他喜不自禁。顾城深翻了土地,播下菜籽,等待菜籽发芽,长出叶子,叶子再被各种无名的虫子吃光。最后,他心满意足地扛着锄头回家。我还很喜欢顾城追逐母鸡的场面。那时他们只有一只母鸡,每天下一个鸡蛋,补充他们的营养。可是母鸡却出走了,谢烨追了它几天,又派顾城去追它。它跑,却又不跑远,只是在你视线里活动,可你却永远接近不了它。等到太阳下山,天黑了,你悻悻然地回家,那母鸡便在房子前边声声唤着。等到天亮,你走出房子,它便起身走开,一天的追逐又开始了,那母鸡就好像是来诱惑顾城似的。我想顾城追得绝望的时候,就埋头在草丛里寻找它的蛋,可是一无收获。后来,顾城得了一笔稿酬,他们决定发展畜牧业,实行生产自救。这天他们去邻近的农场买了二百只蛋鸡,余下的钱还够买两个月的饲料。然后,他们带着鸡和饲料回家了。垒鸡窝的活儿他们整整干了一夜,从西边升起的硕大的月亮照耀着他们,这是他们永远不解的,月亮和太阳从西方升起,东方落下,一年四季是以冬、秋、夏、春的次序排列而来,五月里的秋天恍若梦中。养鸡业的第一个难题是他们始料未及的,这是世代生长在现代化流水线上的鸡类,它们祖祖辈辈居住在笼子里,它们竟不再会走路,它们还不会从地上啄食。为使它们吃食,顾城谢烨绞尽脑汁,好话说了无数。最后他们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把饲料放在一条木板上,然后一人一头地来回晃动,模仿流水线的饲料传送带,它们就这样开始吃食了。顾城谢烨想:回归自然是多么难啊!他们还想,在这个文明世界里要过自然的生活要花多少代价啊!他们望着岛上那些英国、德国的银行家们豪华的空着的别墅,心想:他们从来没来过。想到此,他们便会有一种富足感。后来,鸡们渐渐地学会了从地上啄食,它们开始走动,甚至学着飞翔,将它们的腿肌锻炼得很结实。它们全是那样硕大强壮的体魄,停在那里,就好像停了一群鹰。当两个月过去,饲料吃完的那一天,它们开始下蛋了。每个蛋都有盈盈一握,十来个便装满一篮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王安忆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4条)

 
 

  •   王安忆老师的小说写的好是自然的,散文更好。之前看过她的《情感的生命》,非常好,惊异。
  •   喜欢王安忆的文字。相比她的散文我更喜欢她的小说。
  •   喜欢王安忆的小说,散文也不错呢
  •   这本书很好,一直很喜欢王安忆散文。
  •   王安忆的散文也好看的, 值得一买
  •   从总体上来说的质量很棒,纸张也好,喜欢王安忆的散文
  •   王安忆散文是一本好书.
  •   王安忆的散文很优美,值得一读。
  •   王安忆是我喜欢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书,有一味道值得品味。慢慢来品吧。
  •   大学时候就是王安忆的文学追随者,如今再读她的作品,随着自己的阅历的沉淀,感想颇多。喜欢她中性、干脆不乏深刻的文风,少有的理性但不沉重的女作家。
  •   她的散文,可以修身养性
  •   且不说王安忆语句的优美与生动,光是那一分灵动和空灵哲思与内涵就让人倾慕不以。强烈推荐
  •   喜欢王安忆,内容很好,是正版,
  •   喜欢王安忆的文章,很喜欢她的文笔,书的封面金色的,很漂亮。纸张很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看,慢慢看,从上学的时候就喜欢她的文章。
  •   王安忆的文字是从容、细致、很扎实的
  •   王安忆的心理和情境描写堪称一绝。
  •   喜欢王安忆,当代最出色的女作家。
  •   这套书封面做的比较精致,内页排版简洁。所配的照片插图也挺有意思的,值得拥有!不过是采用无线胶装的,翻多了书脊容易爆开,要是采用锁线胶装就好了。
  •   最近看她的书比较多,很喜欢她的思想和细腻,推荐!
  •   内容很好,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   配送速度快,内容还可以吧。
  •   给别人买的,自己看不懂
  •   在炉火旁读完的这本书,体验了生命的宁静与大美。。。
  •   这套书都很好,只可惜书籍有些破损。
  •   内容挺全,如果再便宜点就好了。
  •   非常好,是正版。
  •   宛如一杯清茶,淡淡的,令人回味无穷!
  •   好书,赞,受益匪浅
  •   读好书如何好朋友聊天
  •   内容清新流畅,愉悦身心。
  •   内容不错,封面也好看
  •   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质量的保证!
  •   老师推荐的课外书,很好看啊。
  •   很不错的一本书。王安忆的散文还是值得一读的,隽永,有味。
  •   这本书是**散文系列书之一,这类书的纸质较粗劣,手感不是很好。但是,里面的内容却是值得一看的,假如你并不了解王安忆,想对这位女作家有个初步的印象,那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   说到王安忆一定想到上海;说到上海一定无法绕过王安忆!一个作家,这几乎已经足够了!那些活在琐屑里的真实,真实中点点滴滴细沙缝隙里积淀起来的情趣和浪漫,就像我们的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不是昙花一现,不是漫天烟花,一切都要细细品味
  •   挺喜欢这种类型的散文小说的,看了一部分感觉还不错。不过书本送达的时候有些破损,本想找当当换货的,后想一想就算了。
  •   《长恨歌》是一种摩登文字让人经验,这部散文集则是平淡中见真谛。
  •   还没有读,书吧,就那样,关键是爱看王安忆
  •   王安忆的东西从90年代开始关注一直到现在了,不错,喜欢
  •   细腻是女人的专利。王安忆散文体现了这个明显的特点。
  •   感觉不错,所选文字能够代表王安忆作品,到底是名作家,买得值了。
  •   一向都喜欢王安忆的书,这次也不例外。
  •   质量不错~喜欢
  •   喜欢她,很有味道的女人...
  •   先读了几篇,还行。
  •   老师推荐的,读了一点,文笔优美
  •   《王安忆散文》里的文章有点琐碎,不是很浪漫,但比一般的要好,不过不如《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毕竟别人的生活琐事与我们的关系不是很大,加上不浪漫,想象的空间就小了,所以只能作为泛泛小读本看。
  •   相比较她的小说,觉得这本散文不是很好看.但是文字也很有魅力!
  •   这评与内容无关,只是书封上有损,纸质也不怎么样。买了两大箱书,里面有好几本破损的……
  •   对这本书非常失望。看过许多作家散文,但这本让我对王安忆感到失望!文字无美感且唠叨。
  •   选了她的许多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作家写作背后的东西,作家之间的交往,对文章的看法。
  •   给朋友买的,据说很喜欢。
  •   轻言细语之间,流露出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优雅的举止,淡定的心情,从从容容,阅尽苍凉与繁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