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之行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英]丽贝卡·斯托特  页数:297  字数:240000  译者:向丁丁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下过雨,果园那扇门本就年久失修,如今又吸饱雨水膨胀不少,卡梅隆运足全身气力猛然一撞才算打开。跨进园子,苹果树的气味扑面而来,这些树顾自生长,已经许久没人照料。他料想母亲一定又坐在小楼的窗边工作,于是朝着那儿唤了一声--“伊丽莎白!”--好让她听见,立起身来站在窗口向他挥手。过了一会儿,他又叫了一声,这次倒是惊起一只鸽子,慌慌张张扑棱着翅膀从一株苹果树上飞走。  园子里等着修缮的东西可真不少:墙面裂了缝,土石豁了口,还有不少地方锈迹斑斑,他年纪越大,瞧着这番景象越觉得烦心。不过似乎再老上些年头,反而就不在乎了。母亲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她可不会像儿子久立园中,忧心怎样让这地方不一味地老朽破败下去。她眼里好像根本看不见这一切。苹果落在深草丛里,那就让它们烂在那儿吧;五叶爬山虎攀满了窗户,那就让屋子一天天幽暗下去吧;架上、窗头的书、贝壳和动物头骨蒙了灰,那就让灰尘再积厚些吧;树叶落在水沟里,那就等它堵起来吧。  小楼里没传来谁的回音,窗口也没谁仰起脸来。时间仿佛静止了。不过时间倒是常常在伊丽莎白身边停下脚步。她对“现在”毫不在意,时光倒退着流淌,或者绕起旋涡,一路溯向十七世纪。  她在哪儿呢?她能去哪儿了呢?  苹果树下,草已长得又密又深。弥散开来的气味,令整个果园就像个榨汁机,榨出汩汩的苹果酒。翡翠色的草丛间处处点缀着落下的苹果,一波一波,有的金黄,有的赤褐,午后的阳光透过雨帘,于是苹果有的闪闪发光,有的蒙上沉沉阴影。现在想要拾起它们来,可嫌晚了些。果子上的瘀痕已经太多,他还注意到有些果子上有了啮迹。又是老鼠。

内容概要

二○○三年,遁世的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伊丽莎白·沃格桑在她自家果园的小河里溺水而亡,手里还紧抓一片玻璃棱镜。    教授留下一部她用毕生心血写作而尚未完成的书稿。蹊跷的是,似乎正是这部关于十七世纪剑桥大学几桩离奇死亡事件、探讨剑桥大科学家牛顿钻研炼金术的书稿,为她引来杀身之祸。    她的儿子卡梅隆·布朗请求前女友丽迪亚·布鲁克代笔,完成母亲未竟的著作。    丽迪亚搬到伊丽莎白的住处继续写作。很快,她就感觉到周围笼罩着一股恐怖气氛。她开始对卡梅隆感到怀疑。一系列死亡之间究竟有何关联?卡梅隆的真实身份又是什么?

作者简介

丽贝卡·斯托特(Rebecca StoLL),英国学者、作家。1964年生于剑桥。在约克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艺术史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利兹大学、约克大学和剑桥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目前为东英吉利大学英国文学与写作教授。
丽贝卡·斯托特写有多部关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

章节摘录

  第1章  过去的两年中,有好多次,我不得不让自己变成你,卡梅隆·布朗。我想从环绕着伊丽莎白之死的迷雾里看出个究竟,可是事实与假象时时纠缠在一起,就像熔岩从海底的地隙涌出,总与咸咸的海水一同翻腾。我变成你,好让自己沿着一条脉络理出个头绪。当时——不,即使是现在也如此——想象你眼里的世界并不费力。在河里发现母亲尸体前的那个下午,你在花园里东走西踱,这些分分秒秒,在我想象中都惊心地真切。我们曾经是那么亲密的恋人啊,那段长长的岁月里,我们的每寸肌肤都那样缱绻难分!太过缠绵,后来竟成了我们的积怨之一。丽迪亚·布鲁克和卡梅隆·布朗啊。亲密无间,竟悄然缠结了我们的感情。  所以,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卡梅隆;也是为了我,丽迪亚·布鲁克。因为我连缀起所有碎片,也许便终于能够走出你的躯体,回归我自己。  河水里漂浮的伊丽莎白,那具小小的红色身体,不是这故事唯一的起点。故事的开端还埋藏在其他许多地方,我当时断然发现不了;但现在终于看得清清楚楚:这些起点,全都环环相扣。一六六五年一月五日午夜,有另一个人死去。是夜,一个男人提着灯走上圣三一学院的一处楼梯,推开了门,面向一处漆黑的平台。此人名叫理查德·格里斯伍德,是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的研究员。一阵风忽然吹来,灯罩中的火焰摇曳不止,男人的影子扭曲了,拉长了。鲜血先从他的一侧鼻孔滴答而下,紧接着两侧都开始涌流。他抬起手背来抹了一把,血便一道又一道,印在脸颊上。月亮透过窗扉照进来,洒下苍白缥缈的光影,男人就在这片光影里倒了下去,慢慢地,沉沉地。他的身体抽搐着,在楼梯上、墙上撞得咚咚直响。手里的灯也飞了出去,碰在地上发出金属的脆音,与肉体触木地的闷声竟似相互回应。到早晨,理奁德·格里斯伍德静静躺在石铺地板上,已经死去。从他头上的伤口流出的血淌了一地,浸透了地面凹凸不平的沟沟隙隙。守门人说,血迹就像一幅红褐色的地图,绘着从东部沼泽一直延伸到北部的条条水路。守门人手里拿着一把花园门钥匙,钥匙是从死人紧攥的拳头里搿出的。血结成了硬壳·简直跟沼泽地里的淤泥一样厚。  伊丽莎白之死与格里斯伍德之死密切相联。她知道他的死亡,是在她自己死前不久。对此,我们却无从得知。两宗命案都发生在剑桥,中间隔了足足三个世纪,但却互相投下阴影,交错不可分。先是理查德,格里斯伍德,再是伊丽莎白·沃格桑。  伊丽莎自·沃格桑溺水而亡是在二○○二年九月。四个月以后,警方就三起死亡事件展开了一项调查,她就是其中最先一起的死者。警方找到我,让我做了份证词,整个过程有些仓促毛糙。一位名叫卡夫的警佐问了若干问题,我一一回答,证词用磁带录了音。时间是二○○三年一月十六日,地点是帕克塞警察局地下室一处没有窗户的房间。  我跟在警佐身后走过一条灰色的走廊,来到一扇门前,他停了下来,急急忙忙找钥匙。“今天上午所有的会谈室都有人在用·布鲁克博士,”他解释说,“所以我们只好来中心调查室了。这地方恐怕算不上好,但至少空着没人。今天上午我们有个员工培训会,是关于健康啊安全啊什么的。咱们大概有一个钟头的时间。你知道,这算不上是个正式的问讯,那个以后再说。今天我们只是聊聊。”  “没准儿,我了解的东西还说不了一个钟头呢,”我答道。我一宿未眠,脑子里乱糟糟的。仿佛还在暗夜里与你同行,也与自己同行,心中怒气冲冲。但我还没把沉着冷静抛到脑后——这儿是帕克塞警察局,我得十二万分地小心,十二万分地警惕——莉莉·莱德勒已经被他们逮捕了。  “咱们还得再见面,布鲁克博士。毫无疑问。你可是我们调查的关键人物。”  就这样,我看见了此事的又一种模样——他们眼里的模样。说“看见”,大概还不如说“瞥见”来得妥当。帕克塞警察局的中心调查室里立满了档案柜;四张桌子,刻着惹眼的花纹,四散着排开;右边挂着一块磁铁白板,遮住了满满一面没窗的墙。卡夫抽出一张转椅放在他的座位对面,于是我们隔桌对坐。他把桌上的文件和簿记收进抽屉,锁起来,丝毫也不马虎。白板上用磁铁挂着许多小物件,还有照片。在这些东西周围,用记号笔写了好些问题、人名和条目,还画了几条箭头,看起来像是出自不同人的手笔。从我坐的位置,除非直勾勾地盯着墙,看自板视线是不太清楚的。所以一等卡夫转身去另一个房间找材料,我立刻悄悄从手提包里摸出数码相机,对着白板摄了下来。这举动相当冒险,我这么做,只因为失去至友,一心要弄个水落石出。  白板上内容不少,不同人不同色的笔迹,层层簇簇的照片——三具尸体:一个溺死的红衣女人,两个脸被砍得血肉模糊的男人;一面涂鸦墙;几张遭虐受伤的猫和马的照片;兰丁街那套房子;莉莉·莱德勒的一张照片,她身边那群人我不认识,大约是些激进的动物权利保护者吧;一叠七零八碎的纸——照片真是形形色色。后来,我在手提电脑上调出这张白板的照片来,反复细看,卯足了劲儿要挖出更多细节。稍微用心一些,就能辨明蓝色文字标出的是两处谋杀现场:一是圣三一学院的楼梯E,一是圣爱德华学院的走廊。再屏气凝神往右边角落里看——那位置不大容易发现——就在萨拉的照片旁边,赫然是一张我的照片!就是你手机里存着的那张,你藏得密密严严不让别人找到的那张,你在霍克曼海滩替我拍的那张。他们一定是翻遍了你手机里每个文档才找到的。照片下面注了一笔我的名字:丽迪亚·布鲁克。  没错,这块白板就如一张草草绘成的速写,警方眼里事情的模样,就从它开始。不久,“剑桥谋杀案”轰动一时,街头巷尾在传说,议会议员在讨论,支持通过《严重有组织犯罪及治安法案》,重典者援此案为据,它最终竟推动了英国法律的变革。真的,我们也许参与创造了法律史,只是当时自己也无从知道。  与卡夫的第一次谈话当真花了快一个钟头,因为他要问的实在太多了——包括我跟你究竟什么关系,我在伊丽莎自家做过哪些事情,我与你们家的渊源是怎样开始的,我上一次见你是何时,我们谈话的内容,你当时穿什么衣服,以及我在电话上给你留言的内容。我猜,卡夫故意装作轻轻松松、漫不经心,就是为了让我放下戒备。他把我的回答做了份概要,记在警察局专用的格纹纸上,然后读给我听——我片段的叙述让他连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我在后面签了字:“证词属实”。  过了几个月,我提起笔来,试着把我知道的事情再描述一遍,讲得更清楚连贯一些。这一回,是应莉莉·莱德勒的法庭律师之请。她让我把记得的可能与案情有关的事情——从伊丽莎白的葬礼到开庭之日——一一记下。当时,我对于事情的真假以及来龙去脉并没有任何带倾向性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后来才生出的。我就坐在琪特的书房里把记忆打成文字。从书房的窗户,正好可以俯视一片夏天的花园。每天写两个小时,故事终于基本成形了。纸上的故事读来井然有序,但要知道,我写的时候却并非如此。人的记忆哪有那样规整呢。我写着写着,总会突然想起别的一点什么,当时看来也许无关紧要,但说不定就“跟案情有关”,于是赶紧回过头去,把它插进合适的位置。许多细节、想法、猜测和思考就是这样被加进去的。  我总是在想这两个故事——面对卡夫时零散的回答以及坐在琪特的书房里为帕特丽夏·蒂波写下的记忆——结局怎会截然不同。每每想到这里总让自己惊叹不已。我并没有对其中任何一方说假话。对于警方,我的话只不过构成了完整故事的一小段,他们手里还握有大概其他二十个证人的证词呢。提起公诉时,他们就按时间顺序把这些证词啊证据啊连缀起来,其中难免有磕磕碰碰的地方,所以我讲的故事就被牵着鼻子引了方向,就好比纸上撒了铁屑,纸下却暗暗动着块磁石。就这样,我讲的故事混在所有的证词中间,已经面目全非了。而陪审团点头认可的,正是这个筛过滤过又揉过的版本。字字确凿,最后就这样了事,就这样判莉莉·莱德勒谋杀罪,就这样把她投进监狱终身监禁。真是个无懈可击的故事,最后一次见面时,她对我说。如今结了案,更是密实得一丝缝儿也不透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幽灵之行》里,我将已有缜密研究的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命案、牛顿的炼金术和他的剑桥同事以西结·福克斯克罗夫特交织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有关赞助人制度和谋杀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是我的猜测、而至于这一猜测究竟是不是虚构,永远也不会有答案了  ——丽贝卡·斯托特  包含了炼金术、神经病学、动物保护运动,以及探索诸多超自然现象等元素、使这部处女作成为一部精彩绝伦又包罗万象的惊险小说。  斯托特轻松而流畅地展开了她的研究,显示出其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纽约客》  诡术,科学,痴爱,秘史,一齐纠缠在这本惊世骇俗的神秘小说中,读之生动真实,却又毛骨悚然,一旦捧起小说,不读完最后一个回合,你很难将它放下  ——戴姆·基利安·比尔,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编辑推荐

  《幽灵之行》是一本包含了炼金术、神经病学、动物保护运动,以及探索诸多超自然现象等元素的一部精彩绝伦又包罗万象的惊险小说。诡术、科学、痴爱、秘史,一齐纠缠在这本惊世骇俗的神秘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有关赞助人制度和谋杀的故事。读之生动真实,却又毛骨悚然。一旦捧起小说,相信不读完最后一个回合,你很难将它放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幽灵之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