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哥马利的日子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品品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看完《在蒙哥马利的日子》这本书稿,我就有一种冲动,想写一点什么。  一是因为我对这家人,和俞品笔下的一些人有深深的感情。我与未央村杨家阿哥和杨家阿嫂已经有了近四十年的情谊。真的,我对他们有感隋;我还是俞品笔下可爱的Fan的“张爸”(既不是书面语中的干爹,也不是广东话口语中的契爷;这完全是未央村杨家阿哥“熏”出来的特殊艺术语言);当年,我曾在香港那家往往是我接待重要客人的金紫荆餐厅,招待过从美国回来的Fan和他的准夫婿莫可。现在,Fan妈俞品,将她参加女儿婚礼去美国度过的几个月,写成一本书。缘此,我品读了俞品的《在蒙哥马利的日子》——温习感情,其实是一种享受。  二是我敬佩数学教授俞品,每每不声不响地突然就把一本很有品位的书端到了你的桌前。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浙江老乡俞品写的书。联想到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苏步青是浙江东阳人,他们的文采丝毫不输文学家们。于是我感慨江浙真是出才子的地方,哪怕是学数学的;现在才知道,江浙也出才女,哪怕也是学数学的。读一读《在蒙哥马利的日子》,你会为俞品的才气所折服——品味才气,也是一种享受。  三是此书内容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位,闲适而有雅趣,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希望我在蒙哥马利做的这个梦,能给人一点温馨。”俞品以一颗诚心、慧心、散淡心,向读者娓娓诉说自己的真感受、真体验、真见解,让人在读她的文章时,如同面聆一位温厚老师的叙说,又好像与一位智者在倾心交谈,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心灵鸡汤、人生智慧和精神上的满足——能进入那个温馨的梦境,同样更是一种享受。  俞品生活在音乐世家,其父母、长兄、女儿,现在又加上女婿,统统都是音乐人;俞品自己也有较高的音乐修养;音乐的旋律总是回荡在这个家庭的每一寸空间中。现在,我们又在这本书的每一页内容中,感受到这种旋律。  在音乐的旋律中,我们读到了生活的美。  在几十年前作者深圳的家中,尽管家徒四壁,但我们在“惟有钢琴”中,看到外公弹了外婆弹,外婆弹了Fan弹,从中读出了特有的“音乐情结”和亲情之美。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妈妈不知韦伯《邀舞》,Fan给妈妈的致歉信中,我们读出了人性之美。在美国国家艺术中心的莫Fan恋的情节里,在金发碧眼的女婿莫可着唐装的身上,在那浪漫婚礼,以及中国式的“大红才能大喜”的色彩中,在岳母与洋女婿四手联弹《致爱丽斯》中,在莫可一家对中国亲家的盛情中,我们读出了中美婚姻和谐之美。甚至在作者用两个半小时绕白宫一圈,以及于赴美飞机上与墨西哥小伙侃“西湖美极了”时,我们也都读出了一种生活自身的韵律之美。  在音乐的旋律中,我们读到了艺术的美。  美国立国时间不长,然而它已深深镌刻了许多艺术的痕迹。我们和作者一起漫游了华盛顿、纽约、费城及百老汇剧院、大都会博物馆、肯尼迪艺术中心;看了《蓝人组合》;品尝了品牌音乐剧、现代舞;重温了美国国鸟白头秃鹰涅槃重生的故事;阅读了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杰作、耶鲁“修旧如旧”的钟楼……我们又和作者一起漫游了夏威夷,观赏了草裙舞、叮当车;与作者一起在国会山下用望远镜看自由女神像;我们还看到了中国女孩Fan以高智商、高素质演出的特别的舞台剧。这一切,甚至在那些于白宫铁栅栏外卖艺老人身上,都敲开了有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我们那“封闭和封锁造成的傲慢与偏见影响”的头脑。  在音乐的旋律中,我们读到了知性的美。  我们跟着作者,一起亲近了世界上少有的专门建为政府驻地的城市华盛顿DC;亲近了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白宫;亲近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亲近了兄弟之城、革命之都、美国摇篮的费城;亲近了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乔治?美森大学;亲近了美国国歌《星条旗》的词作者;亲近了缝制第一面美国国旗罗斯夫人。我们跟着作者,还亲近了杭州城未央村的那历史的“三剑客”,以及他们都闯进美利坚所给予我们的历史研究的启示。如果从知性的角度,杨家阿哥和杨家阿嫂的女婿,那位可爱的莫可身上的雷锋、白求恩式的行为,杨家阿哥和杨家阿嫂的女儿Fan所提出的研究命题“毛泽东思想竟然在欧美知识界中有影响”,似乎更令人玩味。我,以及Fan爸Fan妈在成长过程中,总记得“东方红,太阳升……”,俞品在《在蒙哥马利的日子》书里,讲到那美国的“太阳升起的时段”,总让人有太多思索的余地。也许,这就是知性之美。  学数学的Fan妈告诉我们:“极限只能趋近无法到达——因此用‘几近完美’比较好。”好吧,对于一位学数学的老师写的这本书,我读完后就用“几近完美”来评价吧,这是我心底的感受。  Fan妈在美国耶鲁读《圣经》时,曾心有灵犀地想起了中国儿歌《春天在哪里》——她,总能想起音乐——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就在小朋友的心底里。多美好的联想……缘此,我突然从春天、从小朋友、从心底想到《在蒙哥马利的日子》,想到那个有温度、有亲切感的词汇“温馨”……  真的,这本书一定会带你进入一个温馨的梦境。信非虚言。  张晓林  二零零九年三月于香港

内容概要

  《在蒙哥马利的日子》作者去美国参加女儿的婚礼,女儿住在蒙哥马利村的一幢小红楼里,在那里作者体验到了一段美好的生活。美国的风土人情,美国女婿的忠厚诚实、美国亲家的热情善良,以及无处不在的艺术生活,都让作者赞叹不已,于是她也想把这种美带给所有的读者们。  现今改革开放已达三十年,有多少母亲奔赴海外去探望儿女,或许还有异邦的儿女配偶,由于傲陧与偏见存在太久,寻求相互理解和宽容日益显得重要,希望这本《在蒙哥马利的日子》能给人一点温馨,希望在蒙哥马利做的这个梦,也能给人一点温馨,那些平淡真实的小故事,就当是在茶余饭后随便的闲聊吧!作为已进入六十岁黄金岁月的女人,作者正值人生太阳升起时段,有闲暇,有情致,有精力。虽然在蒙哥马利村仅住了三个月之久,也仅去了美国东部的几个城市,但并不妨碍她回来后每天在最好的时间段写点什么,当然在那三个月中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品品,浙江杭州人,深圳大学理学院退休,已有作品《小狗 Do-Do和我们的生活》。现住杭州。

书籍目录

“好了!”蒙哥马利村Fan和莫可新泽西州过圣诞节独闯华盛顿爱好肯尼迪中心初探百老汇的三天夏威夷陪会婚礼耶鲁小住女婿莫可华盛顿观光未央村三小子蒙哥马利之梦三进新泽西后记附录

章节摘录

  Fa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有幸被华盛顿肯尼迪中心录用,这次录用对Fan以后的发展无疑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肯尼迪中心毕竟是美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它的全称为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简称KC)。Fan能进入肯尼迪中心,得益于肯尼迪中心准备筹备中国艺术节,需要:Fan这样有中国大陆背景又具艺术管理硕士学位的工作人员。Fan在肯尼迪中心工作,长了见识,锻炼了工作能力,结识了一大群朋友,最大的收获是在肯尼迪中心与莫可相识、相知、相恋。说起Fan和莫可在肯尼迪中心相识还颇具一些喜剧元素。Fan说那天她准备去员工餐厅用餐,正走在肯尼迪中心长廊的大红地毯上,她感觉有人跟在背后,用眼角往后瞟了瞟,就在此时那人跨前一步开了口:“请问小姐,你是去餐厅吗?”。Fan见眼前是位高个子、高鼻大嘴、金发蓝眼的年轻人,胸前也挂着肯尼迪中心工作牌,觉得这年轻人还算英俊也挺顺眼,就说:“是啊,一起走吧。”事后莫可告诉Fan,为了设计这次巧遇他还是用了些心思的,他对肯尼迪中心新来的可爱的中国女孩已心仪好久,苦于不在一个部门怎样认识呢?能在去用餐的路上结识比较自然,接下去还能共进午餐和做自我介绍,一切就比较顺理成章。而Fan一人独闯华盛顿当然希望多交朋友。接下去他俩开始约会。当时Fan在华盛顿12街区租房,莫可租在华盛顿15街区,这两街区离肯尼迪中心并不很远。有一次Fan乘地铁上班,而莫可这天被招为法庭陪审员要去法院,俩人在地铁电梯相遇,正好一上一下,莫可见了Fan马上重上Fan方向的电梯三两步追上了Fan,俩人聊了几句车来了,Fan上车后莫可依依不舍的目光一直伴随着她,这一次使Fan久久不能忘怀。之后俩人相约一同骑车上班,天气不好时,莫可会从15街区走到12街区等Fan一起乘地铁,出地铁时俩人会手牵手直到肯尼迪中心大门才松手,双休日俩人看演出,参观各类博物馆,走遍华盛顿大小街区……我是在平时和Fan聊天中得知这些信息的,我爱开玩笑,我说:“‘相识’和‘在地铁站’是一部影视剧的两个场景,这部影视剧名为《肯尼迪中心之恋》。”Fan爱大笑,边笑边说:“我就知道妈妈会浮想联翩。”我又说:“莫可和Fan,肯尼迪中心应是美国国家级的艺术殿堂了吧?你们在这样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相识相知相恋,这是一种缘分,你们真是幸福。”莫可听了很高兴,问Fan:“缘分是什么?”Fan又转问我。这缘分两字,在中国人人皆知,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思考片刻回答:“上帝的安排,命定。”Fan又说:“不是还有一句吗?有缘千里来相会。”莫可说:“我们是万里相会,更有缘分。”  一般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总把持着宏观指导权。Fan老爸对Fan择偶有“三个一点”指示:1。对方要有一点本事,能立业于社会;2。彼此要有一点情趣,生活才会丰富;3。对方要有一点责任心,无论对社会还是家庭。这“三个一点”看似简单,统一起来并不简单。我知道Fan交友热情大方,在复旦大学时我们对她的交友指示是:不论男女广泛交友。但Fan也很清高,落到能谈婚论嫁的概率总是为零。Fan找男友特别看重老爸说的“一点情趣”,对方若是音乐盲,则免谈,因为Fan从小由外婆带大,外婆曾预言:“只有音乐修养相当好的人才能成为Fan的男人。”外婆是大家闺秀,三十年代在上海就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专创办于一九二六年,位于上海金神父路(现瑞金二路),校内云集了中国现代美术音乐的各路名家,外婆学的是音乐教育,外公是钢琴专业(本科)。外婆集高雅优雅于一身,风度气质俱佳,可惜的是一个个政治运动逼得外婆将一切收敛于内,但她处变不惊遇事不慌,外公划为右派被遣送下乡后,是外婆一人抚养了我们几个子女,批斗之后她捋捋头发照样抬起头,在她身上我体验到的是一种称为高贵的气度!而遗憾的是我过早下乡没有机会学习和秉承自己妈妈的修养和气质,而高中时则想着怎样要求进步和家庭划清界限,至今我仍为自己当初的幼稚浮躁追求虚荣而感羞愧。(Fan说:当时的狂热也就和今天青少年的“追星”一样,妈妈就不必“羞愧”了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在蒙哥马利的日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