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徐大军  页数:57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书籍目录

绪言第一章 宋前俳优小说与戏弄的混融形态 第一节  俳优小说与戏弄的混融状态 第二节  俳优小说与戏弄的趋同性特征第二章 唐宋之际“说话”伎艺与杂剧关系的新变 第一节  “说话”伎艺叙事宗旨的出现与混融关系的打破 第二节  “说话”伎艺对杂剧叙事宗旨生成、确立的促进  第三节  唐传奇对杂剧叙事宗旨生成、确立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叙事宗旨在宋金杂剧中出现、确立的重要意义第三章 宋金时期小说对戏曲的影响形态  第一节  故事题材的影响 ……第四章 元杂剧小说关系的继往与开来第五章 同一故事系统中戏曲对小说故事的累积第六章 非同一故事系统中小说利用戏曲的现象第七章 非同一故事系统中小说模拟戏曲的现象第八章 明清白话小说模拟戏曲形制因素的现象第九章 清初“无声戏”小说观念的内涵与实践第十章 明清时期小说与戏曲关系的主流形态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宋代杂剧虽然形成了三节体制,显示出一定的复杂程式和长大形态,但仍是“杂”,一是混杂了众多百戏伎艺,二是各节段之间联系松散,并未统一成一个主题。这种形态反映了宋杂剧与唐戏弄的承续关系,也表现出演述能力的进步,它有了脚色的配置、情节的组合和场次的安排,即使其宗旨仍是“务在滑稽”,然已“全以故事”,而且“正杂剧”已有实验性质的表述故事趋向,呈现出由宋杂剧到元杂剧的过渡形态。经由此发展路径而要出现成熟的杂剧形态,它需要不断地弱化调笑因素,过滤芜杂成分,而向着相对单一的叙事目标演化。在宋金杂剧经历这种具有变革意义的演化之时,“说话”伎艺的叙事一脉已经从唐代的寺院、戏场里奔涌出来,形成滚滚洪流,在瓦舍众伎中占据主流地位。“说话”伎艺叙事能力的进步,一直引领着瓦舍伎艺的故事题材和叙事能力的发展。由于“说话”伎艺和杂剧在叙事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叙事性“说话”及其文本形态的话本不但启发了杂剧之叙事宗旨的生成,也吸引了杂剧在叙事宗旨的发展路向上不断取鉴“说话”的故事题材和叙事能力。由此,小说与戏曲间的关系便由混融而渐趋转变为影响。小说的这一影响作用在宋金杂剧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后记

我自读博时即涉足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尔来已逾十载。1998年秋我从马瑞芳教授读博时,为博士论文选题计而涉足到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时与马老师商量后,考虑到这个论题过大,难以把握,便选定元杂剧与小说的关系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正如许多关注此论题者的思路,我一开始也是首先看到了小说与戏曲在故事题材方面密切的互渗互通关系,但深入研究后,才感觉到这只是二者关系的基础和表面,二者关系的深层和意义并不止此。在博士论文的准备与撰写期间,我阅览了相关的作品和论著,其中徐朔方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的认识颇得我心,也激发了我研究这个论题的信心和兴趣。徐先生在《我和小说戏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古代小说戏曲和西方不同,有它独特的成长发展的历史。它的特点之一是小说和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见《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又在《论书会才人》一文中强调:“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不知其二,要知其一,简直不可能。原因即在于两者本是同根所生的事实。”(见《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正是因为看到了徐先生的这些观点和其它相关论述,我有心拜访,渴望能当面聆听教诲。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是博雅文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该书和徐大军的博士论文以前看比较好,可以看出他对小说和戏曲关系探讨的深化。我原来是学习元杂剧的,看他的书堆我也有一些帮助。近来买了这本书——国家课题结题报告,看着还行。值得想大家推荐。特别是学习元明清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建议看看。
  •   很喜欢的说~纸质很好 读起来很带感 内容还没仔细看 但观点清晰结构严谨 应该不会差了~~
  •   角度新颖,开卷有益。
  •   学习的好材料。
  •   梳理比较系统,可以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