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作品新编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穆旦 著,李怡 编  页数:480  
Tag标签:无  

前言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幼时天资过人,六岁便在天津《妇女日报》上发表了习作,十一岁考入南开学校后文学才华更有了进一步的展示,《南开高中生》杂志上频频出现他的诗歌和散文,也就在1934年秋季出版的《南开高中生》第4—5合刊上,查良铮在发表的散文诗《梦》时,第一次署名“穆旦”。    1935年,十七岁的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同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穆旦随清华迁入长沙,接着又随校西迁,徒步远征达三千五百华里,就读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正是在这一次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非凡的“长征”中,穆旦真切地目睹了中国偏远的西南部那些挣扎于生死线上的底层的苦难,对于一个一直生活于中国都市与静谧校园的文学青年而言,其震惊不亚于一场精神世界的地震,它引导诗人开始重新发现周遭的生存真相。    1940年8月穆旦毕业留校任助教。从1938年到1942年,穆旦在西南联大学习和工作的四年中,创作和发表了大量的诗作,这些作品以冷峻目光审视现实,以深邃的思考叩击人生,初步显示了诗人极具个性的艺术追求。《还原作用》《五月》《摇篮歌》《控诉》《赞美》《诗八首》等重要诗篇就出自这一时期。    1942年2月,穆旦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仅仅三个月后,他便亲历了一场无比残酷的战斗,“那是1942年的缅甸撤退,他(穆旦)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的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森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达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人,在五个月失踪之后,结果是拖了他的身体到达印度,虽然他从此变了一个人,以后在印度三个月的休养里又几乎因为饥饿之后的过饱而死去,这个瘦长的、外表脆弱的诗人却有意想不到的坚韧”。这样生命极限状态的体验,在把穆旦一次一次推向绝望边缘的时候,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灵感。“痛苦出诗人”,大概没有比穆旦更能印证这句格言的真实性了。    1943年以后的五六年中,穆旦辗转于昆明、重庆、贵阳、桂林、沈阳、北平等地,工作变换不定,生活困顿,却写作不辍,而且诗风更加冷峻和成熟。他笔下的抗战既有别于解放区诗歌的乐观开朗,也有着比“七月派”诗人更加深厚的“浓度”和更加强大的思想力度。1945年,其第一部诗集《探险队》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诗人在沈阳自费出版了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诗集《旗》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九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推出。    1949年8月,穆旦赴美留学,与夫人周与良同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53年夫妻两人分别以英美文学硕士和生物学博士的身份回到了新中国,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从这一年开始直至1958年,穆旦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俄国诗歌的翻译中,这位英美文学硕士不仅在英诗中译上出类拔萃,而且他早就在研习俄文以期为新中国所用了,所以俄文翻译同样十分出色。只可惜,他这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并没有为一个扭曲的年代所接受,1958年12月,穆旦被宣布为“历史反革命”,从此开始了反反复复的漫长的“监督劳动”生活。虽然他再也没有机会登上讲台,再也没有机会看到自己诗集的出版,但依然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埋首书案,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及一批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英美现代诗歌译作。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1976年,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穆旦复苏了的诗的灵感又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作,在像《智慧之歌》《理智和感情》《演出》《城市的街心》《冥想》《自己》《沉没》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又一次看到那犀利而深刻的穆旦!很难想象,一个被剥夺了创作自由近二十年的诗人竞能保持如此强劲的力量,当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的精神都被摧残得千疮百孔,当诗人的卑微和苟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司空见惯的现实,穆旦沉默的挺立让人惊叹。    遗憾的是,穆旦终于没有能够带着他的思想走入新时期的诗坛,1977年2月26日,就在我们新的时代刚刚开始的那个严冬,诗人不幸病逝。    穆旦的诗歌是他对人生与生命苦难体验的发掘与反思,凝结着诗人的痛苦的智慧。理解穆旦,就必须首先理解和体察他所经历的种种人生苦难。    因着抗战时代写作起步,穆旦诗歌中首先扑面而来的还是那些反映抗战体验的作品,诸如《合唱二章》《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出发》《旗》《给战士——欧战胜利日》《野外演习》《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七七》《先导》《农民兵》《反攻基地》《通货膨胀》《轰炸东京》《森林之魅》等。与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些抗战文学——包括抗战歌谣、街头诗,包括解放区的抗战作品等——不同,穆旦诗歌中表达的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也很少那种单纯的乐观与开朗,他将自己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上升为“人与战争”“生命与战争”等形而上问题的执著探索。例如,在我们已经熟悉的抗战文学中,一支抗日军队整装待发的勃勃雄姿总是那样大义凛然,它足以让山岳动容,令侵略者胆寒,但是,穆旦的观察却大有不同,在《出发》中,他思考的是“告诉我们和平又必需杀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上讲,战争最终所完成的都是对生命的杀戮,战争必须用战争来结束这样一种定律同时也注定了损害与灾难的不可避免性。对比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文学,我们就会知道,经历过抗战苦难的中国文学恰恰鲜有关于战争本身的更高反思,在这个意义上,穆旦的《出发》是一位现代思想者孤独的“先行”和孤独的“出发”。    深邃的观察让穆旦在任何时候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便是对于民族精神的呼唤,也充满忧患与警觉。名诗《赞美》常常被我们提起,因为其中不断重复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铿锵表白,然而,我们却不能将《赞美》简化为这样一句慷慨激昂的陈词,因为,在反复陈词的同时,诗人继续不断讲述着这个民族远未结束的悲哀、屈辱与无奈,也就是说,这里的激昂并不完全等于那些单纯的爱国主义的乐观,它可能更代表着诗人“向死而生”、反抗绝望的自我精神挣扎。    穆旦诗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成长的受难”。在《还原作用》《我》《摇篮歌——赠阿咪》《控诉》《幻想底乘客》《裂纹》《线上》《被围者》等作品中,我们都能读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如何被周遭世界所侵蚀、所异化的种种体会。在这里,婴孩、儿童以及一切稚嫩的青春的生命都被假定是淳朴、无辜与洁净的,而走向成人社会与复杂世界的过程则充满了人性的污染、扭曲和蛀蚀。在《线上》一诗里,诗人绝妙地将异化的人生比喻为一条由别人规划完毕的流水线,每一个青春的生命都注定要结束幻想,在这条“线上”接受生活的改造。    警惕和批判文明世界对生命的“异化”,可谓是世界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穆旦的“成长的受难”主题不仅体现了对这一世界性话题的呼应,同时也具有自己批判的深度与独特性:诗人对生命异化的警戒与他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批判相互联系,在他看来,不断使得我们自我沦丧的既有传统专制社会的格局如“一个奴隶制度附带一个理想”(《幻想底乘客》),更有我们在文化中已经习以为常的心态与思维,在《成熟二章》(后来改名《裂纹》)中,诗人几乎是痛心疾首地控诉着“那改变明天的已为今天所改变”。    此外,穆旦还用相当的篇幅为我们展示和探讨了生命本身的种种矛盾和荒诞,揭示出了中国现代新诗中前所未有的现代主义主题。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是《诗八章》。《诗八章》(后来改名为《诗八首》)是一组关于“爱情”的系列作品,然而却根本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爱情诗的惯常模式:这里既没有关于美好爱情的幻想与讴歌,也没有追踪因为个人爱情得失而生成的悲悲喜喜,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更准确地说,是关于爱情与生命过程荒诞本质的理性的审视和思考。整个作品的展开过程,仿佛就是爱情与生命这一荒诞过程发动、发展直至最后终结的全过程,穆旦以组诗的方式模拟着这一过程,不断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置疑。以冷峻的笔墨重新演绎热烈的爱情主题,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大地推进了中国新诗的思想深度。    穆旦值得注意的诗歌还有《出发》及《五月》等,前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对人生矛盾的复杂的理解,后者体现了诗人艺术处理的奇异与独特。    穆旦的出现曾经为沉寂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道生命的活水,令人振奋,催人警醒。然而,在一个更需要现实斗争,更需要群体解放的时代,其独特的个人思想似乎并没有赢得更多的喝彩,而继之而来的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社会也并不乐意接受这位诗人的太多的苦难,于是,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一道夺目的闪电,诗人迅速划过上个世纪40年代的夜空,消失在昏蒙蒙、雾沉沉的地平线上。重新“发现”穆旦已经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然而,穆旦的全部诗作(还包括他在无法写诗的年代留下的数量庞大的译作)已经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新时期的中国读者也因为有了对穆旦的重新“发现”而获得了空前的兴奋,从某种意义上说,重新“发现”穆旦是重获新生二十余年来中国诗歌界和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穆旦的人生苦难以及由这苦难而凝结成的诗歌智慧,已经成为了中国读者的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    归纳起来,穆旦诗歌的文学史价值至少包含了这样三方面的内容:    一、在体验人生苦难、表现生存痛苦、思索生命意义的诗歌创作中,穆旦真正接通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抵达了20世纪的最前沿,其诗歌题材选择的新异性和处理题材的深刻性,至少在好几代中国诗人那里都是不曾有过的。    在穆旦笔下,现代社会的喜怒哀乐,生命本体的矛盾困惑被丰富地呈现了出来,获得了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二三十年代的象征派、现代派诗人那里,我们读得更多的是古典的含蓄与隐晦,而到了穆旦诗歌,则代之以真正的现代主义式的挣扎与纠缠,这是一种新的时代主题、新的美学原则。在如《城市的舞》这样的观察中,都市呈现出了与传统中国乡村完全不同的形态,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我们想象中的“诗意”。    二、穆旦诗对于苦难的所有表达都建立在对现代中国人特殊遭遇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虽然他自觉地接通了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联系,但是却没有重复和模仿西方现代诗歌的具体内容。    穆旦的诗歌感受均来自于他个人对现代中国生存的深入体验,来自“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五月》)。虽然穆旦和影响过他的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都关怀着人存在本身的种种荒诞与悖谬,但相对而言,还是穆旦诗歌主题的现实性最强,他一系列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考都最终来自现实生存的“问题”,在诸多“形而上”追问的背后,都不难找到某种现实生存困境的解释:或者是战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稳定生活的破坏,或者是体制化的社会对青年理想的毁灭,或者是个人感情世界的某种危机;更有学者认为:“他的诗主要地不是对生命现象作心理和哲攀的思考,而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心理和哲学的思考。”正是在这样一个意义上,可以认为穆旦的诗歌不仅是现代的,而且属于中华民族的。    三、在诗歌艺术上,穆旦成功地探索了以严密逻辑蕴涵诗意的新的汉语抒情方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诗歌抒情方式的现代变革。“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    穆旦一反中国诗歌限制语言的“雅言”传统,大量征用现代事物与白话口语入诗,如勃郎宁、毛瑟枪、Henry王、咖啡店、通货膨胀、工业污染、电话机、奖章等等;同时,还大量采用内心直白、抽象而直接的理智化抒情。    总之,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天才般的诗人,他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孤立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体现出了中国新诗在40年代的历史转换的一种要求。在五四白话诗歌运动中创立的中国新诗经过多种艺术探索,也取得了多种成就,但始终未能解决表现现代生活与维护传统艺术理想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坚持“纯诗”追求的中国现代派诗歌,更多的还是举着“中西融合”的旗帜重新返回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情趣,这一“回归”在离开现实体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逐渐陷入到了褊狭的艺术格局当中。    40年代的中国诗歌终于出现了以“野蛮大力来始能抗此数千年传统之重压而更进”的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艾青、田间等人介入的“七月诗派”和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辛笛、穆旦、杭约赫、陈敬容、杜运燮、唐浞、唐祈、郑敏及袁可嘉等九位“九叶诗派”诗人,先后围绕上海《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发表诗歌与诗论,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现代主义的诗歌追求:思想倾向上个人意识与社会关怀相结合,艺术追求上知性与感性相结合,并且具有一种相当自觉的“新诗现代化”主张,现代的生活,现代的意象,现代的语言,现代的美学,由此理直气壮地进入到了中国新诗。由此可见,穆旦的出现有着一个时代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深厚背景。    此选本通过选编诗人人生与思想演进几个主要时期的文字,意在让读者看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穆旦世界”——主要有三大部分:诗歌经典,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散文、评论、书信、日记,最新发现的尚未披露的佚作。作品先后顺序按时间排列。    同许多现代作家一样,穆旦作品版本相当复杂,初刊本、初次结集本,修改手稿刊印本、修改手稿未刊本等等,与一些作家适应不同的政治形势不断修改自己的文字有别,他的修改更多是出于对诗歌艺术本身的考虑。鉴于此,我采用如下的版本择选原则:    一、诗歌作品以诗人最后完成的修订版为准。也就是说,凡是收入最后修订版(1948年诗人自编,2010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一律以此版本为准(姑且标注为“定本”),在篇末标注原载刊物及时间、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未收入此“定本”的作品则以此前的最后修订本为准,从未结集修订过的则采用初刊本。    二、定本与此前的结集本、初刊本比较,文字、标点甚至题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呈现它们的差异本来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然而限于篇幅,也鉴于国内已有学人(如长沙易彬)完成了更细致全面的版本校勘,这里略去,仅对差异很大的少数篇章(如《蛇的诱惑》《梦幻之歌》《神魔之争》《饥饿的中国》等)加注说明。    三、除诗歌外,评论、书信、日记等文字均采用李方编《穆旦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本。    四、其他新发现穆旦作品或根据新面世的版本,如陈越发现《还乡记》、易彬发现的译文《死的密语》,或按照其他版本,如笔者发现的译文《诗的晦涩》《一个古典主义的死去》。《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电子版由易彬提供。新发现的佚作原文若干难以辨认处,一律用口表示。    在编选过程中,得到了易彬、陈越诸友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李怡    2010年4月10日于励耘居

内容概要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穆旦作品新编》为其中之一。“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随笔、散论、杂谈、序跋、日记、书信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穆旦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幼时天资过人,六岁便在天津《妇女日报》上发表了习作,十一岁考入南开学校后文学才华更有了进一步的展示,《南开高中生》杂志上频频出现他的诗歌和散文,也就在1934年秋季出版的《南开高中生》第4-5合刊上,查良铮在发表的散文诗《梦》时,第一次署名“穆旦”。

书籍目录

前言
诗歌
神秘
野兽
合唱
从空虚到充实
童年
蛇的诱惑
梦幻之歌
在旷野上
出发
——三千里步行之一
原野上走路
——三千里步行之二
还原作用

五月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鼠穴
中国在哪里
神魔之争
小镇一日
摇篮歌
——赠阿咪
控诉
赞美
黄昏

诗八章
出发
阻滞的路
自然底梦
幻想底乘客
祈神二章

赠别
成熟
活下去
线上
被围者
退伍

野外演习
一个战士需要温柔的时候
七七
先导
农民兵
心颂
苦闷的象征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
时感
饥饿的中国
诞辰有作
隐现
我想要走
暴力
我歌颂肉体
世界
城市的舞
诗二首
诗四首
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
葬歌
我的叔父死了
去学习会
九十九家争鸣记
苍蝇
智慧之歌
理智和感情
演出
理想
听说我老了
冥想


自己

沉没
停电之后
好梦
“我”的形成
老年的梦呓
神的变形
退稿信
黑笔杆颂
——赠别“大批判组”

散文

谈“读书”
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还乡记》四篇-
撰稿和报人的良心
——为本报一年言论作总答复
我上了一课
谈译诗问题
——并答丁一英先生
评论
《他死在第二次》
《慰劳信集》
——从《鱼目集》说起
评几本文艺学概论中的文学的分类
书信
致陈蕴珍(二通)
致巴金(二通)
致杜运燮(六通)
致江瑞熙(一通)
致巫宁坤(二通)
致郭保卫(二十六通)
致孙志鸣(三通)
致刘承祺、孙志鸣(一通)
日记
日记(1968年10月26日—1970年10月17日)
译文
诗的晦涩
一个古典主义的死去
对死的密语
[附]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们算不得幸运,这时代不但不允许我们有士大夫那种闲趣去读书,而且科举制也已早于清末取消,再不能有金榜题名的机遇了。真糟糕,现在更闹得甚至于“毕业即失业”这种地步,从“十年窗前”钻出来以后的人们,不但汽车洋楼成了空中楼阁,便是一碗饭也不容易捞到手边了。无怪乎有些人要叹一声“这年头……”,的确,这时代是变了。然而可喜的是:现在还依旧有一般“傻子们”去读书,去钻进学校书院里面孜孜不息的干。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人们的毅力,同时,我们要更得认清楚,现时代的“读书”这件事情,是换上一种新姿态出现了;代替了“唯美式”的,“呆板式”的,或者更可以说是盲目的,而是换上:一种严悚的面孔来见着我们的。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至少你得想到你对于社会国家的责任的重大。因为无论对环境说,或对时代说,我们都得明了这些。在以往,似乎“学以致用”的趋势也曾在一部分中有过,然而大多数人的读书是消遣性质的,是另有作用而不过拿读书当作一种升官进级的。后面这一种人最不忠实,他们没有真实地领略书中的价值,我可以说,先进的利禄思想自己把他溶成一个不是读书的人了,他只配称做“读死书”,那读书的趣味也不会在他心中萌芽的,更怎能使他以读书而有所作为呢?这是多少年压积下来的大弊病;所以这些年来中国只有那些赋闲文人们的抒情作品,略有一点积极的思想也想都在那里发散尽了。至于实用的科学书籍,看看欧西各国拥有之多,真得使我们惭愧,原来我们的文人便简直没有理会那些事情!人家在真实的读书了,而我们大多数的文人还在掉笔花,“升官发财”。待人家把所得的真学问发挥出来,建设于社会,而我们的文人看到人家的进展,则不但不知愧,倒偏说:“你们那是物质文明呢,喂,看看我们这二十多年的精神文明吧,要比你们高得多啦!”

编辑推荐

《穆旦作品新编》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穆旦作品新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穆旦的诗歌自不多说,李老师的选编也有新材料,新眼光,期待。
  •   拿在手里很舒服,拜读一下穆旦先生的作品
  •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穆旦的成就无人可及。他译的普希金、拜伦、雪莱、叶芝都堪称定本,其本人的创作这些年始终未见一个较好的版本,人文社出的这版值得收藏。
  •   穆旦的诗歌给人以沉重之感,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   穆旦的诗很美,这本书的装订设计不错。
  •   读新诗岂能不读穆旦
  •   我老师很喜欢穆旦,推荐我看,非常棒,赞一个
  •   很好啊,基本上能很全面的认识一下穆旦。要好好品味。
  •   内容很好,对得起穆旦先生。
  •   应该有类似穆旦先生的文学家被写进历史,并被正视
  •   穆旦的诗有先锋性,现代感在那时都如此强烈。
  •   白骨 鲜花 !!!震撼人心的文字,在美丽的文字下展现出中国远征军的惨烈与悲壮!他是用灵魂在书写,在凝聚,这一篇篇不朽的精灵!
  •   是自己所喜欢的印刷风格,纸张、文字看起来舒服。前言写得很好,值得购买!美中不足书脊上有一道压痕,懒得换了。
  •   挺厚重的一本。大部分都是诗。并不很懂就是。
  •   参加过远征军的人
  •   一本好书,等待下一册
  •   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   西南联大走出的大家,喜欢他翻译的里尔克
  •   一般睡前翻看,过目就忘
  •   印刷质量 书的内容都很好
  •   内容很有内涵
  •   人民文学的这一系列,都挺不错的。当代人该读下穆旦、冯至等老一代诗人,不矫揉造作,不故作姿态,不刻意求新——如火山之爆发,一切出于激扬的情感。
  •   书的纸张很好,字体大小也满意 比起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几套国外名著要好的多!(上海那个字超小 看得我现在有阴影了)总体来讲很好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   穆旦也算是个天才诗人,很喜欢他很有内涵的诗句,本本设计的也很素雅,喜欢!
  •   真的好赞啊!!一开始被《赞美》吸引,后来又觉得他晚年写的那些诗都非常好!
  •   中国现代诗人中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   物美价廉。就是输的封面粘了脏东西。还好不影响
  •   应该用心去读,这本书也不错。
  •   纸张、装帧都好,最重要的是内容!——仰慕穆旦其人。
  •   只能说那个时代太害人了。。。
  •   很实用,不过我个人认为翻译作品太少。
  •   包装好~快递好~纸质印刷都很好~内容还没来得及看~
  •   “不要用你的大脑来接近诗的世界!"喜欢穆旦,喜欢那个时代。
  •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体验的一本书,深刻,感人。值得一读。
  •   很好的书,我非常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