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

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瑞  页数:685  字数:104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在半个多世纪试验研究与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所进行的较为系统、深人地总结。本书共分10章,资料丰富。    首先论述了黄土高原的形成、空间分布与分区、开发的历史进程与成就、现代开发与治理的丰硕成果等。分析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土壤侵蚀机理以及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加剧的原因。其次论述了黄土高原草地资源及利用现状、黄土高原草地建设及草业发展途径、草地畜牧业发展战略与潜力等。此外还论述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功能响应。最后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滞后及其形成原因、黄土高原的未来与分析预测进行了系统深入论述,提出了重要建议。    本书可供黄土高原研究、水土保持、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以及地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部门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锐,男,1950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函授部。1988年12月当选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种类作品百余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作者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另有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另一种纪念碑》出版。和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作品也曾先后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概述 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 第二节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分区 第三节 黄土高原开发进程与历史佳绩 第四节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开发与治理重大成就  第五节 现代开发与治理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机理及防治对策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演变  第二节 土壤侵蚀机理探讨  第三节 治理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第四节 防治对策  第五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减沙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科学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植被建设布局应遵循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相对可恢复性 第三节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 坚持人工重建与保护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节 坚持传统栽培树草种与乡土树草种相结合,继续引进优良外来树草种,实现树草种多样化的原则  第六节 坚持以群落结构原理为指导,单作与混作相结合,以营造混交林和混合草地为主的原则  第七节 坚持植被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标准  第八节 植被建设根据人工植被演变特点和规律予以适当调控、以协调植被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 第九节 建议 参考文献第四章  黄土高原干旱与水资源第五章  黄土高原干旱与生态环境第六章  黄土高原的草地,草叶与牧业第七章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功能相应第八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保障体系建设与“囤粮寓田”战略第九章  数字黄土高原建设与应用第十章  黄土高原发展前景与展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黄土高原开发整治概述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第二级地形阶梯,它是世界上黄土地貌发育最典型和类型最齐全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与中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的青藏高原相接,西北、北与蒙新高原为邻,南至秦岭,东以太行山为界,与中国第三级地形阶梯的华北平原毗邻(图1-1,彩图)。区内水系以黄河上、中游干流及其支流为主,其次为桑干河、滹沱河、漳河上游。山系多为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主要有:太行山、吕梁山、黄龙山、子午岭、六盘山、屈吴山等,并且山地与盆地(或塬地)相间分布。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为山西盆地,吕梁山与六盘山之间为陕甘盆地,六盘以西为陇西盆地(图1-2、图1-3)。由南向北,地貌类型齐全,依次为:秦岭山地及其北麓洪积冲积扇群、渭河平原、黄土塬(含残塬)、石质中山低山、黄土梁峁丘陵沟壑、沙漠与沙漠化土地(图1-4、图1-5)。气候资源变幅较宽,各地、各年差异悬殊。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为133.8mm(银川,2000年)-917.3mm(杨陵,1952年),平均为429mm。按全年降水分配,可分为雨季(汛期,5-10月)与旱季(非汛期,11-4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8.17%-96.56%,旱季占3.44%-21.83%,年降水量少者雨季降水占全年比例较高。本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6℃(门源,平均值)-14.5℃(西安,2000年),据275个测点统计,平均为8.9℃,1934年7月14日西安气温高达45.2℃,居全国之冠。本地区太阳辐射年总量为5×109J/m2(东南部)-6.3×109J/m2(西北部),≥10℃的太阳辐射总量为2.7×109J/m2-3.4×109J/m2。(黄考队”侯光良,1991;陈国良,1993)。气候资源特征是:夏季雨热同季,冬季寒旱同期(这似乎是第四纪暖期与冷期交替发生的继承,并在一年内重演),光能资源较丰,气候灾害(洪水、旱灾、霜冻、冰雹等)发生频率较高。侯光良(1991)将本地区划分为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3个农业气候区域(图1-6)。黄土高原及其上分布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与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它是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创造了辉煌历史,还将迎来灿烂的未来。第一节 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一、黄土高原的高原构造与黄土堆积前的地貌黄土堆积始于第四纪,距今2.50-2.60Ma,黄土高原隆起与黄河现代水系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1.67-1.45Ma。黄土高原现代景观形成于第四纪晚期,距今0.1Ma左右(朱照宇等,1994)。晚第三纪的上新世末,黄土高原仍为准平原,全区海拔高度相近,分水岭高多在200m以下。

编辑推荐

《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