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孙鸿烈 编  页数:5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由孙鸿烈主编,共分为四篇,主要内容包括:①基础与背景,主要阐明我国自然环境演变的基础与背景、主要特点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②现状与趋势,分专题详细论述我国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草地退化和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与趋势;③重点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针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④展望与对策,对我国生态与环境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书旨在揭示我国生态与环境演变的客观历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重大进展,可供从事地理、生态、环境等相关的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基础与背景
 第一章 自然条件基础
第一节 中国自然环境特点
第二节 中国生态的脆弱性
第三节 自然环境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生态地理划分与生态区域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第二节 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中国发展的长期趋势及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现状与趋势
 第三章 土壤侵蚀
第一节 土壤侵蚀的特点和现状
第二节 土壤侵蚀类型区域分异特征
第三节 土壤侵蚀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第四节 土壤侵蚀态势和控制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北方土地沙漠化
第一节 沙漠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沙漠化土地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第三节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治理分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丧失
第一节 中国生物多样性特色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分析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湿地退化
第一节 我国湿地的类型分布与主要功能
第二节 湿地的退化
第三节 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
主?参考文献
 第七章 草地退化
第一节 退化草地类型、特点与分布
第二节 草地退化的原因
第三节 草地退化的影响
第四节 退化草地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土壤盐渍化
第一节 盐渍土分布现状及盐渍土特征
第二节 盐渍土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盐渍土生态区的调控措施
第四节 盐渍生态区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酸雨
第一节 酸雨污染状况
第二节 酸雨的主要危害
第三节 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和临界负荷
第四节 酸雨的发展趋势及防治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
第一节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 湖泊水库的磷、氮污染物来源
第三节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
第四节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第五节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和控制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水资源态势与生态问题
第一节 我国水资源特点与态势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问题
第三节 生态态势与供水前景
第四节 主要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全球变暖
第一节 全球变暖的起因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全球变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 气候变暖对中国海岸带的影响
第四节 全球变暖对中国植被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重点地区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第十三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退化与治理
第一节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形成原因
第二节 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土地及退化生态的治理对策
第三节 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治理对策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特点和现状
第二节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
第三节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黄河泥沙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西北干旱区沙漠化及其治理
第一节 西北干旱区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特征
第二节 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与防治战略
第三节 西北干旱区土地沙漠化治理典型案例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治理
第一节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分布及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节 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特点和石漠化
第三节 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
第四节 治理经验和新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第一节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状况
第二节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因素分析
第三节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整治技术
第四节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整治模式与效应
第五节 江南红壤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长江上游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 长江上游生态特点
第二节 生态退化的现状与特征
第三节 退化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原理与对策
第四节 退化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青藏高原环境退化及其防治
第一节 区域背景分析
第二节 各种环境退化现象及其防治
第三节 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退化
第四节 高寒草甸退化及其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展望与对策
 第二十章 地理地带性规律与生态建设
第一? 地理地带性规律
第二节 地理地带性规律与生态建设战略
第三节 生态功能区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十一章 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保护区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第二节 保护区的评价
第三节 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与评估
第四节 中国保护区事业的回顾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十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
第一节 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的趋势
第二节 我国在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方面的差距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与目标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发展的相关保障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风沙动力学过程风沙动力学过程主要包括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固定沙丘的活化,沙质荒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即风在运行过程中与裸露地表相互作用,使地表颗粒发生蠕移、跃移和悬移,形成风沙流,对地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过程。风沙流的形成是空气与沙质(或沙砾质)地表两种不同密度的物理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大于地表临界启动风速值的风吹过地表时,引起地表颗粒运移,发生风蚀作用,从而形成挟沙风,挟沙气流通过进一步吹蚀和磨蚀地面,加剧地表的风蚀过程,导致表土流失、土质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当风沙流由于碰到障碍物、下垫面性质改变或是挟沙过多,达到饱和,速度将会下降,气流中的沙粒就会下沉堆积,造成平坦沙质地表流沙堆积,使下风向土地和植被受到影响。根据风沙动力学原理,流沙堆积后,会成为风沙流运行的障碍,使之附面层发生分离,形成旋涡,降低近地面层风速,导致更多的流沙沉积,形成沙堆,随着沙堆的扩大,会发育成盾状沙丘及新月型沙丘;固定沙丘活化过程是由于人为活动破坏了原始沙丘的植被,使得挟沙风直接作用沙丘表面,其过程可表现为:在沙丘迎风坡出现活化缺口一风蚀窝一风蚀陡坎一风蚀坑一风蚀坑迎风坡变缓;在沙丘相应下风向则发生风积过程,表现为:斑点草灌丛沙堆一小片状流沙一半流动片状流沙一流动沙丘及流动草灌丛沙堆一典型流动沙丘景观;沙质荒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即裸露的沙丘或原来是固定的、由于植被的破坏而重新裸露的沙丘,在上风向足够沙源供给或迎风坡不断风蚀的情况下,背风坡沿主风向连续堆积,造成沙丘的整体移动。所以由于人为破坏地表覆盖导致地表粗糙度降低从而加剧风沙流活动是沙漠化风沙动力学过程的根本原因。

编辑推荐

《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该书主编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人士,中科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副院长。
    该书对写各种设计生态、环境的文章、基金申请书等特别有用,可以参考、引用,而且引用起来具有权威性。
  •   太标准了,太详细了!大致翻了一下,大概给个5分,也对得起这个价钱。比较详细系统的的介绍描述了生态状况,是本很好的参考书。就是有点时间差。
  •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本好书,内容比较充实;但对于专业人士,写得太浅显,不解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