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中卷 无尾目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费梁,胡淑琴,叶昌媛,黄永昭  页数:957  字数:141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幅员辽阔,从南方的热带雨林到北方的寒温带泰加林,地跨占北和东洋两界,其气候和植被迥然不同;从东部的海滨平原到西部的青藏高原,其基准面相对海拔高差达4000m以上;在中国西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交界地区山峦纵亘,有世界著名的横断山系,山系的东北和西南隅分别与秦岭和喜马拉雅山脉断续相连。由于中国境内的地形、地貌差异甚大,自然环境极为复杂,气候和植被类型多样,从而蕴藏着丰富的两栖动物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保存了极为珍稀、特有的动物群,而且还保存了不少孑遗物种。据统计中国的特有两栖动物约占中国物种总数的70%左右,反映了中国两栖动物区系特色,并组成了中国特殊的动物区系。因此,中国的两栖动物资源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动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栖动物在动物系统演化历程中是一类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动物,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查清其物种多样性,研究各类群的地理分布格局;并探讨动物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是深入阐明动物地理区划和系统发育规律的基础工作,这些基本资料无疑是中国乃至是世界动物资源的宝贵财富。

内容概要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是记述中国两栖动物最全面系统的专著。全书共分3卷:上卷包括两栖纲总论,蚓螈目和有尾目共43种;中卷包括无尾目的总论和各论的6个科,即铃蟾科、角蟾科、蟾蜍科、雨蛙科、树蛙科和姬蛙科共180种(含4个新种和16个亚种);下卷包括无尾目蛙科的124种,并附有尾目6个种。中卷的总论分为无尾目的形态学特征、分类系统、区系分析、生态习性概述、分类学术语和量度;各论分述了各阶元特征和检索表,物种记述内容有同物异名、鉴别特征、形态、生物学资料和地理分布等,并对部分物种、属或科的分类进行了讨论;物种形态描述多以模式标本产地或近模式标本产地标本为依据,并附有大量形态特征图,图文并茂有助于识别物种。下卷书后附有中卷和下卷的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中名索引、学名索引和彩色图版,以及无尾目名录和地理分布表、无尾目蝌蚪和卵的检索表、中国两栖动物模式标本保存单位等。    本书可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各级农林牧业及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经济动物养殖等部门使用,也可为海关、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部门提供基本资料和参考。

作者简介

  费梁,男,汉,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任,四川农业大学牧医系生物学毕业,从事西栖爬行动物分类区系及系统发育、生态学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总论    一、形态学特征    二、分类系统    三、区系分析    四、生态习性概述    五、分类学术语和量度各论  无尾目    后凹型亚目      一、铃蟾科   二、角蟾科   三、蟾蜍科   四、雨蛙科   五、树蛙科   六、姬蛙科    变凹型亚目    前凹型亚目    参差型亚目

章节摘录

  总论  一、形态学特征  无尾目动物统称为蛙类,其体形、骨骼和蝌蚪的形态,是与其他两栖动物最容易区别的类群。蛙类的主要特征:皮肤无鳞。成体头部略呈三角形,颈部不显,躯干宽短,无尾:指4个、趾5个,后肢显然较前肢长;没有交接器,体外受精。卵小,受精卵在淡水域内生长发育。蝌蚪期有鳃和尾,先长出后肢,有变态过群,变态后期,已成形的前肢从鳃腔中伸出体外,然后鳃和尾萎缩消失,口部及其他某些器官发生变化,形成能在陆地上栖息的幼蛙。  (一)成体  头部骨片少(图1),脑颅背面由前向后有鼻骨、蝶筛骨(环绕背腹面)、额顶骨、前耳骨、枕骨;脑颅腹面有犁骨及1枚“上”形副蝶骨。咽颅的上颌部位有前颌骨、上颌骨、方轭骨、方软骨、鳞骨和翼骨(图1),咽颅的下颌部位有齿骨与隅骨和米克尔氏软骨,其中线部位有骨化的颐骨,后端为软骨关诲面(关节软骨),舌器软骨质,一般略呈方形,前角细长弯曲以一端附着在前耳骨部位,仅后角骨化,借助于结缔组织支持位于其间的喉门。头部软骨部分未骨化者多,骨化的仅有蝶筛骨、前耳骨、枕骨、方轭骨、颐骨和舌器之后角,其余均为膜质骨(剥离膜质骨后可清晰看到软骨支架)。  ……

编辑推荐

  《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中卷)无尾目》可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各级农林牧业及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管理部门和经济动物养殖等部门使用,也可为海关、邮政、交通、防疫、卫生等部门提供基本资料和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中卷 无尾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什么时候出下卷啊,十分期待。很想看到关于蛙科的内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