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请买家自查  页数:231  

前言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区域化加强的特征,新的世界分工不再按照国家来进行,加上知识嵌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程度加深,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区域创新也就成为当代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1987年,英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佛雷曼尔首先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佛氏指出,创新是互动的和非线性的,机构学习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过于偏颇于国家范围的创新活动,而忽视了次一级经济区域的特殊性,因而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英国卡迪里大学的库克于1992年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库氏指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创新制度先进、创新网络发育、创新功能凸显、企业创新活跃的区域性组织系统。由于库克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基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经济现象,能较好地服务于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因而诞生以后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内容概要

本书对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的转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建设的新思路、相关制度的构建和体制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的内涵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施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作了多项创新性探索。特别是,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点研究了上海在服务全国、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积极参与东北振兴以及进一步加强与西部合作等,并从大区域尺度对我国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长江战略、“大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    本书可供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者、高校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区域经济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关规划与咨询机构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沈玉芳,男,1948年12月生,上海市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区域规划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城市与区域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规划与经济空间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通讯会员、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近年来在城市与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机制、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性、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和政府行为以及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体系等领域作了不少创新性研究,不少观点已被政府部门所采纳。

书籍目录

丛书序序前言第一章  绪论: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一、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要有新思路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规划的转型  四、建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相应体制  五、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建设新思路第二章  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概述  二、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趋势  三、世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个案剖析第三章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格局的基本取向  一、2010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联动  二、CEPA和“泛珠三角”联动  三、2008奥运会与“大北京”联动  四、中部崛起和“大武汉”城市圈联动  五、东北振兴战略和东部地区联动  六、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东西部地区联动第四章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长三角地区联动的关系  二、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进展态势和动力基础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进程带给各地区的机遇及各省市的重大举措  四、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障碍与分歧  五、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六、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要点和总体思路  七、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八、新时期条件下上海扩大开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  九、上海扩大开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第五章  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上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四、目前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进展态势与主要障碍  五、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和阶段性目标  六、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第六章  上海参与东北振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一、国外发达地区与衰退老工业基地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借鉴  二、东北振兴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目前上海参与东北振兴的政策措施、进展态势与主要障碍  五、上海参与东北振兴的战略定位、重点领域和阶段性目标  六、上海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东北振兴的战略举措和方式途径第七章  我国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长江战略研究  一、“长江战略”和贯彻落实统筹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关系  二、“长江战略”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十一五”及更长时期内实施“长江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第八章  “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研究  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概述  二、“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时代背景  三、“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四、“大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五、“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条件和动力基础  六、“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七、“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第九章  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研究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态势  二、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在我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意义  三、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动力基础  四、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  五、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第十章  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  一、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趋势  二、国内区域规划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思考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三)有利于形成我国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体系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应是开放性的,而不能封闭性地运作,如果不从这一点出发,则其意义必将大打折扣,并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景体华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应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①。具体包括: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主要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个集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于一体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合作,即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结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以提升国民经济的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合作联动、资源要素组合提供一个高效率平台。区域经济合作并不仅仅是区域性的,在城市圈范围内各自封闭地进行,而应把这些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功能建设为导向,进行更具开放性的经济合作和整合。第三层次是通过若干优势明显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高地的组合,实现功能互补,构筑国民经济有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向全球市场拓展的产业体系。“大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分别是我国中部和东部两大重要经济结点区域,它们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能够带动更大范围区域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体系。

后记

本书主要是上海市“十一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在上述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总经济师曹金喜,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和交流办公室陈晓云,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浩,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朱荣林、殷为华与研究生吴杨、柏程豫、彭岚兰、焦秀玲和陈满霞等参加了部分工作。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陆心贤、汤建中和朱荣林对两个课题的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这其中,柏程豫、彭岚兰在第二和第三章,殷为华在第五章,焦秀玲在第六章,柏程豫在第八章,彭岚兰在第九章各承担了部分研究的前期执笔工作。此外,本书获上海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地理学)部分资助(项目编号:B410),在此一并致谢。

编辑推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为例》:作者沈玉芳教授具有多年来从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域研究的丰富经验,学术造诣较深;且该书又是在众多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实具有相当雄厚的成书基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为例》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以较大篇幅选择上海与长三角、上海参与西部大开发、上海参与东北振兴、“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例,逐一地作了翔实的分析与评价,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在区域调控机制和模式理论、区域经济合作、联动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和规划理论等方面作了多方面的创新性探索,鲜明地提出了若干新观点,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与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书内容新而好,值得区域研究的学者参考使用!
  •   写的不错,很好,值得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