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页数:89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需要开展2050年能源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约束因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在2050年左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应低于400ppm,才有较高的可能性将地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内。气候变化对中国潜在的威胁是存在的和巨大的。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在几十年间减少20%以上,这种速度正逐年加快。在21世纪末,水资源利用将受到较大威胁。农业生产费用增加,减产趋势明显,生产潜力将降低10%左右。全球变暖将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产生严重影响。这种变化都是不可逆转的。按照2020年和205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我们要创造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年甚至70年经济持续增长的世界奇迹。在气候变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如何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讲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如何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1980—2000年,在“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实现了能源消费翻一番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降至0.5 左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2020年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是“保障供应、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再现1980—2000年的辉煌。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十五”期间能源消费的状况偏离了2020年能源战略目标,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节能、可再生能源和碳利用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在总结中国实行节能优先战略二十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单位GDP能耗强度在2006—2010年的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第一次作为限制性指标,中国在能源效率提高上第一次有了量化的指标,这是一个创造。这种量化的指标,使中国的能源制度监管、政策制定和战略规划有了衡量和落实的标准。节能目标成为保障中国能源长期可持续供应的核心问题。以较低的资源消耗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加速现代化建设但资源相对贫乏的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内容概要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在全世界正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切。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潜在的威胁巨大。中国正处在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来支撑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因此,探讨在未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如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选择和实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如何建立经济、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资源、资金、机制等各种障碍,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的减缓排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中的14篇报告,详尽地研究了中国从目前到205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资源、人口、环境和全球变暖等各种限制因素,人均收入、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驱动因素,以及影响能源供需的政策、技术、消费模式、金融财政体制、国际合作等因素的演变对中国205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有的放矢、战略性、前瞻性的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系列”著作的第五部,可供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报告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目录 图表目录 前言 一、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 二、主要国家工业化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三、我国工业化过程的宏观环境和演进趋势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和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报告之二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三、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识别 四、新型城市化的内涵、路径与目标 五、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分析 六、中国强城市100强城市现状统计分析 七、中国城市的能源发展战略 八、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路线图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报告之三 中国经济市场化对能源供求和碳排放的影响 目录 图表目录 引言 一、能源的技术经济特性 二、市场化、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三、计划经济时期对能源的配置机制 四、从计划配置能源到市场配置能源 五、能源产业中还没有市场化的部分及其问题 六、在现有能源经济制度下我国的碳排放 七、制度方案与政策建议:在经济增长刚性和保证效率前提下的碳减排 八、总结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报告之四 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能源关系及对策研究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总报告 一、中国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现状 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测算分析 四、测算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五、中国未来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能源、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报告之五(1) 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推动RE&EE投融资体系发展——“2050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之金融改革专题 目录 图表目录 执行报告 一、可再生能源与能源效率投融资的中国现状 二、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的国际经验 三、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投融资运作设计 五、银行改革发展与促进RE&EE投融资 六、风险投资基金与RE&EE投融资 七、资本市场完善与促进RE&EE投融资 八、促进RE&EE投融资发展的体制与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报告之五(2) 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推动RE&EE投融资体系发展——“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之金融改革专题报告之六 实施碳税效果和相关因素分析报告之七 中国陆上地质封存二氧化碳可行性及潜力研究报告之八 低碳电力与车用燃料技术报告之九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各国行动及国际影响报告之十 低碳经济下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报告之十一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挑战和机遇报告之十二 中国年经济社会发展情景报告之十三 年台湾地区能源需求情景及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分析报告之十四 中国年低碳发展情景研报告之十五 中国可持续能源项目参考资料主要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报告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  (一)工业化的定义  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巴格奇(A.K.Bagchi)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切纳里(H.Chenery)、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也都持相同或类似的观点。  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谭慧,1995)。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战略性(strategical)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张培刚,1991)。他认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生产技术的突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二是各个层次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三是生产组织的变化;四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  工业化的起点是传统农业社会或既拥有传统农业又拥有现代工商业的二元结构社会。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农业社会(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的产业化,而且是农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的产业化。工业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工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专业化分工或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导致经济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其表现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及其就业人口的长期增长。  专业化首先是“人的专业化”,即劳动力不断从低素质的“全能选手”向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转变。由于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比农业或农村高,因此人的专业化常常表现为劳动力从农业或农村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转移,即人口的非农化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基本主体除了工人外,还应包括有待专业化的农民,工业化过程也正是农民的专业化过程(包括农业内部)。  其次是“物的专业化”,具体又表现为产业专业化、区域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工序专业化等各个层次的专业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分化就是产业专业化最表层的表现,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工业内部最基本的专业化分工,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又是重工业内部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工,机械工业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建筑机械工业和纺织机械工业等,纺织机械工业内部还可以分出很多产品,产品中又可分出不同的型号,不同型号的纺织机械产品还可分出不同的工序等。工业化的过程就是这种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区域专业化是工业化在区域上的表现,城市化、城市与农村的分化都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结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现在,碳排放已经是国际话题,这本书的作者都是国内顶级专家,做了大量工作,里面有很多数据资料.
  •   科学出版社的书值得信任,大概翻了下就确定购买了。
  •   大概翻了,希望对自己的论文有帮助
  •   狠狠心买了这本书,还还是没有令我失望。
  •   书还不错啦但我觉得价格有点高
  •   看了一些,像是一个报告集,内容挺丰富但是不够详实。虽然书体积够大,但是字体也够大,总体感觉不如上网查文献,不太满意。建议要买的朋友还是先到书店看看在决定,因为毕竟价格不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