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玉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国祥,于明 主编  页数:676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步入正轨,在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得以基本确立并日趋完善,已成为世界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和数之不尽的出土文物标本,如何将考古学专业研究成果转化成广大公众能够普遍接受和吸纳的公共知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文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主题之一。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0月正式成立了公共考古中心,其工作主旨在于面向社会宣传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基于上述理念应运而生,是公共考古中心联合相关学术机构共同策划和组织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推动中国玉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侧重对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玉器及相关背景资料的分析,构建中国玉文化的精深体系,探索中华民族数千年爱玉和用玉传统的形成及对人类文明史的卓越贡献。另外,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玉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已有成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论文陆续结集刊发,使其成为海内外学界同仁及社会爱玉之士了解中国玉文化研究历程和丰硕成果的重要窗口。  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旨在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致力于推动中国玉文化研究并有独特学术建树的海内外学仁提供演讲和交流的空间,特别是长期坚持田野考古一线、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将成为该论坛的主要演讲嘉宾。他们将讲述玉器发掘出土的亲身经历和现场感受,依托丰富的田野考古发掘背景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玉器的造型特征、雕琢工艺、组合关系、使用功能、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传承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解读,确立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录中国五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37篇,约100万字,研究范围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从研究内容看,综合性研究主要包括中国玉文化起源,工艺技术研究,玉器时代的理论探索、20世纪玉器考古发现与成果等,还有和玉文化研究相关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成果:专题性研究主要包括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卑南文化玉器研究,商代玉戈,周代组玉佩,汉代玉衣和王璧,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代及清代王器研究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五文化研究历程和数十年积淀的丰硕成果。  本书可供考古文博界、历史界、美术界专业人士、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玉器鉴赏界人士参阅。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 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 有关安阳殷墟玉器的儿个问题 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 谈“踪”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论“中国文明的起源” 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 中国的玉器起源及相关问题 中华五千牛文明的象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 辽西古文化的新认识 红山文化的“唯五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 红山文化勺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 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 牛河梁在玉器时代及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 试论玉器时代——中国文明时代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史前琢五工艺考古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良渚玉器上神崇拜的探索 20世纪中国古玉考古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华西系统玉器”观点形成与研究展望 兴隆洼文化玉器与植物宇宙观 香港大湾出土商代牙璋串饰初论 中越牙璋竖向刻纹辨识 珠江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台湾史前的玉器工业 论夏商周玉戈及相关问题 殷墟玉器探源 试论周人的玉佩——以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玉佩为中心 试论两汉的王衣 略论汉代的玉壁 南越王墓玉器与满城汉墓玉器比较研究 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三国两晋南北朝玉器初探 关于南越王墓玉器的几个问题 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玉器研究 清代宫廷仿古玉器 清代乾嘉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艺术 后记

章节摘录

  《周礼》中有许多不同的圭,是在圭字前加一形容词,例如依照大小、颜色、刻纹等而叫做“大圭”、“青圭”、“谷圭”和“球圭”之类。有的意义不清楚,不知是指玉质、形状或纹饰。有的可能连《周礼》编写者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概念。汉儒注释,多是望文生义。吴大潋在他自己藏品中居然找出古圭可以定名的达六种之多(见图三,上二列),实则除“谷圭”为后世物之外,其余都是有锋刃的武器类,没有圭角,不能算是圭。  古书如《周礼》、《诗经》中往往“圭璧”连称,当为二物。郑玄误释为“圭,其邸(柢)为璧”,把它们视作一物,即外缘带有圭形突起的璧。《周礼》中有“四圭有邸”和“两圭有邸”(《典瑞》、《玉人》)。这二者的意思,我同意那志良的说法。“四圭有邸”,当为四圭平放,底部相向。郑司农(众)误释为“于中央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两圭有邸”一语,有人以为两圭有邸亦以璧,与“四圭有邸”相同。聂崇义《三礼图》中依照这说法绘成图形,后来玉匠便依这些图形仿制,或以应朝廷中举行古礼时的需要,或以满足收藏古玉者的要求。但是,先秦古玉中没有这种“圭璧”、“两圭有邸”和“四圭有邸”的玉器。至于林巳奈夫以为殷代柄形玉饰是“大圭”。这种柄形器都是小型的,上端也不尖锐如圭,古人不会称它为“大圭”的。这留待讨论玉制装饰品时再谈。  第三种瑞玉璋,和圭相似,不过上端是一道斜边,所以说“半圭为璋”。妇好墓中虽然没有璋,但是殷墟西区九百余座小墓中有4l座出土石璋183件,最多的两座分别出13件和12件。小屯第10号房基底部,也发现残石璋很多。它们有的较短的一侧磨薄似刃,不锋利。有的根本没有刃部,大概不是武器,但也不像是瑞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家论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各个名家论文,比较专业,但是很多论文以前发表过在别的地方,这一套书只不过是总和了一下,新的论文很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