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集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宋建忠,谢尧亭主编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学会编  页数:461  
Tag标签:无  

前言

2006年10月中旬,对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而言,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在那个金秋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最尊贵的新朋老友,一起庆祝中国考古史上的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纪念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另一个是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五十周年。1926年2月,为了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时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人类学教师的李济和中国地质调查所袁复礼到山西晋南进行考察。2月22日,他们途经夏县西阴村时意外发现了西阴遗址,并于当年10月15日至12月初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于是,这次发掘成为“国人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第一次”,李济和西阴从此载人史册,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光阴似箭,80年后的10月15日上午,我们站在前辈发掘过的土地上,凭吊西阴,缅怀先驱,展望中国考古学的明天,意义非凡。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严文明、王克林,李济先生之子李光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以及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在西阴遗址举办的“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纪念碑”揭幕仪式,以及之后以中华文明起源、纪念李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此外,李光谟先生还特意为会议赠送了《李济文集》,仿佛使我们聆听到这位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谆谆教诲。1956年10月,为了使侯马晋国遗址的考古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设立侯马工作站。由此,侯马工作站成为全国最早的考古机构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关怀下,侯马工作站对晋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前后约有200余位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参加了发掘工作,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考古的中流砥柱,其中包括苏秉琦、张颔等著名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岁月如歌,50年后的10月10日,当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一个个再次回到他们“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地方,只是无法掩饰时光的流痕,均已“朝如青丝暮成雪”。然而,从他们脸上,仍然可以看出兴奋和喜悦之情,毕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是黄景略、谢辰生、张彦煌、高炜、陈文华、彭适凡、杨育彬等。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李伯谦、刘绪、张天恩等省内外学者共计100余人。用两个会议来纪念两个重要事件,其目的是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我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汲取养料,为我们山西的考古事业出谋划策,共筹美好蓝图。两个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这些文章洋洋洒洒,谈西阴、论文明,忆侯马、说晋国。我们从中选出了近60篇集结成册,以飨读者,永志留存。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06年10月中旬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五十周年”会议的纪念文集,共收录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提交的学术文章50余篇,谈西阴、论文明,忆侯马、说晋国,集中了近年来山西史前考古和商周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上编 纪念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前言   “纪念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纪念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纪念西阴遗址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前仰韶文化时期的三足器  后冈、西阴与红山——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国北方的态势和文明的崛起  彩陶“西阴纹”细说  史前晋南和北方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山西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与社会变迁  垣曲盆地仰韶晚期遗存的两个问题  垣曲盆地新石器时期陶器化学成分初探  近20年来仰韶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人面形筒状器物的宗教含义——兼谈和红山文化筒形器的关系  从聚落形态看人类族群的演进  山西新绛县孝陵遗址陶窑群发掘初识  山西发现“土鼓”初论  陶寺文化长度基元初探  陶寺文化与铜铃  从考古材料看陶寺远古社会的阶级差别  石器分析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点浅识  环盐湖地带新石器文化初论  山西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阴村遗址研究八十年  半个蚕茧 两岸风波——考古学大师李济与夏鼐的故事 下编 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建站五十周年”开幕式上的讲话  晋南“夏墟”考  商代的“方”方——晋地诸戎来源之一的甲骨学考察  佣国考  西周初年汾河下游霍、杨封国考——封国考之一  西周金文中的王称  帷帐形棺饰溯源  台湾所见晋侯断簋  楚公逆编钟的成编方式及其他  晋侯墓地玉器的工艺  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出土舶玉石器  青铜钲浅论  作为考古学的周文化  侯马盟书“内室”商榷  太原晋国赵卿墓车马坑及相关问题——试说较、轼、轨  浑源牺尊铸造技术考察及相关技术的讨论  “九原”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  读《国语·晋语》二得  释“宗主”“宗盟”——兼论《侯马盟书》所反映的春秋末年社会结构的演变  晋假虞灭虢后的上阳城  从异地出土的有铭吴越青铜器看晋与吴越的文化交流——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河南晋文化钩沉  从分水岭M12、M25看晋东南地区的积石积炭墓  新田祭祀遗迹研究  侯马西高祭祀遗址出土龙形玉佩特征及年代分析  “堕水”方足布  介绍一件晋阳令铜戈  试论周代棺椁构筑程序及相关葬仪  从乔村殉人墓的文化归属看战国时代的奴隶制  山西省境内出土的带钩  古代棺钉略论  平朔出土几面精品战汉铜镜  永乐宫重阳殿扇面墙“小《朝元图》”内容考辨  从侯马“新田”等四处古遗址发掘的丰硕成果看文物普查与保护工作的历史价值  风云半百 往事悠悠——记侯马工作站初建二三事

章节摘录

插图:二、分类对于“西阴纹”的研究,李济先生指出了它的重要性,梁思永先生也曾给予关注。梁先生1930年撰写的论文《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将“西阴纹”作为第一类纹饰进行了讨论,但他既没有重复李济先生给出的名称,也没有给出新的命名。严文明先生1963年也曾就西阴村遗址作过专门的探讨,他将“西阴纹”定名为“垂弧纹”。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西阴纹”,确实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彩陶纹饰。它们的构图虽然基本相同,但细部的变化也是明显的,这些变化体现了地域区别,也应当有年代上的距离。首先我们认定“西阴纹”是一种地纹彩陶,它的图案要素是四周涂色,映衬出中间的弯角状纹饰。从大形上看,弯角状纹饰的轮廓有长短和宽窄之分,窄长者弯角较尖,宽短者则弯角较钝,两者之间看不出明确的年代早晚关系。它们之间是不是由此及彼地发展演变,还无法得出结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这弯角形几乎全是宽头在左,尖头在右,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这个程式几乎没有被破坏过,至今还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形。如果我们忽略弯角状纹饰的长短宽窄的区别,仅由它们附加的图形来区分,依据它们的变化,至少可以细分出以下形式(图一二):A式:没有附加图形的弯角状纹,角中无纹,角之间也没有间隔图形。B式:角中无附加纹饰,但角之间绘有间隔图形。C式:角中附加圆点纹,角之间没有间隔图形。D式:角中既附加有圆点纹,角之间也绘有间隔图形。这是发现数量较多的一式,可以看做是弯角状纹的标准形式。E式:角中绘1~3条分割线,或附加圆点纹,角之间或有间隔图形。这是弯角状纹中的一种完全形式。F式:角中附加特别纹饰,角之间或有间隔图形。角中的特别纹饰,对于判断不同遗址不同地域之间的关系,有可提供非常有力的证据。这几种形式,由地域的分布看,并不是均衡的。如晋南地区缺少B、C式,豫中地区缺少A、B式,关中地区缺少E、F式,陇东地区缺少A式,鄂西北地区缺少D式,以陇东地区发现的形式最全。由横向分布观察,以C、D、E三式发现比较普遍,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三式为标准形式。其他各式,有的在两个地区有发现,表明不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由这样的分类看,弯角状彩陶纹饰的绘制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应当已经确定了程式化标准,它不是陶工们可以随意发挥任意描绘的纹饰。

编辑推荐

《鹿鸣集: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八十周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鹿鸣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