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古人类学研究报告集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韩康信,谭婧译 著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报告集中涉及的古人骨骸是宁夏诸多考古队的先生们从固原、海原、吴忠、银川等多个地区的许多考古墓地的发掘中采集起来的。与通常所说的考古相比,这些人骨属于另类也是很重要的考古材料。在研究方法上属于骨骼人类学部分,是非常冷僻的领域,通俗地说是考古中对古人自身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对古人尸骸的性别年龄等个体的认定和群体的调查,形态测量学的种族鉴定、病变和创伤性质辨别及骨骼上可能出现和反映的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资料是对考古文化遗存的研究中难以得到的,可以补充原义考古中“只见物”的不足,属于考古研究中也要“见人”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有专业训练而能够独立担当的人才资源稀缺。这种情况也是我在退休多年后被再次“发掘”出来承担一些工作的一个客观原因吧。  这个报告集中人骨的历史编年除了海原的一批属于新石器时代之外,其他皆进入了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代。这样的人骨时代序列在我从事的几十年研究工作中,在中国是仅有的,对了解宁夏地区古代族属的种族背景及其变化方向很有利。尽管宁夏是中国较小的省区之一,但可以成为从中窥测中国广大西北地区古代种族的成分、衍变及交错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所提示的一个初步印象是从新石器时代农作居民的东亚类群到春秋战国时期北亚类群游牧民的出现到汉唐的晚时期近代东亚类群的再度扩展及类型学上某种可以感觉到的“模糊化”的出现,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墓葬中发现有部分西方高加索种成分的存在。这些人类学现象或大致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古代种族的楱居和交错情况及现代当地居民构成的人类学背景。此外,在本著的报告中还对各个墓地人口的性别年龄分布、几种常见的骨骼病变及创伤等作了调查和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的存活寿命、健康水平及社会生活的某些其他个案方面。  应该提到有关这本报告集出版的其他方面。因为我是一个不善求人提供出版经费的人,而且像摸弄枯骨这种冷僻的专业在以考古为主单位的有些人眼里充其量是一种辅助性的设置,因此在经费和装备上不可能受到与考古等同的待遇也似“必然”。几十年的工作中,仅有过一次尝试申请某社会科学基金,但据说以“个人著作”为由被否决了,从此我的研究成果只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刊物上发表。

内容概要

《宁夏古人类学研究报告集》是对宁夏境内考古出土的从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大量古人遗骸的骨骼人类学研究文集。研究重点是用生物测量学方法鉴定古代居民的种族特点及其属性,探讨境内不同历史时段古人类之间的种族人类学关系。同时对古墓地人口的性别结构及死亡年龄分布、骨骼上的病变和创伤等进行了观察记录。该报告集的材料十分丰富并附有大量原始数据,是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历史学及古病理学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著作。  《宁夏古人类学研究报告集》适合从事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历史学以及古病理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自序前言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与体质类型固原彭堡于家庄墓地人骨种系特点之研究彭阳张街春秋战国墓两具人骨彭阳古城王大户村春秋战国墓人骨的鉴定与种系中卫一中宁汉代人骨研究中卫宣河、常乐汉代人骨吴忠西郊唐墓人骨鉴定研究吴忠明珠园唐墓人骨固原唐代史道洛墓人骨研究固原北周田弘墓人骨研究固原九龙山-南塬古墓地人骨鉴定报告固原九龙山-南塬出土高加索人种头骨固原开城东山坡元代人骨研究固原开城元代和闽宁西夏未成年头骨的测量观察闽宁村西夏墓地人骨鉴定报告银川沙滩明清时代伊斯兰

章节摘录

  根据考古学的发掘与研究,在宁夏境内存在编年学上相当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北方系”青铜时代文化。这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和西北地区,是以游牧、狩猎为主兼事某种农作的文化,与以农作为主兼畜养的定居农业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据调查,这种性质的文化遗址在宁夏境内特别是在其南部地区有许多发现。从固原地区发现的文化内涵来看,有的学者认为具有“斯基泰”文化的要素即兵器、马具和野兽纹式艺术。根据考古报告,对这种文化的族属认定与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西北地区的西戎八国有密切关系,与鄂尔多斯地区的先匈奴文化之间有较多的相似性。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青铜时代文化与宁夏境内时代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就其性质和内涵来说存在明显的反差。据海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报告,后者是属于以定居农作文化为主兼畜养和狩猎的文化,与其后续的流动性游牧文化明显不同,而这类新石器遗址在宁夏境内也有多处发现。面对这种情况的一个问题是这两个先后时期的考古文化是互相连续发展的关系还是有不同文化源流的关系?如果两者属于连续发展的关系就要从考古学上阐明这种发展的脉络及如何从定居的农耕文化转向了游动的畜牧文化及其转向的原因。如果它们之间并非连续的关系,也要讨论后续的游牧文化的来源。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这两个先后时代的文化载体在人类学上的关系,这涉及这两个不同文化的种族历史背景。因为宁夏的面积虽不大,但其地理位置处在黄河流域的农耕人群和蒙古高原的游牧畜养人群之间的交错地位的一部分,也是在种族上蒙古种的东亚支系和北亚支系的接触交错地带的一部分。如果宁夏境内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载体在种族体质上是相同的或没有大的差异,那么文化的转型是在人群的种族连续上完成的。相反,如果在文化的转型是在不同的种族上出现的,那么这种转型的原因便可能有外来因素的替代或影响。要搞清这个问题,一个可能的途径就是对考古墓地中的人类遗骨进行种族形态学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得到宁夏考古学家的重视,他们在考古发掘时,对墓葬中的大量遗骸做了认真的收集,其中就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所谓“北方系”人民的遗骨。  在介绍宁夏“北方系”文化古人骨的研究之前,首先提及宁夏境内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种族形态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海原菜园村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学材料的鉴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宁夏古人类学研究报告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