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蔚镇,卢源 编著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前言

  梁鹤年先生曾经用旅鼠(Lemmings)来形容茫然中一直向前的人类,旅鼠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的行为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某种象征(metaphor)。在疯狂攫取中旅鼠常常坠入毁灭的境地,正如人们常常忘记谋求生活的本意何在,而这一对人类生存哲学的思考也正是今天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本源。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城市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与机动化中的中国。本书第一、二章对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实践进行梳理,以获得对低碳城市发展的完整视角与理性思辨;在此基础上,第三章基于当前可持续、生态、低碳与Eco2等城市发展理念的交织与融合,对低碳城市的理念分异与发展评价展开讨论,并提出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三大路径的理论框架;第四、五与六章则以上海或中国发展现况为本底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探讨以适当的密度促进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耦合、以适宜街区特征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等空间性路径;第七章选择伯克利作为一个典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统合方案予以解读,阐明无论是以“生态”还是以“低碳”为目标开展的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空间性都被放置于首要的位置,城市规划行动和策略也被看作其他策略的基础;第八章针对上海所处的城市化成熟期、机动化增长期与产业转型期的发展阶段,分别从能源、空间与生态三个方面对上海低碳城市发展愿景予以描述。

内容概要

本书以“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建构气候变化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以“空间性”为核心,回归对城市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综合体的完整视野,并围绕上海的城市案例展开深度解读与剖析。    本书可供城市政府部门决策者,尤其是规划、建设、环境等核心职能部门的决策者使用,也可供城市学科行业内的学者、大型地产集团管理者及对低碳发展感兴趣的公众使用。

书籍目录

“把脉河口,应对气候变化”丛书序前言第一章  我们身处的世界  1  绪论    1.1  从虚幻到现实    1.2  气候变化总体趋势  2  人类社会的积极应对    2.1  博弈与共识    2.2  一个地球生活下的低碳发展  3  国家转型与重构中的低碳视野    3.1  中国能源使用和碳排放基本特征    3.2  资源与能源瓶颈下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第二章  低碳城市理念的透视与解析  1  多样的低碳城市实践与发展模式    1.1  全球掠影    1.2  城市尺度案例    1.3  社区尺度案例  2  中国的城市经营与低碳城市发展    2.1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趋向    2.2  典型案例分析第三章  低碳城市理论的框架性建构  1  低碳城市的理念分异与发展评价    1.1  中国“低碳生态城”发展指标评价    1.2  面向低碳的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  2  一个新的议题: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1  气候变化下城市的应对    2.2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中规划的作用  3  三大路径: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3.1  从生态、低碳到Eco2    3.2  理论框架第四章  低碳城市的空间性路径  1  交通系统优化实现低碳城市    1.1  减少交通系统碳排放的必要与可能    1.2  影响交通系统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    1.3  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结论  2  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    2.1  交通与城市互不可分    2.2  以适当的密度促进低碳城市    2.3  对密度决定论的反思  3  空间结构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3.1  过度聚集的城市中心    3.2  居住与产业发展的空间不均衡    3.3  安亭新镇个案分析    3.4  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4  空间形态优化促进低碳城市    4.1  对近郊环状绿带的反思    4.2  以适宜的街区特征促进低碳城市    4.3  促进街区功能的混合第五章  低碳城市的技术性路径  1  技术影响能源使用特征    1.1  技术因素的两大影响    1.2  城市两大过程碳排放:生产与运行  2  能源结构调整与工业节能技术发展    2.1  能源结构调整    2.2  典型行业节能技术发展  3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    3.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3.2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趋势  4  交通技术进展    4.1  道路交通工具的节能技术    4.2  铁路部门的节能技术    4.3  水运部门的节能技术    4.4  航空部门的节能技术第六章  低碳城市的社会性路径  1  低碳领导力:政策和制度因素    1.1  国际碳减排政策    1.2  中国碳减排政策演化  2  低碳社会模式:生活方式与住房消费    2.1  低碳社会的价值    2.2  低碳社会行动的公众参与    2.3  绿色地产与住房消费第七章  伯克利——一个典范的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统合方案  1  时空的承继:从生态走向气候变化应对  2  路径的整合: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    2.1  描述温室气体排放源现状    2.2  设立减排目标    2.3  具体政策和行动  3  尺度的跨越:城市-区域第八章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  1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  2  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愿景描述    2.1  愿景一  调整能源结构与降低能源强度    2.2  愿景二  城市功能重组与空间重构    2.3  愿景三  城市生态安全保障与碳汇保护  3  上海低碳城市试点先行区域    3.1  崇明低碳发展示范    3.2  虹桥商务区低碳发展示范    3.3  临港新城低碳发展示范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在《2008世界展望》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将首次在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度方面超越美国,成为贡献度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后,因消费心理大幅萎缩,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1.9%(世界银行预测值),为1.2%;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10.1%(实为8.4%)。从整体上看,2009年的最大亮点可以概括为“上升的中国,下沉的美国”。  诸如此类的乐观论断不胜枚举,然而在2008年中国经济学界掀起的一轮“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的纪念浪潮中,诸多亲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学者都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转折。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步入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的新发展阶段……由要素投入和出口需求驱动的增长方式,曾经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超常高速增长,但是近年来一些问题逐步显现,需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吴敬琏,2008)。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出口和投资来拉动,在出口方面,我国人均劳动生产力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些产业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投资方面,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大量的投资局限在外延式规模扩张上,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影响(万钢,2009)。  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国家与地区人均GDP在500~3000美元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容量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能源安全和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将积重难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跨人新时期发展阶段的必然使命,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明确指出,中国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全面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因此,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基于国家战略高度集中优势形成的整合力。中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道路需要完成从粗放型的规模增长模式向集约型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低碳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健康
  •   凑合吧。都是上海方面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