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织染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英华,霍连文 编著  页数:122  字数:196000  

前言

民俗文化源于民众生活,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广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写照,也是农耕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河北古称燕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河壮美,人文荟萃,悠久醇厚的民俗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蔚县剪纸、衡水内画、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均为闻名世界的河北民间艺术。其他如陶瓷、泥塑、脸谱、皮影等,也为市井百姓所喜闻乐见。我省的传统民俗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不乏精华,近年来颇受各界的关注。虽然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一批民间艺术得到传承发展,但有些民间艺术却日渐式微,显得弥足珍贵,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保护。因此,民俗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们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把我省的优秀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地推荐给广大读者,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编的《河北民俗文化丛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文化、推广河北民间艺术、培养民间艺人队伍,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宣传河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必将会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概要

魏县土纺土织及花布印染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工艺复杂,作品题材丰富,色彩艳丽、寓意吉祥,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民间生活用品。也是一种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作品。并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籍目录

序感受生活之美中国织染溯源 一 中国纺织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溯源魏县织染的产生与发展 一 魏县织染的发展概述 二 魏县织染的生存基础魏县织染的制作过程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制作过程 二 魏县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魏县织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艺术特征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艺术特色 三 魏县织染的应用与禁忌魏县织染的现状与发展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现状与发展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现状与发展 三 魏县周边地区织染的现状与发展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人工养蚕在黄河流域已很普遍。在考古发现中,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毛织品多出自新疆地区。位于哈密五堡的古墓群分布面积达500平方米,年代测定距今约3200年。且末的扎滚鲁克古墓群面积达2.5 平方公里,出土的大量毛织物,保存完好、种类繁多。从目前出土的织品推断,最晚到春秋战国时期,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手工机器和腰机挑花以及多综提花等织花方法均已出现。丝、麻脱胶,精练,矿物、植物染料染色等已有文字记载。染色方法有涂染、揉染、浸染、媒染等。人们已掌握了使用不同媒染剂,用同一染料染出不同色彩的技术。色谱齐全,还用五色雉的羽毛作为染色的色泽标样。布、葛、帛从周代起已规定标准幅宽2.2 尺,合今0.5 米,匹长4丈,合今9米。每匹可裁制一件上衣与下裳相连的当时最为流行的服装“深衣”。并且规定,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得出售。这也许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标准吧。WEIXIANZHIRAN中国溯源染魏县织我国纺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先人们种桑养蚕、植棉纺线、巧织经纬为中国文明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织染技艺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仍以其独特的风格、鲜明的色泽、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魏县一中国纺织的发展历程(一)中国纺织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那时,原始人群由于采集和狩猎等生存活动的需要,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绳索和网具。尔后又掌握了缝纫技术,能搓、拈符合穿针的细线,并编织各种织物。进入新石器时代不久,就出现了最早的纺织工具-纺轮和原始纺织机--腰机,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产品更加精细,并且除了实用性以外,已开始织出花纹,施以色彩。因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故称作原始手工纺织。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尤其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等纺织机器也相继出现。伴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者日趋职业化,缫、纺、织、染全套工艺逐步形成。产品艺术性日益提高并成为社会性商品。而且当时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这是中国古代在纺织技术上的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丝织品种大量增加,据《诗经》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罗、绫、纱、锦等品种,麻、毛制品也相应发展,同时人们还利用天然植物染成单色或套色,山西泾阳、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一些纺织品反映了当时的染织的技术水平。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商周-春秋毛绣织物(新疆鄯善三个桥出土)腰机图中国织染溯源3秦汉到清末,中国纺织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手工机械纺织时期。这个时期,手工纺织机器逐步改进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用途的纺织机具,使得纺织技艺逐步发展,纺、织、染等工艺日趋成熟。其间,丝织品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自汉代开启著名的“丝绸之路”之后,丝织品便成了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时期,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清,麻又为棉所取代。

后记

魏县土纺土织这一民族工艺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具体展现,是古代魏县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又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的需要。其几何抽象的造型、古朴热烈的色彩、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段、繁杂的工艺程序充分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三页缯和四页缯技艺,使土纺土织的工艺发展又迈上新的台阶,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土纺土织艺术珍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土纺织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对我国民间传统土纺织手工艺生存、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危机和困难,搜集、整理有关它的资料,研究它的历史、工艺、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内容文字方面,随杰老师做了大量的补充、调整和修改,从而使章节更清晰、内容更翔实;图片除编者拍摄外,部分选自《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并得到了隆化民族博物馆姜振利、湖北省文物局刘彦、荆州博物馆吴顺清、湖南博物院喻燕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杜云生、乌鲁木齐博物馆李黎以及王琳菲、吕卫东、霍东方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调查研究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指正。

编辑推荐

《魏县织染》是河北民俗文化从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魏县织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在农广天地里看到介绍魏县织染的节目,看到那些古老的纺线机,织布机,还有那些棉花是怎样变成棉线的时候,就有种想亲手制作的冲动,工艺的美好就在于它的制作过程,有了这本书,你会觉得看到的美丽的布料,在它展示在你面前的时候有多少故事,它的存在就变得越发美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