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国学溯源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梁冬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人为什么生活得如此焦虑?焦虑背后折射出的文明冲突最初是从何而来?这种冲突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又将把我们的生活带向何方?梁冬约请自由学者王东岳,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捭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分析生存形势如何决定一种文化与文明,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

作者简介

  梁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曾被评为亚太区最著名的华语节目主编及主持人之一。2004年底辞职潜心学习中医。后曾出任百度公司市场副总裁。梁冬在旅游卫视主持的《国学堂》栏目,广受观众好评,已成为旅游卫视的品牌栏目。

书籍目录

上篇 国学起源
 第一章 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
 第二章 从文字看文化——象形与拼音
 第三章 脱去神话外衣的三皇五帝
 第四章 从巫到儒,早期文化的演变
 第五章 诸子百家第一家
 第六章 先秦唯一的哲人——老子
 第七章 《道德经》中的智慧
 第八章 古往今来第一师——孔子
 第九章 从儒到法的传承
 第十章 法儒共治两千年
 第十一章 墨辩与名家的哲学
下篇 汉字密码
 第十二章 从《论语》开始
 第十三章 孔子的误读
 第十四章 《道德经》中的汉字
 第十五章 教法自然
 第十六章 龙的传承
 第十七章 凤的起源
 第十八章 法字真相
 第十九章 从字里行间看婚姻制度
 第二十章 公私之辨
 第二十一章 汉字中的数字(一)
 第二十二章 汉字中的数字(二)
 第二十三章 地支中的生育密码
 第二十四章 天干与殷商文化(一)
 第二十五章 天干与殷商文化(二)
 第二十六章 医药的源起
 第二十七章 与病有关的那些字
 第二十八章 姓氏中的学问(一)
 第二十九章 姓名中的学问(二)
 第三十章 汉字思维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揭开国学的神秘面纱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隐士情结,儒、释、道诸家莫不如是,而高古时期尤甚。隐者们往往才大志疏,所向高洁,陶渊明式的林泉之隐固然经典,东方朔式的朝市之隐亦不鲜见。  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收放之间,进退自如。旅游卫视的梁冬先生,携《国学堂》栏目以国学会师友之精神,遍求贤者,还真“一念一闪,振动十方”,为我们带来了一位潜居终南山下二十余年,寄情山水静修学问的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正如要了解男人,就一定探讨女人一样,要讲国学,也只有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去讲,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王老师恰好就是这样一位融贯中西的大师,他从大哲学的高度,上至人类起源,下至一字一词,古中外纵横捭阖,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化腐朽为神奇,由此展开了一段妙趣横生却又发人深省的国学之旅。  引子:逐渐远去的真理  人类所有的学问,到了现代,都越分越细了,可是真正的哲学,它和现代一般学问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哲学是追求终极的,而一般学问是讨论具体问题的,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受到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因素影响。比如烧制茶杯,选料要好,制作工艺要好,火候要好,釉彩也要好,有上百个因素影响着它,这个杯子才能烧好,可是如果把任何一个因素单拿出来,问这个杯子为什么好?用任何一个因素都说不清。  再比如感冒,一个人感冒了,其实也受到上百个因素影响。同一场感冒过来,有的人得,有的人不得,有的人重,有的人轻,可见感冒并不完全是一个病毒问题,如果要是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去说,永远说不清,因为这些因素的排列组合是个无限大的数字。现在科学实验室是干什么的?它就是把多个因素里面的其他因素屏蔽在外边,把一个因素调引来研究,这就叫实验室。然后把这个因素研究完,扔出去,再调进来一个,把其他因素屏蔽在外面,可是这样研究完,仍然说明不了问题,因为无法说清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会是什么状态,每一个因素互相排列组合后又是什么状态。  当今科学翻新的速度确实越来越快,托勒密的地心说,稳定统治西方的农业文明1400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出来四百年都没到,大部分错了,他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实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他说行星是围绕太阳转,是正圆形轨道,其实是椭圆形轨道;牛顿的学说,只出来了二百年,就被爱因斯坦挤到后排座去了,然后爱因斯坦就赶快宣布,说他的学说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可见,知识的真涵越来越少,知识的寿命越来越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辅佐中国文化发扬光大,重新民现中国文化太美!  ——梁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学堂·国学溯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6条)

 
 

  •   旅游卫视主持人梁冬把他邀请王东岳和唐汉两位独立学者在旅游卫视《国学堂》栏目的讲稿加以整理,就编成了《国学堂:国学溯源》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两位先生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提出了很多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观点,所以颇显生动有趣。在我看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国学起源》,主要是从环境的、对比的角度对国学的起源及其流变进行解说。王东岳先生认为,任何一种文化一定是同生存环境相适应,跟生存格局相匹配的。国学是我们先人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它的起源在于中原农业文明。因为气候、地理等等的限制,我们祖先所栖居的这块土地只适合发展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最首要的是人们如何组织,如何协调的问题。所以,先人所有的智慧必须首先用来解决人们的协作问题,一切思想都围绕着人而展开。与此同时,文化也要随着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当西方文化沿着神学阶段—哲学阶段—科学阶段进化的时候,我们的农业文明因为始终要靠自然吃饭,也就自然把自身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发展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就沿着准神学—古儒学—亚哲学的路线演变。当然,在农业社会内部,它是相适应的,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缓慢演化的超稳定结构。但是,当整个世界由西方文明所主导进入现代社会,农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东西自然无法与西方人所缔造的生存现实相适应。其外在表现,就是在与已经处于科学阶段的西方文明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时,建立在国学基础上的统治结构和社会价值只能土崩瓦解。

    他还认为,文化是一个弱化的过程。从西方来看,人的自律性消失了,由神来裁决,神被怀疑了,由理性也即哲学来判定,而当哲学也解决不了的时候,只能由科学来作为最终的裁判者。同样,从东方来看,社会的自律也是渐行渐弱的,从孔子到孟子、到韩非子的转变,也就是由巫而儒,而法,而外儒内法、儒法共治的流变。这说明,社会控制手段的不断强化,法律越来越严苛,从而反证了人性的堕落(或者说是往兽性回归的过程,美言之即人性解放的过程),以及社会往坏的地方发展的过程(即在人性解放的前提下,如何管理和约束人)。由此,他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即老子主张退到原始社会,孔子主张由东周退到西周,而柏拉图也主张群婚制、奴隶制,为什么先哲们都主张向后退,去复古呢?他没有说明,在我看来,这大概正是因为对人性堕落的一种恐惧吧。

    下篇则是由唐汉先生从汉字入手,解读国学,包括《论语》、《道德经》,以及天干地支等等。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汉字是所有中国文化的基础。要谈到汉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非常权威的一本著作,对每个字的意义进行解释,也对造字的本义进行了猜测。但是唐汉先生认为,汉字是一种指事字,它所有的字都来自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有生活才有文字。所以,要解读文字,就必须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并还原创造文字的人的生存状况,理解他们想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内容。在这方面,唐汉先生确实做到了大胆的质疑,他对《说文解字》的很多说法进行了大胆质疑。他说,孔子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字是“黍”字,孔子和《说文》都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字,是指会酿酒的作物。即今天的黄米。而唐先生以为他们都错了,根据甲骨文的形式,这个字指的是水稻。而由此又造成对古代历法的错误认知——插秧是四月份,所以一年的年头应该是阴历的三四月份,而不是后所附会的11月份。还有,他对“丕”字原意的解释是“女人例假不再来了”,而他认为汉字中数字的创造是人们的手语演化而来,十二地支则是描述了整个孩子的生育过程,真的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作者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和大胆的假设,我非常佩服)。

    至于他们二位对国学的历史还原得对不对,解读得对与不对,现在我无法下结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结论,因为造字的那个人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而造了那么一个字,他不会出来说明了,只能由后人猜测。但这本书里反映出来的一个思想,我非常赞同。那就是,我们要理解国学,首先必须理解先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要先从产生它的土壤来谈起。虽然此论不免有环境决定论的色彩,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被自然力量所左右、所塑造、所决定却是不争的事实。自19世纪西学东渐以来,国学被指为国势衰微的根源,遭到国人批判,甚至唾弃,百年多来一直不举。甚至有些人用现在的标准去套古人,埋怨古人没有发展出现代文明,认为当代的落后都是这些东西惹的祸。在我看来,这是对古人的不公。他们根据当时的生存条件创造的东西让他们领先世界,傲视天下。在那个农业社会稳定的环境中,国人大概也以为他们就是“历史的终结”了吧。而今落后了,难道错在他们?所以,我们在看待自己的历史时,真的应该象钱穆先生所言,要多一分温情和敬意,而少一分不满与指责。

    不可否认,国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其也有历史局限性,但它能够传承几千年而不绝,自然有可取之处。用这种心态去看待这本书,真的会有另外一种收获。一方面,国学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予以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国学,来解决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苦苦向西方学习,亦步亦趋,但当现如今我们即将靠近自己学习的榜样之时,却发现他们也在遭遇困境,发展乏力。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自己的传统,却没有学到西方的精髓,真正建立起所谓的法制社会、公民社会,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无所支撑,一片混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历史的就是当下的。现在,国力逐渐强大,民族正在崛起,我们必须再一次把自己曾经弃若敝屐的国学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捡回来,从历史的角度来正确看待它,从这一宝库中汲取有用的养分和前进的力量,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这便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国学博大精深《国学堂》

    这几年国学热,很多孩子都去学国学,什么国学呢,就是《弟子规》还有《四书》。《弟子规》老师还能讲一讲,至于《四书》基本上就是背,老师是讲不明白的。过去的孩子小时候都要把三百千背下来,相当于识字,然后被《四书》,不懂也要背下来。就好像我们现在背乘法口诀和元素周期表。在那个年代中,这些文本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你想要成为一个文化人,就必须掌握,即便小时候不懂,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和这些东西不断相遇,不断使用。比如《千字文》,中国古代是没有阿拉伯数字的,那么怎么计数,数量少就用甲乙丙丁,多一点就是子丑寅卯,超过一百就不太好办了,怎么办呢,就用《千字文》。民国为故宫文物编号都是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字是第一号,地字是第二号,上贡院考功名,考棚都是这么排的,你不会背《千字文》你都找不到你的考号。所以你说你背不背。那时候,给孩子起名,为自己去字,给店铺起名,写对联,只要涉及到文字,就都离不开这些东西,中医、武术、算命都离不开这些符号。所以古代人背这些东西是必须的。而现在的孩子,你背下来了,你以后还有机会去使用吗?过去一个乡村私塾先生就能把《四书》讲得头头是道,现在你连找一个能够讲清楚《四书》的人都找不到了,如果将来从事古文字研究,古文化研究,真的先不出,还背那些东西做什么。

    《国学堂》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上篇是国学起源,下篇是汉字密码。国学起源这部分写得相当不错,不是在介绍国学,而是有很多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从这里面知道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部分内容的作者是一位隐居终南山下二十年的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没想到现在还有这样思想深邃,思考历史文化的隐士。

    书的第二部分是汉字密码。关于汉字我也挺感兴趣,没少买关于汉字的书,心理想如果知道了汉字的本来意思,教给学生识字的时候,不是事半功倍吗。不过了解了汉字的来历以后才发现,很多汉字的演变,本来的意义都没有定论,都是各种说法并存。而且汉字的意思并不都是象形字那么简单,并且汉字的本义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很多都和婚姻、家庭、性密切相关,对于没有类似经验刚开始识字的孩子,没法讲清楚。
  •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梁冬主持的《国学堂》节目。
    更喜欢很多国学大师那些独到的认识。衷心希望《国学堂》的路能越走越远、越走越深……然后形成很多好书,以文字的形式将国学文化传承下去。
  •   在梁冬的国学堂讲座中听到的,最近在当当上看到刚出版,买来再以文字的形式温习一下,本书对中国文化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以前的普遍介绍,有新意,另外对梁冬本人也很喜欢,他的冬吴相对论、国学堂等讲座均听了几遍,受益匪浅,作为第一个评论给大家推荐,是一本好书!
  •   希望王东岳老师能将讲老子的书出版。文字是中国文化的关键。也喜欢梁冬。
  •   个人非常喜欢国学,梁冬这样带领民众重拾国学,实在可敬可佩!本书非常好,不过只是国学堂节目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感觉还有后续几本书!本人一定继续支持!
  •   一直喜欢梁冬老师,《国学堂》的节目也期期都看,能出书成册,真好,因为可以不用着急慢慢看,
  •   一直都特别喜欢梁冬主持的国学堂!所以把梁冬出的书都买来了
  •   曾经看过《国学堂》的节目,一下子就被王东岳老师的观点和魅力所吸引,更对国学产生浓厚兴趣,正如主持人梁东所说:重新发现中国问候太美!!!
  •   自从听了冬吴相对论后才认识梁冬的,国学堂写的很好啊,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   很喜欢梁冬的思维方式~
  •   就是这个原因,因此梁冬的书都买了,音频都看了
  •   喜欢梁冬推荐的一切
  •   梁冬说话真是很实在很有趣,看着他写的序言有种听聊天的感觉
  •   喜欢梁冬。
  •   看过梁冬主持的《国学堂》,看到有书就买了,总体来说,还是能获取很多东西的,是本不浮躁的书。相对特别专的国学书来说,这本书也很容易懂。挺好的
  •   我是在每天五点钟(88.5)频率的广播里听到的国学堂栏目,特别喜欢,就特地在当当网上搜寻了一下,还真有这书,我特激动,所以就把它买下了。真的很值得一看
  •   很喜欢国学堂的电视节目,这本书也编撰的很不错,深入浅出,是本国学的好书!
  •   这是对国学的正本清源,让我如醍醐灌顶之感的文化之旅。最好是配合着音频来读。
  •   国学中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书中用很多小案例解读了平常可见的很多文化现象,值得慢慢回味
  •   国学真是国人之宝,很值得一读,字字是珍宝,以前读的太少,了解的不够,现在读国学,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句句是真言,不论时代的变化多块,她总是对人和事有重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值得认真的去学习和体会。
  •   书是好书,,对喜欢国学的人来说,是不错的一本书。
    缺憾的是当当每次包装不尽人意,以前用个袋子装,基本角都磨破了。。
    悲催的是这次买了12本书,用纸箱装的,本书的光盘还是给压碎了。
    当当的发货速度已经非常棒了,包装上还是有待提高。。。。
  •   在浮华的年代,学习国学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
  •   喜欢国学的值得一看
  •   很值得一读 对国学有更深的理解
  •   汉字中蕴藏的智慧,中国文化之博大
  •   喜欢中国文化的人的必读书籍。
  •   送货蛮快的,希望能淘到点东西
  •   作者的心思独运,别出心裁,也算自成一家,很受启发
  •   前半部分很好看,后半部分只读了一章,还没读完。很棒!
  •   一直听冬吴,对两位的睿智博学无比佩服,还没读,真心喜欢
  •   还没读,大体内容挺喜欢
  •   浅显易懂,博大精深。值得一读,再读。
  •   有光盘,比较方便配合阅读
  •   这本书还真的是要好好用心研读。
  •   不错。,很试用
  •   如果出后续的,一定购买支持。好内容
  •   如题,啥话都不说了 ,当时没有折扣买的,不后悔。绝对让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   国学渊源悠久、博大精深,主持人梁冬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辟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说文解字,发掘汉字的神秘价值,探寻汉字的发展历史,评判对汉字理解的重大谬误,看文字如何精妙反映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发展史。读来趣味横生。
  •   这样一本与国学有关的书,竟然看了整整数个月,可见我终究是一个愚钝的人。而看完后写起书评,却又张口结舌,半天不知该从何说起。
    也是,看到他人的书评,无不洋洋洒洒数千字,好的、不好的,该说的都给说完了,自己也不知还有什么需要说了。
    本书——《国学堂》,原是从电视节目中选录的,所以带着浓厚的口语化。在内容上分两大部分,在主持人梁冬的主持下,由独立学者王东岳与唐汉分别从各自擅长的角度讲述国学的溯源。
    在认真的学习后,感觉还是受益颇多的。两位学者所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古人的思维、古人的文字、古人的哲学,而并非过度的抬高或贬低。“实际”二字,实际上也切合“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哲学观,因为在文字诞生之时,物质不丰盛,一切的文字自然只会从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行为中创造出,这样的想法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遥远的过去,毕竟早已过了数千年,再如何走近他们的生活,也难以真实的去理解,所以,对文字的演绎,本书依然只能是“一家之言”的结论,谁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正确。
    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拙见。
    首先是书本的排版问题,因为是本书中有三个人的口吻的内容,所以,我建议在编排上,还是最好以不同的字体或者少许的注明来区别,虽然大部分人看了也懂,但是那样的效果会更加好,看起来既清晰又直观,对于少部分人来说,也不会产生误解。
    其次,则是关于王东岳老师对孔子言论的一些看法,虽然有其独特风趣之感,但是我还是觉得稍微不太合理。
    一个,王东岳老师认为,孔子是一个没有知识但有文化的人。这样的说法自然也不是错误的,孔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深的道理,但是孔子可能不会做一道小学的数学题。可是,这样的说法是否就带着现在人的眼光去偏颇的看待呢?以现在的理念去看待两三千年前的古人,去评定对方是否有知识,这样是否不合理呢?在当时的社会中,在古代的中国来说,确实的,是重思想而轻科学,但是,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要求孔子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文化”,我觉得,不太可能。
    另一个,则是对《论语》首章的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王东岳老师认为,该句子的意思是:“学完了不断的复习,不就可以说给别人听吗?有钱的人从远方来向我学习,不是很开心吗?这个有钱人很笨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修为吗?”在这里,其他我也不多说,我就提“朋”这个字,王老师的解释是“有钱的人”,理由是,“朋”在甲骨文里是两个贝壳叠加,古代以贝壳为钱,所以两个贝壳叠加就是有钱的人。也许在甲骨文中这样的理解是对的,但是后面两位老师也不断的提及,孔子或者战国春秋及以后的人,并没有看过甲骨文,那么在战国春秋时,“朋”字是否还是甲骨文时代“有钱的人”的理解,抑或是早已朋、友合并为同一意义,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我怎么都觉得,若孔子对《论语》的理解仅仅是这样两句讲不通的话,他该是如何为人师呢?
    唐汉老师对国学的理解则基本建立在甲骨文的分析上,这样确实有独到之处,他的理解我感觉也大部分都是相当有道理,相当贴合和符合实际。但是,他对很多字的理解都是从男女之道出发,性、繁衍是很多字的主题,这样是否又有些过了。比如“不”是女人来月经时滴血的样子,所以叫“不能行房事”;“否”是月经从鼻子、嘴巴流出……关于这些,真是有点玄乎其玄了。
    也许以我这样对国学和历史的理解如此粗浅的人来说,是不太有资格去评定本书的意义的。也就姑且谈之,读者就姑且看之吧……
  •   在网上检索易经信息时,偶尔发现有某名校挂牌易经高级精读班,收费标准六万六千元,学制半年。此外又有国学班、哲学班、历史班等,同样学时短而学费不菲。不单成人如此,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诸多院校亦将国学纳入教学范围,以此作为宣传教育的资本与经济利益的来源。与国学相关的视频、书籍,每日皆在更新之中。国学已脱离五四运动与文化革命时的尴尬境地,昂首挺胸重现国民视界。只是对于国学,说的人太多,自身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往往使人更加困顿迷茫。好比一部《道德经》,王弼注、陆德明注、成玄英注、王安石和释德清也注。一字十几义、几十义,浑然不知如何取舍。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之势。
    所以国学需要正本清源,需要系统的推导追溯,最终落实在如何运用并籍此体现当代价值之上。
    《国学溯源》分上下两篇,上篇既是对国学起源的整理。整理的切入点是依托古代民众的生存结构,对生存背景进行剖析,结合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饮食、战事、丧葬、士农工商业的发展等,完成国学源起与流变的解说。儒家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孔子便被摆上神坛,几千年中一直是不可动摇的偶像派人物,以其实务性的思想指导着民众的生活。在上篇中,作者还原了孔子的本原面目——教育家、在野党派领袖、殡葬公司主管。言语犀利,观点客观。尤令人拍案处,是作者从医学角度对老子形象进行再造,又从思想角度将这一道家代表人物归为古儒,令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由多元归根为一处。至于法家如何在儒家学说掩盖下服务于统治者、墨何缘何由显学的地位而没落不闻,尽皆一一展现。虽限时间篇幅不能展开做进一步论证,但每言必有物,可谓国学通俗读本之善。
    下篇《汉字密码》则由汉字切入,以正人们对传统思想的误读,及讨论文字与中国文化、民俗等方方面面的联系。文字形成六书又经简化而成为符号,大多数已不能就其形直接观测到现象。溯源之时,作者前溯甲骨,次则篆体,深究文字造成方法、字形、字音、字义等,以这一文化传承的载体,来重现历史、思想等诸多变迁。虽有不顾文字经时间洗练后的流转延伸,刻意循求古义而忽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书籍字句释意的嫌疑,但此一方法确乎开辟了另一空间,令经典的意义得以扩充。《汉字密码》中,作者又特别提出当今教育现状与改正方法,既结合传统形象思维与西方逻辑思维,使学子能在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氛围中,获得教法自然的学习方式。从填鸭式教育中走出,发现并伸展自我独物禀赋。古文字、古思想为我所用,此又一例。
    科学技术带动生产力,生产力使经济飞速发展。在这过程当中,传统社会公德良知正在遭受强大冲击。艺术的、诗意的栖居生涯仿若成为与经济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面,逐步淡出人们视野。环境污染、见死不救事件频频发生、比比皆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竟至堕落到此般田地,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甚而是对西学的反思与正视不足之故。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昔人话犹在耳,读者焉可不察。
  •   借用一位书评人的话:书作少了节目中那种访谈对话的热烈所带来的的冲击性。内容的话,不多做评价,看过节目的朋友都知道,没看过的建议先看节目,效果会大不同,梁冬风趣幽默,但节目中常常不觉或因节目广告限制而打断老师讲述,每每不太舒服;王东岳老师宏观见解独到,唐汉老师也被誉为古文字学界挑战许慎、郭沫若的第一人,但节目中两位老师的有些解释本人亦觉得稍微牵强。以上论述仅本人微见。
  •   喜欢国学的人可以看看
  •   挺好,已看完
  •   配了张光盘
  •   语文老师可以读读
  •   观念比较新
  •   基本读完了,感觉新意迭出,但也担心有很多观点是作者的猜测。
  •   记得06年在《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论语〉心得》时,自己激动的辗转于各个书店,询问此书是否上架,从那时起开始关注国学,关注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它没有中断,儒、释、道三教构成的传统文化主体仍保留至今,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提倡自己创造;佛家讲人的一切烦恼、痛苦都是人自身造成的,要除去贪嗔痴;道家认为,要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不以个人的意愿去改造,强调自然无为。

    旅游卫视的梁冬先生,约请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唐汉分别讲授国学起源和汉字密码,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开始了这场国学溯源之旅。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王东岳先生讲解国学起源,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捭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分析生存形势如何决定一种文化与文明,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下篇由唐汉先生为我们说文解字,看文字如何精妙反映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的发展史。

    梁冬在序言中写道,中国古人最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在工作的同时,也在表达他们的感情,中国的工艺品,其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精美的问题,你在一个作品里,能够看到一个人用很长的时间,安住在他的内心当中,享受他和某个物料之间的关系,最后由一个器皿投射出他内心的放达、粗犷、宽容和对变化的接受。读着这些话,感觉到人们倾注自己的心血,为物品注入灵气,物就是我,我就是物,就像西方爱乐人演奏时,全身心的投入,那种陶醉,那种享受,正是我们当代人身上所缺乏的。

    看了很多国学方面的书,坦白而言,我不太喜欢本书,倒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个人感觉本书有些内容,纯粹追求眼球效应,缺乏让人信服的依据,反倒是余秋雨先生《问学》,记忆较深。

    当孔子像屹立于长安街,当寻根文化慢慢开始,当国学教育慢慢普及,当道德教育渗入生活,人们就会用强大舆论与自觉要求自我,提升自我,那时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潮,会慢慢淡出市场。所以说,追溯传统文化脉络,重塑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个国民的责任与义务……
  •   这本书真是一本启发学习、引导思考的好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也思考了不少。书中,关于农业文明、中外在哲学上的思维差别以及衍生出的科技与技术的不同、人类早期文化的三项功能、中西之间哲人与圣贤的区别、法儒共治、十进位制、四分月相法等等问题的阐述和说明,都让人颇有受益。作者对于古文、汉字的大胆猜测和揣摩,让人敬佩。很多的学术研究往往是因为对于已有定式或程式的大胆挑战才获得突破和进展。然而,这并不影响读者对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存疑和保留。毋庸置疑,敢于出来卖学问的人,都会拥有良好的学识和优雅的肚量。因此,虽然自知学识浅薄,但本着对于国学的热爱,仍愿意把自己学习思考过程中存疑的一些地方分解出来,也不枉作者的一番教诲和个人的一番阅读。
      
    P21关于“帝”的解释,虽然很新颖,感觉也还是很牵强。原因就是有点复杂且不形象。而,百度有一个字义是“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倒是很形象。虽然作者解释的“女阴符号”也是雌性,但与雌性花蕊的形状还是大相径庭吧,而形象文字本就是以“形”像而得名,如此解释总有些牵强附议吧。
      
    P25关于周朝分封诸侯国的解释,与我平时所了解的有所差异,据我所知周所封诸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代和功臣之后,另外一种是亲属。而最先封的是先代之后,陈国就是这种,也就是说,陈国虽然小,但“级别”很高,这与作者所说的“大国都是这些宗主国,然后才是其他小国”有些不符。还有,鲁国和齐国虽然都是大国,但就地位而言,还是有所不同的,鲁国的地位要高于齐国。
      
    P40关于“濡”的解释,就在上一段落,作者说“需”有“沐浴净身”的意思;紧接着说“濡”是“加个三点水”是“水泡的意思,问什么呢?祭祀要拿水淋”,这岂不是重复吗?造字的意义就在于用简单的符号来表达意义,如此画蛇添足是为哪般呢?所以不敢苟同。
      
    关于“儒”由“巫”生的观点,也可存疑。就“巫”而言,不管是巫还是之后的礼神祭祀,都是为统治者所掌握的活动,也就是说它们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政教合一。而“儒”显然不是这样的,它可以说是“出身低微”,孔子当年奔波游说的辛酸便是明证。尽管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儒学后来的“大富大贵”(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恐怕也是他老人家史料未及的,那完全是一种别具用心的人为现象。
      
    作者就因一句“生而皓首”而推断老子可能患有白化病、然后眼瞎耳聋,我不太能够接受这个观点。众所周知,为了说明一个人物不同寻常、天命所归,往往把他的出生和出身也搞得不同寻常、异乎常人。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上,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作者怎么会在这样的问题上较上真了呢?!以个人理解,“生而皓首”无非是想说明老子的博学智慧是“事出有因”,因为,通常而言,人们会觉得越上了年纪的人越有智慧的。
      
    P131关于“冉”,我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却有“柔软下垂的样子”的意思,曹植《美女篇》有云“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但,表示男性生殖器还没有查到有力的佐证。忽然记得好像哪位专家说过“且”原本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要只是就象形文字的形似而言,“且”应该比“冉”更像吧。
      
    P148关于“不”的解释有点雷人。不妨就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字下面部分放射状的三笔是表示流血的意思,我想请问一下,为何是三笔不是两笔或者四笔呢?而且我们知道像“雨”“水”这些有液体流动的字形中,表示液体的流动也没有放射状的啊,独独此处的造字为何用放射状的笔画呢?接下来的那个“丕”字,作者更是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说是“怀孕”的意思。首先,我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词典,“丕”这个字都是“大”的意思,和作者延伸的“胚”相去甚远。其次,在生物学上,“胚”和“胎”是有区别的,即使是怀孕,人类也应该是“胎”而不是“胚”吧。如果只是论发挥想象力来说,个人倒是觉得,“丕”这个字更像是描绘植物的种子发芽的状况,一颗小芽被夹在上下的图层中,岂不更形象?况且古人的造字,首先就是应该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和记述。
      
    P165开始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说明“龙”就是“蛇”。我查阅了一下古汉语词典,“龙”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传说中神异的蛇形动物,能兴云作雨”。很明显,是外形像蛇的动物,懂汉语的人肯定都明白,像“什么”就一定不是“什么”。还有,我记得汉语中还有一个字“虫”,而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是蛇的意思。不知作者对此如何解释呢?
      
    用现在的名词和概念去炒作历史事件,只能是个噱头,并不利于现在的读者学习真正的国学。举个例子来说吧,作者称“孔子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在野党”,听上去好像很刺激,实际上有什么用呢?整个天下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的,你党不党、在野在朝又有什么关系呢?再比如,书中称孔子的“食不语、寝不言”是苍白的大白话、是老妈训孩子的话,那请问一下,是孔子年纪大还是老妈年纪大呢?我想,即使作者说出这样的话,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也是烂熟在胸。可是普通读者就不同了,他们很可能只记住了调侃(所谓调侃的作用之一不就是为了引起注意吗?),而忽略真正的历史情形。而且,在一些国学读物中,往往会有一些混淆视听的命题,普通的读者往往被传授者绘声绘色的讲解和论述迷住了(或者震住了),而忽略了命题本身的意义,我想这也应该引起国学传授者的注意吧。
      
    PS很显然,这本书是根据电视节目而来的(附带了电视节目的光盘),所以语言相对口语化一些,如果在变成书之前,语言再简练一些、章节之间的逻辑更畅顺一些一定会更好。还有,本书应该有两位主要作者,一位是王东岳一位是唐汉,至于那位相对有名的主编梁冬先生大概就是一位主编。目录只是标明了章节题目,没有分别说明作者,这点不好。从121页的一个小说明来看,大概之前是王东岳的作品而之后是唐汉的作品吧。
  •   国学溯源是我近期看的所有书中最喜欢的一本,每天都把放在床头,睡前仔细的读上几页,还舍不得多看。第二天晚上看的时候还回过头来把前面的再翻翻。很多人可能就无法理解,那为什么我会给很多一般话的书四星,却只肯给这本书三星。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科班培养出来的中文系毕业生,我当然是知道我可以不同意你,但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利这句话的。关键是捍卫他人的发言权并不代表就要否定自己的观点,甚至根本就不敢有观点,若此,人类变成一堆应声虫的那天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这本书主要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是王东岳给大家讲析国学,我的主要观点分歧都是在这一大块的。另一方面唐汉先生解字解了那么多年,原先我稍稍触及过他的一些著作,自然也有赞成有反对,但“字解”这个活本身就是会导致一堆分歧出来的,自古有之。过多的讨论这个最后也还是争辩不出一个结果。就像闻一多讲诗经一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不断批判的汲取前人成果有必要的时候提出新学说即可。不会有什么绝对的正确错误。
    此外,《国学溯源》这本书本身就是由一档节目改编而成的,现在这样出书的不少,比如凤凰卫视读书频道梁文道的《我读》现在也已经出到第四本了。但《我读》本身的定位就是展示一方观点,欢迎争辩讨论,同时本身又不是对话类的访谈节目,自身的风险很低很低。《国学堂》这个栏目就不同了,梁东先生代表的已经不是一种观点,而是杏坛之上的宣教,不论如何谦虚的发言,节目的定位本身就会激起人们的反抗意识,尤其是一旦访谈者与受访者的观点稍有瑕疵或前后哪怕有一点点对应不上的地方就会遭到大量的诘责甚至攻击,在一个国学成为“炒作点”的社会中,人们一旦涉及到热点话题很难给予理性的思辨,大对数只是停留在情绪的宣泄上,所以《国学堂》这个交流的平台很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同时也是真正面临任重与道远状况的节目,这是国内娱乐节目为主打的电视人很少会面临,更糟的是挑战的性质远高过能带来机遇,因此,不论观点相同与否,我们理应向严肃工作着的台前幕后的人致以敬意。
    梁冬和两位先生关于国学的探讨可圈点处颇多,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在炒作的国学斗都不过时万米深海表明上的几米浪花,真正的内涵都没有碰触到。这也确实的反映出整个社会缺乏安全感的现实,学习甚至发扬国学是已经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此时我们面对的还是连基本生存都很难解决的状况,因此国学繁衍的土壤已经承载了数千年,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想的,但空留一声叹息罢了~
  •   弘扬国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两位学者有些东西过于偏激!一管之见!
  •   书的质量只能说一般,有点偏贵
    内容还是不错的!
  •   看书没有那种看电视时觉得很精彩,很精辟的的那种感觉
  •   书的内容太简要了 光盘是坏的 看不了
  •   内容有些哗众取宠,很多没有学术根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