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生涯发展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申仁洪  页数:231  

内容概要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是国内首部研究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相关问题的专著。本书坚持“人与文化”、“儿童与职业”整合与同一的基本立场,基于特殊儿童个人特质、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支持性服务的三向互动,以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为突破口,主张和提倡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终身化,生涯发展可持续性,生涯发展建构领域化,生涯发展过程心理化和经验化,生涯发展辅导的专业化,生涯发展内容的整合性,生涯发展的支持性,生涯发展资源学习化,生涯发展支持系统的生态化,生涯发展环境的正常化、一体化和社区化,生涯发展社区学习化,生涯发展及其支持系统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和形成性,课程设置的学术性和职业性等观点。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问题与对策》可供从事教育学、心理学和特殊儿童服务研究的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以及高校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一、问题的提出(一)特殊人群体的客观存在(二)法律法规的约束(三)人本教育理想的驱使(四)相关研究的发展与演进二、基本概念(一)生涯与生涯发展(二)特殊儿童与残疾儿童三、价值与意义四、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一)差异与补偿(二)缺陷与潜能(三)隔离与融合(四)适应与支持第一章 生涯发展理论与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一、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二)心理动力理论二、发展理论(一)人本主义(二)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三)Ginzberg的生涯发展理论(四)Super的生命全程和生活空间理论三、社会学习与决策理论(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二)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四)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五)生涯决策制定模型与PIC模型(六)社会学习和职业决策理论与特殊儿童生涯发展四、整合理论(一)阿德勒的职业人生任务(二)综合性人生计划(三)后现代理论(四)积极心理学(五)Peterson模型(六)发展系统理论第二章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健残隔离一、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面临困境(一)心理困境(二)社会困境(三)文化困境二、特殊儿童角色扮演中的冲突与困惑(一)残疾儿童的角色类型(二)残疾儿童角色扮演过程(三)残疾儿童角色扮演问题三、健残生涯发展隔离:现状分析(一)健残生涯发展隔离的历史演进(二)健残生涯发展隔离的空间分析四、残健生涯发展隔离:经济学分析(一)特殊儿童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二)特殊儿童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三)开发特殊儿童人力资源的可能性(四)构建家庭-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五、残健生涯发展隔离:社会学分析(一)制度性社会排斥(二)就业政策限制(三)立法和司法限制六、残健生涯发展隔离:社会心理学分析(一)文化认知层面上的社会排斥(二)新特殊儿童观的启示第三章 影响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因素一、特殊儿童的本质存在(一)特殊儿童作为个体的存在(二)特殊儿童作为类的存在二、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社会影响因素(一)社会影响的历时考察(二)社会影响的共时考察三、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个体影响因素(一)个体影响的历时考察(二)个体影响的共时考察四、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典型个案(一)郭晖:残疾是一种力量(二)田超:屡挫屡奋,自强不息(三)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第四章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社会支持一、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生态化支持系统(一)从适应到支持: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基本趋势(二)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三)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支持系统的层次化发展二、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社会支持(一)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社会支持的特点(二)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社会支持的主要内容三、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制度支持(一)制度支持的必要性(二)制度支持的领域分布第五章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的教育对策一、如何理解生涯教育(一)生涯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二)生涯教育的历史地位(三)对生涯教育的理解二、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任务(一)生涯发展的实质(二)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任务--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认识(三)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任务--基于现实的考虑三、基础教育课程与生涯发展(一)历史:基础教育课程的双重价值(二)逻辑:基础教育课程与生涯发展的关联(三)建构:基础教育课程生涯发展要素构成与阶段特性四、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涯教育建设(一)现行特殊教育学校生涯教育的缺失(二)特殊教育学校生涯教育建设的空间(三)特殊教育学校生涯教育的建设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生涯发展理论与特殊儿童生涯发展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表现为首先是儿童的生涯发展,然后才是特殊儿童生涯发展。强调儿童是因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有着相同的身心发展顺序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相同的发展任务。因此务必要以一个公正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特殊儿童的生涯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生涯发展的一般理论同样适用于特殊儿童,或者至少可以说对思考和研究特殊儿童生涯发展问题具有参考和启示的价值。但是特殊儿童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境遇,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于是,相对于一般生涯发展理论而言,特殊儿童生涯发展应该具有自身的特性。  在生涯发展理论中,根据儿童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大致有着四大类:选择理论、发展理论、决策理论和整合理论。正是这些理论研究,才使得人们将研究视角从传统单纯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辅导演进到生涯教育和生涯辅导,也正是由于这些理论的发展,才使得生涯发展成为一个儿童发展研究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领域,还是因为这些理论的发展,才使得生涯发展教育和生涯辅导的技术范畴具有了科学依据。  一、选择理论  在对生涯发展的探讨过程中,早期通常将生涯发展看成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点上的事件,即个体生活中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情。由于时间的相对静止,于是空间取向成为早期生涯发展研究和探讨的基本出发点。空间取向要求考察生涯发展的结构问题。对于个体在某一相对固定的时间点而言,生涯发展的结构需要处理两大因素之间的契合程度:作为生涯发展主体而存在的人和作为生涯发展环境与客体的社会职业相关所有因素。于是,人与工作及其环境要求的相互匹配就是早期生涯发展研究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心理动力理论将重心移向对于主体的人的探讨,而特质理论则既关注人的特质,也关注工作职业的要求,更关注二者的匹配。  (一)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从人格心理理论出发,关注个体的需要、兴趣、价值观和气质等因素与职业生涯的相互匹配。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测定个体的特质类型,将个人特质放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希望可以依据测量结果得出与个体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帮助个体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该理论以个人的个性心理特质作为描述个别差异的重要指标,强调个人的特质与职业选择的匹配。在特质因素理论的基础上,霍兰德的职业与工作环境理论、迈克斯唱布瑞格斯的类型指标、David等的工作调适理论也应运而生,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1.基本观点  Parsons(1909)在《职业选择》(Choosinga Vocation)中提出:在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三大原则:首先,清楚地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能力、倾向、兴趣、资料、局限以及其他品质;其次,了解各种工作成功所必备的要求与条件、优缺点、薪酬、机会及发展前途;第三,了解上述这两部分事实之间的关系。于是明智的生涯选择有三个步骤:第一,对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目标、背景和资源进行认真的自我评估;第二,针对学校、业余培训、就业和各种职业,考察所有可能的选择机会;第三,依据前两个阶段所发掘的信息,仔细推断最佳选择。①Parsons十分看重职业辅导,认为理性作用对个人的自我了解很重要。但个体可能缺乏这种理性,不能作出合适的抉择,因此对个体进行职业辅导是帮助其作出最佳选择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最佳的职业选择,高水平的自我评价、职业和就业信息、专业的咨询等就成为人们解决生涯发展问题的核心。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Williamson(1939)发展了Parsons的职业指导理论,提出了特质唱因素匹配理论。他认为,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心理特质,这些特质与不同工种的要求相关联,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具有不同特质的人;职业指导的实施以测定个体的特质为前提,通过各种心理测验可获得对个体特质的认识。②同时,职业选择是直接的认知过程,对于职业选择发生困难的个体,应该先进行诊断,弄清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在解决个体的职业选择问题的时候,需要经过心理测验和指导咨询,可采用直接建议、说服、解释等三种方法,包括了分析、整理、诊断、预测、咨询(处理)、追踪等六个步骤。  Holland(1977)从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类型说出发,将职业选者看作个体人格的延伸,解释了人与工作环境匹配的理论。他强调个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职业选择也是人格的表现,人格形态影响人的择业及其对生活的适应。个体独特的个人导向是由遗传因素和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的,那些符合这种特定的导向的职业能够使个体产生兴趣,从而有动力去从事该项工作,使得职业生涯能够有所发展。霍兰德认为,人可以区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相应地,人所处的环境也可分为相对应的六种类型。①同时,他提出了三个辅助假设来解释人和职业的特性:第一,一致性,指类型在心理上的一致程度;第二,区分性,指个体或职业环境的界定的清晰程度;第三,适配性,指不同类型的个体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与之适应。在这三个假设中,适配性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的性质与个体的特点越适合,适配性就越高,那么个体在此项工作上就越得心应手,可以说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每个人都可以列入上述六种类型的不同组合,只是占主导地位的类型各不相同。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利于发展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充分表达自己态度并实现其价值的职业环境。同时,在此基础上,他编制出了测量人格职业类型的量表,帮助人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②  2.特质理论与特殊儿童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个体人格特质与社会职业环境的相互匹配问题。这些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是共同的:第一,对于主体的人来讲,一个个体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职业及其环境;第二,对于社会职业环境来讲,每一种职业,每个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不可能每一个个体都能适应这种职业和环境的要求;第三,每个个体都是唯一的,其人格特质可以被测量出来;第四,不同职业要求人们具备相应的特质,职业的选择应与个人的特征相匹配;第五,生涯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格特质与职业要求相互匹配的过程;第六,个体特质与职业环境要求越匹配,则生产效率和生涯满意度就越高;第七,影响生涯发展的个体特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适合个人的工作环境能够促进个人职业技巧与能力的锻炼。  在特质理论看来,生涯发展过程本质上就一个职业的选择过程。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三项工作至关重要:第一步,了解自己,包括性向、成就、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第二步,获得工作直接的知识,包括职业信息的类型、职业分类、系统特质与因素要求;第三步,整合自己与工作世界的知识,包括确定职业选择和指定行动计划。  因此,了解个体的情况和职业的相关信息对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根据个体思维的发展规律,都是从感性向理性逐步发展的,受到活动、知识经验、语词等因素的影响。③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也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其自身某些方面的缺失,可能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片面性,缺乏条理和目的性,概括性差等特点。他们的这些思维特征使得其理性思维的发展十分缓慢,影响了对自我的评价、对职业环境要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以及作出合适的选择。这样,在特殊儿童生涯发展中,自我评价和自我决策能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回归与主动的融入、职业技能的发展,以及生涯发展辅导就成为关键所在。事实上,只有在学校课程中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并加强学校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职业康复机构的通力合作,才有助于这些任务的达成。  一个好的生涯发展导向的教育计划必须具备三个关键性特征:第一,强调功能性的技能学习,即学生必须学会他们将来在职业生涯中真正需要并能够用得上的技能;第二,学校和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必须尽可能付诸实践,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第三,将社会职业环境需求尽可能在社区中从早期开始训练,并日益增多。如具体的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与策略、职业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及其技能、职业场域中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与技巧、如何交流与着装、怎样融入到职业和社会团体之中、守时与前后一致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成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主客观测量工具,收集他们的个人资料,分析个体的特异性,探索其职业成功的可能性,为其指定出人生发展的详细规划。例如,积极地、有目的地组织特殊儿童的活动,给予适宜的刺激,让他们在一定的活动中去完成感知觉活动,在这种环境中获得的感受性要比单纯机械的感觉训练提高得快。由于成人的语言直接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词的作用可以使儿童的知觉效果大大提高。因此,在特殊儿童观察一些比较复杂的事物时,成人如果能够进行启发性的提问和讲解,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所观察的事物。  (二)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从心理表达的来源出发,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工作联系起来,提出满足需要是促成个体心理发展的要素,个体在早期的经验和情感能够促进其职业的发展。Bordin(1963)等人结合此观点,提出了心理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每个人早期经验形成的适应体系、需要等人格结构是重要的心理动力来源。  1.基本观点  Bordin在1984年强调,好奇、精确、权利、表达、是非价值观及抚育等自我需求方面在职业选择上的功能。心理动力理论假设,游戏是人格与工作或生涯产生作用的基础,是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表现方式,也是一种需要,会刺激个人在寻求自我满足的职业时,把工作与“游戏”糅合成一体。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关键在于个体人格发展里程反映了对双亲的认同。若亲子关系良好,则外在要求与“游戏”的需要满足融合在一起,工作即成为愉快的经验。①同时应注意,自发性是游戏的区分工作与游戏的关键要素,游戏仅仅从活动中获得满足感。该理论还认为,强制与努力是人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体现在工作与游戏中。早期的发展体验与情感是个体独特的生涯发展的基础,个体独有的特征与父母的特征构成了“个体认同”。  Bordin的心理动力理论包括这样一些比较合理的命题:第一,所有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希望感到完美,体验极大的幸福;第二,强制与努力是人发展中的组成部分,他们恰当地体现在工作与游戏中;第三,人们寻找“自我与工作的理想契合点”的特征是“努力做出职业决策”;第四,生活类型或者人格表达的“发展概念”  是寻求满足内在动机的职业的基础;第五,早期的发展体验与情感是个体独特生涯发展的基础;第六,“个体认同”包括个体的独特特征,但也结合了父母的特征;第七,当自我某些方面未得到解决,在生涯发展过程就会产生怀疑和不满。②  2.心理动力理论与特殊儿童生涯发展  心理动力理论注重个人早期经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每个人早期经验所形成的人格结构成为推动其职业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力来源,这些经验主要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因此,亲子关系在个体的职业选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父母不仅是儿童基本需要的直接满足者,还是他们与客观世界的“中间人”。儿童如果缺少与成人的交往,他们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儿童的行为和情感表露得不到成人的任何反映,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成人对儿童行为的反应(应答)具有强化的作用。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及时强化,儿童的活动积极性就会丧失,而且会因为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而丧失“信心”,形成被动、退缩的行为模式。特殊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父母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人格发展。③绝大多数残疾孩子的父母都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④:一是心态的变化与调整;二是对特殊儿童的日常照顾――无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还是在时间、物质和金钱上――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两大问题的存在使得家长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时刻都处于互动和交互作用之中。任何积极和消极的亲子关系都是家长和孩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家长越靠近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发展和教育成效的影响就越大。”①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在美国,特殊儿童家长积极组织起来,成立家长团体――如全美智力落后公民协会、脑性瘫痪联合会、特殊障碍儿童协会――唤醒公众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推动特殊教育立法,呼吁为特殊儿童提供与正常儿童同等重要的受教育机会。这些家长的努力取得巨大的成功,“在特殊儿童方面,新近父母运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价都是不会过分的。许多方面的变化――立法、辅助性的就业机会、法院诉讼――都是组织起来的父母运动推动的结果。”②“一体化”、“回归主流”等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的推进无一例外都是家长主动争取自己和孩子的合法权益的结果。在今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决定教育计划、制定教育政策已经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潮流,也是融合教育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殊儿童家长团体也开始建立,并逐渐在争取特殊需要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方面显示出作用来。家长团体的成立以及参与到教育计划和教育政策上来、家长教育权利意识和主动意识的觉醒,可以极大地推动生涯发展教育实质性的展开,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够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并获得最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从生涯发展的角度上考量,家庭是特殊儿童的成长基地,家庭对儿童的生理发育、身心养护、认知发展和人格成长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  现代医学和病理学研究发现,许多特殊儿童的致病原因都有营养缺乏和不良一项。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多都可能脑功能的发育或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影响智力发展。在视力残疾中,角膜浑浊、眼底病、白内障、眼睑炎等均可由营养不良所致,因此这些疾病称之为营养性视力障碍。从缺陷的补偿与矫正方面而言,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食物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儿童的残疾症状,提高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而增进学习能力,为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活动水平(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锻炼)、接受到的各种有效刺激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与以后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改善特殊儿童的状况,促进特殊儿童的有效发展和成长,对特殊儿童身心进行有效的养护是生涯发展的有益补充。对特殊儿童身心养护的展开,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都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主要由家长进行。  ……

编辑推荐

  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重庆市特色专业“特殊教育”建设项目,重庆市“特殊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特殊儿童生涯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