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青  页数:196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分析技术联盟的主要方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联,揭示协作研发、专利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等技术联盟基本模式对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要素与作用方式,探索提升创新绩效的基本路径与模式.首先,分析协作研发、专利联盟、技术标准联盟这三种技术联盟基本模式的互动发展基础和协同关系。其次,通过数理模型群分析协作研发的博弈过程,揭示动态环境下协作研发的演化路径,并运用标杆测试模型对协作研发网络进行测试分析。再次,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专利联盟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实证检验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方式。最后,研究技术标准联盟的管理特征及其影响创新绩效的主要因素,实证检验技术标准联盟的伙伴选择、伙伴关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式与影响程度。
本书可供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研究生研读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实际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2章 技术联盟的模式及其互动关系分析
 2.1 技术联盟的模式分析
 2.2 协作研发与专利联盟的协同关系
 2.3 协作研发与技术标准联盟的协同关系
 2.4 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联盟的协同关系
第3章 协作研发网络的形成、发展与均衡研究
3.1 协作研发的博弈分析
3.2 基于环境动态性的协作研发及其绩效研究
3.3 协作研发网络形成的动因、条件与路径
3.4 协作研发网络的竞争优势与组织模式
3.5 协作研发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群
第4章 协作研发网络标杆测试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协作研发网络的标杆测试
 4.2 协作研发网络标杆测试的实证:基于高技术企业的实证
 4.3 协作研发网络的决策建议
第5章 专利联盟决策及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5.1 专利联盟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5.2 基于动态规划的专利联盟的决策模型
 5.3 专利联盟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模型
第6章 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6.1 基于专利联盟的企业自主创新分析
 6.2 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浙江民营科技企业的实证
 6.3 引导专利联盟促进浙江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第7章 技术标准联盟的管理特征与创新绩效
 7.1 技术标准联盟的参与主体和合作要素
 7.2 技术标准联盟的障碍及管理对策
 7.3 技术标准联盟冲突管理机制研究
 7.4 技术标准联盟创新绩效的螺旋要素分析
第8章 技术标准联盟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8.1 技术标准联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
8.2 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与创新绩效的实证
8.3 技术标准联盟伙伴关系与创新绩效的实证
8.4 技术标准联盟管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创新者的创新行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创新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创新主体创新绩效的优劣及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程度。从创新资源获取的方式看,创新方式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依靠自身的技术资源,通过不断开展创新,积累知识、经验和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技术转让、购买等方式获得专利使用权和创新技术,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产业间的合作,在对内部知识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吸收和整合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许多产业的创新范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封闭式向现代开放式转变(Chesbrough,2003;陈劲等,2006;徐亮等,2008),单纯的技术创新和一味的技术购买等方式已经被视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强调在不断丰富和有效利用内部知识的同时,加强创新主体间的技术合作。许多创新主体积极寻求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实现自身核心技术的培养和提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李新男,2009)。2008年12月,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2009年7月,6部门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和发展;2010年1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公布了首批3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认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于改变过去产学研之间短期、分散的合作模式,使合作各方形成一种长期的、紧密的和稳固的合作关系。  技术联盟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形式,作为传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延续和发展,技术联盟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提高创新绩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关技术联盟和创新绩效关联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许多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不同技术联盟方式对提高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式、技术联盟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等,但是对于技术联盟如何提高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等问题则缺乏相应的关注。为此,本书主要分析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的内在关系,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揭示技术联盟创新的内在机理。  1.2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技术联盟及其影响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技术联盟突出强调通过合作来实现技术的突破,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其实质是通过联盟合作者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以推动联盟合作者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原长弘等,2006;王安宇等,2008)。Hamel(1991)指出,通过联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已经成为实现组织创新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Lambert等(1997)论述了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认为通过联盟企业可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优势能力,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的成功率。Kim等(2007)调查显示,通过联盟创造新技术有助于其在确保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发挥积极影响,避免消极影响。Antoncic等(2008)通过建立模型检验联盟驱动的企业技术创新对组织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战略联盟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明显的价值,并由此增长了业绩。  Bierly等(2004)认为联盟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佳选择,也是后发企业进行赶超的最优路径选择。Verspagen等(2004)研究发现,联盟创新是未来企业技术进步的基本趋势,特别是在化工、食品和电信方面的技术联盟应该是主流,是这些行业进行赶超的最佳途径。生延超(2010)通过拓展的A唱J模型,比较了联盟创新与自主创新两种赶超方式的绩效。研究发现,当企业的要素素质比较低、企业的技术能力也比较低时,企业应该采取联盟创新进行赶超;当企业的要素素质得到改善、技术能力得到提升时,企业应该选择自主创新进行赶超。沈灏等(2010)认为,许多战略联盟企业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战略联盟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稀缺知识资源,以形成持续增长的创新绩效。从联盟伙伴关系的视角出发,对127家德国联盟企业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联盟成员间的依赖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倒U形的影响关系;联盟依赖与联盟冲突间的交互作用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王飞绒等(2010a)从技术联盟的概念由来出发,对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述评,分析了技术联盟对提高创新绩效的作用和意义,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的动机主要是减少创新过程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成功的技术联盟是跨公司边界的中间型治理结构,是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总和最小化的产物。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技术创新风险已经成为阻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联盟推动了企业在技术、产品和市场上的新发展,进而增强了其创造性和适应竞争变化的能力(Volberda,1996)。  Shachar等(1990)认为,通过企业技术联盟获取的研发能力、生产技能、技术、组织能力、市场知识等无形的知识资本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风险以及与生产技术相关的不确定性,从而决定企业的成长潜力。  第二,技术联盟是企业积极利用外部创新源,采取合作创新的重要选择。由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及其他非市场主体所组成的网络和联盟是创新的关键来源(Hippel,1988)。Hagedoorn(2002)在研究创新能力的外部来源时指出,外部网络联系对内生能力而言是一种创新补充,有助于企业通过共享资源来掌握复杂技术,由此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罗荣桂等(2004)指出,技术创新能力除了可由企业内部积累之外,还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得到提高,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对合作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能起到一定的正强化作用。  第三,技术联盟形成的网络关系扩充了企业的社会资本,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技术联盟作为网络组织,在推动企业创新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表现为:知识外溢、学习共享机制有助于创新传播;资源整合、规模经济机制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有效地配合“内部化”交易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有效地提高创新速度和创新成功率。通过资源整合,网络成员可以从伙伴那里获得超越自身的新资源,这些新资源可能是有形资源,也可能是知识、发明等无形资源。这些新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被投入企业的生产系统中,促进企业向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网络组织整合资源的能力越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就越强。相对于非网络成员来说,拥有网络关系这一生产要素的企业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自己的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整合,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相对于公开市场操作“内部化”的特点,拥有网络关系这一生产要素的企业还可以降低整合成本。  因此,网络关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生产要素,并且这一生产要素可通过调节其他生产要素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在于通过分析技术联盟的主要方式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联,揭示协作研发、专利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等对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要素与作用方式等,探索提升创新绩效的基本路径与模式。  通过建立技术联盟基本模式提高创新绩效的研究框架,丰富和发展技术联盟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本书力求建立相对完善的技术联盟创新的研究框架,探索不同技术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的作用路径、方式与结果。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发展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推动技术联盟模式在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另外,通过深入探讨技术联盟模式提高创新绩效的关联方式,推动企业、产业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的优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合作方式,技术联盟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创新主体选择,但由于不知如何选择有效的技术联盟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许多创新者在技术联盟过程中收效甚微。本书主要分析不同技术联盟方式提高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式和基本流程,为推动技术联盟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指导,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产业等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1.3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1.3.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技术联盟创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寻求和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搭建相对完善的、研究不同技术联盟的方式以提高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  (2)模型构建和理论推演。运用博弈论等方法分析不同技术联盟方式提高创新绩效的关联模型;运用结构模型等分析不同技术联盟方式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路径与作用机理。  (3)实证研究。通过大样本的实证调查,结合结构性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技术联盟提高创新绩效的实证数据。借助AMOS、SPSS等分析软件,运用相关因子、信度和方差等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不同技术联盟方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  (4)对策建议。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政府产业部门等的意见,从不同层面提出技术联盟推动创新绩效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1.3.2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本书将通过模型推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本书的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如下(图1.1)。  第1章是绪论,主要提出本书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技术联盟进行研究综述,归纳和总结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2章是技术联盟的基本模式及其互动关系分析,在提出本书研究的技术联盟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协作研发与专利联盟的协同机理、协作研发与技术标准联盟的协同机理,以及专利联盟与技术标准联盟的协同机理等内容。  第3章是协作研发网络的形成、发展与均衡研究,包括协作研发的博弈分析,基于环境动态性的协作研发及其效用分析,协作研发网络形成的动因、条件与路径,协作研发网络的竞争优势与组织模式,协作研发网络的动态博弈模型群等研究内容。  第4章是协作研发网络标杆测试及其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运用标杆测试模型对协作R&D网络进行标杆测试,并提出协作研发网络的决策建议。  第5章是专利联盟决策及其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在分析专利联盟的内涵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动态规划的专利联盟的决策模型,分析专利联盟影响自主创新的机理模型。  第6章是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在分析基于专利联盟的自主创新类型与路径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浙江民营科技企业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检验专利联盟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第7章是技术标准联盟的管理特征与创新绩效,包括提出技术标准联盟的参与主体与合作要素,分析技术标准联盟的障碍与冲突管理,以及技术标准联盟创新绩效的螺旋模型等内容。  第8章是技术标准联盟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实证检验技术标准联盟伙伴选择、技术标准联盟伙伴关系等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并思考技术标准联盟管理对策。  第2章技术联盟的模式及其互动关系分析  2.1技术联盟的模式分析  技术联盟模式的划分和分类由于视角不一而形式多样,本书基于技术形态的演变过程,把技术联盟划分为协作研发、专利联盟和技术标准联盟三种基本模式。  2.1.1协作研发  与协作研发类似的概念有研发联盟、合作研发等,协作研发是指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参与,以新思想的应用为手段,以协作各方获取经济效益为前提,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研发活动(D摧Aspremontetal.1988;Hagedoorn,2002;Goyal等,2003;刘学等,2006;王安宇等,2007)。研发联盟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研发联盟“合作―吸收―利用”的学习方式可以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积累雄厚的技术资本,为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创新知识,扩大创新知识的来源,从而节省创新知识的获取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魏江,2006;党兴华等,2007)。  协作研发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技术平台,以企业之间的知识与技术共享为作用基础,以共同提高技术开发的速度与质量为目标组建的跨时间、空间和地域的组织模式。企业间的协作研发可以看成协作研发网络中的一部分或者一个节点,协作研发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原来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被信息技术、网络平台所代替,因此其所涉及的地域和空间范围明显扩大。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