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女革命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玉洁  页数:245  字数:286250  

前言

刘马青霞是我国新学教育、女学教育的先驱,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慈善家、实业家,是辛亥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杰出革命家。每当笔者读到刘马青霞女士的事迹时,总是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刘马青霞的成长与清末民初的革命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刘马青霞是时代造就出来的英雄。    一    英国与欧洲列强自17世纪起,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也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崛起的列强开始把中国当做它们掠夺的目标。    清末民初,古老的中国遭受了巨大的伤痛。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又被迫与之签订《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使中国知识分子痛彻心扉。他们哀民生之多艰,伤祖国之不幸,带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或横跨大洋远赴欧美,或负笈东渡游学日本,学习救国救民的知识与本领,寻求富国强兵的国策与道路。在国外,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民主理念,思想开始大解放。他们发现中国贫弱落后竟源于清政府的专制与腐败,发现几千年来他们忠于报效的王朝原来就是专制帝王们一家一户的江山。他们认识到政府与国家原来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而清政府代表着部分贵族的利益。他们说:“中国二千年来,不知政府与国家之分,而误认为政府即国家。历代君主遂攘国家为一家一姓之私产。二万里疆宇,其耕陇也;四万万人民,其奴隶也;以弱民为政策,保护其家业也;以愚民为心计,防制其家贼也。汉刘季对太公说:‘尝以季不殖产,今视季与仲孰多?’……向政府责问,日‘大逆不道’也;政府虽腐败恶劣,而必使国民蜷曲蠕息于一人威权之下,不能有异言,日‘庶人不议’也。横暴达于极点不能禁。”    于是令清王朝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派出留学的青年学生迅速地组织反清、反专制的爱国团体,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像怒潮喷发、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动摇着清王朝统治的基石,以至于清政府的官员气愤地说:“今日之学生,不如昔日之义和团,能扶清灭洋;有‘及革命之风炽,满洲之命绝’等语。”    二    河南留日学生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运动。他们积极地参加同盟会,创办《河南》杂志、《中国新女界杂志》,以“激发爱国天良,做酣梦之警钟,为文明之导线”为主旨,揭发清政府的罪行说:“呜呼!我同胞置身于今日之中国,岌岌乎殆哉!有不可终日之势矣,趵躇于异族钤制之下,圈圄于暴政梏桎之中屈苦莫能言,惨状莫能绘,为奴、为隶、为马牛,听其俎衡到割而无计无辞……故时至今日之政府,与平民既成绝对不相容之势。政府所据之利,即平民所蒙之损害;政府蒙被之损害,即平民所争之利益。故政府自为计以酷虐平民,为无上之长策。”他们提出“誓以此大好头颅与美丽江山俱碎矣。其有效,中国之福也;其无效,宁战而死,誓不奴而生……此政府一日不倒,我国民之在中国,即无日不如蝮蛇遍地傻焉,将被其毒螫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河南成为横亘在北京与武昌的中间地带;换言之,河南绾毂南北,是清王朝国都北京的门户,地理位置举足轻重、非同一般。清王朝在这里聚集亲信,换掉异己,驻扎重兵,使河南的守备大大加强。这无疑给河南的辛亥起义增加了空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的革命志士抱着誓死之决心,动员起义。    河南留日学生张钟端回国参加武昌起义时,他的日本妻子已经怀孕即将生产,后来他的双胞胎儿子在10月10日出生,与武昌起义同一天。张钟端先生武昌起义时任参谋长。武昌起义后,他回到河南任河南辛亥起义总司令。起义之前,张钟端动员说:“人心思汉,胡运将终……此间同志谋居省垣,共图大举。成则促鞑虏之命,败则为共和之魂!”    然而由于叛徒告密,起义失败,张钟端等人被逮捕。敌人对其进行诬蔑和严刑拷问:“同党共有几人?”张钟端先生回答:“除满奴汉奸外,四万万同胞皆是同党!”1911年12月24日(旧历十一月初五),张钟端、王天杰、李乾公、张兆发、刘凤楼、张得成、崔德聚、李鸿绪、王梦兰、徐振泉、单鹏彦等十一位同志分别在开封的南关和西关英雄就义。张钟端等烈士就义之前高呼:“革命万岁!”“共和万岁!”张钟端烈士牺牲的时候,才32岁,他的孪生儿子才刚刚两个半月。张钟端等十一位同志被敌人暴尸城外,后由同盟会员沈竹白以慈善名义收敛尸骨,葬于开封南关义地。1922年,冯玉祥主豫时,建“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纪念塔”。1933年,将十一烈士迁为一墓,墓地原在纪念塔附近;如今迁葬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建烈士墓,供后人瞻仰。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政体变革,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笔者认为,张钟端等烈士与林觉民先生、秋瑾女士同样壮烈、同样伟大、同样不朽!笔者愿借此小序以慰我国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英灵。    三    刘马青霞是清王朝的达官显贵之女、豪门之妇,光绪皇帝诰封的“一品诰命夫人”。她怀着救民于水火的思想意识,“万善同归”的人生目标,在20世纪初期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成长为辛亥革命志士。    笔者出于对刘马青霞的敬慕,曾沿着刘马青霞走过的足迹,造访过刘马青霞生活、工作过的许多地方,如她的家乡安阳、夫家尉氏、多年居住的开封、捐巨款创立的北京豫学堂;以及她游学东瀛时,创刊《河南》杂志、《中国新女界杂志》的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附近的牛达(yu)区等。随着对刘马青霞足迹的寻访,笔者看到了辛亥女革命家刘马青霞女士怎样从一个怀有“兼济天下”情怀的儒家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1907年年初,刘马青霞随其兄长马吉樟到日本考察学务和实业。在日本,刘马青霞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唐群英、张钟端等辛亥革命志士。留日学生对清政府的憎恨和无限的家仇国恨,所酝酿的那种追求民主、崇尚自由的热情,点燃了刘马青霞那炙热的忧国忧民的心;反对清王朝专制制度的革命浪潮,像太平洋的海浪一样冲击着她的灵魂。那时的刘马青霞,时常处在激愤之中。    清末民初,在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滚滚洪流中,刘马青霞参加了同盟会,刘马青霞从一个修桥补路,建义学、义庄,怀着“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的贵族妇女,从光绪皇帝诰封的“一品诰命夫人”,成长为满清王朝的“逆子贰臣”,再至而成为坚强的辛亥革命战士。她遵从同盟会的各种指令,捐巨款、办杂志、办书社、办新式学堂、办女学堂、支持辛亥革命起义、掩护革命同志、办慈善机构、办贫民工厂、办女子工厂,把全部家产捐助国家。有人说,刘马青霞是中国“裸捐”第一人,表现了刘马青霞“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    刘马青霞满怀热情地投入了民国初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女子参政运动中,并且与孙中山夫人、伍廷芳夫人、吴芝瑛等女界名流共同被选为“神州女子共和协济社”名誉社长,刘马青霞还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任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创办《女子白话旬报》、河南“国民捐总理”,创办河南全省女子教育会、开通女界、扩张女权等,表明了当时刘马青霞在国内极大的影响和威信。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表现了中国女子的觉醒。    近代革命女子以救国、救民、救种族为己任。她们大义凌然、百折不回,表现出中国女性的韧性和英雄气概,为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中山先生说:“女界多才,其入同盟会奔走国事百折不回者,已与各省志士媲美矣。”    刘马青霞勇敢地投入这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中,表现出她对民主的热诚、对自由的渴望。刘马青霞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她的每一步足迹都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性。她用实际行动描绘出自己“天下为公”的辉煌壮丽的人生画卷,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内容概要

她是光绪皇帝诰封的“一品命妇”,却倾其所有,支持推翻皇权的辛亥革命,成为封建王朝的“逆子贰臣”;
她是封建官宦家庭的千金小姐、河南首富之妻,却倡导女性思想解放,提笔写下“不自由,毋宁死”的壮志豪言;
孙中山为她题字“天下为公”,称赞她是“巾帼英雄”。入同盟会、捐巨款、办杂志、办书社、办新学、办女学、办慈善、办贫民工厂、办女子工厂、办民族工业,直至把全部家产捐助国家。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大义凌然,百折不回;她用一生完成“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
她就是辛亥女革命家——刘马青霞。

作者简介

李玉洁(1948.11~ ),女,河南开封市人,博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学科带头人,中国古代史博士生牵头导师,获“河南省优秀专家”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先秦丧葬制度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研究》、《先秦史稿》、《楚国史》、《齐国史》、《中国早期国家性质》、《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儒学与中国政治》、《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黄河文化与日本》、《耻——中华伦理文化丛书之一》、《中国十六皇后传》等多部。在国内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引子一、追求自由品格的形成二、“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三、从清王朝的“一品诰命夫人”转变为“逆子贰臣”的思想基础四、坎坷人生及对革命的忠诚第一章 宦门“千金”第一节 马丕瑶先生一、号称“马青天”的马丕瑶先生二、马丕瑶的忧国忧民思想三、马丕瑶对子女的教育第二节 慈善之家一、长兄马吉森——河南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者之一二、次兄马吉樟第三节 宦门“千金”刘马青霞一、读书明理的少年青霞二、忧国忧民思想的形成三、崇尚自由的刘马青霞四、天足青霞第二章 嫁入豪门第一节 嫁入尉氏刘家豪门一、刘马青霞婚嫁时间考二、刘氏豪门三、刘马青霞的月老第二节 刘马青霞与丈夫刘耀德一、刘马青霞的婚后生活二、丈夫刘耀德三、关于刘耀德传说的质疑和察传第三节 刘马青霞对遗产的经营一、刘耀德的遗产二、养子刘鼎元三、“有盈无绌”的经营才能第三章 兼济天下第一节 泛爱乐善、兼济天下一、建刘氏义学、义庄二、修桥、赈灾第二节 刘马青霞与戊戌维新派一、“戊戌六君子”照片的由来二、开封刘家与维新派第三节 刘马青霞与北京豫学堂一、新学的兴起二、刘马青霞与北京豫学堂的创办三、北京豫学堂的来历四、北京豫学堂建置与办学情况五、豫学堂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培养大批先驱人才第四节 两代皇帝对刘马青霞的封赠一、光绪皇帝诰封刘马青霞为“一品诰命夫人”二、宣统皇帝赐“乐善好施”的匾额第四章 东渡日本第一节 清末发生的留日热潮一、古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二、日本的明治维新三、留日热潮发生的原因第二节 游学东瀛一、刘恒泰造访刘马青霞二、张钟端未造访尉氏考三、东渡日本时间考第三节 从“一品诰命夫人”到“逆子贰臣”一、辛亥革命与留日学生二、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三、清王朝的“逆子贰臣”第五章 刘马青霞与中国早期革命刊物第一节 河南留日学生最早的刊物——《豫报》一、《豫报》创刊二、《豫报》向保皇立宪性质转化三、《豫报》停刊原因试析第二节 刘马青霞与《河南》杂志一、《河南》杂志的创办二、“首屈一指”的《河南》杂志三、《河南》杂志与鲁迅四、《河南》停刊原因第三节 刘马青霞与《中国新女界杂志》一、刘马青霞参与《中国新女界杂志》的工作二、《中国新女界杂志》前三期的主旨三、《中国新女界杂志》后三期之主旨第六章 河南新学教育的先驱第一节 清末河南的新学教育一、清末河南新学教育的起步二、河南第一所女子小学堂——“兰仪官立女子小学堂”的夭折第二节 尉氏新学教育的开创者一、刘马青霞捐建尉氏县最早的四所新学堂二、新学堂的创立三、刘氏代用完全小学校的创办四、乙种蚕桑学校的创办第三节 华英女校开河南私立女学之先河一、河南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二、华英女校的办学情况第四节 刘马青霞与河南早期新学教育一、刘马青霞参与创办中州公学二、刘马青霞与公立中州女学堂三、刘马青霞与河南女子教育会的成立第七章 刘马青霞与辛亥革命第一节 河南辛亥革命的前奏一、刘马青霞与大河书社二、掩护支持革命志士张钟端第二节 刘马青霞与河南辛亥革命起义一、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准备与“讨满檄文”二、辛亥革命河南起义因叛徒告密而失败三、“共和之魂”——张钟端及辛亥革命的十一烈士四、刘马青霞掩护革命同志第三节 刘马青霞与女子参政运动一、民国初年女子参政运动的起因二、刘马青霞被选任“神州女子共和协济社”名誉社长三、女子参政同盟会的成立及北上四、刘马青霞被选任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五、女子参政运动的意义第八章 “天下为公”第一节 刘马青霞与河南近代民族工业一、河南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二、支持兄长马吉森夺得六河沟煤矿开办权三、在尉氏创办公益性的民族工业第二节 河南“国民捐总理”一、被选为国民捐总理二、中国“裸捐”第一人三、刘马青霞在开封捐助难民收养所第九章 生命的丰碑第一节 刘马青霞的“精气神”一、刘氏族人对刘耀德遗产的觊觎垂涎二、“忍为高”与“精气神”三、刘马青霞与刘氏族人成讼四、《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第二节 母子关系的恶化一、母子相依为命的岁月二、母子对簿公堂、脱离关系第三节 狐死首丘、魂归故里一、悲情生命的烈焰二、刘马青霞死因探析三、春蚕丝尽附记 刘马青霞与秋瑾之比较研究附录一 刘马青霞年表附录二 马丕瑶年表附录三 马吉樟年表后记

章节摘录

二、丈夫刘耀德    刘马青霞的丈夫姓刘,名耀德,字德煦,是刘家第十二代。刘家在尉氏又称为“刘半县”,富埒王侯,是河南的首富。刘家共分五门,刘耀德一门系数代单传,独门独支,因此他一人就占了刘氏家族五分之一的财产。    刘耀德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曾用钱捐了一个山西观察使的职衔。    观察使,自唐代开始设立。唐前期常由中央不定期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名称临时确定,并无一定的规则。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云二年(711年)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设官员机构。宋在诸州置观察使,无一定的编制,实系虚衔寄禄官。清朝派出官员观察地方的政务,称为观察使。观察使,顾名思义,就是观察了解地方的各种情况,向上司汇报,类似今之调研员,实系虚职。刘耀德捐钱而有了一个山西观察使的身份,属于试用道的四品职衔,即使是这样的职衔,刘耀德终身也没有得到实补。    刘耀德以钱捐的官为候补官员,不是实职,即有职无权。然而,这对于很多富家子弟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不需要十年寒窗之苦,也不需要科场残酷竞争的煎熬。清代很多富家子弟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入仕之路。刘耀德作为豪门公子,走这条人仕之路,在当时是很正常的。    刘耀德是富家公子,不能算十分有才华,也不是非常刻苦的饱学之士,但却是一个非常善良、乐于助人的富家公子,也是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丈夫。他不吝钱财、重义轻财、乐善好施,与乡邻关系融洽。    据河南辛亥革命七烈士之一、中国同盟会河南支部的领导人张钟端的孙子张梦梅先生回忆,早年曾听他的奶奶说过:“张钟端15岁那年,从许昌骑驴到省城开封考举人,因禁不住风寒,病倒在尉氏刘家门前,被刘马青霞相救,并为其请医治病。等张钟端病愈,考期已过。刘马青霞十分惋惜,她要写书信一封,劝张钟端到北京找她二哥谋求一官半职,张钟端摇头不答,她又要赠送张钟端十两黄金,作为苦读求进之资,张钟端拒而不收。”    如果算一下时间、地点,并结合当时的环境情况,那么赠给张钟端黄金的人当是刘耀德,而非刘马青霞。    清朝考举人的时间是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清史稿·选举三》记载:“三年大比,试诸生于直省,日乡试,中试者为举人。次年试举人于京师,日会试,中试者为贡士。天子亲策于廷,日殿试……(顺治年间),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均初九日首场,十二日二场,十五日三场。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    那么,张钟端到省城开封考举人的考试称为乡试,在尉氏刘家病倒的时间当是在七月底或者八月初。据有关材料记载,张钟瑞生于1879年,卒于1911年,比青霞小两岁。“张钟端15岁那年,从许昌骑驴到省城开封考举人,病倒在尉氏刘家门前”,这个时间刚好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就是在这一年,青霞刚刚从安阳嫁到尉氏刘家,成为刘耀德的妻子。当时青霞还是一个新娘子,从情理上说,“要赠送张钟端十两黄金”的当是刘耀德或者是耀德母亲杨氏,而不是青霞。    刘耀德的孙女刘仲英说:“还听说过祖父刘耀德为人极好,开明、宽厚。拥有偌大财产,但并未纳妾,只有常年不育的祖母一人。修桥、筑路,荒年开仓放粮,散银两,办孤贫院等善举益事。”    关于刘耀德的为人,于中华先生的调查材料也说:“刘耀德在尉氏民间并无太多恶评,因为他不太吝惜钱财,乐于施舍,与乡邻关系还比较融洽。”    刘马青霞与丈夫刘耀德的关系应该说是很好的。刘马青霞自结婚之日起,恪守妇道,孝敬公婆,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淑女。刘马青霞与丈夫刘耀德在尉氏故居生活7年,从未离开过这个住所。她足不出户,闷时也不过是坐着马拉的轿车到处玩玩转转。在刘家的深宅大院待了7年,直至刘耀德病卒,青霞始终没有生育,但刘耀德作为一个“富埒王侯”的公子并没有纳妾,说明夫妇二人关系融洽。    笔者曾到尉氏考察,尉氏文管会的王小秋先生告诉我,当时刘家大院占据尉氏的半个县,真是“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刘马青霞作为一个豪门贵妇是不可能一个人在大门外晃悠的。刘马青霞是一个大家闺秀,恪守着马家《家训》中的“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的妇道,她绝不会私自赠金给一个不相识的男人的。最起码赠金之事也要刘耀德同意,因而确切地说是刘耀德赠金。    如果说刘马青霞赠金,绝不是在张钟端科考举人之时,那应该是在刘马青霞东渡日本之后,因创办《河南》杂志,张钟端被取消公费留学资格,刘马青霞资助张钟端读完了学业。本书第七章第一节将详述刘马青霞资助张钟端读完了学业的问题。    刘马青霞结婚后的第七个年头,丈夫刘耀德背上生了一个恶疮。于中华的调查材料说:“尉氏人相传,刘耀德生病时,刘家曾悬赏:‘谁能看好这个病,一天一锭银元宝。"’由此可见,当刘耀德生病时,刘家希望耀德病好的急切心情。尉氏人评价这是“能过了”(土语,过于精明之意),反而没治好病。猜测可能有医生想多挣钱,故意拖延治病时间。其实他们说的也不对,这种疽疮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治好的。    刘耀德背上生的疮叫做“搭背疮”。“搭背疮”或称“手够疮”,是民间对后背痈疽疮的俗称,意为病人本人反手后背能够着的地方出现的疮疖。“搭背疮”因生在背部肌肉及脊椎神经较密集的地方,所以伤害性较大,初起会出现红肿热痛,后逐渐化脓突起直至溃破。刘耀德生的就是这种要命的恶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耀德去世,刘马青霞24岁,青年居寡,成为遗孀。    P44-47

后记

多年来,笔者一直想对刘马青霞进行研究,或者为她写一篇传记。    十几年前,笔者曾经看到过关于刘马青霞的一些材料,青霞创办义学、义庄、仗义疏财的宽广胸襟深深地打动了笔者,从此笔者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收集刘马青霞的资料。随着这些资料的收集,也加深了笔者对刘马青霞的了解和仰慕,于是也更激发了笔者想为刘马青霞女士写一本传记的念头。可是写刘马青霞,谈何容易?刘马青霞女士是近代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笔者的专业是研究古代史,一直忙于古代史方面的研究和写作。有关古代史的题目和项目经常摆在我的面前,使我忙得不亦乐乎。笔者根本无暇对刘马青霞进行研究,这是笔者一直遗憾的。而如今这本书终于写成,付梓印行,使笔者完成一个心愿。    出于对刘马青霞的敬慕,笔者曾追寻她的足迹,寻访她的故居,曾经先后三次到青霞的故里河南安阳蒋村,并与从事《安阳地方志》研究的吕何生先生、安阳文化局局长邓叶君先生等有关专家座谈,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吕何生先生为笔者提供了青霞的家谱中的有关记载和情况;邓叶君先生向笔者提供了青霞女士的二兄长马吉樟的手稿,使笔者得到了大批的有关研究青霞的第一手材料。    河南尉氏,是刘马青霞丈夫刘耀德的故乡,也是刘马青霞的第二故乡。青霞的革命活动和事业主要在尉氏及当时的省会开封。笔者多次拜访了尉氏县原文管会主任王小秋先生。王小秋先生带笔者走访了青霞丈夫的故里——尉氏县大桥乡,考察了青霞女士修建的刘家祠堂、刘家墓地的墓碑、青霞女士长期居住的师古堂、修建的华英女校等;王小秋先生还向我提供了民国二十二年的《尉氏县志》等。笔者拜访了尉氏县文化局的原局长于中华先生,并与于中华先生通过许多次的电话,于中华先生为笔者解答了许多疑问并提供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走访刘家老仆,所调查的关于青霞的情况。    刘马青霞的许多革命活动与当时的河南省城开封有密切联系。今开封有刘马青霞的故居。这所故居与青霞在尉氏的师古堂,同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封,笔者走访了青霞捐助创办的原中州女学堂、中州学堂等;寻访了河南辛亥革命人张钟端发动起义的地方河南优级师范学堂,还走访了青霞的养子刘鼎元的生父雷培株的孙女雷振坤女士,他们皆向笔者提供了关于刘马青霞女士的许多情况。    在北京,笔者寻访了当年青霞女士与其兄长马吉樟创办的豫学堂旧址,房主人任向东先生热情地介绍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豫学堂的原貌,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笔者北京豫学堂的岳武穆祠碑的碑帖。    笔者在日本皇学馆大学做客座教授一年,趁此机会到日本各地旅行。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旁边的牛达区,笔者寻访了青霞创刊《河南》杂志、《中国新女界杂志》的那条小街。尽管现在已经完全不见任何痕迹,但是笔者仍然感受到了当年的青霞与留日学生的革命热情。    河南大学张莲波教授是研究近代妇女运动史的,她听说笔者在研究刘马青霞,把她所了解的有关刘青霞的材料毫不保留地给了笔者。    本书在成书之际,任亮直先生对本书进行了校订,并提出不少宝贵意见。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袁祖亮教授、河南大学社科处长杨国安教授为笔者提供辛亥革命中的原始资料,对本书给予有力的支持。    开封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春迎先生、河南大学黄有汉先生等向笔者提供材料,与笔者一起研究、考察等,在本书的写作过程给笔者极大的帮助。    在这里还需要感谢的是上海的一些朋友,如高耀祖先生、朱明歧先生、卞靖宇先生、傅震先生、蔡沛贤先生、蔡慧女士、陈以良女士、黄琦瑁先生、江泉先生、周戌乾先生、兰翩翩女士(名字不分先后)对本书的热诚支持。对那些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的学者专家、先生朋友,笔者在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开封市收藏家张传斌先生把刘马青霞的原照片供本书使用,非常难得,在这里笔者向张传斌先生表示感谢!遵张传斌先生嘱托,本书刘马青霞的照片与戊戌维新派照片,不准翻印,如使用请与张传斌先生联系。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笔者诚惶诚恐,因这篇传记很难写出刘马青霞对辛亥革命的全部贡献,也很难概括出青霞“天下为公”的高风亮节和品格。    谨以此书献给在那些辛亥革命中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共和之魂”。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历史所留材料不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学术同仁批评指正。    李玉洁    2011年6月26日于闲云斋

编辑推荐

刘马青霞是河南早期的企业家,1907年在日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河南最早的同盟会员。她捐重金支持创办的《河南》杂志、《中国新女界杂志》,为辛亥革命做了声势浩大的舆论准备;支持河南辛亥革命起义,掩护革命同志;创办新学堂与女学堂,是我国新学教育和女学教育的先驱;创办贫民工厂和女子工厂,捐助难民所,是河南省有名的慈善家。她曾带房产地契到南京晋见孙中山,要求把全部家产献给国家,孙中山为她题“天下为公”、“巾帼英雄”的匾额,表现了她“天下为公”的情怀。    李玉洁编著的《辛亥女革命家刘马青霞评传》论述了刘马青霞从一个清王朝光绪皇帝诰封的“一品命妇”,转变为封建王朝逆子贰臣的人生轨迹,研究刘马青霞的革命活动和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辛亥女革命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