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出版时间:2002-1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刘佛丁  页数:3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与以往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不同,其着重从生产力的角度,以中国近的经济增长和周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变动、国收入分配和需求变动等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等新的研方法,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特征作出了较为准确科学的论述。本既是一本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教材。

书籍目录

导论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对象和本书的结构体系二、经济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新理论和方法的引用三、经济史研究中应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四、几点说明序编近代化以前的中国社会经济一、19世纪中叶中国生产的发展水平二、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和市场交换的发展三、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主要经济制度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不能正常发展的原因第一编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周期第一章 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一、人口的变动趋势及其经济含意二、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三、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第二章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波动一、西方的经济周期理论二、资料的运用和采用的方法三、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的中长期波动及其特点四、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长期波动的因素分析第二编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状况第三章 农业近代化的迟滞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缓慢发展二、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三、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第四章 近代工业和传统工业的兴衰一、近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增长二、传统工业家内性质的保持第五章 商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成本一、19世纪后半期的商业组织二、20世纪早期中国商业组织的变化第六章 近代金融业的发展一、近代金融业的演进轨迹二、金融业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七章 近代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房地产业的初兴与发展二、城市土地价格分析三、政府对城市土地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第八章 近代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中国国际旅游的发展二、近代中国国内旅游的发展三、近代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四、影响近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因素第三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九章 产业结构的变化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二、近代生产与传统生产的消长第十章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二、各种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消长第十一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一、近代商品市场的建立二、商品市场的扩大三、近代市场格局中的城市化进程第十二章 对外贸易的扩大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二、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三、主要进出口商品第四编中国近代的收入分配和需求变动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分配变化的一般趋势一、1887—1933年期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动趋势二、近代化、经济增长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关系第十四章 消费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一、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特征二、影响消费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三、消费需求增长和结构变动的国际比较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剩余转化为资本一、国民收入的剩余转化为资本的来源二、资本生成机制的障碍第十六章 总需求变动的一般趋势一、总需求变动趋势及其特征二、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因素分析三、总需求结构变动的国际比较参考书目图表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二、经济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新理论和方法的引用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句名言十分形象和深刻地阐明了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重要性。从这个比喻可以认为,毛泽东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种工具,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科学手段。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以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作为研究的典型,其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的指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资本论》某些章节本身就是直接阐述英国的经济发展史,仅就其在近代世界经济史中的原型和作为比较研究参照系的价值而言也是不可忽视的。认真钻研马克思的著作仍然是我们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和任务,不可盲目接受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以致对马克思的学说只有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  就历史学的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西方很多史学流派都受到他的影响,在对历史问题的观察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许多共同之处。年鉴学派的创始人费弗尔说:“马克思表达得那样完善的许多思想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精神宝库的共同储备的一部分了”,①年鉴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则称:“马克思是当代历史科学的奠基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