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出版时间:2000-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叶澜  页数:400  

内容概要

  《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教材: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以“教师——教育世界的创造者”作为开篇,是想让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一开始就进入现代理想教师的角色定位。接下来的两章为读者提供的是:关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的、从历史到现实的、全景式和全程式的基本认识。第三和第四两章是关于教育活动的两大重要基石——社会与生命的理论阐述,同时也涉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与学生的状况。第五、六章是有关学校基本问题的总体式分析。最后的四章分析了学校的基本活动。

书籍目录

导论 教师--教育世界的创造者一、走出教师职业自我认识的误区二、教育世界创造者的专业素养第一章 教育的历史沿革一、教育的含义(一)“教育”一词的界定(二)教育界定的阐释二、学校的历史变革(一)学校的萌芽(二)学校的出现(三)学校的发展(从古代至近代)三、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一)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二)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第二章 当代教育问题与思潮一、工具理性问题与批判教育理论(一)批判教育理论产生的土壤--后现代主义(二)批判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三)批判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四)批判教育理论之批判二、制度化问题与非学校化理论(一)非学校化理论对学校制度的批评(二)非学校化理论创建“学习网络”的主张(三)非学校化理论的是与非三、全球化问题与教育(一)理解和认识全球化(二)全球化与教育第三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一、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可持续发展教育二、经济与教育(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三、教育与政治(一)政治的界定(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三)教育的政治功能(四)教育与社会成层四、教育与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三)教育的文化功能(四)多元文化与教育第四章 教育的生命基础一、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含义(一)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二)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三)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二、个体生命发展的一般理论(一)个体生命的结构系统(二)个体生命发展的动力系统三、人生历程的青少年阶段与中小学教育(一)童年期与小学教育(二)少年期、青年期与中学教育第五章 教育价值取向与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构成与分类(一)教育目的的构成(二)教育目的的分类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我国当今教育目的之分析三、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三)重“人世(仕)”,强调学以致用四、学校的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的表述(二)培养目标的构成五、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前提性问题(二)创新人才的特征(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阻抗因素(四)个性化教育观的确立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活动与文化一、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二、我国当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当代学校制度的发端(二)1949年后的学制变革三、义务教育与终身教育(一)义务教育的含义(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三)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四、学校教育活动(一)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二)学校管理活动五、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特性(二)学校文化的构成第七章 学校课程开发一、课程的含义与类型(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的类型二、课程开发的研究(一)研究历程(二)课程开发的模式及其基本取向三、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四、教师与学校课程开发第八章 教学过程(上)一、理解和认识教学(一)教学与教育、智育、课程的关系(二)课堂教学的特性(三)对教学的基本认识二、备课(一)确定教学目标(二)加工教学内容(三)选择教学行为(四)撰写教案第九章 教学过程(下)一、上课(一)讲述的策略(二)提问的策略(三)讨论的策略(四)角色扮演的策略二、听课与评课(一)听课(二)评课第十章 学校班级建设一、班级建设的含义二、班级建设的意义与功能三、班级建设的理论发展趋势(一)国外班级建设研究及变革趋势(二)新中国成立后班级建设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四、学校班级建设的实践(一)影响班级行为的因素与班级建设的特点(二)班级建设的内容与举措附录 美国成功教师的五项标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全球化是什么  (1)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变化过程。全球化的含义分歧巨大,但似乎有一点是东西方学者都认可的,那就是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变化的过程。美国的学者声称:如果人类生存条件的首要特点是变化,即习惯与规范的变革,那么“全球化”一词似乎贴切地表现了人们对领土和国家制度的传统安排所关注的“某种东西”;这个词正好包含变化的意思,因此它能够把现象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普遍状态或一种人们所希望的最终状态区别开来。①我国的学者也认为: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②  (2)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人们在描述全球化进程时,注意到了其中所包括的两个趋向相同但形态不尽一致的阶段。它首先是指地球上彼此分立的民族、国家进行交往形成世界概念的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早发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以攫取资本、扩张领土、扩大市场为动力,将其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推向相对落后的美洲、非洲以及亚洲。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过这个过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③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单向度的一体化过程。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具有互动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到来的过程。人们认为,这是一场由市场经济推动的全球化运动,人类社会不再是一个人为的、简单的拼盘,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和整体,人类的交往方式正发生着新的带有根本性的变革,各国开始主动参与全球化而不再拒斥国际规则和通例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