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课例分析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齐渝华  页数:299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第一,“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开展。

内容概要

  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新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例,以新的视角阐述历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问题。内容包括:知识的教学设计(知识与理解)、能力的教学设计(技能与方法)、情感的教学设计(情感与态度)、活动的教学设计(活动与体验)、批判反思的教学设计(批判与反思)、创新发展的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等。  《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可供历史教师新课程培训使用,也可作为各类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教材。

作者简介

  齐渝华,生于1955年。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现任北京市西城教研中心副主任、中学教研室主任。1998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现为《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北京市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届政协委员。  在全国历史教学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获得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论文一等奖。先后参加5项国家级、市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北京市“九五”科研重点课题《西城区学科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实施与检测》,荣获北京市第四届胡楚南优秀中学教学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专项奖。参加编写的论著有 《北京市中小学优秀教师教育思想与艺术思想评价丛书?历史卷》、《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科学与教育发展》、《北京市特级教师说课》、《学习·探究·诊断》、《中学历史目标测试》等书,主编《初中历史插图教学设计》、《初中世界历史教案》。曾数年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高考历史试题评价工作。近两年,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参加北京市21世纪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书籍目录

序论 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第1章 知识与理解:历史教学设计的支点引语课例一:化解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节选)课例二:史实、史论、史法的交融——繁盛一时的隋朝课例三:理解最有价值的“历史”——近代文化(自然科学革命)课例四:揭开历史现象的“面纱”——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节选)课例五:为发展历史认知提供坚实的支撑——美国的霸权政策课例六:运用英语资料,丰富历史学习——美国的独立战争第2章 技能与方法:历史教学设计的改善准则引语课例一:正确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的引导——三国鼎立课例二:问题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课例三:历史资料分析时的设问——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课例四:引导学生挖掘各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北洋军阀的统治课例五:历史推理判断能力的渗透——雅典民主(节选)课例六:在历史比较中寻找异同与联系——唐代中日文化交流(节选)课例七:认识事物本质,掌握辩证的分析方法——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欧洲革命课例八:分析历史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工业革命(节选)课例九:着眼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洋务运动(节选)第3章 情感与态度:历史教学设计的人本追求引语课例一:奠定激发情感的认知基础——甲午中日战争课例二:创设情感体验的历史情境——唐都长安(节选)课例三:提供审美体验的空间——中国青铜器探秘课例四:利用多种资源,引发爱国情感——五四爱国运动课例五: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态度和生活态度——鸦片战争(节选)课例六:直视并化解正确情感形成中的疑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节选)第4章 活动与体验:历史教学设计的行动指南引语课例一:社会调查——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课例二:编撰历史专刊——我眼中的隋唐文化课例三:知识竞赛——“勿忘国耻”知识竞赛课例四:史迹探访——青龙桥之行课例五:课外阅读——戊戌变法失败课例六:模拟社会活动——模拟北海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活动课例七:模型仿制——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仿制第5章 批判与反思:历史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辨引语课例一:营造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民主氛围——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洋教问题”课例二:提供矫正认知、克服偏见的材料依据——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课例三:以“疑问”开拓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戊戌变法课例四:以情感触摸学生心灵,以理性辨析历史是非——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第6章 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设计的新视点引语课例一:在创作历史课本剧中学会寻找历史依据——太平天国运动(历史课本剧研究部分)课例二:教师对于历史问题发现与探究的指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课例三:体验研究的过程,展示研究的成果——义和团运动课例四:“置身”国际冲突“形成、发展、解决”之中的学习——巴以问题历史探源及思考附录 历史教育研究应该从这里突破后记

章节摘录

  双语教学的特点是把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用其讲授一门学科知识的内容,它的主要功能仍是“语言交际”。但历史课不是专门的语言文化课,利用外语资料进行历史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语言交际”。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利用外语资料,适时地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部分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将一些世界历史方面重要的人名、地名、国家名称、简短浅显的原始资料,以及中外关系史资料、外国人对中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等,引入到相关的历史教学中去,是可行的。  利用外语资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功能是:第一,丰富教学内容。挖掘外语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其为历史教学服务。第二,增强历史感。在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适宜的教学内容中,引入外语资料,可以创设历史情境,增强教学的历史感和历史教育的可信度。第三,了解多元的世界。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外语资料,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从语言中了解其他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多元性。第四,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运用外语资料进行历史教学,还可以促发学生将外语学习迁移至历史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第五,便于今后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外语历史专业名词术语,便于学生扩展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其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本课教师从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搜集、研究了一些英语材料,根据教学需要,从中选取适当内容,对历史教学进行整合。教师在教学目标中提出:提高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理解英语资料中的历史信息。三个目标的结合点是收集、使用必要的英语资料,了解并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华盛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教学课例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