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4-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杨永林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前言

  作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的姐妹篇,杨永林教授又呈献另一佳作《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嘱我做序,欣然应命。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①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我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几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当时看到的第一本书是Halliday等三人所写的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64),这本书以语言教学作为出发点,谈到了一些新兴语言学科对改进语言教学的一些启发。Halliday本人是一位功能学派的语言学家和社会语言学家,书中谈到不少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振聋发聩,惹人深思。几年后,我有机会赴英作短期学术访问。到过英国一间综合中学(即有别于私立的贵族公学的普通中学)去听了一堂高中毕业班的英语课。教师上课先放几段录音,其中有丘吉尔二战时期的一段炉边谈话、一段牧师的布道文、一段家庭妇女逛市场的谈话、一段女售货员在柜台边上的讲话。然后让学生根据说话内容来判断说话人的身份、职业、文化水平和地区。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说话的语言特点来进行讨论,热烈而生动。有根据谈话的内容者,有根据所用的语体者,有根据说话人的方音者,最后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当时我感到很新鲜,向授课老师刨根问底,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毕业班的英国学生上英语课应该都是学较高深的英国文学作品,不会再学母语的使用。

内容概要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①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作者简介

  杨永林,1954年生。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师大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康州中央大学英语系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专著五部,教材三套。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有多篇刊登在国外学术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之上。国外发表的论文中,有多篇载于国际知名语言学及心理学学术期刊,并多次为SSCI、A&HCI、SA,以及LLBA等权威数据库所收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清华大学网络化工程项目一项。开发文摘生成软件系统一套、学术论文专家系统一套、英语写作数据库三套、网络英语写作课件三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1993)、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0)。担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外语分会委员、《现代外语》编委、(《北林学报》(哲社)顾问、广外全国重点文科基地(博士点)兼职研究员、西北师大兼职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学、语言技术。开设课程主要有:社会语言学、语言学流派、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写作。

书籍目录

序言前言第一章 社会文化词语为镜: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使用关系研究1.1研究背景1.2社会语言学与变化中的语言1.2.1语言流变中的潮汐现象1.2.2时代的发展与语言的变革1.3文化解读与文化误读1.4文化误读中的信息缺省现象1.5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传统1.5.1伦敦学派的传统1.5.2北美学派的影响1.6社会语言学的贡献1.7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观1.7.1语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1.7.2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1.7.3语义的多样性与语境的选择性1.7.4词语的意义取决于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1.8从“牛西红柿”事件,看文化差异现象1.9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语新词语中的表现1.9.1英语新词新语的来源1.9.2从饮食文化习惯,看词语比喻意义的扩展1.9.3从词语的功能转化,看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1.9.4从专有名词的普通化现象,看文化概念在语言中的实现1.9.5从复合成分.gate,看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对英语的影响1.10来自汉语研究的证明1.10.1来自汉语文化学研究的证明1.10.2词语数量的增加1.10.3语义用法的扩展1.10.4结构文体的嬗变1.11来自英汉跨文化翻译的表现:文化误译现象枚举——语言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1.12研究意义第二章 七彩文化,尽现语言:色彩词语认知模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研究2.1色彩语码研究背景简介2.2丰富多彩的观察视野2.2.1哲学家的观点2.2.2人类学调查结果2.2.3民族学研究成果2.2.4神经生理学研究2.2.5遗传基因新发现2.2.6心理学实验报告2.2.7跨文化社会心理比较研究2.2.8语言学研究的贡献2.3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对于语言学研究的贡献2.3.1研究背景2.3.2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2.3.3实例分析2.4色彩词语的文化关联:来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实验报告2.4.1研究背景2.4.2实验设计2.4.3数据收集2.4.4实验结果2.4.5讨论与结论2.5研究意义第三章 我吉我思,泾渭难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1研究背景3.2语言哲学中的普遍唯理论与文化规约论3.3语言与哲学3.3.1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3.3.2希腊罗马先哲的看法3.3.3古代中国哲学的解释3.3.4从成语比喻,看名物之辩3.3.5从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看名实关系3.3.6名实之争:语言问题,还是哲学问题?3.3.7现代语言学“言无定论”的理论基础3.4语言与逻辑3.4.1现实·逻辑·语法三位一体3.4.2何谓语法——规定主义的逻辑解释3.4.3认知语言学的解释3.4.4客观现实与语法系统的关系3.5语言与知识3.5.1语言工具与知识传授洛克的语言知识观3.5.2多维世界的感知与单维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3.5.3绝对动态的思维活动方式与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之间的冲突3.5.4语言工具性的困惑奥斯汀的“言有所为”理论3.5.5维果茨基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5.6语法隐喻与修辞隐喻给予我们的启示3.6语言与心智3.6.1类典型理论的贡献3.6.2理论语言学的思考3.7语言相对论的解释3.7.1从洪堡特到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3.7.2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3.7.3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3.7.4范托拉的文摘结构比较3.7.5布鲁姆关于英汉条件句认知基础的研究3.7.6中国大学生色彩语码认知的调查3.7.7文化相对论与“认知”假设3.8研究意义第四章 任重道远,贵在求索:社会语言学研究前景瞻望4.1一种全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4.1.1鲜明的反传统精神4.1.2深刻的人文关怀倾向4.1.3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4.1.4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4.1.5格物致用的学术传统4.1.6互补优势明显的边缘学科4.1.7归纳为主的实证主义方法4.2一个跨学科应用性边缘学科.4.2.1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研究4.2.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研究4.2.3社会语言学与文献学研究4.2.4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4.2.5社会语言学在其他研究领域中的应用4.3一个与时共进的语言学发展方向.4.3.1社会语言学研究代表了新世纪语言科学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4.3.2社会语言学研究为语言学理论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增长点4.4前途光明各章 参考书目1.前言部分参考书目2.第一章 参考书目3.第二章 参考书目4.第三章 参考书目5.第四章 参考书目附录附录I附录II

章节摘录

  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试图对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认知角度给予一种新的讨论解释,其中涉及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隐喻研究。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这支队伍已经成为隐喻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力量,在理论界享有“经验主义流派”的美称(theExperientialist Theory)(Steinhart&Kittay 1994:2453)。以经验主义流派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重视隐喻现象的系统连贯性研究,强调隐喻在人类通过生活经验构建概念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莱考夫认为,“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参见L,akoff&Johnson 1980)在语言中的体现”(胡壮麟2000:355);“语言的比喻用法处于交际和认知的核心(at the core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Lakoff 1987:2)。基于这种认识,隐喻现象,作为一种外部语言形式对于内部思维模式的反映,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成为考察人类如何通过隐喻这座桥梁,完成从已知世界通往未知世界这一艰巨认知过程的重要手段。沈家煊先生(1999)在介绍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界定时说:“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的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两者密不可分。既然隐喻是一般的认知方式,那么隐喻也是一般的语言表达手段,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Lakoff&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现象的不同看法,还体现在他们如何理解隐喻的语义这一点上。莱考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有些隐语用法,既不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是采用一事物名称称呼另一事物的类属转换现象,也不是像西塞罗(cicero)和洛克认定的那样,仅仅在语言修辞中起着一种装饰性作用(adecorative use),而是属于人类基本的概念系统。通过这些概念系统,人类了解到世界的构成方式;这些概念系统反过来又引导我们的行为。因此,这些隐喻用法不允许有通过字面的改写来达到理解的做法(no literal paraphrase)。日常语言中,有许多通过这种概念上的隐喻而形成的比喻说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语言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