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兰色畅想)  作者:徐晓东 编  页数:378  
Tag标签:无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表现为他是否善于利用工具。这里所说的工具,在当时人类实践活动和传播手段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主要是指那些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可是今天,如果只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恐怕已经不合时宜了。因为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是否会借助各种物化形态的工具来学习和工作,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聪慧的惟一标准,是否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类聪明才智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甚至是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信息化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知并淘汰旧识,因此,对于信息具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觉察力以及发达的信息加工能力,是这一社会每一位成员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使现代社会成员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并能够合理地经营社会生活,是当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制定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出发点。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认识是来自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未来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预测。从发达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历程来看,最初是开展计算机教育,后来又开始重视计算机素养教育,现在是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并把它作为人类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对未来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预测来说,今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预测将来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时,操作起来会越来越简单,很可能像使用电视机和空调机一样简单,因此,对于学生以及社会公民来说,与操作教育相比,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信息素养的概念却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有着不同理解。从信息素养中的素养(Literacy)一词来看,它的原意是指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例如,这之中的语言文字基本的读写能力在当时意味着从能够认识自己名字这种程度的读写能力到能够读报这种程度的读写能力,范围相当广泛。但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一点来看,能读、会写、懂得运算能力有的话很自然、没有的话很不便,它构成了日常社会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基本素质。但是,到了信息社会,特别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一般认为,除了基本的读、写、算之外,信息素养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即信息素养与语文素养、数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等,并列成为信息化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将信息素养理解为有关信息的读、写、算,那么通常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已经足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信息素养需要与通常的语文、数学学科教育中培养的读、写、算能力加以区别,赋予新的内涵,这就需要对信息素养的内容进行界定。

内容概要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教材。  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内容(第一篇),以及在学校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第二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第三篇),最适合信息素养培养和发展的环境和国家政策、举措(第四篇),实施这一教育教学的方法、技术和评价(第五篇)以及国内外教学案例(第六篇)。   本教材不仅适合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也适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而且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也有指导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第1章 信息技术教育概述        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1.1.1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1.1.2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1.1.3  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             1.1.4. 知识创造与社会进步        1.1.5 信息化社会与公民的生存技能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涵       1.2.1  由计算机教育到信息素养教育                 1.2.2 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2.3 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1.2.4 信息媒体与信息技术教育      1.2.5 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1.3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3.1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1.3.2 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2章 信息知识与信息处理        2.1 信息的概念与类型           2.1.1 什么是信息            2.1.2 信息的类型          2.2 数据与信息              2.2.1 数据               2.2.2 数据与信息            2.2.3 知识               2.2.4 智慧     2.3 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传播         2.3.1 信息的本质            2.3.2 信息的特征            2.3.3 信息的传播           2.4 信息处理的方法             2.4.1 数据统计分析概述          2.4.2 逻辑学与唯物辩证法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2.4.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思考与练习                参考文献               第3章 信息能力与技能           3.1 素养与信息素养概念           3.1.1  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3.1.2  素养、信息素养及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特征             3.1.3 信息素养与相邻概念的关系      3.1.4 信息素养的构成         3.2 信息能力及其分类            3.2.1  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的信息素养指标            3.2.2 艾森伯格(Eisenberg)等人提出的Big6技能            3.2.3 美国科罗拉多州信息素养评价量规            3.3  问题解决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技能的特点                  3.3.1 问题与问题解决           3.3.2 问题解决过程  …… 第4章 信息意识与伦理道德 第5章 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第二篇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 第6章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第7章 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三篇 信息技术教育过程和教学组织形式 第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第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第四篇 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环境 第10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11章 构筑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学校 第12章 “校校通”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环境 第13章 国家信息技术教育政策 第14章 促进信息素养发展的社会环境与信息化社会教育模式第五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以及评价 第15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与技术 第16章 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第17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研修 第18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第六篇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第19章 信息技术教育的案例及其分析

章节摘录

  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归纳,一个是技术特征,另一个是教育特征。从技术特征上看,它具有信息技术的属性,即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主要指计算机网络和网络资源,它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角色是工具,支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教学活动。在教育特征上看,它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例如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合作活动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虚拟学伴、虚拟学社、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校)、系统开放化等。  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但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  1.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感受信息化的气息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技术可以帮助所有的学生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的和高级的技能。作为一种评估工具,技术可以按照需要生成对学生进步和成就表现富有意义的信息,并且存储这些信息。作为动机激发工具,技术可以积极地影响学生学习、自信和自我尊重的态度,这些只是它能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极其微小的几个方面。在偏远山区的学校,即便教室里只有一台电脑,也可以以独特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心灵,燃起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信息化的气息。技术的影响有表层和深层,具体的技能和持久的思想观念方法之别,不停留在表层,要向更深层次转化,这才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应有之意。信息技术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所能看得到的一个工具或一个软件的使用,从长远看,它所能影响的远远超过这些,内化和凝练在技术之内的,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一种思想——信息时代的一种学习理念,全新的求知方法和方式,这才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材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从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实施环境以及效果评价、案例及分析等方面展开阐述。较为细致深入!
  •   这本书的质量还不错,应该是正版的···可是有点贵呀
  •   章节很全,类容详实。
  •   第一次自己从当当网购书,感觉不错哦
  •   有打折,又不用上书店找,还给没费送货上门
  •   看了一遍没有什么印象,感觉挺难读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