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慈龙骏  页数:939  字数:1500000  

前言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全球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达5 400×10。km。,相当于全球陆地总面积的47%,并以每年50×104hm2的速度在扩展,1/5的世界人口受荒漠化威胁,荒漠化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我国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根据全国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公告,目前荒漠化面积为267.4×104km2,比全国第一次荒漠化监测结果净增5.2×104km2,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消除贫穷、社会富裕、实现小康社会等产生严重制约。我国非常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在科学上强调多学科交叉,在技术上强调多门类的综合措施,有计划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并付诸实施。目前,“六大生态工程”已初步发挥生态效益,人民群众防治荒漠化意识大大提高,国家政策逐步完善,但是防治荒漠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更为复杂多样。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科学和系统地认识它的形成、发展和动态趋势十分必要。由慈龙骏教授主持和邀请多位著名科学家、学者合著的《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一书是近年来最为系统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部关于荒漠化的专著。其特点有四:①本书集中了20多位站在学科前沿和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基层专家的智慧和经验;②著作者基于联合国关于荒漠化是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干旱、半干旱及干燥的亚湿润区的土地退化的定义,首先将系统论和混沌理论引入到荒漠化的理论中以阐释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准确定义荒漠化的概念;③著作者分别阐述和分析了各种类型的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退化;④重点总结和介绍了防治荒漠化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据了解,这部专著的作者及工作人员涉及了近20个单位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他们经过近两年的严谨、认真和努力的工作,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著作。纵观全篇应该说这是一部关于我国荒漠化研究及防治的优秀科学专著,对我国荒漠化学科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荒漠化形成、分布、发展和防治模式的科学专著,由慈龙骏等20余位专家根据多年来综合研究和科学考察成果,结合生产实际撰写而成。书中准确地阐述了荒漠化的基础理论及其防治模式,特别是总结了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履行《公约》、与国际接轨方面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全书分三篇:荒漠化概论、荒漠化各论和荒漠化防治,包括各种科学研究及科学考察照片79幅,试验研究分析图169个,表格339个。全书内容丰富,数字翔实,治理模式科学具体,理论依据充分,思路新颖,可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和环境规划设计和防治荒漠化工程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提供经验。本书亦可供从事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景观生态学、农林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慈龙骏(Ci Longiun),女,1936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195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改良土壤硕士研究生班。1991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高级顾问、全国治沙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荒漠化概论  第一章 荒漠化概念与全球荒漠化现状 第二章 中国受荒漠化影响地区的生物气候类型及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 第三章 荒漠化与相关科学问题 第四章 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及其利用前景 第五章 荒漠化地区风沙活动与旱灾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历史分析第二篇 荒漠化各论 第七章 荒漠化类型及风蚀荒漠化形成机制 第八章 重点省(区、市)风蚀荒漠化土地分布 第九章 沙尘暴的形成与传输途径 第十章 黄土与沙地一黄土边界带 第十一章 水土流失 第十二章 土壤盐渍化 第十三章 北方草原退化及其植被演替 第十四章 中国荒漠区草地退化与生态重建 第十五章 西藏高原荒漠化及其防治途径与对策 第十六章 干热河谷的形成、分布和植被恢复 第十七章 戈壁、龟裂土的形成、分布和利用第三篇 荒漠化防治机理与综合优化模式 第十八章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 第十九章 植被防治荒漠化的原理与技术 第二十章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 第二十一章 荒漠化防治的“三圈”范式 第二十二章 绿洲防护林建设的原理与技术 第二十三章 干旱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第二十四章 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产业带建设的原理和前景 第二十五章 荒漠化评价参考文献附录Ⅰ《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附录Ⅱ 图表目录附录Ⅲ 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自然环境中水量的多少、水质的好坏、水分的空问分布直接决定着环境的类型、质量和生产潜力高低。水分存在形式及转化往往更能决定环境的演替及速度。因此,水分条件及水资源在生态环境评价、生产布局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包括地下深层地质水,几乎都源于大气降水。降水量及空间分布、降水形式及降水时段,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布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荒漠类型形成、空间分布、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区域格局、自然资源利用等的决定性要素。掌握降水及水资源质量、数量、时空分布,研究降水资源生产潜力,建立与水资源相协调的水资源利用战略和节水高效技术体系是防治荒漠化,发展荒漠区经济最重要的任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各地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及地形的影响。我国荒漠化地区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距海洋较远,加上外围有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因而降水偏少;加上地势高,蒸发强烈,因而干旱特色明显。在季风气候格局下,冬春季以西北风为主,干燥而寒冷;只有夏季海洋气团才能到达干旱区东南部边缘,带来少量降水。

编辑推荐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精)》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的荒漠化及其防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由于工作需要,购买了这本书,阅读之下,感觉很全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