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韩新民 编  页数:401  字数:6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发编写了此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是其中之一。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中医儿科学术进步和中医事业发展,对中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教材吸取历版教材的精华,及时反映中医儿科疾病谱的变化,密切结合中医儿科临床的实际需要,并增加近年来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新成果,体现了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本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内容上采用案例引入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采用图表方式诠释病因病机;配有大量珍贵的典型病证彩图,力求体现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本教材是一部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适教适学的教科书。本教材编委会由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儿科专家组成,他们都活跃在临床和教学工作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的教学精华在本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由韩新民、王孟清编写,第二章儿童保健由史正刚、李燕宁编写,第三章新生儿病由李江全编写,第四章肺系病证由王力宁、王素梅编写,第五章脾系病证由李燕宁、王素梅编写,第六章心肝病证由李新民、王雪峰编写,第七章肾系病证由翟文生、邱静宇编写,第八章传染病由桂金贵、彭玉编写,第九章寄生虫病由邱静宇编写,第十章其他病证由姜之炎编写,第十一章儿科急救由王雪峰编写,附录由李江全、韩新民编写。全书由韩新民统稿,汪受传教授审定。本书中所列药物用量,除新生儿病指新生儿用量外,其他各章一般指3~6岁小儿用量,其余年龄儿童可酌情加减。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教材和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本教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本教材进一步修订提高。

内容概要

本书由全国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长期从事教学的一线资深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  本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和儿童保健;第二部分各论,系统介绍了儿科常见病证;第三部分附录,为配套学习内容。全书语言流畅简洁,适教适学;根据内容需要插入较多图表,直观生动;编排新颖,重点突出,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中医儿科学教科书。  本书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与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节 小儿生长发育   第四节 生理病理病因特点   第五节 儿科诊法概要   第六节 儿科治法概要  第二章 儿童保健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第二节 新生儿期保健   第三节 婴儿期保健   第四节 幼儿期保健   第五节 学龄前期保健   第六节 学龄期保健   第七节 青春期保健   各论  第三章 新生儿病   第一节 胎怯   第二节 胎黄   第三节 硬肿症   第四节 脐部疾患(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第四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三节 乳蛾   第四节 咳嗽   第五节 肺炎喘嗽   第六节 哮喘  第五章 脾系病证   第一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腹痛   第五节 泄泻   第六节 厌食   第七节 积滞   第八节 疳证   第九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六章 心肝病证   第一节 夜啼   第二节 汗证   第三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四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第五节 多发性抽动症   第六节 惊风   第七节 癫痫  第七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尿频   第四节 遗尿   第五节 五迟、五软   第六节 解颅   第七节 性早熟  第八章 传染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幼儿急疹   第三节 风疹   第四节 猩红热   第五节 水痘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第七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节 百日咳   第十一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九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虫病   第二节 蛲虫病   第三节 绦虫病  第十章 其他病证   第一节 夏季热   第二节 紫癜   第三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四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五节 奶癣  第十一章 儿科急救   第一节 小儿急性中毒   第二节 心跳呼吸骤停   附:小儿液体疗法  附录   一、儿科常用中药   二、方剂索引   三、中成药索引   四、儿科常用针灸穴位   五、儿科常用推拿手法与穴位   六、常用小儿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七、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其学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在治疗上“首重保护胃气”,强调“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对于小儿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防治儿科疾病的药物。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己见,内容广博,辨析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要分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重视望诊,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治疗上重视推拿,并以“灯火十三憔”法治疗脐风、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代乾隆年间“敕编钦定”的,该书把清初以前的儿科学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总结,立论精当,条理分明,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清代雍正年间陈梦雷编辑《医部全录·儿科》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丰富。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总结了活血化瘀治则的实践经验,创制了血府逐瘀汤等名方,促进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发展。陈复正,号飞霞,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医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之义,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力辟惊风之说,促进了惊风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倡导胎教学说,重视“胎禀”、“护胎”;辨证突出八纲,治疗善顾脾胃;广集治疗之法,尤重外治方药,全书共收外治方法20多种,外治方180余首,用于外治的药物150多味。实为一部集大成的儿科名著,对临床有较多的实用价值。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从三焦分证论治,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二者为小儿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包括多种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明清时期,由于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撰写了大量的痘疹专著。仅1368-1840年400多年间的儿科专籍,目前可以查考的约2013余种、600余卷,其中痘疹专书即占了120余种、320余卷。

编辑推荐

《中医儿科学(中医药类专业用)》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儿科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输的内容很专业 看起来有些吃力
  •   不是好版本 建议不要买此版本呢 书里的内容中西医结合 语言太生硬 还这么贵 根本不值这么多钱
  •   开胶了 有点小遗憾 是新书
  •   发货速度还好,因为是开学初,所以还是比较满意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